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維峰
(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3)
天地英雄氣,浩然強國魂。“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1]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重視對以革命英雄為主的英雄精神的品格傳承與情懷弘揚,多次表達對英雄的崇敬之情,強調“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2],號召緬懷學習并繼承發揚人民英雄的偉大革命斗爭精神。認真學習和領會新時代習近平英雄情懷有關論述的深刻內涵,繼承與發揚英雄拼搏意志和革命擔當精神,使之成為激勵全國人民不斷進行新的偉大革命斗爭、戰勝一切困難砥礪前行的強大力量,這是偉大建黨精神對實現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目標的根本保障。
情懷是一種高尚的心境、情趣和胸懷,展現的是個體內在具有的某種特定情感舒張與表達。英雄是具有崇高的精神品格和人格魅力的榜樣力量,是國家與民族的精神支柱。作為新時代的開啟者,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重視革命英雄精神的品格傳承與情懷弘揚,這是他始終具有的革命情懷,是他倡導的人民主體理念和愛國精神相融合的核心呈現。要真正學習貫徹好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必須廣泛、科學而深刻的認知和領會其思想的各方面內涵與思維理路,對習近平英雄情懷的深層思考正是對他所倡導的百年偉大建黨精神的內在探索。
從歷史邏輯發展角度來看,習近平的英雄情懷其實是對馬克思主義英雄史觀的一以貫之,但又具有百年變局下鮮明的時代特色。對習近平英雄情懷進行深入研究和弘揚,既是當前貫徹落實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之需要,更反映出新的歷史起點上人民群眾對于繼承與弘揚革命英雄精神的真誠呼喚。目前學界對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所蘊含的英雄情懷有關論述的研究漸增。如代金平等分析了新時代英雄精神的文化底蘊、實踐源起和理論價值[3];龐申偉、陳建志提出要以英雄精神涵養核心價值觀[4];李潮欣等認為要以習近平英雄情懷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5];宋健林提出以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培養唯物史觀的樹立[6];田雨晴梳理分析了習近平對英雄精神的價值定位和內化英雄精神的重要意義論述[7]。國內主流媒體和輿論也不斷加強對習近平英雄情懷的宣傳和闡釋,如人民日報公眾號推出“習近平的英雄情懷”專題,并發起“崇尚英雄,精忠報國”大型網絡互動紀念活動[8];新華社發表“崇尚英雄、緬懷先烈,習近平這十句話必須銘記”對習近平學習崇尚英雄論述進行了梳理[9];思想火炬公眾號以“習近平:'精忠報國'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標”為題對青年習近平的英雄情懷做了回顧[10]。各界對習近平英雄情懷的研究方興未艾。基于此,在他者基礎上對習近平英雄情懷的思想內涵及其歷史邏輯進行再分析,以期彰顯其富有時代價值的核心旨趣和實踐理路,可為新時代人民群眾的中國夢奮斗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撐。
縱觀古今中外,對英雄的頌揚與崇拜始終是人類族群在歷史長河中自我激勵和推動社會前進的重要精神動力。西方英雄精神的研究中,托馬斯·卡萊爾的“英雄決定論”影響最早,他認為“整個世界歷史的精華,就是偉人的歷史”,而從神話中的創世英雄到凡俗世界的精神先知和帝王霸主,無一不是人類歷史上“體現天賦創見、豪邁剛毅和英勇崇高品德的永不熄滅的光源。”[11]當然,卡萊爾所贊頌的英雄創造歷史帶有強烈的古典化唯心主義色彩。普列漢諾夫反其道而行之,在《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中嚴格表達了人民歷史決定論,強調歷史首先由人民創造,在此基礎上才是“以極其夸大形態”出現的“拿破侖的個人力量”。[12]胡克則更具理性,第一次明確提出英雄應當也必須是經民主進程產生出來的“具有事變創造性并且能夠重新決定歷史進程的人。”[13]而中華傳統文化在集體主義思維基礎上,突出強調忠義為本的家國情懷和民族大義情結的英雄精神。從先秦崇尚神圣天命、注重道德完善的樸素英雄觀,到漢唐有宋之帝王功業思想下的理想人格化英雄觀,中華傳統文化推崇的英雄——包括關羽、岳飛、霍去病、文天祥等,均是為國家民族做出偉大功績之人。當然,在封建傳統思想下他們無一例外都帶有很強的忠君思想“圣賢”觀。[14]無論怎樣,東西方傳統意義上倡導的英雄都對歷史和社會進程具有創造或改變作用的力量,即更看重英雄個體在歷史中的決定性作用。
