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松 王雨歡 鄭向龍 趙燕靈 葉 軍 王萬春
王萬春教授是主任醫師,省名中醫,從事外科病診治及科研多年,積累大量臨床經驗。以下通過4個驗案介紹王教授基于五臟所主理論論治男科病經驗,以饗讀者。
前列腺炎可分3型,其中Ⅲ型是數種因素雜糅、多種誘因共同作用下引起的腺體慢性非菌性組織炎癥,多有尿頻、尿急以及前陰部疼痛等特征[1]。可從中醫學“精濁”論治。
李某,男,大學生,19歲。體型微胖,有手淫史,因尿頻、排尿不適、尿滴白3個月余,于2020年9月17日前來就診。初診癥見:排尿次數增多且排泄不適,尿后排出白色分泌物,前陰部疼痛不適,平素感身體困倦,乏力感明顯,因反復前陰部疼痛而心情焦慮、坐臥不安,焦慮后疼痛加重,口黏,大便稀,舌略淡白,苔薄、中間偏膩,齒痕明顯,脈弦濡。直腸指檢示:前列腺略微腫大,質地偏軟,有壓痛;前列腺液細菌培養:陰性;前列腺液常規檢查:白細胞(++),卵磷脂小體(++);尿常規:白細胞29.3個/μl,細菌計數:332.2個/μl。西醫診斷:慢性前列腺炎;中醫診斷:精濁,屬土虛木亢證,以補土調木、祛濁消腫為法,以祛濕活血湯加味。方用黃芪20 g,白術、茯苓、太子參、枸杞子、菟絲子、枳殼各15 g,澤瀉、萆薢、柴胡、路路通各10 g,山萸肉、白芍、赤芍各12 g,鹿銜草、馬鞭草各6 g,甘草3 g。14劑,每日1劑,煎煮400 ml,分2次服用,其藥渣做成熱奄包置于患者恥骨聯合部,溫熱無灼痛感為宜,每次20 min,3~4 d一次。同時囑患者保持情緒穩定,不必拘泥于疼痛,并告之患者規律排精對其預后有所幫助,可消炎及改善內部微循環[2],并堅持體育鍛煉,避免久坐,常喝水,以清淡飲食為主。二診:患者訴其尿頻癥狀減少三分,尿滴白無改善,其余癥狀改善,守上方加蓮須、金櫻子各10 g,繼服10劑,服用方法如前。三診:訴其滴白已無,但仍有二分尿頻未平,繼服10劑善后。隨訪3個月,未復發。
按:《靈樞·經脈》有云:“肝足厥陰之脈……環陰器……上注肺”,說明肝與男性生殖器官及其所患疾病有關;又從《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并治》中:“知肝傳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可得知脾氣足則病不生,脾氣虛則易受肝之乘克。王教授基于《素問·至真要大論》所云:“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認為脾濕互為因果,相互影響。脾失健運,釀成濕濁。該患者體型微胖,為脾虛、水濕泛濫之體質,故感身體困倦等一派脾虛濕滯的表現。肝者,為將軍之官,其性剛強正直,患者因疼痛出現心情焦慮使肝氣異常,調攝失職致津液運行輸布障礙,出現尿頻且排尿不適的癥狀;又氣機不通而痛;因痛而郁、因郁致痛,故這一癥狀隨情緒反復。木郁乘土而出現尿滴白現象。方中黃芪、白術、茯苓、太子參補中益氣、肥沃中焦為君藥;澤瀉、萆薢淡滲利水,分清泌濁;鹿銜草、馬鞭草活血利水以消腫,共為臣藥;柴胡、枳殼、路路通、赤芍疏肝理氣活血,白芍、山萸肉、枸杞子、菟絲子滋補肝腎以壯脾,資先天以養后天,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補益脾胃為使藥。以期達補土調木、祛濁消腫之功。
