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飛飛, 溫麗嬌
(山西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前提是全國各族人民要凝心聚力,上下一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各族人民親如一家,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定要實現的根本保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1]在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上,高校具有自身先天的優勢和必要性。首先,高校的主體是來自全國各地、各民族的大學生,它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個全國各地、各民族學生共同生活、學習和交流的場域,這在其他領域或行業是很難出現的。正因其有了這一優勢,如何在高校大學生中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成為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其次,高校中來自全國各地、各民族的青年大學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主要的實踐者和繼承者。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2]“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終將在廣大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3]高校理應肩負起培育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責任。
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的綜合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隨著中國國力的進一步提升,國際反華勢力以“中國威脅論”為借口,采取多種在外部圍堵中國、在中國內部煽動民族分裂勢力的伎倆,以圖阻礙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發展所面臨的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面對巨變的國際國內形勢,高校培育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要性更為凸顯出來。
首先,從國家間競爭的主權國際體系來看,國家間競爭是全方位性的,而意識形態之爭、國家認同之爭是主權國家間競爭的核心之一,高校有責任在大學生中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鑄牢對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的政治認同。當前的國際社會是以主權國家為基本組成單位所形成的國際體系,從政治認同的角度來講,在主權國際體系下,“國家認同、國家意識相對于其他集體認同占有特別突出的優先位置,”[4]國家認同主要是指一國公民個體對其所屬國家的在情感上的歸屬和依戀以及在理性上的認知和認可。當前,增強國家認同、國家意識的重點便是培育并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當前復雜的國際形勢下,尤其是在網絡時代,國家間意識形態之爭、西方反華勢力鼓動民族分裂勢力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通過各種網站、網絡社交媒體等渠道進行滲透。對于來自網絡上的國內外的各種話語、宣傳、思潮等巨量且多樣化信息流的滲透,如何使高校學生從信息“最敏銳的接收者”成為信息“最明辨的接收者”,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內容。因此,高校思政課要特別加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使來自各地區、各民族的學生能夠在繁雜的網絡信息中明確分辨諸種試圖侵蝕、瓦解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言論,自覺抵制各種煽動性的有悖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狹隘民族主義和分裂主義的話語。
其次,從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歷史的角度來看,高校有責任在大學生中培育正確的歷史觀,使大學生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謬論。“歷史是成為個人安身立命的一個根據,亦成為民族國家合法性之重要來源。”[5]共同的歷史文化是一個國家生存和延續的根基,任何國家的存在都必然是一個歷史性的存在。費孝通先生指出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許許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單元,經過接觸、混雜、聯結和融合,同時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一體……形成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經過民族自覺而稱為中華民族。”[6]與其他文明相比,中華文明是一個特別注重歷史傳統的文明,我們有著更為自覺的歷史意識和更為豐富的歷史典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自古重視歷史研究,歷來強調以史為鑒,我們的前人留下了浩繁的歷史典籍”。這種豐富自覺的歷史意識和歷史典籍,既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延續的記錄和見證,同時,這種歷史意識也深刻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人們在進行思維、決策和行動時,更偏愛將自己的思維和行動放置于延續的歷史背景中,從歷史傳統中確立自身的正當性。從中華文明史內部的視角來看,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造成嚴重的侵蝕和破壞的正是歷史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的一個表現就是否定中華民族的獨立性、獨特性和主體性,“它抹殺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所承載的價值觀,消解文化認同,瓦解人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削弱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7]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總是打著“普世文明”“還原歷史”的幌子,這可能對于以網絡為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之一的高校學生具有很大的迷惑力。因此,面對形形色色試圖瓦解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虛無主義,更加凸顯了在高校思政課的教育中加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教育的必要性。
