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巧珍
(中國礦業大學徐海學院,江蘇徐州 221000)
自從《國務院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發布以來,國家對于“雙創”工作的重視程度進一步大幅提升。同時,各個地方政府都出臺了相關的政策來推動“雙創”工作的高效開展。而且,各種與學生有關的“雙創”大賽的舉辦,尤其是“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大賽等各高校重點賽事,使得各大高校更加注重培養“雙創型”人才。基于此,主要負責創新創業方面的高校的輔導員,需要深入探索如何完善協同創新體系,進一步深化對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研究,并要與企業進行良好合作,推動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的提高。從而真正響應國務院提出的“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健全課堂教學、自主學習、結合實踐、指導幫扶、文化引領融為一體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增強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下面,我將對“產學研”背景下培養“雙創型”人才的策略進行闡述和說明。
“產學研”合作將高校、企業以及研究機構這三個獨立存在的個體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具有多個主體的新系統。在這一新的系統內,各個主體之間的觀念和背景等存在著極大的差異,而且在每個主體中都有不同的組成成員,這些成員之間具有不同的追求目標,另外,他們的價值觀念也千差萬別,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各個主體之間不能統一目標,很容易在合作時出現沖突,十分不利于“產學研”合作的開展。然而,隨著社會對“雙創”人才培養重視度的不斷提高,“產學研”合作已經成為了各個高校培養新型符合時代要求的重要形式,如何解決各個主體之間的目標不一致,這一問題成為了高校、企業以及研究機構這三個主體刻不容緩想要解決的問題。
在“產學研”合作中,高校所負責的工作為知識的傳授,并要對學生的創新素養進行培養,負責輸出創新成果。企業主要負責對研究機構研究出的成果進行生產,對相關技術進行革新,運用符合市場生產的技術加大生產力度,并要將所生產的產品投放市場,了解市場的需要,便于后續進行改革,而研究機構需要根據企業所提供的原材料進行創新研究,對有關生產技術進行升級,提升生產效率。但是,在實際的合作過程中,會出現以下問題:如各個主體都想要將自己這一組織中的主體加入到創新成果獲益人中,并想要占據比較靠前的位置。在研究過程中,研發機構所研發出的產品可能只適用于比較小的范圍,不能大面積推廣,無法為企業帶來較大的利潤等,這些問題的存在都會影響“產學研”合作順利進行下去。為此,在開展“產學研”合作之前,高校、企業以及研究機構需要先充分考慮到這些問題,并要將這些問題解決好,再開展合作,從而能夠取得極大的效益。
利益分配問題是“產學研”合作中必須要解決的一大問題,如果高校、企業以及研究機構這三方不能將利益分配問題談好,那么合作就很難再進行下去。為此,高校、企業以及研究機構這三方需要解決好利益分配問題,從而能夠長期合作下去,這無疑對各個主體都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
在“產學研”合作中,主要的付款方式有三種,第一種為一次性支付,這種支付方式存在的弊端為最終科技成果的價值難以確定。而且企業在確定最終價格時主要依據產品的應用價值和市場價值,高校和研究機構依據的是研究技術的價值,在談合作時,這一方面很難達成共識。另外,這種付款方式沒有一個后續的機制,不能做到利益共享與風險共擔。第二種付款方式為提成支付,這一支付方式有兩種形式,即單純的提成和入門費加提成的方式。在“產學研”合作中,常用的提成方式為入門費加提成的方式,其中,提成的依據是產品在市場中的銷售額度,這與“產學研”三方機構的關系比較密切,能夠提升技術的創新水平、成熟程度等,十分有利于后續合作的進一步開展。第三種付款方式為按股分利,這一付款方式需要進行科研的這一方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做好產品的研發工作;二是要入股,具體所占的股份需要參與人員具體進行商定,這一付款方式可以讓高校、企業以及研究機構這三方共享利益以及共擔風險。但是在這一付款方式中存在一個極大的問題就是如何確定技術投資所占的比例,這關系到后續的利益分配,在合作時,三方需要重點解決這一問題。
“產學研”合作模式一直以來都是廣大學者研究的熱點問題,它是高校、企業以及研究機構這三者之間的合作制度的安排,合作模式的確定也代表了利益分配方式以及合作的結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高校、企業以及研究機構這三者之間都擁有一定的技術能力,他們在對待創新風險的態度上有著很大的差異,而且對創新收益的期望明顯不同。所以在進行合作時,每個主體對合作的模式有著不同的喜好,難以選擇合適的合作模式,這十分不利于三方合作的進行。
而在選擇合作模式時,高校、企業以及研究機構這三方需要進行多次協商,選擇三方都滿意的一種合作模式,從而能夠促進“產學研”合作的達成。合作模式的選擇關乎著各個主體的利益以及前途,在談合作時,各個主體的代表人物需要高度關注合作模式的選擇,并要根據合作方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各個合作方的合作模式,避免后續因為合作模式的選擇問題而產生不必要的麻煩,影響創新技術的生產、產品的上市等,進而損失各方的利益。
在“產學研”合作過程中,組織協調性差也是影響學校、企業以及研究機構進行有效合作的一大問題。在具體的合作過程中,各個合作方不能根據具體的任務安排對資源進行合理的分配,會出現以下問題,如研究機構需要研究原料,但是企業不能及時提供,或者提供不符合要求的材料;各個合作方不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自己負責的任務等。另外,各個合作方不能同時協調群體活動,各方之間的工作不能很好地進行融合,嚴重影響了“產學研”合作進度。
