2月11日,國務院正式發布《“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為今后五年的畜牧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規劃和目標。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糧食連年豐收,產量連續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肉蛋奶、水產品、果菜茶品種豐富、供應充裕。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1%,農業綠色發展邁出新步伐。
加強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發掘特色資源優勢,建設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完善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體系。強化科技支撐、質量控制、品牌建設和產品營銷,建設一批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加工和倉儲物流基地,培育一批特色糧經作物、園藝產品、畜產品、水產品、林特產品產業帶。
發展現代畜牧業。健全生豬產業平穩有序發展長效機制,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將豬肉產能穩定在5 500萬噸左右,防止生產大起大落。實施牛羊發展五年行動計劃,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加強奶源基地建設,優化乳制品產品結構。穩步發展家禽業。建設現代化飼草產業體系,推進飼草料專業化生產。
穩定國際農產品供應鏈。實施農產品進口多元化戰略,健全農產品進口管理機制,穩定大豆、食糖、棉花、天然橡膠、油料油脂、肉類、乳制品等農產品國際供應鏈。
加快動物疫病和農作物病蟲害氣象環境成因、傳播機理、致病機制研究,提升農業重大風險防控和產業安全保障能力。
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全面完成農作物種質資源、畜禽遺傳資源和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普查,摸清資源家底,搶救性收集珍稀、瀕危、特有資源與特色地方品種。開展種業聯合攻關,實施新一輪畜禽遺傳改良計劃和現代種業提升工程。
加強種業基地建設。推進國家級和省級育制種基地建設,加快建設南繁硅谷。在北方農牧交錯區布局建設大型牧草良種繁育基地。建設一批國家級核心育種場,完善良種繁育和生物安全防護設施條件。
推進機械裝備與養殖工藝融合,提升畜牧水產養殖主要品種、重點環節、規模養殖場以及設施農業的機械化水平。
健全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制度。完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全面推進草原禁牧休牧輪牧,強化草原生物災害防治,穩步恢復草原生態環境。
(來源:中國畜牧業)
近日,農業農村部召開畜牧獸醫工作部署會,分析研判形勢,部署2022年重點工作任務。
會議要求,2022年,畜牧獸醫工作要堅持保供為要、防疫優先、綠色引領,圍繞“保供、防疫、安全、減量、體系”等方面,抓主抓重、落細落小。要穩定長效性支持政策,強化監測預警,適時調控基礎產能,切實穩住生豬生產;認真落實“人病獸防、關口前移”要求,突出抓好人畜共患病源頭防控;嚴查嚴打、檢打聯動,牢牢守住畜產品質量安全底線;深入實施豆粕減量替代行動,加快推進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全面摸清底數、科學制定方案、加強督促指導,穩步推進基層動物防疫體系建設;大力發展現代化設施畜禽養殖,加快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
(來源:農業農村部)
當前,一些地方基層動植物疫病防控機構被撤并、人員被削減,影響動植物疫病監測預警、防控指導、檢疫監管和應急處置等防控工作的正常開展。今年1月,農業農村部、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聯合印發《關于加強基層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的意見》,要求各地壓實屬地責任,統籌調整基層農業農村部門工作力量,優化存量、補充增量,配齊配強專業人員,全鏈條做好動植物疫病防控各項工作。
(來源:農業農村部)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進口冷鏈食品信息化追溯的部署要求,市場監管總局加快推進集中監管倉建設,持續推進進口冷鏈食品追溯體系建設。截至2022年2月8日,全國28個省份已建成869個集中監管倉。
據了解,全國進口冷鏈食品追溯管理平臺(以下簡稱“國家平臺”)于2020年12月1日正式上線運行,2021年1月13日實現與32個省級平臺對接,構建國家級平臺、省級平臺和企業級平臺共同組成的三級架構,旨在形成畜禽肉、水產品等重點進口冷鏈食品全鏈條信息化追溯。在進口冷鏈食品“物防”工作實踐中,集中監管倉在快速排查檢出陽性事件、切斷潛在疫情傳播渠道、提升問題凍品應急處置效率、節約處置成本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目前,國家平臺已納入《“十四五”冷鏈物流發展規劃》,下一步,市場監管總局將依托集中監管倉,升級打造國家平臺2.0版,加快構建食品安全“市場口岸”。
(來源:中國青年報)
近日,為落實《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和《“十四五”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標準體系建設規劃》,結合我國屠宰行業發展現狀,全國屠宰加工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印發了《“十四五”畜禽屠宰標準體系建設指南》(以下簡稱《指南》)。
《指南》明確了“十四五”期間的三項重點任務:一是推動強制性標準的制修訂,包括畜禽屠宰檢驗規程類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產品和規范類強制性標準的制修訂工作;二是加強重點領域推薦性標準的制修訂,覆蓋了體系框架中各種畜禽在不同環節的各類型標準;三是開展標準宣貫實施,包括編制宣貫材料和舉辦培訓班、推動采標應用、開展標準的示范推廣和實施評價等。同時,《指南》提出了健全標準管理工作機制、加大標準研制投入力度、強化標準化人才隊伍等保障措施。
(來源: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