遺精是指男子青春期后精液在無性沖動、主觀排泄意識而多次排出體外的一種病癥[3]。《醫學心悟》云:“夢而遺者,謂之遺精;不夢而遺者,謂之精滑”。可從中醫學“遺精”“失精”論治。
劉某,19歲,高中生,有手淫史。近半年來因升學壓力出現多次遺精,每周2~3次,甚則3~4次。初診癥見:遺精,每周2~3次,甚則3~4次,遺后感陰頭寒,平素怕冷,偶有心悸心慌,自覺健忘,面青唇白,納差,睡眠不佳,舌淡苔薄白,脈細無根。尿常規無明顯異常。西醫診斷:遺精;中醫診斷:遺精,屬心神不固證,以調理陰陽、補養心腎、固澀填精為法。①中醫以桂枝甘草加龍牡湯加減。方用桂枝、芡實各15 g,茯神、蓮須各12 g,柴胡、枳殼各10 g,煅龍骨、煅牡蠣各20 g,白芍、熟地黃、菟絲子、枸杞子各15 g,覆盆子、桑椹各12 g,遠志、甘草各6 g。10劑,每日1劑,煎煮400 ml,分2次服用,其中一次于睡前半小時服用。②西藥給予復合維生素B片,每次1片,每日2次。囑患者注意休息,清淡飲食為主。二診:患者癥狀改善,遺精次數減少,但夜寐欠安,守上方加夜交藤、金櫻子各10 g。繼服10劑,服用方法如前。三診:睡眠改善,續用10劑。隨訪3個月,未復發。
按:王教授認為心為君主,可識神馭神,心神安則統攝四方。《素問·痿論》云:“思想無窮,所愿不得……發為白淫”,若其人憂思焦慮,則心神被擾,統帥失責;精雖藏于腎,但起主導作用的為心,精生神而神馭精,若心神不安,攝精無能,而致精溢體外;同時肝可調精泄精,若平素精神焦慮,情志不舒,致施泄異常,亦發遺精。該患者為高中生,因升學焦慮,夜已繼旦,致心神被傷,陰血被耗故出現精液溢出體外及陰頭寒、怕冷、口唇白、乏力等一派心腎陽虛的癥狀。因患者出現遺精后陰莖頭寒涼的這一典型表現,從《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中獲取經驗,選取桂枝加龍牡湯為主化裁,方中龍骨、牡蠣收澀止遺、重鎮安神為君藥;桂枝、甘草、茯神、遠志、龍眼肉溫通心陽、補養心腎;芡實、蓮須、覆盆子補益脾腎、固澀腎精,為臣藥;柴胡、枳殼疏肝理氣,菟絲子、枸杞子、桑椹補腎壯陽填精共為佐藥;甘草亦為使藥。以期達調理陰陽、補養心腎、固澀填精之功。而現代醫學表明復合維生素B可營養神經,調節神經紊亂。
中醫學的尿血是指排尿時可見尿中混有血液或純下鮮血,但無疼痛、或略有疼痛的一種癥狀,可從中醫學“血證”論治[4]。
黃某,34歲,男,職工。平素情緒焦躁,自訴尿中帶血4 d余,因患者害怕服用抗生素出現毒副作用,且對頭孢、喹諾酮、大環內酯類等多種抗生素過敏,故于2019年10月20日前來尋求中醫診治。初診癥見尿中帶血,色鮮紅,排尿時無疼痛感,少腹略有拘急感,兩脅脹痛,咳嗽頻作,口中干欲飲冷水,素感口苦,兩側頰部有散在粉刺,舌紅苔黃,尖紅赤,脈浮弦。直腸指檢:前列腺大小正常,質地軟;尿常規:白細胞(±),紅細胞(+++)。西醫診斷:急性尿路感染;中醫診斷:尿血,屬肝火犯肺證。以清熱涼血、調肝止血為法。以瀉火止血湯加味。方用桑白皮、地骨皮、黃連、枳殼、龍膽草各10 g,枇杷葉、白芍、小薊、藕節炭、蒲黃炭各12 g,川楝子、柴胡、焦梔子、大黃炭6 g,青黛粉(沖服)3 g。5劑,每日1劑,煎煮400 ml,分2次服用。囑患者心情舒暢,注意個人衛生。二診:尿血較前減少,繼守上方5劑。三診:諸癥皆緩解,已無尿血,復查尿常規已無異常,但顏面部仍有散在粉刺,以枇杷清肺飲善后。
