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
(四川省陸上運動學校 四川 成都 610083)
體能是通過力量、速度、耐力、協調、柔韌、靈敏等運動素質表現出來的人體基本的運動能力,是運動員競技能力的重要構成因素。體能訓練則是為了滿足各運動競賽的需要,采取針對性訓練手段,力求最大程度提高運動員的運動素質。為此,各科研機構、項目中心、廣大學者對體能訓練進行了廣泛研究。各先進體能訓練方法、訓練理念,相繼提出、普及和推廣,體能訓練理論研究在不斷完善創新中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體能訓練研究領域積淀了豐碩的科研成果。縱觀海量文獻,我國體能訓練研究領域的發文量有何特征?研究熱點聚焦何處?未來研究如何延伸?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有待回答。本文以此為契入點,結合計量學分析理論,對我國體能訓練的理論研究進行文獻梳理,并以可視化方式呈現,意在洞悉我國體能研究領域的熱點、前沿研究問題,試分析出未來研究發展之展望。
本文研究數據來源于CNKI(中國知網)數據庫,檢索式為“篇名=體能and體能訓練”或“主題=身體素質”and身體素質訓練”,時間跨度1995-2021年,文獻種類選擇“期刊”,文獻來源選擇“核心期刊”,檢索出獲得有效文獻263篇,遴選與本文直接相關的文獻200篇作為分析對象,檢索時間為2021年12月28日。
數據分析軟件為:CiteSpaceⅤ。研究程序簡要如下:(1)數據搜集,從數據庫(中國知網)中檢索、篩選、下載文獻數據;(2)數據導入,按操作程序將數據導入軟件,選擇以關鍵詞呈現,設置時間跨度,以最小生成樹算法繪制圖譜,調整節點、聚類使之簡潔直觀,最后整理出高頻關鍵詞和頻次繪制成表格。本文以代表研究熱點的高頻關鍵詞和頻次,作為主要的分析指標。
核心期刊是指某學科、某研究領域的重點期刊,具體指發表該學科(或該領域)論文較多、使用率較高、學術影響較大的期刊,具有專業情報信息量大、質量高,能夠代表專業學科發展水平,并受到本學科讀者重視的專業期刊,同時一定程度也代表了該學科(或該領域)研究的重點和發展方向。本文文獻數據均來源于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且為刊載在核心期刊中的體能訓練相關的文獻作為分析對象,以求最大限度保證分析結果的真實可信。
由圖1可知,我國體能訓練研究的核心總發文量總體呈現曲線上升趨勢。相關研究始于1995年,最早的一篇核心論文是1995年由張茂先、畢春佑等學者發表的《耐久性體能訓練對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的影響》,說明我國體能訓練研究起步較早,始發于醫學。2004年達到第一個峰值(年度發文量10篇),此后我國體能訓練年均發文量基本穩定10篇以上。2008年、2012年、2020年均達到發文量的峰值,2008年、2012年關于奧運備戰的討論增多,2019年、2020年“冬奧會”、“冰雪運動”等關鍵詞成為新“熱點”。綜上所述,我國體能訓練研究的發文量的特征有:(1)總體呈現曲線上升趨勢,未見明顯的階段性特征;(2)整體而言,年度發文量在世界大賽年份具有一定激增現象,呈現“奧運年”特征。

圖1 我國體能訓練研究年度發文量曲線圖(僅核心期刊)
