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晶晶
(甘肅省臨夏中學,甘肅臨夏 731100)
在新課改的教育背景影響下,增加了高中學生在音樂課堂學習的難度。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采用比較陳舊的教學方式,在音樂課堂中只是一味地教唱歌曲,并沒有提升類的技能學習,使大部分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將轉變自己的教學模式,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聽覺的訓練。高中學生在音樂課堂中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并且能夠對學生的綜合能力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音樂是一種聽覺的藝術。在當前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中,指出了高中階段的英語鑒賞課,需要通過感受以及聆聽去感悟音樂,加強音樂、歷史以及文化的學習。有效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以及評價和判斷能力,幫助學生的音樂素養得以提升。而在音樂的訓練中,不只是音樂情感的一種體驗,更需要培養學生的音樂聽覺,讓音樂教學可以回歸本質。
伴隨著當前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隨之得到了提高,因此廣大群眾更加注重在精神層面上的追求。所以高中教師進行音樂教育時,可以將聽覺訓練貫至整個教學,使學生在具備良好的音樂素養背景下,更好地提升自己的音樂技能,但是這樣的教學對教師來說存在著一定的難題與挑戰,因此,以下將主要分析在高中音樂課堂中所面臨的常見問題。
大部分地區的高中在進行音樂的教學時,教師秉承著傳統的教學模式,一直按照教材上的內容進行音樂教學。這樣的教學形式,導致學生在學習音樂方面存在一定的落后現象。目前的教育其中主要是對學生進行聽覺上的培養以及音樂技能的掌握,才能符合我國的音樂教育發展。而且在音樂課堂的學習中,音樂教師一對一地向學生傳授演唱技巧,導致教學內容并沒有達到聽覺訓練的目的,對音樂沒有鑒賞的能力,使學生在學習中缺少個性化的演唱模式,并且不能凸顯學生身上所具有的特點。
音樂課堂是高中學生最喜歡的一門學科之一,能夠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放松高中生的心靈,通過多彩的歌曲鑒賞,讓學生了解不同的演唱形式,比如民歌,在歌曲中具有鮮明的特點,能夠直觀讓大家感受民歌是與其他演唱形式不同的存在。不僅是因為其特殊的發音方式與氣息,更主要的是其中所蘊含的地區文化以及語言特色等。而民歌的核心部分,主要是其獨特的韻味以及不同的風格。因此在高中的音樂課堂學習中,只有對學生進行聽覺上的訓練,才能使學生對音樂有基本的音樂鑒賞能力。目前,絕大多數的高中音樂教師在教學中,對聽覺訓練重視程度不夠,并且對其沒有深入了解以及系統研究,進而導致教師在音樂課堂進行聽覺訓練的教學開展中存在一定的困難[1]。
通過對大多數學校的調查,在音樂教學中了解到,大部分高中學校對音樂這門學科的課程安排并不合理,例如課程的時間安排比較少,又或者是教材過于落后,并沒有實質性的音樂知識學習內容,包括教師教學的內容不符合教學目標。導致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對音樂方面沒辦法進行深入的了解,對聽覺訓練也沒有過多促進,而且學習到的知識也沒有進行實踐,不利于學生在音樂方面的發展。在高中的音樂教材中缺少具有鑒賞性的代表曲目,學生歌曲量掌握較少,基礎比較單薄,聽覺系統沒有受到啟發,沒辦法讓學生對自身的聽覺產生基本的認識。因此短暫的學習達不到教師在音樂教學中進行聽覺訓練的教學目的。
結合各大高中學校在音樂教學所取得的教學成果來看,在音樂的教學中進行聽覺訓練教育對教師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大部分學校對音樂教師在招聘的過程中門檻較低,缺少一定的專業性技能,或者是一部分剛剛走進社會的大學生,對教學沒有經驗。因此,在高中的音樂課堂進行聽覺訓練沒有概念性的認識,在具體實行這樣的教學形式時,缺少專業性的教師,這將不利于學校實現音樂教學聽覺訓練的開展。
音樂的形成主要是建立在人們的聽覺系統上,音樂主要是對聲音的塑造,對于聲音進行處理,融入自己的情感從而形成動聽的歌曲。學生通過自己的聽覺系統辨別音樂的好壞,可以聽出聲音的高低、長短、強弱以及獨特的音質與音色,這些都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聽覺藝術,從而產生對音樂的想象,進而進行賞析。每位優秀的音樂家都擁有靈敏的聽覺,而這樣的聽覺系統并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長時間訓練,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進而對音樂產生更深刻的認識。
在目前教育觀念逐漸更新的過程中,教師將對高中生進行聽覺訓練的教學目的完美地貫穿高中音樂課堂,使音樂課堂具有獨特性。從音樂方面對學生進行聽覺訓練上的教育,能夠有效啟發學生的音樂素養,讓學生能夠擁有良好的音樂情操。聽覺系統的有效利用是學生進行音樂學習的關鍵。因此,聽覺訓練成了當前高中音樂教育的一部分內容,而音樂課堂就是對學生進行聽覺訓練的載體,在音樂學習中能夠使學生掌握對音樂的基本鑒賞,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在學生學習音樂的過程中進行聽覺上的訓練,能夠對其有效地進行社會性的審美培養,使學生在這一基礎上,有明是非、辨善惡、識美丑等一系列的意識,進而促使學生的個人修養以及行為品德得到升華,將來成為為社會做貢獻的人[2]。
而在音樂課堂進行聽覺訓練的教育理念,是通過高中生對音樂的鑒賞以及對音樂教材上的藝術形象達到開拓學生視野的目的,并且通過教師的引導進一步使學生在心靈上得到凈化,進而方便教師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在這一過程中鍛煉小學生的審美以及創美的能力。音樂教師長時間的社會審美經驗,以及豐富的教學經驗,使音樂在聽覺訓練中占據主要的地位。在音樂課堂上達到以樂育人的教育目的,使教師在音樂課堂上的教唱以及音樂鑒賞充滿正能量,基本都是結合高中生的性格特點而進行的教材編制,所以符合學生的審美要求,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只增不減。并且在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學生在比較中慢慢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逐步確立起正確的感官意識,提高對外界事物的辨別能力[3]。
