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嘉祥
“鼎足古今翰墨場,唐詩晉字漢文章。吳家父子書清絕,筆外功夫筆內藏?!?/p>
這是我題在一位朋友收藏的吳小如先生書法冊頁之后的一首小詩。吳小如先生是北京大學著名教授,夙負學界重望。出版有多種論述古典文學和戲曲方面的著作。雖不能說是著作等身,但說為著述頗豐還是恰如其分的??少F的是,小如先生這些著作,絕不是人云亦云或是炒冷飯式的平庸之作,而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有著獨自見解和心得的不刊之作。這里姑且不討論小如先生這些著作,而只就小如先生的書法來談談我的看法。
談到小如先生的書法,首先要說家學淵源。小如先生先尊翁玉如公是近代書法大家,有多種書法集問世。其書法作品也被收藏家們爭而寶之,是位開宗立派的大家。小如先生天分不及乃翁而勤奮實則過之。需要解釋一下,這里不是說玉如公不夠勤奮,恰恰相反,玉如公一生也是精進勤奮的,否則不會有如此大的成就。我是自1967年從玉如公學習,直至玉如公1982年去世,正是玉如公70歲至85歲晚年的這一段時間。由于當時的歷史背景,以及80歲以后玉如公身體日漸衰弱,所以客觀條件上不允許其再像以往那樣勤奮。小如先生則不然。1982年玉如公去世。我學無所成,幾乎半途而廢,彷徨之際,拜讀了小如先生幾部大作,在與小如先生接觸中,覺其“有若似夫子”,于是師事小如先生,至今已逾28年。在與小如先生交往中,發現其精力充沛、勤奮不已,非常人可比?,F今雖已88歲高齡,還時常托我代購新出版的碑帖,并且整通整通地臨寫。我就收有小如先生臨寫的整通的李北海《麓山寺》、褚遂良的《枯樹賦》及《刁遵志》《李超志》等多種。而這些臨本既忠實于原碑又融入自己的理解,非老于書道者不能辦到。有一次我和小如先生閑聊,我說:“老先生(指玉如公)常說,讀書習字既要勤奮又要從容,我覺得您勤奮有余而不夠從容。”而小如先生回答說:“不臨帖容易走畸?!边€是臨寫不輟。這也可能與小如先生謹嚴勤奮的治學作風有關。
小如先生在書法上,不主門戶,博采眾家所長。我曾見過小如先生一冊臨帖記錄,所臨過的碑帖不下三四百種之多,每種也不止一二通,有的臨寫幾十遍。實令人浩嘆!說小如先生“遍臨歷代法帖”恐不能算是夸張吧。“觀千劍而后識器”,這些有名的、無名的碑帖,大大增強了小如先生書法中的內涵。
“風格即人”,正因為小如先生學識淵博、腹笥充盈,所以在他的書法中自有一種蕭疏淡雅、清空俊秀的風格,不強求而自來的書卷氣。欣賞書法,雖說是見仁見智,但也要具有較高學養。我常戲言:“不讀《世說新語》,要寫好《蘭亭序》,那是野狐禪?!比绻芰私鈪切∪绲淖鋈?、治學,就會發現字如其人。純正而不乏豐富,娟美而絕不媚俗,善求變化而又無一筆無來歷。
金無足赤,小如先生也有不足之處,我認為就其本身而言,真書勝于行草,古法多于新意,還不能像玉如公那樣成為開宗立派的一代宗師。小如先生可能也意識到這點,所以在送給我一幅自作詩中首兩句講“信筆涂鴉六十年,癡兒難與父爭先”。即便如此,將小如先生的楷書來對照前人,也毫不遜色,放眼當代,則更勿論矣。還是本文開頭那句話,“筆外功夫筆內藏”,沒有幾十年的真功夫是達不到這種境界的。

吳小如 草書 文衡山《西苑》十首詩軸(三、四)

吳小如 草書 文衡山《西苑》十首詩軸(五、六)

吳小如 草書 文衡山《西苑》十首詩軸(七、八)

吳小如 草書 文衡山《西苑》十首詩軸(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