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芳霞
(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龍山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甘肅 張家川 741500)
當前養羊業已成為張家川縣帶動農民致富增收、助推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之一。但養羊業在發展中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如布魯氏菌病(布病)近年來呈高發趨勢,制約了羊產業的穩定發展,因此做好布病防控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布病屬于人畜共患傳染性疾病,其病原為布魯氏菌,該病傳染性強,危害性大,會給羊產業的發展及人身體健康帶來威脅。公羊患病易引發睪丸炎,懷孕母羊患病易流產,嚴重影響后代繁殖。人感染布魯氏菌后,會出現長期發熱、關節痛、肝臟腫大、脾臟腫大等癥狀,威脅人體健康。因此,養殖人員應高度重視布病防控工作。
羊布病可發生于一年四季,任何品種、性別及年齡的羊均可感染患病,相比較而言,母羊患病率高于公羊。該病的主要傳染源是患病羊和帶菌羊,健康羊直接接觸病羊及其分泌物、排泄物之后即可感染發病,或者間接接觸被病羊所污染的飼料、飲水、槽具等亦可患病,病原菌主要通過消化道、破損皮膚黏膜、呼吸道、蚊蟲叮咬等多種途徑傳播,人接觸患病羊或者服用被污染的奶制品、肉制品后即可感染患病[1]。
首先,對防控布病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一些散養戶對布病危害認識不到位,養殖時心存僥幸,不重視消殺防治工作,導致布病傳播擴散。其次,羊運輸時管控不當。有的養殖場(戶)明知羊患有布病但隱瞞病情,違法交易,導致病羊運輸交易后疫情擴散。第三,檢疫工作不到位。相關監督管理部門不重視檢疫監管工作,沒有制定規范的檢疫監管操作程序,所應用的檢測技術落后,無法及時發現陽性病羊,進而導致布病傳播擴散。此外,部分地區未意識到布病的危害性,再加上經費不足,影響病羊撲殺工作的開展,導致陽性病畜無法徹底撲殺處理,無法實現羊群的凈化,為布病傳播擴散埋下安全隱患。最后,不重視衛生清潔工作。部分養殖戶對圈舍糞便污水清理不及時,圈舍光照、通風不佳,飼養密度過大,沒有進行定期消毒,導致圈舍內細菌、病毒滋生,增加了布病發病風險。
母羊患病后,精神狀態不佳,食欲明顯下降,長臥不起,陰道內流黏性液體,呈淡黃色,有的帶血。妊娠母羊患病后會出現流產跡象,大多在妊娠4個月時流產,流產前2 d體溫升高,產下僵尸胎,后期患病母羊發生子宮炎,胎衣滯留,導致長期不孕。公羊患病后,引發睪丸炎、附睪炎,睪丸腫脹發熱,精液質量明顯下降,觀察精液中可發現血絲,并日漸消瘦,失去配種能力,影響繁殖。也會出現慢性關節炎癥狀,病羊跛行,行動受限,影響進食,極易饑餓致死。
對病死羊尸體及流產胎兒進行解剖,發現病死羊皮下、肌間有漿液性浸潤現象,胸腔、腹腔內有大量液體,呈淡紅色,肝臟、脾臟及淋巴結有腫脹現象,胃腸部位及膀胱黏膜出現小出血點。流產母羊胎衣呈黃色膠樣浸潤現象,陰道部位粘連一些纖維素絮狀物,胎膜增厚并有出血點。母羊子宮黏膜增厚,公羊精囊出血,睪丸及附睪出現壞死現象,慢性病羊睪丸逐漸縮小,最終喪失種用功能[2]。
確診羊布病常用2種方法。一是微生物學診斷法,通過對流產母羊血液、陰道分泌物進行檢查,并對肝臟、脾臟、腎臟及淋巴結等病變組織取樣進行微生物檢查,用科茲洛夫斯基染色法染色后發現有大量成叢紅色球狀小桿菌,此時即可確診為布病。二是血清學診斷法,針對山羊及綿羊,采用布氏桿菌屬變態反應、補體結合實驗、血清凝集試驗、ELISA、PCR等技術,均可實現有效確診。
羊布病傳染性強,危害性大,治愈難度高,因此在發現并確診有陽性羊時,應及時進行淘汰、撲殺等無害化處理,并封鎖疫區,禁止一切調運活動,防止疫病的傳播和擴散。
6.1.1 加強布病宣傳,提高防控意識 在張家川縣羊布病高發背景下,基層畜牧獸醫部門、防疫部門、政府部門應積極做好宣傳工作,切實提高養殖場(戶)、屠宰人員的防控意識。要在傳統的發放宣傳彩頁、廣播等宣傳方式的基礎上,創新應用微信、抖音等新媒體,通過圖片、視頻等方式落實羊布病宣傳工作,使養殖人員充分了解羊布病的危害,了解布病癥狀、傳播渠道、防治措施,樹立科學化、規范化的養羊觀念,實現對布病的有效防控。
