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純,劉彬,彭華,賀正宜 (湖南城市學院 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
城鄉規劃專業截止到2020年5月,通過專業評估的院校達52所,通過城鄉規劃專業評估的高校在專業指導委員會指導下,在社會、學校、教師與學生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城鄉規劃專業建設發展卓有成效。但是,與專業建設成效相比,支撐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滯后于專業建設,從國家級“一流課程”和省級“一流”課本課程建設來看,城鄉規劃專業課程建設的速度和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和完善[1]。
課程是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方式的規劃和設計,是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等諸多方面實施過程的總和[2]。課程作為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載體,課程體系設置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特色、定位、質量和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水平。在專業人才培養中,我們始終堅信,如果課程設置和課程建設質量的好壞脫離了需求,發展就沒有了方向,改革沒有目標,評價沒有標準。因此,應始終堅持課程改革需求導向,找準服務需求的切入點,主動對接,精準施策,通過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課程內涵的把控、教與學方式方法的精準施教與挖掘、考核方式靈活多樣來服務課程改革的需求[3-5]。
高等學校城鄉規劃學科指導委員會是由教育部聘請并領導的指導全國高等學校城鄉規劃本科教育教學工作的最高專家組織,其出版的“高等學校城鄉規劃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2013年版)”是指導高校開辦城鄉規劃專業、課程的指南和準則,明確了“城鄉基礎設施規劃”這門課程是城鄉規劃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中十門核心課程之一。如何從需求角度出發,進行城鄉基礎設施規劃課程改革,成為了課程建設與改革的熱點與難點[6]。基于城鄉基礎設施規劃有別于城鄉規劃專業其他核心課程,加之學生的學科背景,基礎和興趣點的差異性等。為此,本文以湖南城市學院城鄉規劃專業的“城鄉基礎設施規劃課程”為例,聚焦課程各個環節,基于“學什么”“怎么教與學”“教與學效果”等三個維度,分析“城鄉基礎設施規劃”在課程目標定位、教與學的方式方法、成效檢驗等三個方面面臨的挑戰,提出了一種基于需求導向的課程改革措施探索[7]。
提升課程服務人才培養需求、提高課程建設質量,探索城鄉規劃專業核心課程改革使命。通過專業指導委員會年會、專業評估及中期督察、湖南省城鄉規劃學會教育專業委員會年會、省內外交流的機會,十多年對該課程授課的反思和總結,發現“城鄉基礎設施規劃”課程面臨的一些問題。
每門課堂學習是“干什么用”,對專業有什么作用,怎么學好這門課程,是學生學習目的具體表現。學生學習“城鄉基礎設施規劃”課程學習目的不明確體現在三個方面。
①學習該課程對今后職業生涯有什么用。“城鄉基礎設施規劃課程”是城鄉規劃專業課程體系里涉及交叉學科內容最多的一門課程,涉及到水、電、燃氣、通信等六大系統、九大類的工程等。與學生交流時經常有學生問,“我是學城鄉規劃專業,這個對我今后工作有什么用”,這是學生產生疑惑比較多的。學生對未來從事規劃設計和規劃管理的職業了解不夠,不能從社會職業需求的角度明確學習該門課程的目標。
②學習該課程對學習專業其他課程有什么用。課程與課程之間的銜接關系、關聯程度不清晰,不清楚城鄉基礎設施規劃的知識在哪些課程中有所體現,如何將該課程的內容應用到其他課程中去,尤其是課程設計中如何應用到城鄉基礎設施規劃。缺乏對該課程理論與設計的銜接認知,更缺乏對專業課程體系的整體認識。
③有學生經常自己反問,學這些知識對我有什么用。在交流中,學生認為該課程專業性太強、知識點多且專業、內容龐雜且更新速度快、學習難度大,每個工程系統都是一個龐大的專業,學生認為這些城鄉基礎設施應該對城鄉規劃專業用處不大,應付一下過關就行。
