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樂 劉倩茹 唐夢林
(云南民族大學 云南 昆明 650504)
“阿育吠陀(Ayurveda)”一詞來源于印度梵文中的兩大詞根:“ayus(阿育)”和“veda(吠陀)”,“ayus”即“生命”,而“veda”的意思是“知識”或“科學”。因此,“阿育吠陀”通常被翻譯為“生命科學”,更準確的譯法是“有關生命長度的知識”。這種知識體系可以在諸如,《遮羅迦本集》(Charaka Samhita)和《秒文本集》(Sushruta Samhita)等經典文本中查詢,描述了身體的生理學和相互關聯的系統、人體體質的變化、手術、草藥的使用和促進健康的建議,注重“整體觀念”、“養生保健”的指導思想,在國際關注度上主要體現在補充替代醫學應用及科研等領域。印度傳統醫學科研采取“中央研究委員會”集中管理模式,印度傳統醫學科研管理機構包括阿育吠陀中央研究委員會等5個研究委員會,且完全由印度政府資助,是AYUSH研究的最高機構。其中,呼吸系統疾??;焦慮癥 (抑郁、失眠);肌肉骨骼紊亂;損傷修復;神經紊亂;偏頭疼;生殖健康;代謝綜合征;癌癥患者生存質量等都是阿育吠陀研究的優先領域。
Chopra D(2001)、胡艷敏(2014)、Sharma Hari(2016)和王志成(2018)都贊同阿育吠陀是一種傳統的醫學體系,王志成(2018)寫道歷史上有關其最初的記載是 《梨俱吠陀》(Rig Veda),Sharma Hari(2016)認為阿育吠陀涵蓋了生命的兩個方面—遺傳和表型—并且是一個全面、整體和個性化的醫療保健系統。Sharma H(2007)也認為起源于5000多年前的印度阿育吠陀是一種天然保健系統。但其主要處理方式包括思想、身體、行為等綜合方法,強調預防和促進健康,并為疾病提供治療,且這種疾病的治療是高度個體化的,且取決于患者的心理生理結構,表明它的廣泛使用可能會改善世界人口的健康狀況。
綜上,阿育吠陀起源于印度古代吠陀時代,是一種傳統的醫學體系,一門關于生命研究的科學,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且具有高度個體化,是促進健康的行動指南,在疾病的預防與療愈方面具有參考價值。
有關阿育吠陀體質,王志成(2018)指出我們的飲食、生活方式都會影響我們體質的平衡,根據阿育吠陀,我們擁有生下來就穩定的特征,如,皮膚、身高、發色等,這些特征來自于我們先天的道夏體質(以下簡稱Prakriti),但實際上后天的體質(Vikruti)是可以通過生活方式、飲食、運動等因素干預的,這個理論依據道夏(以下簡稱doshas),而阿育吠陀健康的核心是讓Vikruti與Prakriti相匹配。 Rastogi Sanjeev and Chiappelli Francesco(2017)認為 Prakriti是阿育吠陀原則中最基本和最通用的組成部分之一,對預防和治療保健具有廣泛的意義。這不是空穴來風,且在基因組學和分子生物學方面已有論證。HETAL AMIN and ROHIT SHARMA(2015)認為Prakriti是人的形態特征、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的總和;就像基因組序列一樣是個人的;它涵蓋的范圍是全面的,橫跨身體與精神,與疾病預后和治療的決定相關。因為它是在子宮內決定doshas,即瓦塔Vata,皮塔Pitta,卡法Kapha的占比,一生中永遠不會改變,它不僅是一種診斷工具,而且是促進健康的行動指南。Chopra D(2001)寫道阿育吠陀醫學認為,疾病的區別主要源于人類體質的不同。只有確定體質類型,你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飲食、運動和醫療手段,避免造成傷害。
