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潔 戴榮水△ 程 暘 羅彩云 余曉雯
慢性非特異性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LBP)是一種常見的肌肉骨骼功能紊亂疾病,根據流行病學調查CNLBP的終生流行率為40%[1]。在中國,CNLBP是骨疼痛相關科室門診中最常見的疾病,占每日門診的1/3,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但醫療費用高于冠心病、糖尿病、關節炎甚至是腦血管疾病的醫療費用,為社會和個人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目前慢性非特異性腰痛的臨床治療方法繁多,但都存在不足,如:藥物治療可減輕疼痛、改善臨床癥狀,但其遠期效果并不明顯,且存在明顯不良作用[2,3];康復療法見效慢,且需要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如康復不當則很容易發生二次損傷;神經阻滯療法雖可達長期止痛的效果,但在學術界存在爭議,一些研究和系統回顧也得到了矛盾的結果[4]。而針灸以其獨特的綠色、簡便、價格低廉的優勢得到廣大患者的認同,但在臨床中,我們發現采用傳統的選穴法治療,其治療周期長,且易反復,而從調神角度出發,不僅能明顯快速地減輕疼痛,還能提高遠期療效,現將這一療法的作用機制探討如下。
中醫學中并無“慢性非特異性腰痛”的病名,根據其臨床表現,應屬中醫學“腰痛”范疇。古代文獻中關于本病的記載歷史悠久,早在《黃帝內經》就已經根據其疼痛的部位及可能影響范圍做了專篇論述。
針灸施治講究辨經論治,《靈樞》記載:“膀胱,足太陽之脈……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難經》曰:“督脈者,起于下極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風府,入屬于腦”,《醫學衷中參西錄》記載:“凡人之腰痛,皆脊梁處作痛,此屬督脈主之”,可見腰痛的部位在經絡辨證上與足太陽膀胱經、督脈密不可分。
《難經·二十九難》云:“督之為病,脊強而厥”,說明了腰痛與督脈的病理關系。《素問·生氣通天論》云:“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督脈為陽脈之海,總督一身之陽氣,督脈經氣盛則骨正筋柔,督脈虧虛,則諸陽虛,陽虛則寒,寒主收引,故見筋脈拘急,以致疼痛。由此可見,督脈不暢為其經絡學病因病機。
核心穩定是指在運動中控制骨盆和軀干部位肌肉的穩定狀態,為上下肢運動提供支點,并協調上下肢的發力,使力量的產生、傳遞和控制達到最佳化。有學者發現大多數下腰痛患者患病機制與這一功能失衡有關[5],而這一觀點獲得了醫學界廣泛認同。
在相關的整體運動肌和局部穩定肌的協同作用下,腰椎的穩定性得以維持。隨著年齡的增大,腰骶椎骨骼的退行性變加上生活姿勢不良,造成局部肌肉的慢性勞損,導致腰椎失穩,腰椎穩定性下降后則會進一步加速韌帶鈣化、粘連,同時肌肉的功能障礙將不斷地刺激、擠壓神經末梢,如此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以致軟組織無法代謝相應的炎性因子,從而出現臨床癥狀和體征[6]。
主要涉及的肌肉有腹部的腹橫肌、腹內外斜肌、腹直肌以及腰部的豎脊肌、腰方肌、多裂肌等。其中腹內斜肌、腹外斜肌、腹橫肌止于腹部正中的腹白線,多裂肌止于除寰椎以外的所有脊柱的棘突,而棘突位于背部正中,這一特點與中國傳統醫學的任督二脈的循行幾乎一致。
3.1 調神針法以形神一體觀為指導《靈樞》有云:“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強調了針刺治病的基礎和前提在于調神。而“形神一體觀”又是中醫整體觀的體現,形神一體觀中的“形”指的是視之可見、觸之可及的有形物質,如人體的臟腑、四肢、五官等,而“神”則有廣義和狹義之神,廣義的神,是指人的一切生命活動,狹義之神則僅指人體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7-9]。形是神的載體,神為形的主宰,即“形為神之體,神為形之主”。生理上“形神互根,神本于形”,病理上“形病傷神,神病傷形”。
CNLBP為“形病”,筆者在治療過程中,以“形神一體觀”為指導,以調神為先,形神同治,實踐證明,這一操作對疾病的康復起到了促進的作用。
