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軍,朱廣琴,王 兵
(徐州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6)
近年來,我國養羊業發展迅速,羊場規模不斷擴大,飼養密度也在增大,但各種羊病的發病率也在不斷上升,影響了該產業的健康發展。細菌、病毒、支原體等病原微生物,球蟲、蠕蟲、螨蟲等寄生蟲感染,中毒、飼養管理不當及各種應激都可能是致病原因。以此為依據,可將羊病分為傳染病、寄生蟲病、普通病3大類,通常將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統稱為疫病,現將羊常見疫病防治要點進行介紹。
炭疽是由炭疽桿菌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綿羊較山羊易感,羊發病后會產生一系列神經癥狀,短時間內死亡。由于炭疽的疫源地一旦形成難以在短時間內根除[1],因此疫區羊只每年應定期接種疫苗。如頸部皮下注射II號炭疽芽孢苗,接種后2周產生免疫力,免疫期為1年。
該病是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獸共患的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羊感染后往往在齒齦、硬腭和舌面出現小水皰,并發生跛行,羔羊可因心肌炎或出血性胃腸炎而死亡。免疫程序如下:成年羊,每年免疫2次,每次間隔6個月;幼羊,出生后4~5個月免疫1次,間隔6個月再免疫1次。
該病是由小反芻獸疫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病毒性傳染病,臨床上以高熱稽留、口腔糜爛、腹瀉、肺炎等為特征。山羊、綿羊均易感,潛伏期為4~5 d,輕度發生時,死亡率不超過50%,嚴重暴發時,死亡率高達100%。該病目前無法治療,一旦發現病例,須嚴密封鎖,撲殺患羊。該病毒和牛瘟病毒有抗原相似性,所以受威脅區羊只接種牛瘟弱毒疫苗,免疫后產生的抗牛瘟病毒抗體具有良好的免疫保護效果。
該病是由痘病毒引起的一種羊急性、熱性接觸性傳染病,臨床上以皮膚或黏膜上出現典型痘疹為特點。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將其列為A類疾病,我國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一旦發病,應對患羊及其同群羊撲殺并進行無害化處理。假定健康羊、受威脅羊群可用羊痘雞胚化弱毒疫苗進行緊急接種,建立免疫保護帶。方法:在羊后肢股內側或尾根腹側皮內注射0.5 ml,4~6 d后產生免疫力,免疫期1年。疫區內羊群每年定期接種。此外,羊場在平時要加強飼養管理,注意防寒保暖,提高羊群抗病能力。
在我國南方,羊經常出現不明原因的猝死,可能與羊快疫、羊猝狙、羊腸毒血癥、中暑、有毒植物中毒等有關。患羊通常會表現出明顯的神經癥狀,如四肢劃水狀、肌肉痙攣、共濟失調等,常突然倒地死亡。此病常發地區定期接種“羊快疫、羊猝狙、羊腸毒血癥”三聯苗有一定預防效果。陳嘉興[2]指出,對表現神經癥狀的患羊,應立即放血處理,少數患羊6~7 min后能恢復正常神態。然后查出原發病,采用藥物對癥治療可顯著降低死亡率。
該病俗稱“羊口瘡”,是由傳染性膿皰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接觸性傳染病,在我國南方地區較為常見。山羊、綿羊均易感,羔羊及3~6月齡的幼羊最易感。病初,患羊口唇、外陰等處皮膚或黏膜出現丘疹與水皰,進而形成潰瘍、膿皰,最后形成花椰菜狀結痂。部分患羊可繼發結膜炎,甚至失明。
1.6.1 預防 加強檢疫,保障引種安全,防止外來疾病傳入。羊場要加強日常飼養管理,挑出飼草中的芒刺、硬物,防止羊只皮膚或黏膜受損。此外,做好疫苗接種工作。
1.6.2 治療 為避免傳染,應將患羊隔離治療,對環境及飼養用具嚴格消毒。治療時,患部先用生理鹽水或滅菌的蒸餾水沖洗,然后用0.1%高錳酸鉀或3%過氧化氫溶液清創,再涂抹碘甘油或2%龍膽紫,也可使用1%~2%明礬溶液、抗生素軟膏、冰硼散等藥物,1~2次/d,連續治療4~6 d可緩解。重癥羊患部處理的同時應配合全身治療,以防止細菌繼發感染。
該病又稱山羊支原體肺炎,俗稱“爛肺病”,是由絲狀支原體山羊亞種、山羊支原體山羊肺炎亞種等引起的一種山羊特有的高度接觸性傳染病。患羊主要表現為高熱、咳嗽、呼吸困難和流產等癥狀,發病率可達30%,死亡率可達60%[3]。
