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迎澳 王曉琴
(云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4)
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轉變。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推動著國民逐漸從“物質追求”轉變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大,越來越多的人從事體育活動,以達到促進身心健康的目的。體育、文化、旅游產業融合對于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個性化、高品質的美好生活訴求具有獨特的作用,是滿足消費結構升級、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徑。《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順應居民消費升級趨勢,把擴大消費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結合起來,促進消費向綠色、健康、安全發展,穩步提高居民消費水平”。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產業融合模式下帶來的新消費理念,對國民美好生活追求的實現提供了有效途徑,是我國在新時代下發展高質量經濟的引擎。體育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遵循創新、綠色、協調、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決定著該產業的融合將進一步推動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表1 2017-2021年云南省地區生產總值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一覽表
云南省是我國面向東南亞的門戶省份,保障云南省的高質量經濟發展也將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奉獻力量。近些年,云南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一覽表)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有了明顯的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自2013年以來有了明顯的改觀,這將直接拉動云南消費水平的提升。云南省作為面向東南亞地區“一帶一路”的重要紐帶,為本省產業融合及“走出去”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云南省體育旅游產業發展恰逢時機的同時,依舊存在許多弊端,人才市場的供不應求、相關部門之間協作不夠、民族體育旅游資源開發不足等都成為云南省體育旅游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新時代下,產業的融合是經濟發展的一種新趨勢,它有利于產業打破各部門之間的封閉分立格局,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另一方面,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帶動國民經濟水平的提升,居民的消費理念已經發生了改變,單一的產業模式已經難以滿足居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體育旅游是旅游產業和體育產業交叉滲透產生的一個新的領域,是以體育資源為基礎,吸引人們參加與感受體育活動和大自然情趣的一種新型旅游形式,是體育與旅游相結合的一種特殊的休閑生活方式,也是體育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體育旅游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行業,在體育旅游過程中,體育旅游從業人員是整個體育旅游活動的實際組織者、體育運動項目的指導者、體育旅游參與人員的管理者,這對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很高。行業的融合性,決定了從業人員必需是復合型人才,其應具有一定的體育學、歷史學、旅游學、管理學、經濟學及自然學科類知識。現階段我國體育旅游方向的人才培養主要在體育院校及綜合性院校體育院系開展。但目前云南省沒有開設體育旅游專業的本科高校,由于高校缺乏體育旅游的專業開設,致使當地復合型人才不足。因此,不得不依靠引進外來人才彌補市場的需求,“打鐵還需自身強”一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一定依賴于人才的源源不斷。云南地區體育旅游專業人員匱乏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不凸顯、數量缺乏、質量不高等問題,這些現象與游客的滿意程度息息相關。
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國民消費水平日益提升,面對巨大的消費市場。近些年,云南省體育產業和旅游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但由于規劃布局及產業發展相關政策缺乏銜接,致使許多地區的體育旅游發展停滯不前。以玉龍雪山為例,整個大雪山片區,目前分屬不同的行政單位,瀘沽湖、玉龍雪山等屬于麗江市管轄,而虎跳峽則歸屬于迪慶州香格里拉市,兩方發展各自為政,香格里拉主推藏族文化,而麗江市主推“納西文化”,二者之間缺乏相應的協調機構,政策的分離必將導致文化、體育、旅游等產業發展的迥異,使得二者對于大雪山片區均缺乏整體的布局,大雪山片區依舊沿用老思維、老方法,停滯不前。由于體育部門和旅游部門從屬行業的不同,二者之間又缺乏相應的協調機構,致使兩部門各自為政。在產業融合背景下二者又缺乏聯系及滲透,導致體育資源、旅游資源的利用不足,缺乏整體設計,體驗感差。
云南省有25個獨有的少數民族,是中國擁有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按照大雜居小聚居的方式分布在云南省各地。根據《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志》的記錄,云南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高達388項,超過全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40%,這些體育活動在其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和云南當地的經濟、政治、文化、宗教以及信仰等發生相互作用,呈現出鮮明的地域性、針對性以及文化交融性,是云南特有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現象。在眾多的民族體育項目中,已和旅游業融合發展的僅有25項。對這些項目中體育旅游資源開發較為粗淺,項目內容往往僅停留于表面,致使游客們缺乏參與性、休閑性和娛樂性等。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與旅游業融合時牽強附會,缺乏一定的主動性,致使體育資源開發過于簡單化和同質化,未形成個性的民族體育旅游業。此模式下的進一步發展,將會致使產業在市場中定位逐漸模糊,缺乏市場競爭性,逐漸被市場所排斥。
