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越蘭 楊正望
子宮內膜增厚癥(Endometrial Thickening)是青春期或更年期女性中普遍存在的可逆性內分泌系統疾病,指因內分泌功能失調或機體炎癥或藥物等因素影響,腺體結構(大小和形態)改變、腺體和間質比例的改變(>1∶1)導致子宮內膜量增多[1]。子宮內膜增厚癥在中醫學中并無相應病名,但根據其臨床表現,可歸屬于中醫“崩漏”范疇。《素問·陰陽別論》首次言明:“陰虛陽搏謂之崩”。漏,則始見于《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婦人有漏下者,有半產后因續下下血都不絕者,有妊娠下血者”。《諸病源候論》則簡明區分了“崩中”與“漏下”的病名定義。《景岳全書·婦人規》則進一步指出崩漏為“血病”“經病”。崩以病勢急迫言,漏以病程纏綿論,雖二者有病勢緩急及出血量之分,然究其二者具有一致病因病機,或交替出現,互相轉化,難以分開,故臨床常以崩漏并稱。崩漏病因之多,病機之復雜,古往今來醫家對其看法不一,或從瘀論治,或從血熱論治,或從肝腎論治。目前認為,崩漏基本病機為沖任損傷,經血不受制約,氣血同病,多臟受累。治療上以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為原則,以塞流、澄源、復舊為法,臨床常獲良效。
大補元煎出自《景岳全書》[2],為張景岳創制的經效良方,此方位列“補陣”各方之首,主:“治男婦氣血大壞,精神失守危劇等證。此回天贊化,救本培元第一要方”。全方藥物配伍嚴謹,全方共奏肝腎雙補、益氣養血之功。楊教授在臨床治療崩漏上,基于此方辨證加減,靈活運用以達到滋補肝腎、調和沖任之效。
楊正望教授是全國第四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人,就職于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從事臨床、教學工作30余年,喜好鉆研經方,用方巧妙獨到,診治經驗豐富,特色鮮明,療效顯著。筆者有幸師從楊正望教授,現將導師臨證診治子宮內膜增厚的經驗總結如下,以饗同道。
原方主治因氣血大虧,肝腎不足而導致的危劇重癥。方中人參大補元氣,含“氣旺以生血”之意,臨床一般可以黨參替代,當歸、熟地黃共同滋陰補血,其中人參配伍熟地黃即是景岳之兩儀膏,善治精氣大耗之證;熟地黃、山萸肉、枸杞子相伍,滋肝腎以益精血;甘草調和諸藥,合山藥平補脾胃,共益后天生化之源;杜仲溫補腎精,不燥不峻。合之共奏補腎健脾、滋養氣血之卓效,堪稱精氣神俱補之方。楊教授根據方證相應的原則,常以大補元煎為基本方,隨證加減用藥。實踐證明,此方可廣泛用于腎虛血瘀型子宮內膜增厚癥,尤其在青春期女性中收獲不錯療效。