馬克思主義英雄史觀超越了長久以來個人決定歷史的認識誤區,從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闡釋了人民創造歷史的基本觀點,認為杰出人物與人民群眾辯證統一的互動關聯,強調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歷史真正的創造者。這一觀點打破了一直以來對于英雄的盲目信仰和崇拜,把英雄主義內化在人民的精神力量之中。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和發揚了馬克思主義英雄史觀。比如革命戰爭年代的一代偉人毛澤東,以其獨具領袖精神的革命浪漫主義詩詞和文章表達出革命浪漫英雄主義,在他的作品中流溢的是戰爭年代共產黨人勇于艱苦奮斗和敢于犧牲自我以拯救國民的大無畏拼搏精神,并以此作為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重要精神法寶。
與傳統意義上的英雄精神有所不同,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時代,英雄主義需要一種新的深刻意境和科學表達。歷史的風云際會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規律特點,詮釋出習近平英雄情懷的全新內涵在于人民主體思想基礎,即在對新時代社會發展規律充分認知的基礎上,在繼承馬克思主義唯物英雄史觀的理論基礎上,突出強調人民群眾對歷史的決定意義和深層次創造歷史的主體作用。這不僅是習近平個人革命理想和英雄氣魄與膽識的展現,更是他的人民主體理念和愛國精神的統一體現,是對馬克思主義英雄史觀的時代繼承與弘揚創新。以英雄情懷和英雄擔當為已立心,為國立志,這是習近平英雄情懷的集中表達,要求人民不忘記過去的歷史和革命英雄的奮斗拼搏,以更好的開創未來。唯其如此,杰出人物的榜樣作用和擔當意志是戰勝困難取得勝利的精神力量,這就是英雄(杰出人物)與人民群眾共同創造歷史的內在統一之處。
同時,習近平的英雄情懷表達不僅在于理論和思想觀念上的創新,更在于他知行合一的實踐影響力量。從青年時代對人民英雄的景仰到社會主義事業中對英雄精神的肯定與弘揚,習近平堅持把弘揚英雄情懷作為激勵人心、提升信仰的根本動力。在插隊梁家河的知青歲月中,青年習近平勇于擔當,擔任村支書期間做了幾件前任村支書想做卻不敢做的“大事”,短短一年就改變了貧窮落后村子的面貌。可以說,知青歲月的勇于擔當成就了習近平人民主體思想的萌發與實踐基礎[15],他多次強調當代青年要努力培養勇于和善于擔當的優秀品質。但光有擔當和勇敢還不能算“真正的英雄”,要對歷史發展規律有科學認知和合理引導,英雄精神才能在人類社會進程中發揮關鍵作用。2015年9月2日,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頒發儀式上的講話中習近平強調:“包括抗戰英雄在內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們的事跡和精神都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力量。”[16]這是習近平較早正式闡釋英雄情懷的涵義,他倡導全社會要自覺樹立英雄情懷,逐步塑造見賢思齊、崇尚英雄、爭做先鋒的良好文明風尚。在他的推動下,我國以立法形式設立烈士紀念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逐漸在全國形成了崇敬英雄、弘揚英雄精神的氛圍。同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建立健全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制度的意見》;2018年4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英雄烈士保護法》,明確規定國家和人民要永遠尊崇、銘記英雄烈士為國家、民族和人民所做出的犧牲和偉大貢獻。隨后《人民日報》新媒體等發起“崇尚英雄,精忠報國”大型網絡互動紀念活動,重溫民族脊梁的英雄事跡,回溯、懷念和繼承偉大革命英雄精神。
英雄情懷既是一個時代下個體精神力量的象征,也是一個政黨、一個民族和國家精神凝聚力的集中呈現。習近平的英雄情懷形成于百年變局之下,既是對馬克思主義英雄史觀的歷史繼承,也是對無產階級偉大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時代發揚,同時還凝結著深層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基礎。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深厚的思想浸潤作用。“內圣外王”是中華傳統儒家所倡導的一種理想人格理念,這一理念隨著歷史文化發展被持續賦予新的內涵,代表了傳統文化從個體修養到理想治國的延展式哲學思辨理念。與西方的“哲學王”理念相類,“內圣外王”思想首先強調要嚴于修身,以使個體達成思想道德的很高水平,從而對他者和社會形成積極的價值引領。圣人之所以異于常人,其核心是其以修身而達成偉大的品質與過人的素養,在此基礎上因時際會成為王者,王者不同于霸者,是以其優于常人的智慧與膽略見識而形成領導魅力。也就是說,內圣外王思想的核心是圣人以超卓之人格魅力對所處的時世產生巨大的影響作用,從而帶動普通人跟隨其腳步推動歷史的車輪。