教學方法上,原來教學方法基本上以講述法、案例法和應用較少的智慧教學(信息技術)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中,基本以老師講述為主,輔以少量互動;教學方式上,基本以純理論灌輸為主,輔以少量案例輔助教學。通過多年的教學授課發現,該課程收到成效不明顯,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①授課方法相對單一,可視化程度不高,學生空間思維缺乏,理解吸收難度大。
②學生在老師灌輸式的教學中,處于一種被動式學習狀態,導致學生學習該門課程興趣不高。
③學生很難通過單一的理論講授、少量的案例講解融合貫通該門課程的學習。各工程系統的知識點多,內容龐雜,相關工程系統的關聯性不強,部分設施相似度高,規范、強制性條文多,識記的知識點多,易混淆,在設計課程中如何運用,成為了學生最大難點之一。
不同課程,需要不同的學習方法,對于“城鄉基礎設施規劃”這門課程來說,學生學習方式、方法不夠清晰。從學習態度上,大部分的同學基本是被動的學習態度,沒有主動想學習它、采用什么辦法把它學習好。從學習方法上,基本上是被動的灌輸式,老師怎么教,他就跟著怎么學,不管老師的這種方式、方法是否適合本人,也不想這門課應該這么學。如城鄉基礎設施規劃中涉及各種工程規劃、綜合防災減災、管線綜合,這三大知識體系完全不同,側重點不一樣,三者之間學習的關聯度不強,但學生很少自己總結,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工程系統規劃中,如能源系統中的電力、供熱、燃氣三大工程,它們之間的關聯性又很強,有些設施的設置距離等又很相似,這些都需要采用主動學習、歸納總結的方法進行學習。
考核是檢驗課程學習效果的手段,該門課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屬于理論課,前些年主要采用閉卷考核方式為主。從考試結果來看,學生的考試成績總體不錯,知識點掌握的情況符合考核大綱要求,得分失分點也基本是教學過程中的重點難點,成績分布基本能呈現正態分布的趨勢,如果單從這門課的結果來看,達到了教學目的、目標,學生的評價也比較高,屬于優質課程。但從課程學習效果來看,學生在后續課程運用該課程的知識時,感到力不從心。學生對于如何做城鄉基礎設施規劃的設計,如何將理論知識點運用到工程規劃設計中,效果不太理想。如在城鄉總體規劃設計中,如何進行消防站點布局、選址,在閉卷考試中,大部分同學能回答好,但在設計中出現大部分同學選址布局不妥的情況,這就形成考試結果與教學效果不匹配的情況。
為滿足課程學習后的需求,全面推動課程改革建設目標的實現,加快“金課建設”,本文從“學什么”“怎么教與學”“學的怎樣”等三個維度,立足湖南城市學院地方院校特色,結合城鄉規劃專業“一流本科專業”“應用特色學科”建設契機,圍繞課程改革建設的關鍵核心要素,進行了基于需求導向的課程改革探索。
課程是專業人才培養的基礎,“城鄉基礎設施規劃”是城鄉規劃專業的核心課程,要進行該課程改革首先要精準把控課程建設的內涵,明確該課程對城鄉規劃專業學生來說,需要學什么。在該門課程的改革中,應該清楚該課程在支撐城鄉規劃專業課程體系的定位和作用,聚焦課程核心內容,創新課程的組織模式。
厘清課程內容體系。城鄉基礎設施規劃涉及“六大系統”“九大類工程”工程,通過解剖不同工程系統、不同類工程的差異,合理設置課程授課時序,將同類工程系統進行鏈接,探究不同工程在城鄉規劃編制中不同規劃層次的內容、深度,容量預測的方法、設施的布局、網絡組成,通過工程之間在不同規劃層次的對比、在系統內不同工程之間的橫向對比,形成工程之間學習有機銜接,融會貫通,達到掌握的目的。
聚焦課程核心內容。在城鄉基礎設施規劃專業指導性規范的指導下,該門課程的主要內容是講授不同規劃層次的內容、深度,容量預測的方法、設施的布局、網絡組成。重點內容聚焦在不同規劃階段容量預測方法的選擇,設施的選址布局、容量的匹配,網絡的選擇與設計,明確重點內容,在核心、重點內容上狠下功夫,收獲成效。
創新課程組織方式。通過聚焦需求,改革授課組織方式,以專業需求為出發點,以相關課程需求為橋梁,以學生需求為根本,改變傳統的課程組織模式。具體做法為采用課程組授課方式,目前該課程由三人組成課程組,每個教師的側重工程不一樣,取長補短。每個教師在參與工程實踐(設計)或設計(實踐)課程有所不同,根據不同設計課程,明確不同工程的側重點和要求,理論與實踐(案例)的有機結合,采用邊理論邊案例剖析,邊練習邊講授的方式進行。
