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艷
“雙減”政策的出臺,讓廣大教育工作者更深刻地認識到:“雙減”減的是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加的是學生的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雙減”政策更加強調學生的中心地位,要求義務教育學校和教師充分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發揮分層作業的育人功能,從優化作業設計提高中小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讓學生更加高效地完成學習目標。小學語文是培育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基礎性課程,在現代化素質教育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按照“雙減”政策的要求認真優化作業設計,削減大量的重復性基礎性作業,創新設計探究性、實踐性作業,使作業的育人價值得到最大化發揮。
基礎性作業就是所學教材中的字、詞、句、基礎知識等,這些對于大多數學生都是可以輕松完成的,所以要減少機械重復、枯燥無趣的練習。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作業,但是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要體現生活化、情境化。因此,需要教師創造性地延伸教材,精心設計基礎性作業,指導學生積極、大膽地使用各種材料、各種表現形式去完成作業,如橡皮泥和生活中的材料粘貼、樂高玩具拼插、肢體動作等表現拼音字母和音節,用學生喜歡并自主開發的方式去記住這些字符,富有創造性的斑斕色彩讓學生學習拼音知識變得充滿情趣。再如,小學中高段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思維訓練的黃金時期,教師可以將思維導圖運用到語文基礎性作業設計中, 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心理特征及《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有助于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和歸納總結能力。
語文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訴求、能力發展階段、期望水平,設計“需要型”“奠基型”課后作業,使學生結合教材已有的基礎知識豐富習作素材,利用邏輯思維選擇合適素材。既有利于學生書面語言運用能力的有效發展,又有利于邏輯思維能力的全面提高,使學生最終高質量完成基礎性作業。
劉善娜老師認為:“探究性作業就是讓三至六年級的學生在探究問題的引領下,基于自身知識經驗、思維方式展開探究,以培養解決問題、探究、推理、傳意、構思等高階思維為著眼點,呈現整個探究過程的作業。”探究性作業是基礎性作業的變式或延伸,這類作業主要以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為主。學生在完成探究性作業過程中,基于自身知識經驗使審題所得、思維困惑、知識理解、答案尋求過程等顯性化,促進高階思維得到發展。例如,《蜘蛛開店》一課探究性作業就是以社區學習小組為單位,小組成員先進行角色認領,然后在合作探究中有創意地完成課文到課本劇的改編,最后在班級小劇場進行個性化展示,看看哪位學生表演得更貼近人物的形象。學生在用心揣摩、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后,通過角色化體驗的探究過程,運用個性化的表現表達了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思考,有利于對知識外延的探究與聯結。這個過程不但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而且在有趣的表演中也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力、想象力、表達力。在“雙減”政策的指引下,教師設計探究性作業時,一方面,要尊重文本進行創新設計和有意義的衍生;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作業評價檢驗學習效果,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深度學習能夠幫助學習者養成批判性意識和思維,通過深度加工知識信息、理解復雜概念、掌握內在含義,主動建構個人知識體系,并能有效應用到真實情境中解決復雜問題,努力促進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要把學生視為生活的真實體驗者,將語文作業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深度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設計實踐性作業,將課堂資源與學后樂園相結合。教師在學生原有的語言基礎、學習水平、生活環境的前提下,深度設計實踐性作業,會使學生收獲到不一樣的學習效果。2022版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核心素養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同時呈現了時代性與綜合性,在每一單元的教學中將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有機結合。教師在一線教學中,基于不同的單元主旨和編排要求,也進行作業深度設計。例如,教師在講授二年級下冊《青蛙賣泥塘》一課時,從年級層面布置深度學習的實踐性作業,讓學生籌備舉辦“跳蚤”市場活動。學生從前期的市場需求調研到親身辦“跳蚤”市場,從了解商品的屬性、價格到揣摩“顧客”的消費心理,運用經濟思維去洞察了解整個社會的經濟市場運行規律,發展了問題解決意識和實踐創新能力。
按照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若以一個統一的標準去評價所有的學生是不切實際的。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充分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成長需求,尋找不同學生的“生長點”,為每一個學生“把好脈”,精準、多元地設計綜合性作業。
教師鉆研教材備課時,要善于挖掘文本中隱含的教學資源來設計綜合性作業。如三年級課文《月球之謎》,其中“用植物在月球做實驗的結果”這部分運用說明的表達方式,要抓住“費解”來理解課文,這樣的文字很難撬動學生思維的活躍性。教師課前布置這樣的多元綜合性作業:“時光飛逝,轉眼間過了10年,月球成了高科技培育基地,請你和你的科研團隊一起做一份登月項目書,將環境因素、思想觀念、動植物學等因素融合到項目計劃書中,講給投資方和其他月球迷們聽,讓他們領悟你獨到的見解、切實的可操作性。”學生要完成此項作業,必將利用互聯網,但互聯網給予的解答大多數時候學生無法理解,因此,教師應給予學生必要的支持:學校周邊的高校資源,數學、信息技術、科學等學科教師背后支持,在團隊協作下完成綜合性作業。鼓勵學生采用邊畫圖邊講解的傳統方式,也可以采用三維動畫、PPT、編程等現代化手段。可想而知,這樣的多元綜合性作業是很受學生歡迎的。因為它通過轉換角色,鼓勵學生真實實踐研究項目,基于真實的環境問題,讓學生在一個開放式的過程中去合作,多元融入數學、科技、物理、編程、藝術等知識,學生設計的方案五花八門、奇思妙想,讓人嘆為觀止。
同時,學校充分發揮大數據診斷教學現狀、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作用,通過“數字大腦”數據平臺將學生作業數據進行錄入和質量分析,及時掌握學生個體、班集體、學科組、年級組的作業完成情況,通過追蹤與診斷學生作業數據,及時發現問題并整改。優化作業設計的策略多種多樣,但根本目的都是關照學生的真實需求,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愿望,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體驗學習的快樂、作業的樂趣。
本文系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十四五”規劃課題“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學、做、思’校本研修模式實踐研究”的成果(課題編號:P086,主持人:呂曉艷);杭州市2022年教育科研綜合課題“新生長課堂:“雙減”背景下小學課堂教學一體化研究與實踐”的成果(課題編號:2022G010,主持人:王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