最后,從學習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和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的角度來看,黨和國家已經將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升到了極高的政治位置,高校有義務在大學生中通過對憲法和黨章的學習,鑄牢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017年10月24日,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黨章;2018年3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將“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寫入憲法。黨章是黨的總章程;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因此,高校有必要從踐行黨章和維護憲法的角度注重培育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視。我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8]高校的核心職能是立德樹人,培養能夠擔當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人才。在新時代,立德樹人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有強烈的家國情懷、民族自尊心和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認同,高校教育,尤其是高校思政課,必須把培育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放在重中之重。
新時代,培育高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于高校大學生個體的尊嚴和未來成長、對于各民族大學生心胸和視野的開闊以及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
首先,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學生個體的尊嚴和未來成長具有重要的價值。個人并不是抽象的、孤立的個體,“如果沒有聯合成為群體,我們絕不會變得更有人性,也不會生存下來。”[9]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人不可能孤立的存在于社會歷史進程當中,個人的價值唯有在社會中、國家中、共同體中方能得到實現。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0]當前,公民個人和信息在全球化、網絡化的流動中,已不僅僅是個人身體上的物理性的空間流動,更多的是承載著個體信息的網絡化流動。全球化交流的這種新特征,使得每個人都更有可能足不出戶地即時參與進信息的全球化流動過程。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遭遇來自其他國家的“他者”的可能性極大地提高了。在網絡化、全球化的即時交流中,人們首先遭遇到的即是不同公民個體在國家身份上的接觸和碰撞。來自其他民族國家的“他者”成為一個隨時、即時存在于身邊的存在,“他者”的隨時、即時存在,使得“自我”的民族共同體身份處于常在、顯在的存在。“我是誰”“我們是誰”的身份意識,在全球化時代成為自我身份認知的一個越來越凸顯、越來越重要的問題。高校學生在與“他者”的交流中,個體唯有具備強烈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夠有尊嚴地、有底氣地與“他者”更好的進行交流。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為國家繁榮發展創造條件的同時,也為高校學生個人的發展提供了更好的社會環境和發展平臺;只有國家更加強大和繁榮,民族認同和共同體意識更加鞏固和牢靠,個人的發展才能夠得到更好的保障。
其次,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于高校各民族學生走出狹隘的單一性身份認知、視野的擴展和學識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高校容納了來自全國各地各民族的大學生,他們多數都是首次走出自己原生的小圈子,進入一個充滿著地區差異、民族差異的多樣化的生活學習空間。高校這一多元化、差異化的共存空間,為來自各民族各地區的學生跨出狹隘的原生的單一性的身份認知提供了可能。中華民族共同體是由56個不同的民族組成的,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內各民族相互交流和交融中,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相互借鑒和吸收,共同構成中華民族精神的公共財產。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伴隨著工業化大生產,“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賴所代替了……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11]因此,狹隘的單一性民族身份,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一種正當而健康的身份認知,只有在與他者的關系中展開彼此的互動,才能夠形成。高校這個容納了多樣化、差異化的空間里,正是產生正當而健康的身份認知的最佳場域。在高校里,各民族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過程中相互交流學習,傳播本民族文化的同時,也在不斷的吸收了解不同民族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通過彼此的互動和交往,能夠使來自各地區、各民族的學生擴展自身的文化視野,同時,在相互的交往中也能夠學會包容和理解各民族的差異,豐富學生對于不同民族文化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在這種相互包容和理解的過程中,不同民族學生在不斷加深了解的同時也增強了彼此之間的情感認同,體驗到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包容性和廣博性,增強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心理認同。從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更廣博的視角來認知自己的民族,能夠克服自身原生視野的狹小性;將自身置身于更加深厚宏大、更高層次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能夠更好的提升眼界、開闊心胸,這對于各民族大學生未來的成長和成才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
最后,培育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重要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認同問題解決了,對偉大祖國、對中華民族、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才能鞏固”。[12]文化認同作為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紐帶,理應放到國家發展和高校思政課教育的突出位置。在信息化、網絡化時代,高校不是信息孤島,相反,高校正是諸種信息的集散地。高校學生面對巨量的來源多樣的信息流,那些蠱惑性的、斷章取義的信息更能博得學生的眼球。面對這種情況,高校思政課在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上的責任更加的急迫和凸顯。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在新時期,高校思政課應該特別意識到自身發揮著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補鈣”的重大責任。因此,高校應該在形式和內容上積極探索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學路徑。