在內圣理念的影響下,歷代愛國民族英雄都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重,修身以為治國,齊家求以平天下,這正是中華傳統文化環境下的英雄觀內核。孔子認為只有通過“道之以德, 齊之以禮”,百姓才能在圣人的影響下“有恥且格”,社會與國家才能井然有序;孟子則強調圣人的“仁且智”超于常人,所以能夠“仁者無敵于天下”,而達到圣人的途徑則需“修其身而平天下”。[17]隨后漢代董仲舒更強調了內圣之于外在事功的重要性,提出“圣人何其貴者? 起于天至于人而畢。”即只有通過成就利于國家與民族的功業才能真正達到內圣的至高境界。[18]綜其所述,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圣思想倡導以自我的修養提升形成超越常人的英雄品格,進而以文治武功造福國家與人民。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基礎之一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英雄觀的傳承與創新即表現為因應時代呼喚重塑英雄,但這一英雄的觀念代表的是在人民的肩膀上站起的始終為人類事業而勇于奉獻的中國共產黨人。
一部近現代中國史就是革命先烈的英雄奮斗史。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上鐫刻著緬懷從“三年”到“三十年”以至“三百年來”為了爭取民族獨立、國家強盛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犧牲的人民英雄之語,正像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黨成立百年大會講話所述的偉大建黨精神,代表了無數先輩英烈用青春、熱血和生命書寫的永恒信仰。在革命、改革和建設的不同歷史階段,無論面臨怎樣的艱難困苦和事業曲折,一代代共產黨人始終在用生命和鮮血書寫一個個新的勝利的奇跡。他們就是習近平所說的真正的歷史英雄,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到延安精神、紅旗渠精神,再到今天的汶川精神、紅船精神,“弘揚起偉大建黨精神,在長期奮斗中構建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19]。英雄情懷不分年代、不論事功,無論是革命戰爭事業還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都不可缺少英雄精神對人民的感召和鼓舞。英雄身上的理想主義人格在革命戰爭和事業拼搏的烈火中粹煉而成,具有強烈的引領價值[20]。了解英雄情懷,弘揚英雄精神,就是要在對歷史的深刻總結和反思中“深刻認識黨同人民生死相依、休戚與共的血肉聯系”[21],從英雄身上汲取強大的力量增強對黨的政治認同,以黨的初心帶領人民為民族復興而奮斗。
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內核,是探索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精神武器。馬克思主義堅持杰出人物與人民群眾辯證統一的邏輯關聯,突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真正的創造者,人類的歷史是由無數歷史合力因素共同創造的,但同時也不應忽視杰出人物(英雄)對歷史的關鍵推動作用。人類社會關鍵節點從來不缺少杰出人物的濃墨重彩,英雄的鮮明個性和杰出能力往往在特殊時期得到展現。列寧說:“全部歷史正是由那些無疑是活動家的個人的行動構成的。”[22]馬克思主義者承認杰出人物對真理的把握和對社會的洞察有超于常人的能力,因而總能在人類進程關鍵節點影響歷史的發展,即“英雄造時勢”。馬克思、列寧、斯大林、毛澤東、鄧小平等歷史偉人在世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各個關鍵時期都發揮了偉大的指導作用,領導人民成就了偉大的功績。
