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哲 劉景峰
胃痛又稱胃脘痛,臨床上其主要癥狀為上腹疼痛不適。情志異常也是導致胃脘痛的重要病因之一。情志失調會導致臟腑的功能紊亂進而引發一系列的疾病。“胃脘痛”這一病名出現較早,可追溯至《黃帝內經》[1],因其疼痛部位與心窩處接近,在唐宋以前,人們多把胃脘痛混同于心痛。宋代醫家對于胃脘痛和心痛有了初步的區分,金元時期醫家又把胃脘痛和心痛的概念進一步進行了劃分。到了明清時期,又明確了胃脘痛與心痛的差異。早在春秋時期的《禮記》中就記載了相關的情志信息,后在《黃帝內經》中對于情志又有了詳細介紹。到了隋唐、金元時期,詳細記載了情志因素致病的案例、治療理論依據和治法。到了明清時期,醫家匯總了前朝情志因素致病的相關理論,建立起了較為完整的體系。
胃有受納和腐熟水谷的作用,是人體消化吸收食物的重要臟器。如果胃的生理機能出現問題,胃中的食物難以消化,食積胃中,影響氣血的正常運行而導致胃脘疼痛。胃脘痛的病因病機大體分為4類,即外邪犯胃、飲食傷胃、脾胃素虛及情志不暢導致脾胃失和,胃氣不得降,進而導致胃痛。早期的胃痛為實證,多由外邪、飲食、情志所傷侵犯胃絡所致,其遷延不愈到后期多發展為虛證或虛實夾雜。關于胃脘痛的病因病機分類: 以朱丹溪為代表,提出的“氣滯血瘀”致使胃痛,此為實證;以李杲為代表,提出的“素體脾胃虛弱”導致胃痛,屬于虛證。
氣、血、痰、火、濕、食六郁均在朱丹溪的《丹溪心法·六郁》被提出,此六郁皆可導致胃痛。其中氣郁所致胃痛因肝氣郁滯,氣機不暢,阻礙中焦,致使胃痛發作。氣郁所致胃脘痛者,中藥以柴胡、陳皮、佛手等調暢氣機,疏肝和胃,胃痛得解。血瘀所致胃痛因氣滯不行,瘀血停于胃絡。血瘀所致胃脘疼痛者,中藥以三七、川芎、郁金、益母草等活血化瘀止痛,瘀血消散,胃痛得止。《藥性論》中記載藕汁能消散胃中瘀血,同樣適用于瘀血所致的胃痛。痰郁所致胃痛因痰濕阻滯胃脘,致使胃痛,當以半夏、瓜蔞、陳皮等理氣除濕化痰,痰郁得消,胃痛可止。火郁所致胃痛因實火或氣虛及陰虛導致的虛火灼傷胃絡致使胃脘疼痛。實火所致胃痛當以大黃、黃芩、黃連、黃柏、石膏等清熱瀉火。虛火所致胃痛當使麥冬、玄參、石斛等輕清降火,滋陰瀉火。濕郁所致胃痛因脾胃素虛或嗜食肥甘厚味者,易致氣血津液運化失調,水濕停聚,聚濕成痰,日久化熱,致使胃痛,中藥以蒼術、砂仁、佩蘭、藿香等芳化濕濁,治療胃脘痛。食郁所致胃脘痛因飲食不節,攝入無度致使腸胃損傷、胃氣運行不暢導致胃脘疼痛,當以山楂、神曲、雞內金等消食解郁,治療胃脘痛。這6種郁證可兼加和轉化,在治療這幾種郁證所導致的胃脘痛時需兼用6種解郁法配合治療使臟腑功能恢復[2]。
李杲在《脾胃論》中強調脾胃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調治脾土為中心的觀點。李杲重視脾胃,探究胃脘痛的病因病機,強調脾胃氣虛,元氣不足,陰火內盛,升降失常是產生胃脘痛的病機。基于此,李杲提出了治療胃脘痛的治療方法,大體分為4類。①溫中益氣法。胃的受納、腐熟水谷依賴于脾胃中的陽氣,如寒邪侵犯胃絡,內傷脾陽導致胃脘痛。方用溫胃湯,溫補脾陽,益氣除寒。②升陽益氣法。脾胃素虛,陽氣不升致使中氣虛弱,李杲以補中益氣湯治之,用人參、黃芪、甘草、白術等藥補益脾胃之氣,胃氣復則胃痛止。③瀉陰火。肝火、腎火、胃火、虛火、五志火等陰火,多由飲食所傷或失治誤治導致脾胃運化失常,清陽不升,陰火不得斂降,陰火乘土之位,導致胃津虧損,胃絡失于濡養而痛。李杲施以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治之,方中人參、黃芪、白術、炙甘草補益脾胃;黃芩、黃連、石膏瀉陰火;柴胡、升麻、羌活升發陽氣,使陰火得降,陽氣得升,胃痛得愈。④調理升降。人體氣機的升降樞紐是脾胃,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脾氣不得升,胃氣不得降則會引起胃脘痛。李杲用柴胡以升發陽氣,使精微物質布散全身,澤瀉降泄濁陰[3]。