按:唐容川《血證論》云:“膀胱與血室,并域而居。熱入血室,則蓄血。熱結膀胱,則尿血”。而王教授同意張介賓的觀點,認為血證一證不外乎氣虛及火熱。王教授認為肺為華蓋,為水之上源,主治節,通調水道,肺火旺而水分自擾,肺火平則水氣自平。蓋前陰為水竅,又因肺與水道休戚相關,故其火可循水道,灼其水竅,傷及脈道,血隨尿而出。火因木郁而生,故患者平素情緒焦躁;肺為嬌臟,不耐侵襲,且肝經上注與此,令火擾肺金,金火自囚,下迫水竅,故致血溺;而口苦、脅痛等均因肝火旺循經上擾而起。方中桑白皮、地骨皮、黃連、枇杷葉平肺熱,金清則血寧,為君藥;龍膽草、焦梔子、青黛粉、白芍、小薊瀉火通利,為臣藥;柴胡、枳殼、川楝子疏肝止痛;炭類藥收澀止血,共為佐藥。以期達清熱涼血、調肝止血之功。
精液液化異常是男子在將精液排出體外后,超過60 min以上仍成膠凍狀,液化不完全甚不能液化的癥狀[5]。可從中醫學“精凝”論治。
江某,27歲,男,程序員。曾有慢性前列腺炎病史,結婚未育2年余,查妻子無異常,曾去某西醫院檢查,確診為“精液不液化”。因西醫治療效果不顯,遂來就診。刻下癥見精液超過60 min仍不能液化完全,形體消瘦,平素口干欲飲水,但飲水不多,手腳心自覺發熱,平素腰酸,小便黃,尿時小腹部略急脹感,舌尖紅,苔薄,脈沉細。西醫診斷:精液不液化;中醫診斷:精凝,屬肝腎陰虛證,以滋養肝腎,活精祛瘀為法。①以六味地黃丸加減。方中茯苓、澤瀉、山藥各9 g,生地黃、牡丹皮、山萸肉各15 g,麥冬、石斛、北沙參各6 g,桃仁、紅花、當歸各6 g,羌活4 g。15劑,每日1劑,煎煮400 ml,分2次服用。②給予復方玄駒膠囊,每日3次,每次3粒。囑患者平日輕揉腰部,叩齒吞津,節育腎精。二診:口干、發熱癥狀改善,液化仍不完全。守上方加地龍、水蛭各6 g,15劑,服法如前;三診:精液液化時間逐漸縮短,繼守上方15劑;四診:患者訴精液檢查其液化時間已明顯縮短,欲提高精子質量,為自然懷孕做準備,遂改用五子衍宗丸加減調理善后。隨訪后得知患者妻子已懷孕。
按:王教授認為精液是男子在天癸作用下調控化生生殖之精而成的一類物質,具有生殖繁衍后代的功能,而生殖之精藏化于腎,故腎與精的質量有密切關系。患者平素形體消瘦,體內多火,易煎灼津液,故感口干等一派陰虛內熱之象,且精液為液的一部分,故火灼其精,使其稠厚,液化時間變長。肝藏血、腎藏精,精血同源,互為化生之源,故肝腎同調,縮短液化時間,提高精子質量。方中生地黃、牡丹皮、山萸肉、麥冬、石斛、北沙參滋補肝腎陰液又清虛熱,為君藥;茯苓、澤瀉、山藥健脾利濕,為臣藥;桃仁、紅花、當歸、羌活活血祛風,為佐藥。以期達滋養肝腎、活精祛瘀之功。
王萬春教授通過辨證論治,運用中醫五臟所主理論,配合整體觀念,守正創新,進行診病治病,解決廣大患者病痛。王教授論治男科疾病總結如下:①王教授從肝脾論治精濁,采用健脾祛濁、溫陽補脾、運脾疏肝等治療[6,7];②王教授從心論治遺精,采用補益心脾、溝通心腎、清心瀉肝等治療[8];③王教授從肺論治尿血,采用清肝瀉肺、補益肺脾、補肺強腎等治療;④王教授從肝論治精凝,采用滋補肝腎、清利肝膽、補腎祛瘀等治療。但總以肝主筋,繞陰器;腎主精、主蟄為指導,治療各種男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