另外,在具體的合作過程中,各方之間進行合作的動力不足,很難對各方的目標進行協調。因為高校和科研工作人員比較注重在學術方面取得的成就,看重的是個人的榮譽;而企業看重的是最終成果所轉化的利益,能夠為自己的企業帶來多少收益。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各方在合作過程中,難以很好地進行組織與協調,高校與科研機構對市場需求的考慮不夠全面,更多是從小范圍進行研究,最終目的是出論文、專利,企業不愿意引入新技術,怕出現賠本的現象。三方在處理授權問題、沖突問題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他們的組織協調能力都不高,難以為“產學研”合作的順利進行提供任何助力,解決合作方組織協調性差的問題是刻不容緩的。
高校、企業以及研究機構在開展合作之前,需要及時進行溝通,明確各方的目標,達到目標一致,從而能夠更好地提升合作運行中各方的協作能力。在達到目標一致的過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需要認真聽取各個主體的發言,了解各個主體想要達到的目標,并要在商討過程中,做到滿足各個主體的目標,從而能夠使每個主體都愿意進行合作。其次,在商討的過程中,各個主體之間需要明確自己的職責,并要制定好獎懲措施,防止因為某一方沒有及時完成任務而導致不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所有任務,難以達到最終目標。最后,各個合作主體之間需要多次進行溝通,并要對合作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現象進行及時處理,從而能夠更好地調整各個主體行為,十分有利于合作目標一致性的達成。
“產學研”合作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也會發生各個主體之間出現差異化的目標,并會受到資源和各個主體的行為之間的影響,這些因素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合作整體的轉化效率,最終會導致各個主體之間產生明顯的矛盾沖突,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各個主體需要從關鍵的維度進行溝通切入,從而能夠有效提高創新成果的轉化程度。
在“產學研”合作中,高校、企業以及研究機構有各自的資源優勢,其中,高校是知識輸出機構,能夠為三方合作提供理論支持;研究機構能夠根據相關理論,運用創新技術進行成果轉化,為合作的進行提供技術支撐;企業需要提供一定的資金以及研究需要的原材料。這些資源都是合作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各個主體之間需要做好資源分配工作,充分運用各個主體之間的資源優勢,促進“產學研”合作的順利有序開展。
利益分配以及風險承擔問題也是需要各方解決的一大問題,須知研究機構研發出的新技術具有一定的技術風險,可能不適合投放市場,而且新產品不一定能夠得到市場的認可,難以獲得一定的利益。為此,各個合作主體需要在合作開始之前考慮到這些問題,并要明確各個主體的責任以及義務,建立明確的風險承擔機制。如果哪一方沒有按時完成任務,那么,這一方就需要承擔應有的責任。另外,各個合作主體在進行資源調配的同時,也需要根據各自的付出,明確最終的利益分配,這對“產學研”合作能否取得成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需要引起各個合作方的重視。
“產學研”合作模式主要有五種方式,分別為技術咨詢、技術轉讓、委托開發、聯合開發以及共建實體。在合作過程中,如果只需要為技術項目提供知識理論、技術預測、知識授權等咨詢性的合作,則需要選擇技術咨詢合作模式;如果高校或者研究機構需要將自己的科技成果賣給企業,則需選擇技術轉讓模式;如果企業根據需要,委托高校以及科研機構進行技術的開發則需要選擇委托開發模式;如果高校、企業、研究機構擬定合同,一起對項目進行研究開發則需要選擇聯合開發模式;如果高校、企業以及研究機構都出人力、物力和財力,共同組建實體性合作組織則需要選擇共建實體合作模式。
“產學研”合作模式是比較多的,各個合作主體在開展合作之前,需要明確自身的具體需要,了解自身最終想要達到的目標,并要對各個合作模式有一個深入的認識。結合自身的最終目標以及不同合作模式的優缺點選擇適合自己的合作模式,從而能夠更好地開展合作。而且,在選擇合作模式的過程中,各個合作主體之間需要做出一致的選擇模式,并要提前明確彼此的利益,從而能夠更好地開展合作,取得一定的合作成果。
“產學研”合作活動的開展方式有多種多樣,各個合作方需要運用多種方法來組織實踐活動。首先,開展人才培養合作實踐活動,它是企業、高校以及研究機構以聯合培養的方式培養應用型的高素質人才,其具體形式有效地聯合培養人才、建立教學實踐基地以及運用多種形式招才引智。其次,還有研究開發實踐活動,這一活動形式主要是為了提高企業技術的創新能力,其主要形式包括以技術協作為主的契約型合作、開展技術咨詢、提供信息服務等。另外,還有生產經營合作實踐活動,這一活動形式是為了開發高技術產量的產品,以獲得最大化的經濟效益,它的具體形式有共同成立科技型公司、合作經營。最后,還有立體綜合性合作實踐活動,這一活動形式主要有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打造科技工業園區、共建研產聯合體以及組建產學研合作聯盟。在具體的“產學研”合作實踐中,各個合作方需要根據想要取得的成績,選擇組織適宜的實踐活動,從而能夠取得“產學研”合作的極大成功。
總而言之,負責創新創業方面的院校輔導員需要對“產學研”背景下培養“雙創型”人才存在的問題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帶著問題不斷進行研討和調研。以各自高校對于雙創工作的指導性意見為基礎,根據問題導向,提出適宜的解決本院校雙創工作的方案,進行實踐試點探索。在實踐中不斷進行完善,并通過產業端和企業端的反饋,不斷完善培養方案,從而能夠對學生進行有效培養,有利于培養應用型更符合社會需求的高質量的雙創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