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影
2022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幫助學生通過語文學習“熱愛中華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累一定的文化底蘊,樹立足夠的文化自信。中國古代詩歌是代代相傳的文化基因,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中國古詩雖然字數不多,但蘊藏在字里行間的音韻之美、意象之豐、意境之廣、意蘊之深是其他文學形式無法媲美的。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握詩歌的語言特色,帶領學生在美的享受中感悟詩歌深藏的文化底蘊。下面筆者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楓橋夜泊》為例,談談如何在教學中帶領學生品讀、感悟詩歌的美。
中國古代詩歌分為五言絕句、五言律詩,以及七言絕句、七言律詩等。詩歌的創作講究句式整齊、押韻合轍、平仄交錯粘對,這樣吟誦起來才能抑揚頓挫,像音樂一樣優美動聽。吟誦古詩是古人品鑒、傳播詩歌的一種方式,依字行腔地按照一定的節奏一邊吟誦詩句一邊煉字修改,最終創作出滿意的作品,唐代賈島便曾有“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感慨。因此,想要學好古詩,誦讀是必由路徑之一。
張繼的《楓橋夜泊》是一首七言絕句,七言詩屬于近體詩,一般由三個雙音步和一個單音步組成,并且通過偶句押韻(有時首句也押韻)、平仄對立、平仄相粘和平仄交錯來表現其聲韻的抑揚頓挫。《楓橋夜泊》押“ɑn”韻,其韻腳字為“天、眠、船”。按照七言詩的音步和詩句的意思,這首詩可按照“前四后三”的節奏朗讀。教學中,教師先根據字的讀音給詩標上表示平仄和押韻的符號:“||-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中“-”為平聲,“|”為仄聲,“△”為押韻。然后指導學生根據“前四后三”的節奏朗讀。因為學生讀慣了現代文,在朗讀詩歌的時候按節奏的停頓并不十分理想,教師可通過示范讀、引讀和指導學生對讀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在朗讀中感受詩歌的韻律之美。
傳統語言學認為,語音是文字表情達意的重要途徑,文字除了用“形”表義,還用“音”來傳達感情。所以詩歌的音韻節奏除了可以讓詩歌本身讀起來如音樂一樣好聽之外,其平聲的緩慢舒緩,仄聲的短促急速,單步音的頓挫有力、雙步音的活潑明快、合口音的沉郁嗚咽、開口音的響亮明朗,都對詩歌的表情達意起到了作用。為了引導學生從詩歌的聲韻之中感受蘊藏在詩句中的情感,教師這樣設計教學:“接下來老師想和同學們一起合作朗讀這首詩,老師先讀每句詩的前四個字,你們讀后三個字。”教師在讀詩句的前四個字時故意用低沉的聲音、吟唱的方式突出“烏啼、漁火、鐘聲”這三個意象,帶動了聽者孤獨、憂愁、寂寞的情緒。接著師生交換內容對讀,學生讀詩句的前四個字,教師讀詩句的后三個字。因為有了老師的示范,學生在讀詩句的前四個字時,發音、節奏、情感都很到位。在第二次師生對讀中,教師又用低沉的語調吟唱強調了“霜滿天、對愁眠”。最后,讓學生把這首詩連起來吟讀,學生不知不覺就帶入情感,為下文理解詩句、體會詩歌的情感做好了鋪墊。
詩歌不僅是文學的藝術,也是聲音的藝術。吟誦詩歌不僅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有助于學生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和感悟,同時也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指出,能生動地描摹景物,并表達真摯的情感,才會有詞的境界,詞的境界有“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可見詩人也是通過選擇意象,描摹景色創造一種美的意境。在這個意境之中,除了自然意境之美,還有摻入了詩人情愫的主觀意境之美。因此,在詩歌教學中除了要引導學生通過品讀詩句中用眼看到、用耳聽到可見可聽的自然景物之美,還要透過詩行用心感悟詩中的情感。
詩人借寫景表達情感,其深情厚誼都含蓄地隱藏在景物之中。帶領學生讀詩要先從可觀可聞的景物入手,才能由“無我之境”層層深入,由具體到抽象,品讀感悟詩人的情感。
在《楓橋夜泊》中,詩人選擇了“月落、烏啼、江楓、漁火、寒山寺的鐘聲”等景物入詩,創造了一種暗沉、冷清、孤寂的情境。教學時,老師引導學生先找出詩人看到的景和聽到的聲,而后閉上眼睛想象詩人當時身處的環境,用畫筆畫出當時的場景,并把想象的畫面描述給小組成員聽。有學生作了這樣一幅畫:黑色的背景上,遠處依稀有一座寺廟的輪廓;近處的江面上孤零零地停著一艘小小的漁船,船上透出來小小的微光;江邊上影影綽綽有一排樹。還有的這樣描述場景:“夜已經很深,皎潔的月亮在黑黑的云層間若隱若現,逐漸西沉。四下黑暗,沒有一點兒聲音,依稀可以看到江邊楓樹的剪影。楓樹叢中烏鴉凄長的啼叫,透過黑沉沉的夜幕清晰地傳到了我的漁船之上。和我相伴的,只有漁船上這一點微弱的燈火,搖搖曳曳像是隨時都可能熄滅。‘咚——咚——’,寒山寺的鐘聲悠悠地響起來了,大概天就要亮了吧。”學生的畫和話,雖然都沒有直接表達詩人當時的心情,但從畫作和描述中對“黑沉沉的夜晚”“點點的孤光”“孤獨的漁舟”“烏鴉凄長的啼叫”等景物的渲染可以看出,學生對詩中情感的理解即將“水到渠成”了。