研究熱點通常是指該領域中研究人員在研究中普遍關注的內容,通常可通過高頻關鍵詞共現網絡反映,通過對高頻關鍵詞的系統梳理和分析,可以直觀展示出該研究領域科研人員對于該研究領域主題的關注趨勢。將263篇文獻導入Citespace V軟件,將時間跨度、閾值設置完畢后,按“keyword(關鍵詞)”聚類點類型啟動軟件,生成聚類視圖,將聚類及其連線進一步精簡、調整后,繪制出我國體能訓練研究高頻關鍵詞共現圖譜(圖2),將圖譜信息進一步歸納、提煉,整理出“體能訓練”、“專項體能訓練”等排名最靠前的10個高頻關鍵詞(圖3),這些高頻關鍵詞作為圖譜中的關鍵節點,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國體能訓練研究的熱點。

圖2 我國體能訓練研究高頻關鍵詞共現圖譜

圖3 我國體能訓練研究高頻關鍵詞(排名前10)
(1)體能訓練。
“體能訓練”是頻次排名第1的關鍵詞,在圖譜中關鍵詞連線反映出該關鍵詞基本貫穿始末,不難看出體能訓練是各項體能相關研究工作開展的基礎。歷史脈絡層面,高炳宏認為我國現代體能訓練的發展歷經了:理論引進(20世紀90年代末期至2004年)、學習消化(2004年后期至2008年)、吸收應用(2008年奧運會后至2012年)、發展與創新(2012年奧運會后至今)4個歷史發展時期。現代體能訓練起步較晚理論研究落后于實踐是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亟需建立由中國特色的現代體能訓練理論與實踐、培訓與認證體系。理論研究層面,黃濱通過對體能訓練的定義與本質、結構與功能、要素與整體等問題的辨析,參照系統論的有關論據,對體能訓練有關內容進行了全面解析,提出了以結構方法為首、功能方法次之的新思路。應用層面,李衛等研究發現,近年來體能訓練的關注點在,重新定義了人體的“核心部位”,提高了對技術動作質量的把控,“兩極化”耐力訓練模式逐漸普及,重新探索了高強度訓練和短距離速度訓練,其研究結果對我國體能訓練實踐提供了參考。
總體來說,我國體能訓練歷經了從萌芽起步到創新發展的歷史階段,理論與應用研究層面,從對體能訓練本質的討論,過渡到對具體項目的關注。當前我國體能訓練研究主要分為:競技性體能訓練、大眾健身性體能訓練兩大主題,近年來兩者在某些路徑的研究中出現了交叉,體能相關訓練如速度訓練、訓練計劃、青少年超重等問題逐漸成為我國體能訓練研究的重點,受到學者們關注。
(2)專項體能訓練。
“專項體能訓練”在高頻關鍵詞中排名第二位,在圖譜中與其他主題聯系緊密。當前,專項體能訓練主要著眼于各運動項目為主。謝鐵兔最早在研究中指出:結合籃球運動的時空特征,分析出該項目的供能特點主要以無氧代謝供能為主,因而籃球專項體能應著眼提高運動員無氧代謝能力。但以長時間持續性耐力訓練為主的有氧代謝訓練,對呼吸循環系統、氧轉運能力的促進作用仍然不可忽視。卓金源等學者研究發現,高原體能訓練對籃球運動員血液攜氧能力有明顯增益,并在訓練21天左右達到最佳效果;研究還認為高原訓練負荷需要合理安排,運動員才不會發生疲勞現象,才能提高機體合成代謝能力。于清等研究人員,通過測試射箭運動員的體能 ,發現體能發展短板,提出了需要把握好專項體能訓練結構,根據射箭運動員的不同特點,抓住運動員專項體能的核心問題,制定個性化專項體能訓練方案,使其體能得到全面發展。
(3)競技體育。
“競技體育”在高頻關鍵詞中排名第三,反映出體能訓練在競技體育中的重要性。王興等學者率先通過問卷調查,厘清了體能教練員對“競技體能訓練”的認識與所存誤區,探討了競技體能訓練的側重點,明確了競技體能訓練的原則,從理論研究上促進了學者對競技體能訓練的認知。此后,隨著競技體能訓練不斷發展,各類新理念、新研究逐漸涌現。楊國慶等研究人員指出,我國競技體育復合型訓練團隊經過3個發展階段后,逐漸形成了多種工作模式,也存在機制不完善、效能不高、人才缺乏等突出問題,可供借鑒歐美等體育強國相對完善的復合型訓練團隊,逐步完善我國訓練團隊的運行機制,提高工作效能,打造出有中國特色的團隊工作模式。龍斌、李丹陽在分析功能性競技能力結構后,肯定了功能性訓練的在體能訓練中的重要價值。研究認為,體能訓練體系是功能訓練的基礎,無法代替系統體能訓練成為競技體能訓的主體內容,可引進國外訓練理念,去粗取精,逐步完善我國體能訓練理論體系。