子宮內膜增厚癥臨床常表現為異常子宮出血,是婦科常見疑難急重病癥之一,歸屬中醫“崩漏”范疇。崩漏病因之多,機制之復雜,與外感邪氣、內傷情志、個人體質等諸多因素密切相關,常常呈多臟受累、氣血同病之象,其病程纏綿難愈,為婦科病難題。腎主先天,司生殖之能,啟天癸,胞脈系于腎;脾為后天,主統血及氣血運化;肝藏血,主疏泄;沖任之脈同發源胞中,連屬心、肝、腎,故女性正常月經形成、調節,孕育功能與肝、脾、腎及沖任二脈密切相關,氣血調和,胞宮藏泄有度,月經得以時下。反之,若沖任損傷,臟腑功能失調,陰陽氣血失和,使經血不受制約,非時而下,遂成崩漏,此為其病機。歷代醫家多從虛、熱、瘀3方面論述損傷沖任的原因。經血非時暴下不止或淋漓日久,若伴面色白、神疲氣短、納呆便溏、小腹空墜,多為脾虛證,是因脾胃運化無力,則氣血運化不及,氣虛下陷;若伴面色晦暗、眼眶黯、腰膝酸軟,多為腎虛證;若伴口渴煩熱、面紅難寐,多為血熱證;若伴見經色暗有血塊,舌質紫暗或有瘀點,多為血瘀證。楊正望教授認為崩漏以復合證型常見,且根據馬惠榮等[3]調查崩漏中醫證型的分布狀況研究也證實了崩漏病以虛證為主,臨床常見2種證型復合者。楊師發現青春期少女子宮內膜增厚以腎虛血瘀多見,認為腎虛為本,血瘀為標,腎虛封藏不固,沖任失司,胞血不受固攝,非時而下,遂成崩漏。氣虛則無力運血,從而瘀血內滯;或情志所致,肝失調達,氣滯血不運,終致瘀血內停,日久成結,阻滯沖任血海,胞宮藏泄失常,發為此病。正如《備急千金要方》所言:“瘀結占據血室,而致血不歸經,離經之血必將成瘀,瘀血內阻,新血難安”。血瘀為崩漏常見出血因素,若瘀血留于體內,既阻滯胞宮,亦有礙于腎氣化生,故可見腎虛與血瘀常相互為因,治療惟有補腎活血,瘀去新生方可。
歐某,女,17歲。2020年6月28日初診。主訴:發現子宮內膜增厚2個月余,伴見月經頻發。患者否認性生活史,自訴初潮至今,月經周期不定,經期較長,經量多,當時未予以重視。PMP:2020年4月24日—2020年5月9日,LMP:2020年6月15日,12 d未凈,經量多,色暗紅,質稀,夾有小血塊,伴見經前腳涼,痛經嚴重,畏寒怕冷,腰膝酸痛,面黃,頭暈乏力,納寐可,二便調,舌暗苔白,舌邊可見齒痕,脈細、澀。輔助檢查:B超(2020年4月11日):子宮內膜厚約17.6 mm;B超(2020年4月25日):子宮內膜厚約21.8 mm;中醫診斷:崩漏,腎虛血瘀證;西醫診斷:無排卵型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治以補腎活血,調和沖任之法。方擬大補元煎加減。處方:山藥20 g,枸杞子10 g,杜仲10 g,黨參10 g,山萸肉10 g,阿膠3 g,荊芥炭10 g,當歸10 g,砂仁3 g,酒黃精15 g,陳皮6 g,熟地黃10 g,炙甘草3 g。予以14劑,日1劑,水煎服,早晚分服。配合口服中成藥健脾生血片以扶脾氣、運化氣血,同時配以賴氨葡鋅顆粒劑提高機體機能,促進生長發育,囑勿食寒涼之品,加強鍛煉,作息規律。
2020年7月12日二診。訴腰酸怕冷好轉,無明顯頭暈乏力之感。舌黯苔薄白,脈細稍弦。診斷同前,再次予以大補元煎加減:桃仁10 g,熟地黃10 g,當歸10 g,枸杞子10 g,杜仲10 g,黨參10 g,山萸肉10 g,香附10 g,山藥20 g,丹參10 g,黃芪10 g,炙甘草3 g。予14劑,日1劑,水煎服,早晚分服。
8月4日三診。LMP:2020年7月28日,5 d凈,經量多,經色深,夾有血塊,稍感小腹脹痛,經前腳冷緩解,無明顯腰膝酸痛,無頭暈乏力,納寐可,二便調,舌質黯苔薄白,脈沉弦。復查B超示:子宮內膜厚約6 mm。再予以大補元煎加減鞏固療效:山藥10 g,山萸肉10 g,當歸10 g,炙甘草3 g,黨參10 g,丹參10 g,酒黃精15 g,菟絲子10 g,枸杞子10 g,熟地黃10 g,雞血藤15 g,杜仲10 g。14劑,日1劑,水煎服,早晚分服。繼續配合口服健脾生血片。患者未再復診,電話隨訪半年得知患者病情基本治愈,再無之前宮內膜增厚狀況,月經也漸漸趨于正常。
