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昌樂縣司法局(262400) 張兆利
日常借貸活動中,出借人為確保自身債權要求借款人提供保證人擔保的情形日益增多。這當中,有的擔保人風險防范意識缺失,隨意為他人簽字擔保,最終成為被告甚至替他人還債。因此,在日常接待活動中,為他人擔保,要注意以下幾點。
【案例】劉某經營著一家農資超市,因進貨資金不足向王某借款20萬元,雙方商定由小孫、大李做擔保人。小孫在借款協議上寫明“如果劉某不還錢,由擔保人小孫償還”。隨后大李寫明“如果劉某不能還錢,由擔保人大李償還”。還款期屆滿后,王某多次向劉某及擔保人催討無果,將3人訴至人民法院。人民法院經審理,判決劉某償還王某借款本息,小孫對上述款項承擔連帶清償責任;大李承擔一般保證責任。
【評析】所謂保證,是指保證人和債權人約定,當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保證人按照約定履行債務或者承擔責任的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第六百八十六條規定:“保證的方式包括一般保證和連帶責任保證。當事人在保證合同中對保證方式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一般保證承擔保證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有關擔保制度的解釋》(以下簡稱《擔保制度的解釋》)第二十五條規定對此也有相應解釋。
本案中,小孫在借款協議上的擔保承諾意思為,在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保證人即承擔保證責任,故其保證方式為連帶責任保證,債務人和保證人之間承擔債務沒有先后順序,債權人王某可以要求任一人承擔或者要求兩人同時承擔債務;大李的擔保承諾意思為,在債務人不能履行債務或者無力償還債務時,保證人才承擔保證責任,故其保證方式為一般保證,債權人應先以債務人劉某為被告提起訴訟,或者一并起訴一般保證人大李,但大李僅對債務人財產依法強制執行后仍不能履行的部分承擔保證責任。
【案例】2021年1月,高某向畢某借款10萬元用作蔬菜大棚建設,借款期限3個月。李某為該筆借款提供擔保,但未約定保證期間。借款到期后,高某沒有按期還款且下落不明。在屢次尋人無果情況下,畢某于2022年5月將高某、李某一同告上法庭。人民法院經審理,判決高某返還借款本息。因原告未在法定期間內主張過保證責任,故李某的保證責任予以免除。
【評析】保證期間,是指按照當事人約定或依法律規定確定的,債權人在主債務履行期限屆滿后,能夠有效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最長期限。《民法典》第六百九十二條規定:“保證期間是確定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期間,不發生中止、中斷和延長。債權人與保證人可以約定保證期間,但是約定的保證期間早于主債務履行期限或者與主債務履行期限同時屆滿的,視為沒有約定;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六個月。債權人與債務人對主債務履行期限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保證期間自債權人請求債務人履行債務的寬限期屆滿之日起計算。”《擔保制度的解釋》第三十二條規定:“保證合同約定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直至主債務本息還清時為止等類似內容的,視為約定不明,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六個月。”
本案中,原告與保證人未就保證期間進行約定,故李某的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六個月。畢某未在保證期間內對李某主張權利,其起訴時保證人的保證期間已經屆滿,故李某無需再承擔保證責任。
【案例】安某向本村鄰居盧某借款5萬元,朋友余某、潘某為連帶擔保人。借款到期后債務人未按約定還款,盧某遂將安某、余某和潘某訴至人民法院。庭審期間經法官調解,余某代為償還原告借款本金及利息。余某履行保證責任后,多次向安某催討未果,遂提起訴訟請求判令安某償還其代償的借款本息。人民法院審理認為,余某已經向債權人清償了全部債務,故享有向債務人安某追償全部債務的權利。故此人民法院判決安某償還余某5萬元借款本息。
【評析】保證人追償權,是指保證人在履行保證債務后,請求主債務人償還的權利。《民法典》第七百條規定:“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后,除當事人另有約定外,有權在其承擔保證責任的范圍內向債務人追償,享有債權人對債務人的權利,但是不得損害債權人的利益。”據此規定,無論是一般保證還是連帶責任保證,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以后,均有權向主債務人追償,成為債務人的債權人。關于追償的具體范圍,因追償權是對于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補償,所以應當包括承擔保證責任支付的成本、承擔保證責任之日起的利息以及為承擔保證責任而支付的其他必要費用。
按照《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條的規定,擔保人對債務人行使追償權,應自保證人向債權人承擔責任之日起三年內提出。本案中,余某履行擔保義務承擔保證責任后,有權向安某追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