(4)軍事體能訓練。
“軍事體能訓練”在我國體能訓練研究中關注率也很高,在圖譜中表現為第四大聚類。軍事體能訓練,也叫做軍事化體能增強訓練法,是為軍人強健身體、鍛煉耐力、增強團隊意識的新型綜合強化訓練手段。閆琪認為將現代體能訓練方法融入傳統軍事訓練,對于提升士兵的身體素質、基礎軍事技能以及減少運動損傷,具有明顯增益;建議促進“軍民融合”思想的融合,積極搭建合作平臺,增近專業體能訓練人員與軍方交流,以促進我國軍人的體能更高效、更全面發展。陳南生基于體能訓練在特種部隊訓練中的重要軍事價值,全面分析了當前我國特種部隊體能訓練現狀和問題,探究了特種部隊指戰員體能訓練與作戰能力的相互關系,以“人本戰斗力”為指導思想,提出了特種部隊實戰化體能訓練發展的基本方向,構建了我國特種部隊體能分層實戰化訓練策略,為特種部隊體能訓練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
(5)其他研究。
除上述高頻關鍵詞外,其他主題仍值得關注。針對運動員個人體能訓練的個案研究,近年來也逐漸成為該領域的研究熱點。牛學松從康復性體能訓練入手,對運動員李妮娜傷病后實施的體能訓練方案,引起了學者的關注。通過實證研究發現,術后通過實施周期康復性體能訓練,受傷關節力矩增長;各項體能測試均達標,部分可超傷前指標,運動能力和身體機能均達到傷前標準。通過分析國內優秀運動員的真實體能數據,論證了數字化體能訓練在體能訓練中的實效和重要價值,研究認為體能訓練的數字化發展是未來體能訓練的趨勢之一。
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以及網絡大數據的高速發展,體育運動走向科學化、精準化,基于實時數據的數字化體能訓練逐漸成為國際體能科學研究領域的前沿,國內各研究人員也對此投入了更多關注。閆琪等研究認為,數字化體能訓練作為一項雙向調控的訓練理念,可以提高運動員的訓練效率、訓練動機,達到針對化訓練的目的。
競技體育中的體能訓練是為訓練、比賽實踐服務的,是為提高運動員訓練表現和比賽成績的身體訓練。即體能訓練的理論研究必須與訓練實踐中的問題密切聯系起來,除基本的理論和概念上的指導外,也需力爭為實踐訓練給予最直接的方向導向。體能訓練作為競技體育的一部分,隨著競技體育運動的發展和演變,其理論研究也在逐漸地延伸。就當前來看,在運動人體科學、運動生物學、運動營養等成熟原理支撐下,體能訓練相關理論已得到較為深刻的研究與實踐,各理論與實踐已趨于成熟,運動員的體能訓練的原則和方法,這些方面的研究突破需要深層次地發掘相應學科。隨著人類不斷突破人體極限,各個運動項目的成績不斷被刷新,高水平運動成績的展現將要求運動員在訓練、比賽中將體能訓練與專項能完美融合。可以斷言的是,在未來一定時期內各體育學、生物學、甚至醫學原理不會產生巨大變化的前提上,未來研究的走向必然圍繞體育訓練與競技體育各要素間的關系及影響等,開展不同思考與探究,未來的競技體育中的體能訓練原則與方法等,將結合這方面的內容進行,并逐步得以全面和完善。