在中醫學理論中情志因素對于人體也有著重要的影響。最早在《黃帝內經》中就記載了對情志方面的認識及對人體的影響。但真正如實記載情志病的是在張介賓《類經》中[4]。臟腑的精氣與人體的情志活動之間互相影響。精、氣相通,精藏于五臟之中,化為氣后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產生相應的情志活動,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記載:肝在志為怒,心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5]。中醫認為情志之所以會對人體產生影響,是因為擾亂了人體的氣機平衡。如大怒影響肝臟的疏泄功能,導致疏泄太過使肝氣上逆,過喜則心不藏神導致心氣渙散;過思則致使脾氣郁結;過悲則耗傷肺陰,肺氣易郁;過恐則致腎氣損耗,精氣下陷;過驚則心神無所依,氣機逆亂;過憂則使氣機凝重。 在中醫理論中,五志與五臟是相對應的,五志情緒活動依賴于臟腑產生的精氣。五志之間的關系正如中醫五行之間相互克制的關系,基此可得悲勝怒;恐勝喜;怒勝思;喜勝悲;思勝恐。這也為情志病的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
情志之間的關系。《黃帝內經》寫到在志為怒、喜、思、悲、恐,這說明“志”是它們的統稱。提到情志,常常都是2種同時或相繼發生,例如悲喜交加、樂極生悲、喜憂參半、驚恐不安、憂思過度等。《靈樞·口問》中記載:“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6],這是因為情志發生的物質基礎是臟腑精血,而肝、心、脾又是情志發生的重要臟器。其中心主情志,因心主血脈和藏神,血又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之一,心是情志的主宰也是生命活動的最高主宰;肝暢情志,因肝主疏泄,調暢全身的氣機,肝氣得以正常疏泄,血液正常運行,如肝氣的疏泄功能失常則氣機郁滯,易生郁怒或肝氣亢逆,易生暴怒;脾調情志,因脾胃是氣機升降的樞紐,又是氣血化生之源,為情志活動提供了物質基礎,使情志正常運行。
“思出于心,而脾應之”,可協助君主之官決定意志,人們日常的行為活動、心理活動都離不開“思”,在《黃帝內經》中單獨把“思”提出來進行論述,“思”顧名思義是思考、思索、思量的意思,脾在志為思。簡而言之,在感受外界的客觀事物刺激后,經過“思”的融合后進而產生一系列的情緒[7]。由于社會的現代化普及的越來越快,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也隨之改變,人們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情緒起伏也隨之越來越大。情志失常影響身體氣機的正常運轉,導致氣血、津液運化失常,進而產生一系列的疾病。
2.1 情志致病的特點
2.1.1 直傷內臟七情異常則傷及相應臟腑,“大怒易傷將軍之官、過喜易傷君主之官、過思易傷諫議之官、過悲易傷相傅之官、過恐易傷作強之官”。七情異常傷及心神,可出現心悸、發慌、失眠、健忘等癥狀。肝、脾是人體的重要臟腑,在生理、心理活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損傷肝臟可出現兩脅脹痛、太息等癥,脾臟損傷可出現不思飲食、肢體沉重、乏力、大便不成形等癥。