關于瑜伽,不論它是《瑜伽經》第一章、第二節闡述的調節心意的過程(簡稱 P.Y.S-I.2:Yogah Chitta Vritti Nirodh); 《薄伽梵歌》第二章、第48句和第50句講述的通往心靈的平靜(簡稱B.G.II-48:Yogah Samatvam Uchuate)和表演動作的藝術(簡稱B.G.-II.50:Yoga karmasu kousalam)等。瑜伽和阿育吠陀體質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幫助你認識自己,都需要冷靜地分析,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瑜伽和阿育吠陀科學被認為是預防和促進健康的措施之一。Rebecca Evans(2021)承認瑜伽是美國成年人實踐的首選補充健康方式,但通過與阿育吠陀的體質原則結合有利于習練者對自我瑜伽習練的觀察,讓人更健康和平衡等(瑜伽體式的變化會影響體內的道夏)阿育吠陀的融入能更好的幫助習練者運用瑜伽體式、調息和冥想讓人結合阿育吠陀學科可以提升你的幸福感到一個不同的水平。總之,這兩門科學是融合的、不可分割的和整體的,其綜合方法可以有效地提供健康的所有方面,并在預防生活方式障礙方面有價值。
綜上,如圖1所示,體質是每個人所獨有的,像基因組序列一樣特殊,但體質類型主要根據道夏分為“瓦塔”、“皮塔”和“卡法”,而道夏的不平衡是頭腦和身體不完美協調的第一個跡象,所以體質類型的確定可能讓保健與療愈更為科學,而通過瑜伽飲食和瑜伽訓練(體式、調息、冥想)改善后天體質或許更有針對性,從而和諧身心,維持健康狀態。

圖1 阿育吠陀體質與瑜伽
(1)打開中國知網國際文獻總庫(http://scholar.cnki.net)高級檢索,以“阿育吠陀”或含“Ayurveda”為主題詞進行文獻搜索,共檢索到相關文獻6020條(截止到2022年8月22日)。本文以年份、語種、學科來源為分類標準,對上述文獻進行了以下分類。
從發表年份來看,進入21世紀之前,從1974-1999年26年共收錄308篇文獻,平均每年出版量不高于12篇,說明世界范圍內對于阿育吠陀的關注度較低。而從2000年開始每年出版量均高于25,2006年相關出版量更是首次破百,從2010年起每年出版量超過200,說明國際上對于阿育吠陀的研究急劇升溫。2017-2021,近5年出版量共2346篇,其平均每年的出版量約為21世紀之前的39倍。說明國際上對于阿育吠陀的研究呈現出一片火熱的態勢。
從研究成果發布所使用的語種來看,系統識別并顯示的有5044條,其中英語無疑是第一語言,共計 3901條文獻,占比77.3%未經識別的其他語種有1070篇,其中包含大量英語和一些混雜的梵語、印度地區區名及印度單位名稱和印度人名等,占比高達21.2%;其次為德語文獻45條,占比為0.9%,其他語種還包括朝鮮語、日語和中文,成果分別為16條、7條和3條,此外還有西班牙語、俄語、荷蘭語和法語。說明相比中國,關于阿育吠陀的研究對于國外來說并不陌生,并且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較為薄弱,需要適當的開拓和探索研究。
按網站系統可識別的學科分類,其領域共涉及50個,共2780條,在分布方面,其中排名前三的為中藥藥理學290條,中藥化學172條和中藥材147條,共占比21.9%。而體操運動僅28條,占比1.0%。且結合該領域發表年份來看,集中在近幾年,說明阿育吠陀與體操運動的結合開始受人關注,可能存在未知潛力,需要加強關注和研究探索。
根據數據來源來看,成果的表現形式以期刊文獻為最,共有5785條、占96.1%,排在第二位的圖書為 229條,占比 3.89%,且出版時間主要分布于近15年。其余為學位論文。說明需要加強專業化研究,規范并引導多領域的研究走向。
(2)檢索 -中國知網 (https://kns.cnki.net)高級檢索,截止到2022年8月,以“阿育吠陀”OR“Ayurveda”為主題詞進行中文文獻搜索,共檢索到相關文獻 153條(截止到 2022年 8月 22日)。其中按發表年份排序可知1985-1994年,共4篇,每年發表量不到1篇,1995-2004年,共16篇文獻,每年發表量接近2篇,從2005年開始,每年均有不低于2篇的發表量,且2013年至今每年均保持不低于5篇的相關研究成果,2019-2021年近3年平均每年增致兩位數的相關文獻研究,說明國內對阿育吠陀的相關研究文獻正在逐步升溫。其學科研究領域涉及33個,主要為中醫學和中藥學,各占43.5%和12.43%,較國際研究領域狹窄,且尚未發現與體育習練指導的相關文獻,缺少將阿育吠陀的體制測試與瑜伽習練,如瑜伽體式,瑜伽調息和瑜伽冥想相聯系的研究。