詩歌中的“無我之境”是客觀存在的景象,但這些景物的選擇、描摹又是詩人有意為之的,所以想要感悟詩中的情感,就要帶領學生將注意力聚焦到這些景物上來,并通過想象再現情景,讓學生入詩入景入境地品讀詩歌。
在“有我之境”中,詩人描摹萬物,萬物都沾染了詩人的情感。“察無我之境”時僅僅是站在旁觀、客觀的角度讀詩。而真正地“讀懂”詩歌,不僅要明白詩歌寫了什么,還要明白詩歌表達了什么。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詩的寫作背景、詩中常用的意象、詩中抒情的句子等走進詩人的內心,讀懂詩中的情感。
在古詩《楓橋夜泊》的首句中,詩人寫“霜滿天”,這里的“霜”是詩人看到的還是感受到的?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進行體會:“你們在哪里看到過‘霜’,你們可曾看到過懸在空中的‘霜’?”學生都說曾在地上、窗玻璃上、樹枝上看到過白霜,從來沒有看到過“霜滿天”的景象。追問:“那詩人為什么要說‘霜滿天’呢?”點撥之下,學生恍然大悟:“這里的‘霜滿天’是詩人感受到的。”詩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呢?相機出示本詩的創作背景:張繼考取進士進入官場才兩年,“安史之亂”就爆發了。張繼連同許多文人紛紛逃到江蘇、浙江一帶躲避戰亂。一個秋天的夜晚,張繼坐在一艘漁船上,漂泊到蘇州的楓橋。欣賞著楓橋的夜景,想到動亂的時局,感受著旅途的愁苦,詩人寄情于景,寫下了這首《楓橋夜泊》。結合詩歌的寫作背景,學生一下子抓住了本詩的詩眼“愁”,離鄉之愁、孤寂之愁、山河破碎之愁,愁到無法入眠。學生甚至結合之前的閱讀經驗產生了聯想:“詩句中黑夜中的孤燈、烏啼、鐘鳴都傳達著詩人的憂愁。”至此,詩歌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學生已經深刻領悟。
“一切景語皆情語”,學習古詩,只是弄懂詩歌文字淺表的意思,“看”到詩歌描摹的畫面,并沒有充分挖掘到詩歌的意境之美。只有緣景入境,緣景入情,才能夠潛入詩行,欣賞到詩歌的意境之美。
中國古詩傳承幾千年,積淀下不少的文化基因。比如古詩中的意象,詩人常常用“竹子”代表堅韌不拔的意志,用“蓮”代表“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之士,用“菊花”象征高尚的情操,用“楊柳”代表送別,用“牡丹”代表富貴等。有時還會借用典故表達情感志向,如李清照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運用典故表達了詩人為了尊嚴不愿茍且偷生的心志。古詩中的意象和典故,呼應了不同時期的詩作,在一代代文人的積累傳承中,成為中華文化的標志和傳統。提到這些意象或典故,不用言說,就已領悟到其中的深意。因而教學古詩,就要通過不同時期、不同作品的鏈接,帶領學生解讀這些古詩里的文化密碼,并將這些傳統文化深深地烙進他們的文化基因。
《楓橋夜泊》中,詩人借寒山寺的夜半鐘聲表達羈旅的“愁眠”。繼詩人張繼之后,不少的文人經過蘇州的寒山寺,都要想起張繼的“夜半鐘聲”,并把它載入詩行。如宋代詩人陸游的《宿楓橋》、明代高啟的《泊楓橋》、清代王世禎的《夜雨題寒山寺》、當代作曲家陳小奇的《濤聲依舊》。教學中,教師出示不同時代描寫寒山寺鐘聲的詩句,請學生讀一讀、比一比:這幾首古詩里的鐘聲有什么相同之處?通過比較,學生發現,這些詩都是描寫夜晚從蘇州寒山寺里傳來的鐘聲,且這些鐘聲都和詩人的“無眠”息息相關。教師接著追問:“為什么穿越十年、百年、千年,這鐘聲會被這么多人留心并記住呢?”學生表示:“因為唐朝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讓蘇州寒山寺的鐘聲有了寄托、有了情感,這鐘聲化作情感的音符,變成詩歌的傳統意象,流進文人的血脈,刻進中國文人的骨髓,變成中國文化的基因。”這樣相同意象的列舉、聯系和解讀,把學生的思緒拉長到百年、千年,綿延擴展成“鐘聲文化”,不知不覺中幫助學生樹立了文化自信。
在中國詩歌里表達羈旅之愁的除了張繼的鐘聲,還有別的意象。教學中,教師除了可以引進詩歌的相同意象進行對比品讀之外,還可以引進表達相同情感的不同意象進行品讀,引導學生在更大的坐標上了解古詩中的傳統文化。如月亮在中國文化里代表團圓、圓滿的意思,古代文人墨客經常用“月亮”這樣的意象寄托羈旅鄉愁,像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課程學習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在本教學環節,教師可以不必囿于課堂之內,還可以把學習的空間拓展到課堂。發動學生組成小組,專門研究“古詩中的傳統意象”。小組分工合作,通過各種途徑查找資料,對資料進行辨析、篩選、組合,并撰寫研究報告。這樣一來,語文學習的空間大了,內容豐富了,學生的眼界更開闊了,學生對中國詩歌中關于“傳統意象”的了解更全面了,在綜合學習中學生的核心素養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古詩作為中國傳統文學藝術的瑰寶,無論表現形式、表達內容還是傳達的情感,都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古詩教學不能僅滿足于“古義今譯”,而要引導學生通過品讀,感受、理解、欣賞古詩的音韻之美、意境之美及文化傳承之美,獲得較為豐富的審美體驗,初步形成感受美、發現美的意識和運用語言文字表達美、創造美的能力,從而涵養高雅的情趣,逐步具備健康的審美意識和正確的審美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