但馬克思主義同時強調,英雄對于歷史的作用仍然不能脫離人民的決定性作用,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真正的創造者和決定性力量。英雄本身也來自于人民,人類對于英雄的崇拜始于神話,“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23]在傳統意義上,人們認為英雄是能夠做出常人所不能及的豐功偉績的非凡人物。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群眾逐漸認識到英雄的價值更在于帶領人民成就偉業。在民族國家時代,英雄是決定普通人命運的超人,但是他們自身同樣成長于普通人,更要依靠無數普通人的合力才成就其英雄功績。無論古今中外,對于英雄的崇拜從來都不缺少國家、民族與時代的基礎,只有將英雄置于特定歷史時期或特定的文化地域才成其為英雄。隨著馬克思主義者開始對人類的解放事業探索,引導人民逐漸實現自我的認識,當英雄的“半神”(神通廣大)逐漸為“群體的俗人”(即人民)的力量消解時,英雄便失去了神秘的光環,并最終還原為人——人民的時代。[24]正因如此,習近平所倡導的英雄史觀核心內涵是:人民是歷史的諦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習近平英雄情懷具有引領時代精神的深刻意蘊。以習近平英雄情懷為指導,在全社會合理的弘揚英雄精神并非簡單的個人崇拜或歷史回溯,而是要以英雄情懷的豐富內涵培育起全民的科學信仰,不僅為個體成長提供抑制歷史虛無主義、攻堅克難建功立業的強大內生動力,而且能為站在新歷史起點上的中國共產黨迎接時代挑戰、增強政治自信與定力筑起強大的精神基石。
基于對歷史的客觀認知,馬克思主義強調杰出人物在歷史特定階段有著特殊的作用,英雄對于真理的認識往往比一般群眾更準確和深刻,因而能在歷史節點發揮出關鍵作用,帶領人民群眾書寫歷史、創造歷史。但同時馬克思主義更強調人民的歷史主體地位,只有能充分代表人民群眾整體利益和價值信念的時候,英雄才能真正起到領導人民的杰出作用。所以人民才是歷史真正的英雄,這就是習近平英雄情懷的核心意蘊。“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25]這鏗鏘的話語反復強調了人民群眾這一“真正的英雄”在歷史中的主體性作用。在《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習近平總結“堅持人民至上”作為黨的事業成功的十條經驗之一,只有充分發揮人民的主體作用和偉大合力去改造客觀世界,我們黨在新的偉大斗爭中才能無往而不勝,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就指日可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這一核心旨趣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體現為三個方面的邏輯一致:
(1)英雄的杰出作用和歷史發展規律相一致 鄧小平曾談到:“恩格斯在評價馬克思的時候說,現代無產階級只是依賴馬克思才第一次意識到本身的地位和要求,意識到本身的解放條件。”他問道,“這難道是說個人創造了歷史嗎?”他認為其實歷史是由人民創造的,但是也“絲毫不排斥人民對于杰出的個人的尊敬。”[26]這種觀點其實正是反映了馬克思主義英雄觀所堅持的核心思想,既堅持人民是真正的歷史創造者地位,強調人民是歷史真正的英雄;又強調杰出人物(英雄)對于推動歷史的關鍵性作用。而英雄的杰出作用是和歷史發展的規律相一致的,只有在歷史合力發生作用的前提下才會“英雄有用武之地”。
(2)英雄的杰出貢獻與人民利益需求相一致 同時還要注意到,弘揚英雄精神并不是要把英雄神圣化或者虛化,恰恰相反,我們要通過英雄情懷的塑造清楚的認知到英雄的人民立場,將英雄的貢獻置諸于歷史進程維度去看待,充分認識到人民基礎是英雄主義發揚的根基,人民的支持和呼應則是英雄精神得以呈現的最大動力。千百年來英雄之所以為世人所稱頌與傳唱,根本在于英雄無一例外把保護與捍衛人民的利益作為己身之使命,對人民的貢獻與付出是英雄最寶貴的價值所在。而一旦杰出人物逆人民的意志行事,甚至妄圖以一己之力扭曲人類歷史進程,違背廣大人民群眾意志,則必然會被人民所拋棄,成為千古罪人。
(3)英雄的豐功偉績與時代發展潮流相一致 從現實看,英雄確實能夠展現出不同于凡人的魅力和能力,能人之所不能,及人之所不及,甚至有時能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將傾[27]。但是這種不凡的功績形成是有一個基本的前提,即任何時代、任何形勢下的英雄偉績都脫離不了其所身處社會的時代潮流。“歷史潮流浩浩蕩蕩, 時代的呼喚不可違。”[28]在百年歷史變局下的中華民族全面復興新時代,更要以英雄精神去激勵廣大黨員和青年,激勵人民大眾團結起來,增強文化自信,提振民族信心,形成偉大的群眾合力,形成真正具有時代特點和中國風骨的民族精神和價值觀念。