職業需求。我校城鄉規劃專業主要面向中小城鎮,培養的學生主要在設計、管理、咨詢等部門從事城鄉規劃相關工作。因此無論在設計部門還是管理部門,所從事的工作都涉及城鄉規劃的相關知識,尤其涉及內容相對繁雜的城鄉基礎設施規劃。在設計中,幾乎所有的規劃設計都需要考慮基礎設施,不管是設施的布點、容量的預測或計算、網絡的組成等,城鄉規劃管理中處處涉及到基礎設施。因此,“城鄉基礎設施規劃”這門課程需要從職業需求出發,面向社會需求,精準施教,引導學生采用高效實用的學習方法。多采用實際工程案例剖析的案例教學法,盡可能多采用智慧教學手段,實現更多可視化,做到從書本到實際就業需求的銜接。
專業需求。課程是專業培養基礎,課程體系建構是人才培養的基石。城鄉基礎設施規劃在整個城鄉規劃專業課程體系建構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涉及方方面面的協調,不同課程對該課程的需求不一樣。在詳細規劃階段、城市設計層次,重點涉及基礎設施量的計算,具體設施的定位、工程網絡的網絡布線的定位等。在總體規劃階段,重點涉及總量的預測,設施的布點(統籌選址的數量、位置等),工程網絡的走向、形制等,統籌其它工程網絡和基礎設施等。以同步城鄉總體規劃的案例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法,實現“理論+實踐設計”相結合的方法,從工程的內容深度、容量預測計算、設施布局選址、網絡構成,做到從專業課程需求出發,將課程與課程進行有機銜接。
個體需求。學生的學科背景不一樣,我校城鄉規劃專業學生文、理科背景均有,學生的識記能力、形象思維、空間思維有所區別,理論部分學習和設計部分學習效果有所差異。例如,通過理論課與案例結合的方式,同步總體規劃課程設計的強化,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采用老師先講授、示范,學生通過“雨課堂”再做小測試、課后做設計、匯報,老師最后針對這些問題進行講解,達到從個體被動學習到學生與教師互動教學相長的過程。
課程評價是研判課程建設的有效試金石,在日益變化的今天,時代背景,學科專業發展形勢,有限的課時、資源條件的情況下,需要有更科學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改革課程評價體系是促進課程健康有序發展的“溫度計”。“城鄉基礎設施規劃”從需求角度出發,改革課程考核方式,采用“閉卷考試成績+平時成績”的綜合評價方式。
調整閉卷考試分數,占比由70%下調為50%,緊密結合注冊城鄉規劃師中城鄉規劃相關知識對城鄉基礎設施規劃課程的需求,調整考試大綱,將工程系統容量計算在閉卷考試中剔除,強化名詞概念的理解、識記,各規劃層次內容深度、要求之間的融合貫通,理解和甄別,重點識記各工程在城鄉規劃專業中規劃規范,掌握各工程規劃中各設施的選址布局要求,根據需求將城鄉規劃實務中考試方式引用到閉卷考試中,綜合研判、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工程規劃設計中相關選址、布局、論證、選擇的問題。
調整平時成績分數,占比由30%上調為50%,同時改革平時成績的組成。平時成績由原來單一的考勤成績,改由現在“雨課堂”隨堂小測試、課后工程規劃設計、考勤和課堂表現三部分組成。“雨課堂”隨堂小測試,強化課堂中理論性、布局、選址原則性的知識點的檢驗與閉卷考試準備的強化。工程規劃設計,以同步總體規劃課程設計為基礎,針對自身方案,各工程規劃在總體規劃階段的設計,重點強化在總體規劃階段各工程規劃要“干什么事”。量的預測中,針對具體的工程,具體的基礎資料,選擇什么預測方法,并進行預測計算。在小城鎮總體規劃中,針對建設用地的布局,優化布局具體工程設施的選址、布局,進行工程管線的布局,并針對具體的工程規劃,反饋優化建設用地布局,道路等。考勤和課堂表現改變以往僅僅人在教室即可的局面,在改革中,隨時與學生進行互動,真正做到以學生需求為中心,以學生獲得感為目標,進行課堂考勤和綜合表現考核的方式,達到綜合評價考核學生學習效果。
通過剖析湖南城市學院“城鄉基礎設施規劃”課程存在的問題與面臨的挑戰。從需求導向出發,結合湖南城市學院“城鄉基礎設施規劃”這門課程改革,從引領課程建設內涵,改革“教”與“學”的方式方法,健全課程考核方式方法等具體的改革舉措,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重視本科教學是回歸高等教育教學的根本,課程教學與改革是高等教育教學的核心,新形勢下,如何將課程教學改革進行到底,仍需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