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中衛市第一中學 劉 霞
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歷代學者大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傳承至今的產物,把優秀的傳統文化編入高中語文教材中,能發揮出以優秀的文化鼓舞人的作用,是每一位青年學生都應該去學習和傳承的精神財富。具體到每位高中學生的層面,即要他們在人文素養的陶冶下,扎實學好課程標準所規定的知識,養成勇敢堅毅、不懈進取、勤奮好學、追求卓越的精神,為自己的終身幸福生活以及國家的發展進步而做好準備。
我國的傳統文化浩如煙海,是幾千年來先輩們勤苦勞作、踏實耕耘的真實寫照,是禮儀道德、人文風情的藝術薈萃。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屹立不倒、生生不息的根基,當今時代物質充沛、精神食糧匱乏,是大力宣揚優秀傳統文化來充實精神世界的契機。中國傳統文化越來越具有可承繼力與易傳播性,它滲透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下的教育教學活動。在高中語文學科中把匯聚著民族精神的傳統文化進行教授,勢必是傳承民族精神、創新民族文化的有效之方。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勢必要竭力促成語文教學方式的轉變來帶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以便利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揚與民族精神的發展。以適應學生身心發展的教學方式來實施日常教學,不僅有助于優秀歷史文化的發展繼承,也能為學生的全方位成長、綜合性發展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展現獨具風格的精神風貌。在日積月累的教學實踐中,還能為現代語文教學創造新的理論及實踐突破。以上便是傳統文化對于當今時代發展中青少年的教育意義,對于經濟文化朝著更有內涵、更高質量方向發展的意義,對于文化傳承中教學工作的促進意義。
高中階段是學生增長學識、培養思想情感以及態度觀念的黃金時期,而優秀的傳統文化是理想的學習資源。難以回避的是,傳統文化對于中學生來講可以增強他們的家國情懷和自我認同感。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現今社會,來自世界各個地方的文化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它們開放熱情、自由包容,亦或難辨優劣,對于心性未穩的中學生來講并不是理想的學習資源。因此,只有通過正式的課堂教學,把我國自有的傳統文化教授給學生,讓學生樹立起基本的文化基調,對我們民族自身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這樣在學生進入社會之后,才會對形形色色的文化滲透有一個明晰的界限,才會把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世代相傳。
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課堂中師生互動少是目前最為突出的教學現狀,少有的師生互動大多數還是以老師為主導。這樣的教學方式往往會把學生置于被動的學習狀態,學生也只會機械的學習并掌握課程規定的學習目標,對于拓展性的目標而言,學生通常缺少必要的學習動力和學習方式。第二,課堂教學中缺少傳統文化拓展。比如,我國的古詩詞是形成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之下的,李白的恣意豪放是盛唐的風范,杜甫的憂國憂民是朝代的落寞。滿江紅的壯志豪情、八聲甘州的霜風凄緊都是文人作家對自我時運的慨嘆,因此在實際的學習中,需要教師進行背景拓展。
現實中的高中生,沒有經歷過“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的衰敗場景,無法想象其中的艱辛。再者“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講的一方面是國破家亡,一方面是壯志難酬,在如今的社會環境中,學生很難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去理解這樣復雜的時代矛盾。在沒有了解知識的深層次含義之時,也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式,從而只能讓學生片面地理解一句話的意思,而不能深刻地理解并且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并且一味地通過趕進度式的教授課本知識會使得學生喪失語文學習的興趣,反倒不能很快跟上進度,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扼殺的是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
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體現的是勞動人民對它的傳承和創新。傳承是指繼承優秀的傳統,創新是指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傳統文化進行改造,使之適應時代潮流的發展。只有對傳統文化進行合理傳承,才能使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機勃勃,此二者對優秀的傳統文化來講都十分重要。優秀的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生活距離較遠,因此慢節奏的傳統文化跟不上快節奏的都市生活,這是文化傳承過程中必須正視的客觀因素。
對于高中學生而言,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第一要理性看待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不是封建迷信,不是落后腐敗,而是歷史的積淀,是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形成的;第二要妥善平衡應試性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關系,做出合適的教學安排;第三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要從青年學生做起,早早打好基礎,培養文化情感。
根據以上分析得出,語文課堂上互動較少,無法達到實際上老師與學生進行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很多老師的教學過程中只是去關注到教學目標的實現而忽略情感的處理(包括學生的自我和他人的認同、自我滿足等),只是一味去灌輸課標內容,學生所進行單方面的輸出就顯得過于無趣與枯燥。
高中的教學需要兼顧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既要注重知識的增加,還要兼顧能力的培養以及對學生思想情感的塑造。核心素養所要求的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需要重視學生的文化素養,因為文化是一個人生活和發展的魂,通過學習、理解并運用人文領域知識和技能來增進個人生存的基本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同時還需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主要是學生在學習、理解、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價值標準、思維方式和行為表現。在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中語文課堂的號召下,具體實踐策略如下:
前文已經詳述,高中階段的教育因為極其嚴重的應試性,使得進入高中語文課堂的優秀傳統文化較少,利用傳統文化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不夠明顯。究其原因,是因為高中學校的校領導對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意識較低。所以相關教育管理部門應該從宏觀的角度入手,加強傳統文化精神學習并出臺文件進行指導,對高中學生的全面和諧成長目標給予實質性的規定。
在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所進行的傳統文化教學,實際上是從最經典的詩歌開始的。詩歌的傳唱在我國歷史悠久,其對仗工整、整齊押韻,很容易在高中生群體中進行教學。其二,民間傳統故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也占據了很大的部分,它歌頌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質樸無華,它贊揚文人墨客的精神風骨、才情氣韻,這些都對高中階段的學生有著極大的吸引力。但是高中生是生活在21世紀的時代新人,對于充滿年代感和時代局限性的知識無法客觀公正的看待,需要教師以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做好課前導入和課時疏導,最終才能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但針對上述種種問題,實際的教育教學情境中,教師需要樹立科學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學評價等等,才能使高中生有效學習、快樂學習。
優秀的傳統文化,枯燥繁復,與高中學生的現實生活有很大的距離,因此適當的以當下生活視角來解讀優秀文化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愚公移山”的啟發意義,愚公家外有太行王屋兩座大山阻斷了內外交流的路,愚公就帶著家人去挖,用簸箕來回搬運,十分辛苦。智叟就覺得十分荒唐可笑,因為他看見愚公在做一件不可能的事。愚公的回答耐人尋味:我子子孫孫無窮盡也!我們若是粗心,可能會誤以為愚公挖不動了就靠兒子,兒子接班兩天也挖不動了就靠孫子,這樣的“無窮盡”。實則寓言故事中的愚公,是自己移山至死,再把事業傳給兒子,兒子至死方傳孫子,然后子孫代代無窮盡,總會有把山移走從此改變家族命運的那天。在我們今天網上有個很火的段子:父母覺得生活太累,就生下兒女,逼著他們去考試、去比賽、去升學,從此不再提升自我。那么,試問這樣家庭環境長大的孩子,成年后會不會也這樣想:生個兒子,讓他去努力吧。這樣的“無窮盡”,何時是個頭呢?