首先,根據新課改的教育背景,教師不得不摒棄傳統的教育理念,將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其他能力,使學生在未來有可觀的發展前景。在實際中,大家的日常生活離不開聽覺,生活的質量與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提升學生的聽覺能力也使音樂課堂的教學更加輕松,將音樂課堂的教學意義得到有效發揮,這是兩個互相作用的力,在音樂教學中增強對聽覺的訓練能夠幫助學生提高音樂感知的能力,使課堂更具有實踐性,并且這也是促進學生積極學習的必要條件。在高中的音樂課堂中,為了達到聽覺訓練的教學目標,教師將通過鼓勵學生學會傾聽音樂旋律,才能真正感悟到當時作者在創作音樂時所要表達的情感,領會音樂更深層面的內涵。并且充分感受音樂節奏的變化,由快到慢、由高到低,從而在長期的音樂鑒賞中總結經驗,使學生具備了一定的鑒賞音樂方法與音樂的感知能力。音樂感知力也稱為樂感,豐富樂感可以幫助我們獲取音樂作品所帶來的心靈震撼,樂感包括節奏性、想象力、旋律感等。音樂的記憶、感知以及想象力的培養是相互結合在一起的,聽覺訓練不只是依靠機械記憶,更需要依靠思維的活動。例如,在記憶音色的過程中,除了反復聽之外,還需要調動自己的想象力,通過某種音色或想象力加以經驗與某件事物聯系,古箏的音色就好像流水,而琵琶的音色又好像大珠小珠落玉盤。
通過音樂課堂使學生的聽覺系統明顯提升,而在這一教育的前提下,教師應加強審美教學的滲透,根據時代的進步,不斷更新自身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更多音樂想象與聯想的時間與機會,讓學生在品味音樂的同時將自身的想法融入歌曲,對音樂所蘊含的情感產生共鳴,提升學生的創作能力。并且可以根據自身的審美能力,在腦海中想象自己的旋律,并且在演唱的過程中加入自身的特點,積極構思屬于自己的音樂節奏。因此,教師在音樂課堂的教學中要時刻保持有意識、合理地滲透審美教育,使教學模式符合高中學生當前的年齡特點,增強學生課堂的參與率,從而讓其他學校的教師也能重視在音樂課堂中融入聽覺訓練的教學方式,打造高效率的高中音樂課堂[4]。
在進行高中音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投入自身的情感,并在教學當中起到引導的作用。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對音樂的背景故事以及創作背景進行了解,深刻感受音樂的內涵,保證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方便講解音樂知識,聲情并茂地講述音樂作品,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使學生更加了解音樂的深層內涵,在教學當中起到引導的作用,激發學生的情緒,進而使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音樂的情感以及內涵,促進音樂鑒賞能力的提升。在音樂教學過程中通過這樣教育的方式,可以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審美能力,促進音樂教學效果以及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學習音樂的必要條件是掌握其中的組成因素,包括音色、音律、節奏等內容,通過這些影響因素的組成,才能創作出美妙的歌曲,因此教師不能忽視音樂中理論知識的教學。在聽覺尋來中,讓學生對聲調有初步的認識,并且學會領悟其中的情感,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并且發現學生的審美規律,充分了解每位學生的性格特點,為學生們打造優質的聽覺訓練環境,加強學生對審美的認知。
例如,在《祝酒歌》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前將結構圖進行勾畫,利用結構圖進行歌曲的整體分析,使學生在鑒賞歌曲的過程中,結合教師的結構劃分,充分感受音樂中的節奏以及所擁有的旋律。在聽過歌曲后,學生不難發現,歌曲一共分為三個節奏,第一部分主要是以愉悅、喜慶的氛圍為主,表達了人們對勝利的期待;第二部分是通過抒情的方式表達人們對新生活的向往;第三部分,將整個曲目推向了高潮,從歌曲的節奏中可以感受到人們對勝利無以言表的喜悅心情,并且明顯感覺到節奏比第一部分更加歡快。在教學中設定優美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能夠明顯感受音樂節奏的快慢,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是學生接受聽覺訓練的良好開端[5]。
音樂是通過刺激人們的聽覺系統、激發情感共鳴的一種藝術形式,因此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加入聽覺訓練,其中最重要的作用是引領學生學會傾聽音樂,發掘音樂中的情感,并且感受音樂的層次,跌宕起伏的旋律色彩,讓學生在傾聽音樂的過程中能夠設身處地,感受當時創作的背景,以及所要講述的故事情節,包括所蘊含的情感等。經過這樣一系列的培養,直接將小學生的審美推到了制高點,學生可以直觀感受到自己審美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草原小姐妹》代表曲目的學習中,在一定的氛圍下學生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從而激發自身的情感,學生感受學習音樂的美,心理上得到舒緩,學生聽覺得到培養[6-8]。
根據上述敘述,在音樂的學習過程中,加強學生的聽覺訓練,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使其具有音樂鑒賞的能力,可以切身感悟歌曲中所蘊含的情感與內容,進而在不斷地熏陶中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教師在傳統音樂課堂的轉變上還需加強學生聽覺系統培養手段,有效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使學生得到全方位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