1.7.1 預防 嚴禁從疫區引進山羊,對引進的羊要隔離觀察30 d,證明健康后才可混群飼養。在疫區皮下注射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氫氧化鋁菌苗。劑量:6月齡以下山羊3 ml,6月齡以上5 ml。患羊污染過的環境、用具用4%氫氧化鈉溶液、戊二醛或聚維酮碘等化學藥物進行消毒。
1.7.2 治療 一是靜脈注射新胂凡納明(914),用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鹽水稀釋為5%溶液,靜脈注射。劑量:5月齡以下羊只0.1~0.15 g,5月齡以上羊只0.2~0.25 g。必要時,間隔4~7 d再注射1次以鞏固療效。二是皮下注射磺胺嘧啶鈉。劑量:0.15 ml/kg體重,1次/d,連用3~5 d。三是患羊初期可內服鹽酸土霉素,也可使用替米考星、泰樂菌素、羅紅霉素,或者多西霉素、四環素等抗菌藥。
羊肝片吸蟲成蟲寄生在肝臟膽管內,前端有錐狀突起,上有口吸盤,在口吸盤稍后方有腹吸盤。在膽管內,成蟲排卵,隨膽汁進入消化道,然后隨糞便排出體外。蟲卵經過一系列發育,變成具有感染性的囊蚴,羊只經過食草或飲水而感染。該病呈地方流行,在低洼、沼澤地或有河湖分布的放牧地帶多發。幼蟲在羊體內移行,經過肝臟、腸道產生機械性刺激作用,引起急性肝炎、慢性膽管炎、肝硬化或內出血等,進而產生營養障礙、貧血、水腫和消瘦等癥狀,甚至死亡。該病重在預防,可采取定期驅蟲、消滅中間宿主和安全放牧及加強飼養管理的綜合性措施。常用驅蟲藥物有三氯苯唑(即肝蛭凈)、溴酚磷、丙硫咪唑等。需要注意的是,三氯苯唑在羊泌乳期禁用,要注意28 d的休藥期;丙硫咪唑不得用于妊娠羊,宰前休藥期不少于10 d;溴酚磷容易中毒,可用硫酸阿托品解救,休藥期21 d。
羊絳蟲病的病原較多,分別是裸頭科的莫尼茨屬、曲子宮屬、無卵黃腺屬,且常混合感染。它們在小腸內寄生,對羔羊危害極大。羊只排糞時將絳蟲孕節和蟲卵排出體外,被地螨吞食后,蟲卵內六鉤蚴爬出,發育成具有感染性的似囊尾蚴。羊只因食入含有似囊尾蚴的地螨而感染,幼蟲進一步發育為成蟲。成蟲蟲體很大,且生長快速,在這過程中奪取羊只大量營養,導致其發育不良。當寄生的蟲體量較多時,容易引起腸套疊或梗阻,甚至導致腸破裂。蟲體在寄生過程中會產生有毒物質,導致宿主中毒。幼羊感染后表現為精神委頓、食欲缺乏、腹瀉或神經癥狀,常因重度貧血或臟器衰竭而亡。患羊糞便中混雜具有活性的孕卵節片,用壓片法可觀察到其清晰結構。通過糞便沉淀法或漂浮法檢查到蟲卵即可確診。治療常用藥物有吡喹酮、阿苯達唑、氯硝柳胺(即滅絳靈)。其中,氯硝柳胺在使用前應禁食12 h,還要注意28 d的休藥期。預防性驅蟲要注意時間,建議在放牧后28~35 d進行成蟲期前驅蟲,然后隔14~21 d第2次驅蟲。但是要注意,驅蟲后大部分蟲卵會隨著糞便排出體外,此時應將糞便堆積發酵,殺死蟲卵,避免其污染環境后造成重復感染。
羊毛圓科線蟲病發病率高,對宿主的危害也極為嚴重。該科線蟲種類繁多,常混合感染,其中捻轉血矛線蟲對宿主的危害性最強。該蟲寄生在羊真胃,頭端細,口囊小,但其內有矛狀刺。雌蟲和雄蟲合抱,相互捻轉,外觀如同紅白相間的麻花。羊只因采食被感染性幼蟲所污染的飼草或飲水后而感染。該病流行性強,蟲體到達真胃,通過矛狀刺損傷胃黏膜,并分泌抗凝血酶,大量吸血,奪取宿主營養,感染嚴重時導致重度貧血或胃潰瘍,還可以通過分泌毒性物質抑制宿主神經調節,進而引起羊只消化機能紊亂,羔羊被感染后常因抵抗力弱而死亡。診斷該病有2種方法,在動物生前一般用漂浮法檢查蟲卵,必要時可通過幼蟲培養法進行鑒別;在患羊死亡后可通過剖檢尸體查找蟲體而確診。
該病是艾美耳屬球蟲寄生在綿羊或山羊體腸道后引起的一種急性或慢性炎癥。這個屬的球蟲種類很多,其中阿氏、雅氏艾美耳球蟲致病力最強。前者常寄生于小腸,后者寄生于小腸后段、盲腸或結腸。成年羊多是帶蟲宿主,而羔羊感染后死亡率高。由于羊群中帶蟲現象非常多見,單純依靠糞檢球蟲卵囊的做法并不嚴謹。因此,在診斷時必須綜合發病年齡、癥狀及病變特點進行科學論證。為預防寄生蟲感染,羔羊出生1個月后適當補喂抗球蟲劑,常用六甲氧嘧啶或磺胺二甲基嘧啶。
隨著羊場規模的擴大,飼養密度的增加,很容易導致羊抵抗力下降,各種羊病接踵而至,給防疫工作帶來了很大壓力。養殖場應控制飼養密度,及時清理糞便,做好羊舍地面的清潔衛生和消毒工作。同時,根據本地區羊傳染病或寄生蟲流行特點,合理接種疫苗和使用藥物進行預防性、治療性驅蟲,此后對羊糞集中堆積發酵,利用生物熱加以消毒,必要時配合化學消毒,消除病原體的潛在危害。為了羊場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應及時淘汰殘劣羊只,凈化羊群。此外,應加強飼養管理,減少換料、轉群、剪毛、獸醫治療等各種應激。要時刻關注天氣和羊舍內溫濕度的變化,確保動物生長環境舒適,提高羊群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