體能訓練理論產生與實踐,也要服務于實踐,競技體育的中體能訓練,目的是要提高運動員在訓練、比賽中的運動表現。當前,關于運動員個體體能訓練的研究逐漸進入學者們的視野,針對運動員個體的“個案訓練理論”應運而生。其基本概念訓練形式及包括個性化訓練、個體化訓練、個別化訓練以及個人訓練,該訓練理論的出現使得體能訓練的理論體系更加完整,促進了體能訓練理論與現實訓練的接軌。2021年東京奧運會上,我國短跑運動員蘇炳添獲以9″83的成績,實現了中國乃至亞洲田徑短跑項目的歷史性突破,有力的反駁了短跑訓練中“人種論”的悖論。隨即,以蘇炳添為代表的優秀運動員體能訓練的個案研究逐漸成為研究前沿。學者們從通過對這種個案研究,從不同視角探析運動員個體體能訓練的特征。一方面相關研究不僅豐富了體能訓練理論;另一方面也從中探尋了運動員取得優異成績的普遍規律和成功經驗,為更多的教練和運動員提供參考與依據。
現代體能訓練追求訓練負荷的量與強度在極限水平的相互平衡。當前,在運動量與負荷強度達到一定水平無法增加的現狀上,如何施加科學有效的體能訓練科學達到適宜訓練負荷,避免進行盲目無效的訓練。要做到這一點,其關鍵點在于完整且準確地了解競賽項目的專項特點,并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當代體能訓練為專項訓練服務,并成為運動員取得優異運動成績不可或缺的訓練手段。目前部分教練員由于缺乏對項目專項特點進行學習、研討,缺少對運動專項特點的深入認識,致使體能訓練有效性難以保證,甚至誤將體能訓練僅僅等同于耐力訓練。隨著體能訓練的逐漸普及和發展,研讀當前研究動向看,上述問題逐漸受到諸多學者、教練員或深或淺的思考和辨析,相關研究成果逐漸涌現,但廣泛的、全面的、深入的研究尚有發展空間。由此可見,基于各運動專項特點和訓練實踐的訓練理論研究在未來具有較強的研究價值。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科研人員以及體能訓練教練員,逐漸重視高科技成果在體能運動訓練中的重要價值,并進行了諸多有益的嘗試。但有關方面的研究大都是在對小群體或小范圍問題的整理,或者是對訓練過程中各項數據的監測,所陳觀點大多停留在對數據表面現象的解釋和闡述,尚未建立起信息化、智能化的體能訓練指揮體系,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相關理論研究工作的更新較慢,相關學科研究未能完全揭示體能訓練中的基本規律,部分研究人員缺乏對專項運動特點的正確認識和審視,加之組成訓練和比賽的諸多因素是動態變化的,在探尋各個因素間的動態平衡,其涉及面較大,實在難以實現;另外,優秀運動員的培訓是長期其復雜的過程,既包括了有基礎人體科學相關理論的內容,也囊括了體育人文學、體育社會學的深刻內涵;部分因素可控、可預測,也存在諸多不可預見的變化;有可測量的數據,也隱藏著未知的因素。這些不可控、非量化以及不可預測因素予以考究,當前未形成標志性的研究,這是未來研究可依托信息技術進行創新突破的研究方向。當前,運用信息化技術使體能訓練研究工作尚處起步階段,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體能訓練中的客觀規律逐步明朗,體能訓練理論體系將逐步建立,信息化技術與體能訓練的融合研究可能成為研究熱點。
(1)我國體能訓練研究的核心期刊發文量總體呈現曲線上升趨勢,呈現一定階段性特征;年度發文量在世界大賽年份具有一定激增現象,呈現“奧運年”特征;
(2)我國體能訓練領域的高頻關鍵詞主要包括體能訓練、專項體能訓練、軍事體能訓練、競技體育等,相關研究主要以此展開;
(3)未來研究將隨競技體育運動不斷延伸,向優秀運動員的個體訓練擴展,并圍繞各運動專項的特點展開,形成信息化技術與體能訓練實踐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