按語:劉完素有言:“婦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間,皆屬少陰”。患者正值青春期,自訴既往月經紊亂,月經常非時而下,或量多如注,或淋漓不盡。楊師認為少女崩漏或因先天腎氣不足,或腎氣稚弱,腎氣未充未實,腎-天癸-沖任-胞宮生殖軸尚未建立,胞宮藏泄失度則發為崩漏。腎為先天之本,沖任之本,腎氣充則任脈充、沖脈盛,氣血臟腑調和,月事得以時下。腎氣虛則兼見腰膝酸軟,偏陽虛則可致經前腳冷,畏寒怕冷。陽虛則無力溫養脾臟之能,脾無力運化,后天之本無法充養機體,則可見面色微黃,神疲乏力。患者痛經較重,經色暗紅兼見較多血塊,結合舌脈論治,可見血瘀證之象,虛實夾雜,本虛標實,該患者腎虛與血瘀證并見,故診斷為崩漏,辨證為腎虛血瘀證。在治療上,楊教授強調務必尋根求本,“若止塞其流,不澄其源,則滔天之勢不能遏”,故隨證論治,在大補元煎基礎上加減以補腎活血,調理沖任。初診時,患者月經12 d未凈,出血期較長,此時應澀收止血,不可任其繼續失血,故原方基礎上再加辛澀性溫之荊芥炭收澀止血[4],阿膠滋補陰血,酒黃精溫補脾腎、養陰補氣,砂仁、陳皮和胃。二診時,患者病證同前,故基于原方,加丹參,桃仁與當歸補血活血,化瘀通經;香附疏肝理氣調經;加黃芪,取當歸補血湯陽生陰長之意[5],則補氣養血之力倍增;續斷增強補肝腎之效。三診時,患者一般情況明顯好轉,予以大補元煎加減治療,基于原方佐以丹參活血化瘀,菟絲子、酒黃精滋補肝腎,雞血藤活血補血、調經止痛。服用中藥治療3個療程后,諸證悉除。
目前,國內多沿用2014年修正版的WHO分類[6],根據是否存在細胞不典型性將子宮內膜增生分為2類:①子宮內膜增生不伴不典型增生;②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西醫認為長期無拮抗的雌激素刺激是致使內膜增長的主要原因。臨床借用B超及MRI可對內膜增生進行初步篩查,但確診需進一步診斷性刮宮或宮腔鏡獲取內膜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6]。治療上多運用激素治療,或根據患者生育要求選擇手術方式,同時定期復查。但在中國,對無性生活患者進行婦科檢查或者宮腔操作是非常謹慎的,患者接受程度相對不高。越來越多患者會趨向以中醫方式治療,同樣在治療該類婦科病上,歷代醫家留下了諸多寶貴經驗,給予中醫人更多思路及信心來探索治療該病的途徑。大補元煎[7]現代廣泛用于內科疾病、骨科疾病、婦科疾病等。如加以活血化瘀之品可用于腎虛血瘀型低顱壓性頭痛,這就是經典方劑在新時代煥發生命力的表現。楊教授認為它之所以流傳千年,經久不衰,是經受住了實踐檢驗,其價值無法估量,其應用遠不止如此。這些經典方劑值得后輩去挖掘開拓,并傳承下去。楊教授善用古方治療婦科諸病,告誡學生用方需切中病機,證方相符,同時建議年輕醫生使用古方盡量原方原劑量,在鉆研透徹原方思路及嚴謹巧妙配伍之后,方可從容臨證加減,佐它藥助之,拓寬經方的運用范圍,為臨床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