(1)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下的泛“去英雄化”現象 科技正如寶劍之雙鋒,一方面能迅速推動社會進步、帶給人們高品質生活發展,另一方面也會推動新的社會觀念形成,從而對傳統的社會思維產生巨大沖擊。網絡信息社會的興起引發多元文化與海量信息的無障礙傳播,使無數人的價值觀產生了動搖,歷史虛無主義因此而一時甚囂塵上。借助于微博、微信、微視頻等新興傳播媒體,虛無主義無孔不入,借助于大眾化和娛樂化的標簽對人民的精神進行侵蝕,主要表現為:以所謂“科學認知”否定英雄及其行為的價值,以所謂“理性假設”否定歷史規律和人民選擇,以所謂“批判真相”抹黑領袖人物和歷史進步人士作用、以所謂“民主和人性”否定偉大革命斗爭功績等。這種顛倒黑白、無視歷史真實的思潮,往往會對處于價值觀形成時期的青少年造成極大的負面思想影響,以至于許多青少年中出現“去英雄化”、嘲笑和抵毀英雄、否定革命先烈歷史功績的錯誤思潮。其背后深層原因則凸顯出近些年來我們對意識形態宣傳弱化、思想道德教育實效之不足,加之網絡信息技術發展超于社會既定思想架構,所產生的青少年價值觀原子化游離的現象[29]。對此我們黨必須高度重視,并及時加以有效引導。
當前泛去英雄化現象已經對于人民信仰形成了一定的沖擊和影響,特別是我國社會經歷轉型后的陣痛進入改革深化階段時,社會各種深層矛盾不斷凸顯,才有了歷史虛無主義借助人們宣泄不滿情緒之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有意解構。“歷史虛無主義者要虛無、解構和惡搞的是若干按照他自己的歷史觀排斥的不中意的'歷史事實'”。[30]也就是說,西方勢力之所以要“去英雄化”,就是要打破中國人民心中對革命英雄及革命精神的信仰,進而消解其價值觀,從而為某些意圖創造侵入之機。歷史虛無主義這種泛去英雄化認識是對歷史的過度簡單化思考與娛樂化解讀,只會遮蔽和否定本真的歷史,盲目否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現當代文明的進步因素。[31]而馬克思主義認為,歷史事實只是在社會現實中構成并通過社會現實而顯現的,并且歸根結底遵從于客觀的社會現實。當前要重塑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思想去科學闡釋英雄精神的偉大歷史作用,重塑合理的英雄崇拜信仰,才能達到涵育人民群眾文化自信、增強民族凝聚力的效果。
(2)弘揚習近平新時代英雄情懷,重塑合理英雄崇拜 無論古今中外,人們對于英雄的作用從來都是肯定的,拋開那些虛構的神話人物不說,作為杰出的歷史人物,英雄確實是歷史的推動者和引領者,而英雄精神也在歷史中發揮出導向作用、凝聚作用、教育作用、示范作用,并外化為對人民的政治和精神引導、文化與價值培育,進而形成政治認同和民族凝聚力。從歷史角度看,英雄的人格確實是偉大和超凡脫俗的,有著自我犧牲、舍已為人、堅強不屈等圣賢風范和超常氣概,因而發揮榜樣的價值給予更多普通人以奮斗的力量,指引人們努力和拼搏的方向。習近平英雄情懷并不只是其個人見解的體現,更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和政治自信的展現。對真理力量的運用只有通過堅定的政治自信才能充分展現,了解與弘揚英雄精神,是為了更好的學習與繼承。所以習近平在江蘇考察時強調:“緬懷革命先烈,為的是繼承他們的遺志,發揚他們的精神,在他們用生命和鮮血開辟的道路上不懈奮斗、永遠奮斗。”[32]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關鍵期發揮英雄的激勵引領作用,是習近平英雄情懷的時代價值體現,要著力塑造銘記英雄、學習英雄、崇尚英雄、捍衛英雄的社會主流風尚,涵育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
英雄是中華民族永遠閃亮的歷史坐標,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中凝聚而成的建黨精神的核心內蘊。當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圓夢民族偉大復興時,就更需要以英雄情懷去激勵廣大人民為實現這一宏偉目標而拼搏奮斗。
習近平評價馬克思“一生飽嘗顛沛流離的艱辛、貧病交加的煎熬,但他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為人類解放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奮斗,成就了偉大人生。”[33]馬克思的偉大之處不僅在于對人類解放事業的偉大理論貢獻,更在于他堅定的信仰力量。學習英雄及其精神,要從英雄的情懷中讀懂奮斗與奉獻的微言大義,以之錨定政治定力,提升信仰堅定,同歷史虛無主義作堅決徹底的斗爭。