綜上,對于阿育吠陀的研究在國際上呈現出多語種、多學科的態勢,且以研究成果出現的圖書數量不菲,學術價值引人注目;可見,對于阿育吠陀的研究成果數量龐大,涉及的語種和學科呈多樣性,近10年研究成果呈井噴之勢,則表明阿育吠陀日益受到重視,證明了阿育吠陀巨大的國際影響力,但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較為薄弱,范圍較狹窄,作為印度近鄰的中國,自然應當在這個過程中走在前列,需要適當的探索和開拓性研究;內容上,中藥學和中醫學所占比重較大,而與體操運動的結合稀少,但好在近些年開始受人關注,可能在運動領域存在未知潛力,需要加強關注和研究探索。
Kumar Ashwani等人(2022)總結了對瑜伽和阿育吠陀有著重大貢獻的瑜伽大師,指明是斯瓦米·拉姆德夫(Swami Ramdev)的推廣讓兩者獲得了全世界社會知名度,且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其不但有效也受社會歡迎。
Chauhan Shweta and Patra Sanjib(2021)搜集比較2000-2021年在各大學術網站上關于瑜伽及其輔助療法治療靜脈曲張(以下簡稱VV)。認為從阿育吠陀的角度看,VV的本質是由于體內vata激增且無法平衡所致,結論發現阿育吠陀和瑜伽可以作為VV的替代療法。作者認為可基于此,探索適合不同體質的VV瑜伽干預方法。
Arjan Singh等人(2019)研究綜合補充療法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生理和心理變量的影響:證明瑜伽療法中加入阿育吠陀等療法進行治療是安全可行的。但作者認為該研究與瑜伽搭配的補充療法過多,如果能突出阿育吠陀體質的個性化治療會更精準。
Jason Eric Birch(2018)認為瑜伽傳統和阿育吠陀當今的關系密切,如同姐妹,更通過評估阿育吠陀對中世紀瑜伽列舉了很多重要的瑜伽人物,且都是兩者的踐行者。
Gupta Hedwig H(2018)研究懷孕期間的瑜伽療法 ,指出根據阿育吠陀醫學的概念,瑜伽療法應該伴隨著營養和生活方式的建議。該文說明瑜伽干預不僅需要練習,還需要基于相關阿育吠陀理念。
研究韓國瑜伽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動態(2011-2018年)認為瑜伽的研究應該與阿育吠陀、密宗和普拉提一起學習。其研究證明瑜伽和阿育吠陀的結合是大勢所趨,但缺乏臨床實踐。
Hedwig H.Gupta(2018)研究得出壓力是刺激Dosha Vata并導致Vata相關疾病的一個因素。這表明瓦塔體質可能比其他體質更容易產生疲憊和壓力,針對性干預的效果可能更佳,可基于阿育吠陀的啟發探索適合不同體質的瑜伽干預方法。
Vasudha M.Sharma等人(2018)首次評估阿育吠陀和瑜伽對偏頭痛患者的影響,證明基于阿育吠陀和瑜伽的綜合干預可以成為管理偏頭痛的有效治療方案。但作者認為其阿育吠陀檢測方法和干預方法較復雜,目前不太適應中國市場。
Vijaykumar Nandvadekar and Sandeep V Binorkar(2016)研究體質與智商的關系,指出卡法的智商更高,皮塔的智商適中,而瓦塔個體的智商較其他兩種體質低。作者認為可結合國內瑜伽教學實際需要,根據體質測試來輔助指導瑜伽教學的課程設計與進度,并規劃教學內容等。
Suchitra Doddoli等人(2016)認為瑜伽練習雖然可以有效調節脂質代謝和全身能量消耗,但參考特定的體質類型去評估代謝功能大小更有意義。其研究論證體質的區分對于調節最佳健康狀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Braun Tosca D等人(2016)證實基于阿育吠陀啟發的10周瑜伽體重管理課程(YWL)更有效。
MamtSumantran Venil N and Tillu Girish(2013)研究傳統與現代的個性化醫療的實踐,認為現代醫學仍需加強實踐。作者認為阿育吠陀體質在瑜伽的應用方面,應該主要體現在個性化上,即瑜伽私教的授課上,而對于大范圍的調整和應用其參考意義可能不太明顯。
Mamtani Ravinder and Mamtani Ronac(2004)認為瑜伽是阿育吠陀的一種療法。不但驗證阿育吠陀和瑜伽對心臟病和高血壓患者有用且安全性非常好。作者認為可研究心臟病人群的多發體質,探索高效的瑜伽干預措施,并嘗試在醫療監督下將其用作補充治療方案并在中國推行。
