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向麗
語文,顧名思義包括語言和文字。語文教學就是用語言文字傳遞思想,溝通情感。但在多重考試壓力之下,目前的語文教學似乎已經背離了初衷,變成了刻板枯燥的刷題訓練,以期用題海戰術獲取暫時的高分,甚至作文教學也變得可有可無,或者簡單粗暴地用背范文的方式來應付考試。語文教學的意義何在?一線語文教師是應該隨大流地短視,用所謂的分數來欺騙自己,還是要保持對語文教學尤其是寫作教學的敬畏,教學生用心感受生活,用文字觸摸生活,豐盈自己的靈魂?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離不開生活。”所有的文章都是從現實生活中來,反映真實生活。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認識生活、熱愛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學會多觀察、多思考,不斷拓寬生活的領域,讓生活為作文營造一方沃土,使學生能夠在生活實踐中歷練作文,也唯有如此,他們所寫作文的內容才能充滿生活氣息和真情實感。新課程標準也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作為常年奮戰在教學一線的初中語文教師,筆者從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拓寬學生寫作渠道的方式,以助力學生寫作興趣的培養和寫作水平的不斷提升。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措并舉,勤加嘗試,使學生的寫作之路繁花盛開。
社會是我們每個人生活的大環境,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語文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工具學科。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有責任讓學生關注生活,讓語文表達生活、服務于生活。因此,我會讓學生“兩耳也聞窗外事”,讓他們及時關注社會熱點,思考生活,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多角度汲取正能量,提高語文能力、寫作水平的同時,進行素質培養。
201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聲勢浩大的“國慶大閱兵”讓無數國人精神振奮,倍感自豪。這是當年國慶假期的一大熱點事件,于是在假期之前,筆者先給學生布置了寫觀后感的作業,并從內容層面進行了寫前指導:首先,要注意觀后感是分成“觀”和“感”兩個部分的。所以,文章絕對不能淺層次轉述所看到畫面,也不能拋開具體的場景描寫,直接空洞地談感受,這樣會使文章味同嚼蠟。必須把場景描寫和心理感受有機結合。其次,閱兵式場面宏大,必須選材精當有序,不能混亂,每一個場景都必須為中心服務,給你帶來強烈震撼的場景應作為重點表述。另外,要巧妙運用寫作手法,比如說詳略的安排、環境烘托、今昔對比等。最后,標題的擬定一定要出彩,它是文章的眼睛,一定要能凸顯文章中心,帶有鮮明的抒情色彩。有強烈的情感共鳴和細致的寫前指導,假期未結束,就有大量優秀作品涌現出來。
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來,在共克時艱的氛圍之下,有一大批勇敢無畏的白衣天使奔赴抗疫最前線,他們不顧生死,與死神抗爭,挽救病人于水火。武漢危難,湖北告急,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全國各地物資火速運往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以驚人速度拔地而起,創造著華夏民族才能夠譜寫出的傳奇。這些感天動地的瞬間,需要我們去銘記,這些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值得每一個中華兒女自豪。于是,筆者及時把握社會熱點,引導并要求學生關注社會,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動態,捕捉感動瞬間,把它們連綴起來,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融進去,寫成一篇獨具價值的個性化文章。于是,學生紛紛創作出一篇篇感人至深、振奮人心的抗疫作文、組詩。
近幾年,在課程改革、教材更換的大環境下,一線語文教師都開始重視名著閱讀。那么,究竟該怎么讀?如何讓名著閱讀落到實處,真正讓學生在閱讀中提升語文素養?筆者采用的是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模式,通過寫作深入推進閱讀教學。
在閱讀《朝花夕拾》和《西游記》等作品時,筆者設計了“好書推薦詞”“我心中的的名家”“自命題目讀后感”等欄目,讓學生在讀完作品后,將自己的思想、情感訴諸筆端,讓自己的思想得到沉淀與升華。在寫作的過程中,學生行文構思和語言表達能力自然會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每一次離別,都是為了更好地成長——讀〈城南舊事〉有感》《道不盡的名著 悟不盡的經典——讀〈西游記〉有感》《朝花夕拾》推薦詞《鏡花緣 嘆世間》(《鏡花緣》推薦詞)等,這些文章都是既有內容又有思想,且文筆優美,能夠做到用精練準確的文字傳遞整本書的精髓,這可以說是非常鍛煉學生語文能力的一種形式。