因此,冷冰冰的文化經典以合適的方式融入高中語文課堂才是對學生的再教育。比如上文的“愚公移山”,每個人出生就自帶了一座“王屋太行山”,因其各自的差異或大或小,要怎么通過讀書和奮斗來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甚至是改變自己的命運,都可以從中得到新的啟示。
所謂的“化育知行”是說,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關鍵在于加強認知教育。教師要善于從傳統文化中挖掘資源,在此依然以“愚公移山”為例。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有一個主線便是“家國文化”,我們要通過自己勤勞的手使自己過上比父輩還好的幸福生活,至少擺在愚公孫子面前的山要小于擺在愚公兒子面前的,愚公孫子所看到的希望是大于愚公兒子所看到的,這就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我們的精神力量。其次在社會層面,個人事業的選擇應該為服務社會所準備,與時下的“中國夢”相契合。從故事所交代的背景來看,住在王屋太行山里的不只有愚公一家,那么移山這么宏達的事業是惠及千家萬戶的,愚公如此義不容辭、一馬當先,可見他對大家的擔當精神。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這也是現代高素質的勞動者所必備的。
高中階段的學習時間是有限的,為了能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學到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學到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才是高中語文教師需要仔細思考和探索的。我國古代的傳統文化雖然內容廣泛、形式多樣,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主題:便是對勞苦大眾的同情、對家國天下的擔憂、對人生無常的慨嘆。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的內容中總結相同的情感和精神,讓學生形成自我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古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表現形式,它是中華文化的縮影,以文字形式傳遞著作者本人的內心情感,也充盈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氣節。由于古文字詞有些晦澀,教師在古文教學中,可以一字一句慢言其中含義,同時穿插趣味形式,這樣可以讓學生不至因為字詞難懂而覺得枯燥,在這之余,可以讓學生在了解古文內涵后深挖背后情感,并延伸出文化深意。從而有助于學生在耳濡目染之間提升思想,掌握精神,促成人格的良好發展。如《論語》十則,以寥寥數詞教給學生以學習之道;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以圣賢之實例引出磨煉之尋常,道出憂患意識之必要,讓學生不懼艱難,懂得奮進之法;如《愚公移山》之說,以一己之力,堅持不懈,終得償所愿,移走大山,這教給學生堅持的道理。種種諸如此類,都是民族精神的典范,值得學生細細品讀。
語文課程中的游戲可以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傳統文化是無形的,它悄無聲息地生長,也不著痕跡地流動,要想在語文教學中捕捉到傳統文化,勢必要教給學生形象化地理解與認知。而現下“互聯網+”時代正在大力推進,核心技術日新月異,資源共享成為時下熱詞。教師完全可以借助便利的新興手段來開展教學工作,例如視頻教學方式,視頻教學可以將文章中的文字以動畫形式得到詮釋,它更具色彩,也更能吸引高中學子的注意力。故而,在語文教學中,視頻的發布讓學生一方面了解著文章的內容,另一方面也讓學生思考著文章背后、文字背后的精神內涵。這是一種形象立體的教學方式,它更具感召力,更能讓學生仿效。如,在學習《氓》時,可以向學生播放相關的視頻,讓學生直觀的了解文中的女主和男主,以及造成婚姻悲劇的時代原因。讓學生通過講述自己的所見所得、自己的情感價值觀,通過影視或者刊物了解到的婚戀觀來深入分析這篇衛風。時代在不停的變化,但人們的婚戀悲劇卻一直存在,我們不妨讓學生放開思維,直擊問題的所在。不要因為他們只是高中生而回避談論感情的問題,該篇文章中的男女主在當今時代的例子依然比比皆是,因此教師正確的解說課文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婚戀觀正是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新的社會背景下,我們不僅倡導男女各自獨立,男女地位平等,還需要引導青少年學生在時代的發展中摒棄落后的價值觀念,對待生活中的艱難坎坷,要實心實意,砥礪自我。
為了使優秀文化能更好融入高中語文教學中,應該選擇與學生生活實際相關聯的優秀文化、與學生將來要生活的社會環境相契合的優秀文化、能起到鼓舞學生精神面貌的優秀文化。高中學生是社會未來發展進步所依賴的儲備力量,在文化素養的培養方面應該引起高度重視。科學教學理念的樹立、生活化的教學方式、靈活多樣的教育目標對于傳統文化教學都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