首先,要在思政課程中加強中華民族發展史的教育。“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13]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的賀信》中指出:“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個優良傳統”,“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我們應意識到:歷史研究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民族教育。妄圖分裂中華民族、鯨吞中國領土的帝國主義者總是首先通過歪曲中華民族歷史來達到其目的。面對這種情況,高校思政課在培育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就更應該加強中華民族形成和交流史的教育,“把具有多元一體格局的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如實地擺清楚。”[14]因此,在實際授課中,高校思政課應著重圍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從課程本身進行調整,不斷改善課堂教學狀況,防止形式化、表面化,將中華民族從自在到自為的發展史全過程全方位地貫穿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同時,要加強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論的教育,深入開展黨史、中國革命史的教育,強化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引領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政治認同。通過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和生動的歷史故事讓同學有直觀的感受,在此過程中,授課形式也要講究多樣化,通過朗誦、演講、歌唱、戲劇表演等形式,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精神的理解。
其次,要結合高校所在地的實際情況,多學科并舉挖掘和感悟各民族交流交融的歷史和現實。高校思政課在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各高校所在地的歷史文化遺產,讓學生能夠實地觸摸感悟各民族交流融合的文化結晶。以筆者所在山西省為例,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大同視察云岡石窟的開發和保護時指出:要“深入挖掘云岡石窟蘊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內涵,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5]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山西大學專門成立云岡學研究院和北京大學—山西大學云崗學研究中心,學院成立后,推出一系列面向全校師生的學術講座,使學生在感受云崗學學術魅力的同時又能更深刻的領悟云崗石窟所蘊含的中華民族交流的歷史內涵,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同時,要創造各種方式帶領大學生走進高校所在地的各類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讓學生體悟為民族獨立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6月21日視察山西呂梁時指出:“我們黨的每一段革命歷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動教材”,強調要把“呂梁兒女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偉大的呂梁精神”“用在當今時代,繼續為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高校要積極利用所在地的革命歷史博物館,讓學生切身的感受在中華民族謀求獨立富強過程中所涌現出的“鐵人精神”“兵團精神”“呂梁精神”等多種不屈不撓的革命建設精神,在此過程中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最后,要在高校開展形式多樣的民族交流活動,促進各民族學生相互了解、相互借鑒、相互包容、共同進步,為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營造高校民族團結的良好氛圍。高校應利用各種機會來舉辦各民族文化交流活動,舉辦以“民族團結一家親”“最炫民族風”等主題的聯誼晚會活動,通過各民族學生的歌舞才藝展示,以青年人喜歡的活潑的文藝活動的形式,展示各民族的文化和歷史,同時,準備活動的過程也是增進各民族同學之間的友誼,使各族同學之間形成互幫互助、平等相待、和睦相處的和諧關系的過程。同時,要利用各民族傳統節日的時機,舉辦形式多樣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動。中國傳統的民族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應該特別在各民族重要的傳統文化節日,為各民族學生搭建展示自身文化、傳統和習俗的平臺。通過此類平臺,使各民族學生能夠互相了解和尊重彼此的風俗習慣,增強民族凝聚力。同時,這種為各民族學生提供展示自身文化的平臺本身也能夠讓各民族學生體會到中華民族的多元性、博大性和包容性,在相互了解中,將自己融入更高層次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中。
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得到顯著增強與大幅提升。與此同時存在的還有各種威脅和挑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首先需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上,高校肩負著重要的責任。要在高校大學生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使反華勢力和分裂勢力的伎倆落空;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文化傳統,主動克服丑化歪曲中華民族歷史的歷史虛無主義;同時,也是貫徹黨章中所規定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維護憲法所規定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必要前提。
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于高校學生個人尊嚴的獲得和未來的成長、對于各民族學生的互相交往交流交融、視野的擴展和學識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更為重要的是培育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重要精神力量。高校,尤其是高校思政課,應該在形式和內容上積極探索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學路徑,要把各民族交流交融的歷史貫徹思政課的始終;要結合各高校所在地的實際情況,帶領學生走進歷史博物館和革命博物館,用直觀生動的形式讓學生感悟各民族交流交融的歷史和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富強浴血奮斗的革命精神;要開展形式多樣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動,提供平臺使各民族學生互相了解、交流和合作,把各民族學生的思想和行動擰成一股繩,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共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