閱讀《駱駝祥子》時,筆者讓學生在圈點批注的基礎上嘗試分主題任務創作,我設計了如下幾個環節:①圖文并茂展作品——繪制手抄報。要求:圖畫不能喧賓奪主,一定要兼顧內容的豐富性。圖畫元素要緊扣作品內容,有內涵,開學后請同學解說。②描形繪神書小傳——給祥子寫一則小傳。要求:自擬題目,可從外形、性格、人生經歷等層面著手,人稱不限,第一、第三人稱均可。③執筆寫信抒心聲——給祥子寫一封信。要求:自擬題目,以第二人稱來寫,一定要有真情實感。④讀后有感探主題——縱觀全篇寫讀后感。要求:可以從人物形象、情節、悲劇根源、藝術特色等多方面思考,有讀的內容更要有深層次的感受和理解。
學習《傅雷家書》,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體會傅雷的愛子情深,筆者布置了微寫作任務——“悠悠歲月 紙短情長”,讓學生通過自身寫作實踐,尋找平凡生活中的微感動,并在寫作中感受文字下的深情。
如果每一部作品我們都能這樣去讀,相信學生不僅可以全面把握作品內容,更會獲得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甚至影響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
生活要有儀式感,一些重要的節日到來,筆者也努力挖掘節日內涵,衍生特定的寫作主題,給學生練筆。辭舊迎新的新年,筆者設定主題作文“致新年的你”,引導學生用文字回顧過往,展望未來;“母親節”來臨,筆者給出“母愛·情深”寫作主題,讓學生找尋心靈深處瑣碎溫馨的母愛;端午節,品粽子念屈原,筆者用心設計“粽香悠悠”主題作文,讓學生在字里行間找尋中國古典文化的蹤跡,并將所得、所思、所感訴諸筆端;教師節,辦公室花香彌漫,尊師、愛師氛圍濃郁,筆者提前策劃了一期“最美的時光,遇見最美的你”教師節主題征文活動,并在全校積極宣傳發動,學生積極參與,短短半個月時間,一篇篇或懷念、或贊美老師的佳作不斷涌現,展現了學生寫作風采。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古往今來有許多文人留下詩詞佳作。于是筆者鼓勵學生大膽創作中秋主題詩歌,并通過微信等形式及時與學生進行線上互動,一起推敲修改,無論是古詩還是現代詩,學生基本都能把握中秋望月相思這一主題,能夠巧妙地把月、酒、桂樹、玉兔、廣寒宮、嫦娥等意象融入其中,營造清幽冷寂的氛圍,或將團圓、豐收等元素融入詩歌,表現歡快主題。詩歌創作的訓練讓他們嘗到了挑戰古詩的成就感,大大提升了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
部編語文教材單元編排非常有條理,重點突出,每個單元課文都有突出的語文元素。單元寫作也各有側重。我們可以充分挖掘現有教材資源,梳理單元課文,整合資源,確定寫作方向。
比如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有《秋天的懷念》《散步》《散文詩兩首》,這一單元重在表現母愛、親情等。所以,筆者設計“秋微涼 愛很暖”主題寫作,寫作前針對學生立意、選材、表現手法的運用等進行點撥,甚至是小到細節描寫、標題擬定等注意事項,都事先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然后讓學生循著適合自己的方式盡情去表達。“秋微涼 愛很暖”這一主題的學生作品交上來后,我及時對學生的作品進行篩選、修改,在班上展示范文,在學校微信公眾號編排發布。這些教學舉措,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更極大地鼓勵了他們,激發了他們積極練筆的熱情。
此外,對于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文言小品文后的學習景物描寫、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學習仿寫等,筆者都會結合單元課文重點技法,精心設計寫作項目。比如仿寫,筆者設計仿句式、仿寫法、仿篇章結構三個方面,逐層推進,最后完美融合,使學生能夠形成一篇規范的大作文。
語文的學習不是機械地接受知識和理念,更多地是自我的思考與表達。所以,在課文講解的基礎上,筆者在教學中著力尋求訓練學生綜合素養的新途徑,依托課文內容,開辟新的寫作路徑。
比如學習《秋天的懷念》時,筆者讓學生回顧與母親相處的某一個場景,運用細節描寫寫一段文字,記錄下自己的母親;學習《皇帝的新裝》,讓學生發揮想象,對結尾進行續寫,創作出發散性、個性化的結局;學習《賣炭翁》,讓學生結合社會背景,續寫結尾,深入刻畫封建社會勞動者的苦難;學習《鄧稼先》《植樹的牧羊人》,尋找生活中默默為祖國為人民無私奉獻的人物,為他們寫頒獎詞,凝練語言的同時使思想、靈魂受到感染和洗禮;學習《木蘭詩》,讓學生擴寫木蘭打勝仗回家的情節,描繪有趣味的場景。
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師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挑戰,也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因為寫作不僅是各種知識和技能的融合,更是極具個性化的情感表達。但是,作為一線教師,我們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嘗試,將寫作與生活融合,與教材掛鉤,創設出豐富的寫作情境,開辟出多樣化的寫作路徑,并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導學生的寫作,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和欲望,讓他們在具體的創作實踐中品嘗成功的滋味,這樣,我們的寫作之路才能繁花似錦,碩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