SN Venugopalan Nair(2015)解釋了影響體質形成的因素及其與傳統印度醫學(Ayurveda)中所理解的表觀遺傳因素聯系。提供了瑜伽個性化訓練和療愈的理論依據,但其研究缺乏具體的干預策略。
Manyam Bala V and Kumar Abhimanyu(2013)研究阿育吠陀體質與患帕金森病的風險關聯度,驗證了vata體質的人有患神經系統疾病的風險,且可根據阿育吠陀體質分析制定預防和減緩疾病的飲食和生活方式,但確切原因不祥。該研究再次驗證阿育吠陀體質對瑜伽干預的重要性。
國內關于阿育吠陀與瑜伽的相關性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論層面,雖然研究瑜伽的學者很多,其臨床實踐也在增多,但關于阿育吠陀與瑜伽相結合的實踐稀缺,比如,秦東海(2021)提到在健康中國大背景下,雖然“體醫融合”相關研究深受專家學者們的追捧,但國內相關研究多局限于理論構想層面,案例與實證化研究較少,缺少對我國體醫融合實踐模式發展的把控。國外研究多集中于醫學領域,成果相對豐富,但其研究成果的本土化研究不足。劉蘭娟等(2015)就認為將瑜伽引入運動訓練和競賽,把其作為體能訓練、運動后疲勞消除和賽前運動員心理調節方法手段等的趨勢,這可能會演化為今后體育領域瑜伽科學研究一個新的前沿熱點,但尚未發現將阿育吠陀體質融入瑜伽干預的一種科學化分析方式。好在國內有體醫融合的相關宣傳,一些學者已經意識到阿育吠陀的重要性、科學性和瑜伽的互融性,比如,圖門吉日嘎勒,納貢畢力格等(2021)蒙醫學三根理論也稱三體素理論,與藏醫學三因學說均源于古代印度阿育吠陀醫學體液理論(即道夏理論)證明了三類基本體質個體心理學特征差異性經典描述是值得信賴的科學事實,且不同體質個體存在不同腦神經生理生化功能模式的事實,決定了三類基本體質個體易患某些心身疾病的體質傾向。劉新民、鄒健強等(2005)認為瑜伽與阿育吠陀同樣古老與智慧,它強調保持和恢復人體健康而防止疾病。李希穎、秦霞(2019)在梳理比對中醫與阿育吠陀同為東方古老的醫學體系的生命超越觀層面提到了體質變易 ,認為阿育吠陀與中醫在人的體質調變理論上如出一轍且通過改變飲食習慣、調整生活方式、瑜伽運動等幫助失衡者調整回平衡狀態等。
(1)阿育吠陀體質具有高度個體化,與智商存在關聯度。建議阿育吠陀體質在瑜伽的應用方面,應該主要體現在個性化上,即瑜伽私教的授課上,而對于大范圍的調整和應用其參考意義可能不太明顯;
(2)如果想要深入瑜伽,僅僅練習是不夠的,大多瑜伽大師具備阿育吠陀理論的學習。對阿育吠陀體質和瑜伽的深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都是幫助你分析和認識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和健康之道;
(3)國際上對于阿育吠陀的研究呈現出多語種、多學科的態勢,且其研究成果出現的圖書數量不菲,學術價值引人注目,影響力大,但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較為薄弱,范圍較狹窄,作為印度近鄰的中國,需要適當的探索和開拓性研究;且內容上與體操運動的結合稀少,但好在近些年開始受人關注,可能在運動領域存在未知潛力,需要加強關注和研究探索;
(4)國外阿育吠陀檢測方法和干預方法較復雜,國內可以嘗試先從其核心理論道夏的分析建議開始,結合瑜伽飲食和瑜伽訓練(體式、調息、冥想)對改善后天體質或許更有針對性和效果;
(5)利用印度傳統醫學阿育吠陀中的體質為結合點,研究開拓其在瑜伽當中的應用與影響,可能是探尋體育瑜伽與傳統醫療衛生共生機制及路徑融合、互惠、共生(體醫融合)的前沿;
(6)雖然國內體育前沿將瑜伽引入運動訓練和競賽,把其作為體能訓練、運動后疲勞消除和賽前運動員心理調節方法手段等,但如果能結合阿育吠陀體質的特性,探尋不同體質與運動項目特點的相關性,或許可以更好的筑基瑜伽干預的科學性;
(7)瑜伽和阿育吠陀的結合是大勢所趨,而體質對瑜伽干預方案的制定具有一定的理論依據,但缺乏臨床實踐,可結合當前國際瑜伽研究的前沿領域,借助鄰國AYUSH關于阿育吠陀研究的優先領域,探尋適合國內的阿育吠陀和瑜伽輔助干預方法,如在呼吸系統疾病;焦慮癥(抑郁、失眠);損傷修復;神經紊亂;代謝綜合征;癌癥患者生存質量等進行開拓性結合實驗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