6.1.2 重視養殖管理,落實監測工作 要規范養殖場(戶)養殖行為,實現科學化養羊。科學選址,合理建舍,確保生活區、飼養區、飼料區等相互隔離,避免相互污染。配置完善的養殖設施設備,滿足養殖需求。做好飼料管理工作,確保飼料營養均衡,適口性好,禁止喂食發霉變質飼料,定期在飼料中添加維生素、蛋白質、微量元素、礦物質,提高羊群抵抗力,有效降低發病率。控制好養殖密度,避免過度擁擠,確保圈舍光照通風正常,及時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避免產生冷熱應激誘發疾病。做好羊群定期檢測工作,如發現患病羊,應及時上報,并檢測、撲殺,避免疫情擴散[3]。
6.1.3 堅持自繁自養,避免疫病傳入 養殖場(戶)要始終堅持自繁自養,有效避免疫病的傳入。采用人工授精技術,減少傳統配種模式所引發的布病傳播概率。如必須要引種,需要對相關的種源地進行確認,避免從疫區引種,同時要認真檢查引種羊的健康檔案、疫苗接種情況,保證健康且疫苗接種齊全的情況下方可引種。引種運輸羊時,要做好防護工作,避免產生冷熱應激。引種后的羊,禁止直接合群飼養,應先飼養于隔離舍內,隔離飼養時間一般為30 d左右,在這期間必須關注羊群的健康情況,假如出現問題,需對其隔離處理,直到沒有問題才可合群養殖,從而保證羊群健康生長。
6.1.4 及時做好消殺工作 應結合養殖規模,制定科學的消毒計劃與方案,合理選擇消毒藥物,并輪換使用,避免產生耐藥性。消毒時,重點做好對圈舍墻面、地面、槽具、走廊的消毒工作,有效殺菌滅毒,營造健康圈舍環境。進出入口位置設置消毒池、紫外線滅菌室,便于進出入人員和車輛消毒。病死羊、流產胎兒、胎衣、排泄物等也應消毒,再進行無害化處理,有效防止疫病傳入和傳出,確保羊群健康生長。
6.1.5 落實免疫接種,有效防控疫病 羊布病防控中,免疫接種是最為有效的手段之一,養殖戶必須完善免疫接種工作。應從正規途徑采購疫苗,做好疫苗儲存保管工作,使用疫苗前認真檢查疫苗有效期,禁止使用過期疫苗、有雜質的疫苗。嚴控疫苗接種程序及要求,充分發揮疫苗的作用。目前,羊布病疫苗主要以布氏菌病活疫苗S2株、布氏菌病活疫苗M5株為主,能夠有效降低疫病發生概率。此外,定期做好免疫監測工作,如發現有免疫失效、漏免等現象,及時進行補充免疫,確保免疫接種有效性和全面性,實現對羊布病的有效防控。需要注意的是,接種疫苗前后半個月內,不能使用抗生素藥物,容易影響免疫接種效果[4]。
6.2.1 加強監測與流行病調查工作 張家川縣防疫部門要充分認識到布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確布病危害,定期對區域內羊群進行血清學檢測,尤其在布病高發時期和有布病流行史的養殖場(戶),要增加檢測頻次,密切了解掌握羊群健康狀況,并記錄備檔,分析區域內羊布病傳播風險,為后期防控工作的開展打下良好基礎。針對檢測中所發現的陽性病羊,應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實施無害化處理。同時,落實責任機制,將工作責任和任務落實到每一個人,避免相互推卸責任。做好考核考評工作,將考核結果和獎懲、晉升、薪資等掛鉤,切實提高防疫部門工作積極性,將羊布病監測、流行病學調查及檢疫等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6.2.2 強化檢疫監管力度 首先,重視產地檢疫,從源頭上防控疫病的發生。應制定規范的產地檢疫規程并執行,定期抽檢規模化養殖場、養殖小區及散養戶,檢疫中如發現公羊患有睪丸炎,母羊流產,應進一步排查,確診后進行撲殺處理。其次,重視羊只移動監管工作。嚴格按照“引前申報、引后檢測”要求,檢疫查驗調運羊只,確保有布病檢測合格證或者檢疫證明的情況下方可調入。如調運檢疫中發現陽性病例,應對全車羊進行撲殺處理,避免布病的傳播和擴散。最后,做好屠宰環節檢疫監管工作,實現對羊肉制品質量安全的有效監管。羊屠宰前,要結合其精神狀況、飲食狀況等判斷否健康,屠宰后查驗內臟器官是否病變,如發現有典型布病病變特征,要進行無害化處理,避免羊肉制品流入市場。
6.2.3 加大布病防控宣傳力度 為實現對羊布病的有效防控,張家川縣防疫部門要加強布病宣傳工作。線上宣傳充分發揮抖音和微信等新媒體的優勢,以短視頻的方式,幫助養殖場(戶)掌握布病防控知識和技術。線下宣傳可招募志愿者,通過發放宣傳單或者開展布病預防活動等方式,提高廣大養殖場戶的布病預防意識,從而確保張家川縣養羊業健康發展。
6.2.4 增加專項經費投入 羊布病普查、凈化、檢疫、監管等各項工作的開展,均需要大量資金支撐。因此,為保障張家川縣養羊業良好發展,提高布病防控水平,要增加經費投入力度,建議上級部門加大對羊布病防控工作專項經費投入,做好資金監管工作,確保專款專用。同時,適當增加羊布病撲殺后的補貼力度,減少養殖場(戶)的經濟損失,實現對羊布病的有效防控[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