連綿起伏的地勢造就了云南省立體分布的氣候類型,這些天然優勢為云南省打造了獨特的山水體育資源。高爾夫、馬術等具有休閑娛樂性質的運動在進行身體鍛煉的同時欣賞自然美景的方式,深受世界各地游客的喜愛。例如,“春城湖畔高爾夫球場”就坐落于秀麗誘人的昆明陽宗海湖畔,該場地由山巒懷抱,湖泊清麗,再加上昆明天然的資源優勢,使其被譽為東南亞最美麗的高爾夫度假區之一。因此,像昆明、大理、麗江等眾多有著天然環境的優勢城市,每年都吸引了全世界的游客前往,為打造體育旅游產業奠定了良好基礎。云南省有25個少數民族,每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淳樸的風俗習慣。例如,傣族的傳統“潑水節”、彝族的“火把節”等為體育文化和旅游資源的結合點找到了適合的載體,更加多樣化的體育旅游形式的開展,會滿足不同審美觀點、價值觀念的旅游消費者需求。
近年來云南省居民的可支配性收入(見表2)有了明顯改觀,在人們“花錢買健康”觀念下,可支配性收入的增加不僅代表了居民經濟收入的改觀,更意味著體育旅游產業將受到更多消費者的青睞。隨著黨和政府大力扶持云南省基礎設施的建設,據統計,2016-2020年,5年間云南省鐵路投資1320多億元。云南省高鐵正全面鋪設全省各個地州市,極大地滿足了游客的需求,為體育旅游的發展提供便利的交通條件;另一方面,隨著“全民健身”計劃的實行,我國運動人口的規模正逐年壯大,對于體育產業的需求也逐年增加,旅游業也是如此。但二者單一的產業模式,已經難以滿足消費者需求。深入了解當地文化、享受自然風光、鍛煉身體、三位一體是未來體育旅游發展的趨勢。這也是近年來體育旅游市場比較火爆的原因之一。

表2 2013-2020年云南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覽表
云南地處高原地帶,其特有的高平均海拔地理環境,為高原體育運動特色小城的形成,創造了條件基礎,在資源和政策的利好下,云南省高原特色體育的發展已經取得顯著的效果。近些年隨著國家特色體育小城鎮、國家體育訓練基地、國家旅游度假村等建設,云南省逐漸依靠高原優勢打造全國獨特的高原體育訓練。正在以“體育+旅游”為核心,積極構建高原地區獨具特色的體育產業系統。
云南省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連綿起伏的地勢,造成了云南少數民族居住地“一山養一村”的特點,同樣也誕生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村寨。因此,體育旅游的發展有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民族特色村落與傳統體育運動經驗的融合,能夠更有效豐富民族特色村寨的鄉村游覽項目、拉長旅游時段、提高旅游效益,從而形成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民族特色村落旅游的融合發展模式,使民族特色村寨旅游項目與少數民族傳統運動體驗有機地融合。充分運用自然地貌資源優勢,使民族傳統的體育運動文化融合成鄉土氣息,并以此促進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并呈現全域旅游發展的新格局。
加強體育旅游專業師資隊伍的建設,建立專門體育旅游專業師資的培養機構和培養機制。一方面要緊緊依靠現有的體育人才資源,在具有一定體育文化理論基礎的學生上,開設培養有關旅游、歷史等方面的基礎學科,這有利于縮短人才培養時間周期。對于以體育文化資源為核心的旅游項目上,該方面人才可以避免理論基礎不足、業務能力不強等問題的出現;另一方面,理論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復合型人才培養中更應重視學生實踐經驗,提高學生專業實踐能力。高校應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和旅游企業的力量,定期組織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有關座談會議及培訓,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素質;最后,完善從業人員的評價制度,嚴格按照評價標準對從業人員進行考核,優勝劣汰,將真正的人才應用于消費者服務,提高游客滿意度。
云南省體育局等十部門 《關于印發加快發展全域體育基地推動高原特色體育強省建設實施意見的通知》中提出“大滇西體育旅游發展帶以體育旅游精品景區、線路、賽事、目的地為引領,打造適合各類人群、滿足不同需求的體育旅游產品和服務,推動高原體育訓練基地差異化發展,培育集賽事參與、旅游體驗、科普研學、休閑康養于一體的體育旅游新模式”。因此,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要以整合為手段,以特色品牌為支撐,根據地方差異性,打造具有體育文化、休閑娛樂、體醫融合等為一體的精品旅游路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體旅精品景區。云南省各地州市應結合體育、文化、旅游資源特點并考慮自身綜合實力等因素,打造符合自身發展的特色旅游精品路線。提出依托氣候、溫度等生態優勢資源,打造具有娛樂養生、休閑觀光、健身體驗等特色品牌體育賽事。例如,上合昆明馬拉松賽、七彩云南格蘭芬多國際自行車節。依托地質、湖泊等自然資源,開發汽車越野賽和皮劃艇等體育旅游融合運動產品,如,怒江皮劃艇野水公開賽、東川泥石流國際汽車越野賽等。結合古滇國歷史文化、紅色旅游基地等打造具有教育意義的體育旅游產品。
“一帶一路”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出訪中亞國家與東南亞國家期間所提出的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兩個重大倡議的合稱。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紐帶,云南省可借助“一帶一路”倡議,在國家政策的引領下,加強沿線各個國家和地區的交流合作,吸引更多優秀體育企業及復合型人才入駐云南省。抓住“一帶一路”所帶來的機遇,不斷優化體育產業結構升級,提高體育旅游產業總體規模,打造具有影響力的個性品牌,完成體育產業品牌由“引進來”到“走出去”的階段性任務。積極借鑒沿線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體旅融合產業發展經驗,完善市場運營及政策體系,滿足體旅產業市場化需求。
體育旅游產業的推進要符合創新、綠色、協調、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體育+旅游”的融合模式下,還需要不斷地挖掘文化融合的發展之路,多元化、多層次地挖掘云南省各地州的傳統、歷史、體育等文化,打破各地區之間資源的有限性,鼓勵各部門之間加強溝通交流,最大限度地傳播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提升地區“體育+旅游”精品路線的影響力。文化與體育旅游項目的結合,不僅有利于傳統體育旅游項目資源的充分挖掘,更有利于保護、傳承和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
首先,云南體育文旅項目缺乏宏觀性、系統化的規劃與指導,缺乏高質量的商業運作模式支撐,體育運動本身表現出來的游娛性、競技性、情感釋放性不足,導致游客對體育之旅的認同感和文化體驗不強。增加對體育旅游精品路線的投入力度,增強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加強游客服務體驗效果,呈現出具有人文歷史資源、民族傳統體育資源和自然資源的項目融合效果,將以利益為目標的商業運作轉變為以游客服務體驗為核心的服務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