2.1.2 影響臟腑氣機在情志活動中,臟腑的氣機產生了重要的作用,其氣機升降功能異常則會出現對應的癥狀。《素問·舉痛論》寫到:“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8]。怒則氣上,指人過怒導致肝氣上逆,而使氣血亢逆于上,臨床可見面紅耳赤、頭脹痛,甚至吐血、暈厥等。喜則氣緩,指人過喜導致心氣渙散,神不守舍,出現瘋癲打罵、不時大笑等神志異常表現。思則氣結,指人過于思慮,脾氣郁結而不運化水谷,水液停聚,臨床癥見不欲飲食、納呆、痰多,便溏等癥狀。悲則氣消,指人過于悲傷,肺臟受損致其宣降失常,肺氣耗傷,臨床癥見精神萎靡、乏力氣短、懶言等癥狀。恐則氣下,指人恐嚇過度,腎臟受損以致腎氣失固下陷,臨床癥見聽力減弱、腰膝酸軟、小便失禁、遺精等癥狀。驚則氣亂,指人突然受到驚嚇,心神受損,氣機逆亂,臨床癥見驚恐不安、不分親疏、惶惶不可終日等癥狀。
2.2 情志因素的兩面性情志因素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有利有弊,如若情緒樂觀向上,不過怒、不過喜、不過悲,則病情會向好的一面發展。如若情緒消極悲觀,七情反應不當,過怒、過喜、過悲,可使疾病發展迅速及誘發新的疾病。適當管理好情緒,有助于把控病情的發展,對于進一步治療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黃帝內經》中提到憂思過度會損傷脾臟,脾臟受損,氣化不利,津液輸布失常,水濕停聚而成痰;暴怒傷肝,肝氣郁滯,氣郁不行導致血行不暢,積而成瘀,痰瘀互結,胃氣不下,導致飲食難下;肝氣郁結,橫逆犯胃,導致肝胃不和,氣機失常,久而成郁,氣郁化火,灼傷陰液,傷及胃絡,癥見胃痛,吐血等癥狀。憂思郁怒不僅可以致病,而且往往使病情加劇,很多胃痛患者,一旦檢查為胃病,立即惶恐不安、憂心忡忡,食欲明顯減退,全身無力,悲觀害怕,使自身意志消沉抵抗力下降,更易導致其他疾病的發生。二者聯系甚密,陳無擇在《三因極一病癥方論·九痛敘論》亦認為情志因素與胃脘痛關系密切,認為人體由于情志問題導致氣結中脘,氣血相搏則導致疼痛。情志變化無常影響脾胃氣機的正常運動,從而導致胃脘痛。
3.1 過怒導致的胃痛證型
3.1.1 肝氣犯胃證過怒導致肝氣上逆,橫乘胃土致脾氣不升,胃氣不降,從而導致胃痛。在五行相克關系中,肝屬木,脾胃屬土,木來克土,肝臟的功能失常導致脾胃的功能產生相應的異常,脾胃會出現相應不適的癥狀,臨床可見胃脘痛痛連兩脅、呃逆等[9]。肝氣犯胃型胃脘痛,中醫治法:疏肝解郁、理氣止痛。常用代表方為:柴胡疏肝散。
3.1.2 肝胃郁熱證過怒導致肝郁化火,日久灼傷胃絡,導致胃痛,臨床可見胃痛反酸、口苦咽干等。其中醫治法:平逆泄熱、和胃止痛。常用代表方為:化肝煎。
3.1.3 氣滯血瘀證過怒導致肝失條達,胃氣阻滯,血行不暢,瘀血停于胃絡導致胃痛。臨床可見胃脘部陣陣刺痛,痛處固定不移,按之尤甚,甚至出現吐血、黑便等癥狀。中醫治法為:理氣和胃、化瘀通絡。常用代表方為:失笑散合丹參飲
3.2 過思導致的胃痛證型此種最常見的是飲食積滯證。過度思慮導致脾氣郁結失于運化,消化食物功能異常,不能為胃的腐熟水谷提供能量導致食物消化不良停于胃中而胃痛,臨床可見胃脘部疼痛、口吐不消化食物、胃中反酸、便秘等。中醫治法:消食導滯、和胃止痛。常用代表方為:保和丸。
3.3 過度憂思導致的胃痛證型此種最常見的是痰氣郁結證。過度思慮導致脾氣郁結,脾的運化功能失常,水液不能正常運化,久而化為痰飲水濕,郁結胃中,胃的腐熟與消化功能受到影響,臨床可見食后胃脘脹痛、口吐痰涎等。中醫治法:燥濕化痰、舒暢氣機。常用代表方:二陳湯。
自古人們對于胃脘痛原因的認識大體可分為外邪犯胃、飲食傷胃、脾胃素虛等,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日漸提高,生活節奏也在不斷加快,情志因素致使胃脘痛成為主要因素,愈發引起人們對于此病的注意,此文主要從七情中的怒、憂、思幾種情志來探討情志因素與不同證型的胃痛的聯系,為后續的治療提供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