3.2 任督二脈與神調神針法主取任督二脈上的腧穴,任脈與督脈,同起于胞中,主一身之經脈而與腦府相通,是貫穿神、元的重要通道[9]。從經絡循行上來看,《難經·二十八難》記載:“督脈者…并于脊里…入屬于腦”。元神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成,任脈為陰脈之海,凡精血陰津都屬任脈所司,“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腦又為“元神之府”“髓海”,所以任脈與“元神”密不可分。督脈“上貫心”,將五臟六腑之精氣輸布于心,膻中與巨闕均為任脈腧穴,分別為心包經募穴和心經募穴,心包代心受邪,“心藏神”;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可見,督脈也與人體的“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3.3 調神針法的選穴處方依據調神針法以督脈的百會、神庭,任脈的關元、中脘為主,以通督調神、強脊止痛,并配合局部取穴大腸俞、腎俞以疏通腰部經氣。
百會穴:在頭部巔頂處,屬督脈,《針灸聚英》載:“手足三陽,督脈之會”,為諸陽之會,百會可通督調神,神定則痛止[10]。現代研究表明,電針百會穴、夾脊穴可改善脊髓損傷大鼠的神經性疼痛[11]。
神庭穴:屬督脈,為督脈、足太陽、陽明之會,為神之蔽所,是督脈氣血的匯聚之處,臨床上常與百會配伍使用,刺之,則通督醒神,神定痛消。
關元穴:屬任脈,為任脈與足三陰經之會,顧名思義為元神閉藏之處,早在《針灸大成》《外臺秘要》中就有關元治療腰痛的記載。刺之,可引氣歸元,調神止痛。有研究表明,針刺關元,神經興奮通過神經纖維傳到脊髓及中樞神經,通過信息整合,調節相關的神經遞質及痛覺的反射活動,從而抑制疼痛[12,13]。林志葦等[14-16]通過試驗亦證明,通過刺激關元穴,可對腰痛患者的神經功能起到促進作用,并能降低其外周血異常升高的IL-6,減輕炎癥反應及神經根的水腫。
中脘穴:屬任脈,元神源于先天之精,先天之精依賴于后天之精的充養,胃為水谷之海,中脘為其募穴,“以后天養先天”,取之可調補元神,上充腦府,則髓海充盈,有調神定痛之效。現代醫學認為核心失穩是CNLBP的重要發病機制之一,鍛煉核心肌群可以增強脊柱穩定性,改善腰痛癥狀[17]。中醫學認為,脾主四肢、肌肉,脾胃相表里,脾胃同治,脾胃運化正常,則四肢肌肉能得到水谷精微的充養,則肌肉壯實、有力,四肢協調,若脾胃運化失司,則氣血化生無源,肌肉瘦削、萎軟無力,以致腰痛反復而作,取中脘,則可健脾胃以壯肌肉,減少復發。
大腸俞、腎俞:屬膀胱經,為背俞穴,古人認為背俞穴是臟腑精氣輸注背部的穴位,《靈樞》曰:“五臟者,合神氣魂魄而藏之”,這說明形神合一,神由臟腑之氣而生,臟腑精氣的盛衰對神的得失有著重要影響。大腸俞為大腸經氣流注之處,腎主骨生髓,主二便,開竅于二陰,大腸腑氣通暢,則有助于腎氣功能正常發揮。“腰為腎之府”,腦為髓海,腎氣虧虛則腦竅-元神之府失養,則神之所養。取二者,不僅是“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體現,也是“形神一體觀”的重要體現。
王某,男,38歲,2020年12月6日出診。主訴:反復腰部酸痛2年余。現病史:患者就診前2年余,因彎腰搬重物后出現腰部疼痛,后多次就診外院,行腰椎MRI檢查后示:腰椎間盤膨出,予藥物及針灸、推拿等治療后癥狀改善,但癥狀每于疲勞及久坐后加重。刻下癥見:腰部疼痛,以腰部正中酸脹為主,局部怕冷,得溫痛緩,彎腰及站立可誘發疼痛,疲勞及久坐、久站后癥狀加重,平臥休息后可改善,精神疲乏,頭部昏沉,納可,寐欠安,入睡難,大便溏,小便調,舌淡,苔白稍膩,脈細。專科查體:腰椎生理曲度變直,雙側腰肌緊張,L4-5局部棘突壓痛,余未見明顯陽性體征。中醫診斷:腰痛(腎陽不足證);西醫診斷:慢性非特異性腰痛。以虛則補之為治則,以溫補腎陽、調神止痛為治法。針灸處方:百會、神庭、中脘、關元、腎俞(雙)、大腸俞(雙)、腰陽關。操作:穴位局部常規消毒后,采用單手進針,百會、神庭、中脘行平補平瀉手法,剩余穴位取補法,局部以紅外線燈照射,背部穴位留針30 min后取針,續予頭部及腹部針刺,頭部及腹部穴位留針20 min,上述腧穴均每10 min行針1次。隔日治療,治療3次后,患者腰部酸痛、頭部昏沉得到改善;后予續針,于2020年12月20日復診,患者自覺腰部酸脹較前明顯改善,且精神狀態及睡眠治療得到改善,未訴頭部昏沉。
CNLBP發病率高,遷延不愈、反復發作,提高臨床療效及減少復發是目前治療的關鍵問題,長時間局部氣血失調,氣機不暢,督脈不暢,則腦髓失養,元神失司,以致形神離散。針刺治療,應重視調神,將調神與調形相結合,這樣才能“形與神俱,度百歲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