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是目前對國民特別是青年影響較深的錯誤思潮,反映出對近現代革命斗爭歷史和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的錯誤解讀和缺乏認同,錯誤扭曲國家民族榮譽感認可,進而弱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力量。在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后,要堅決同這種錯誤思潮作斗爭:“我們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不能數典忘祖、妄自菲薄。”[34]要把弘揚英雄精神轉化為對中華光輝歷史的文化認同,轉化為對革命事業偉大功績的價值認同,轉化為對偉大建黨精神的政治認同,上下一心,合力強國。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指出“長征迸發出一種綿延不絕的精神力量。”[35]也就是說,以長征精神為代表的偉大建黨精神包涵著中華民族勇于拼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也是黨的精神族譜和紅色基因的重要內核,代表的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拼搏精神和堅強意志,這已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之中。不管歷史虛無主義如何有意歪曲、虛置、解構中國革命歷史,只要堅定于史實、立足于信仰,以堅定的英雄精神武裝人民的頭腦,社會主義事業就不可能發生動搖。
當前新的歷史起點上,以習近平英雄情懷涵養正氣、淬煉思想,不僅有利于個人在百年變局中增強精神自勵,對處于奮進中的中華民族更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撐。習近平英雄情懷代表的其實是民族大義和國家信仰,是一個民族的精神魂魄。“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 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 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36]精神力量對國家、民族的內在涵育作用,必須通過實實在在的長期歷史浸潤,從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多個領域進行塑造。所以胡克說,真正稱得起英雄人物的,“不是那些武人政治領袖,而是像杰斐遜、霍爾姆斯、杜威、惠特曼等……一切給予人民以見解、方法和知識的人。”[37]英雄之所以為英雄,是因為有比常人更深邃的視野、更堅定的理想和追求,能夠于平凡中見諸不凡,特別是身處艱難困苦和激烈競爭中依然靠堅強意志脫穎而出,成功解決各種人生中的矛盾和困難。杰出人物這種突出的人格魅力首先能夠給予他人以強大的政治導向、精神引領和價值涵育,其次能夠有效凝聚民心、整合社會,促進團結和一致性上[38],以精神的增厚加強黨的自我建設和民族凝聚力,提升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對于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特別是精神文明建設能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英雄特別是革命英雄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精氣神,他們的事跡和精神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力量。
英雄精神不僅能涵養個人精神世界,更能對政黨產生強大的導向和凝聚作用,而“對民族和國家的認同是一種群體認同感”[39]。習近平反復號召弘揚英雄情懷,其實蘊含著深遠的政治謀略,既鼓勵廣大黨員干部要勇于探索、堅于事業,又強調黨自身要勇于自我革命、攻堅克難,重塑黨的生機與活力。英雄情懷反映出黨的氣魄與定力的高度統一。“無產階級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40]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便以人類解放為指引,在曲折困難中探索前行、在革命鍛造中成長壯大從來都是共產黨人的英雄情懷。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過去的五年,黨勇于面對重大風險考驗和黨內存在的突出問題,以堅定的政治定力和頑強的意志品質開啟了正風肅紀、反腐懲惡的自我革命之路。面對新時代新階段的新使命探索,黨對所面臨的“四種考驗”之長期性和復雜性有著科學的研判,所以才繼續堅持全面從嚴治黨,“沿著馬克思的理論的道路前進, 我們將愈來愈接近客觀真理”。廣大黨員要發揚習近平英雄情懷,既要樹立強大的馬克思主義立場和定力,更要保持持續旺盛的革命斗志和勇于創新的英雄情懷,把人民的利益和幸福作為黨的事業起點和“趕考”標尺,用實績推進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與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和諧統一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