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科容,周文剛,施紅伶,劉天云,林惠仙,張 梅
(云南省第三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云南 昆明 650011)
吞咽功能障礙(Swallowing disorders)是指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吞咽器官(包括下頜、雙唇、舌、軟腭、咽喉、食管口括約肌和食管等)的功能減退和(或)結構損害,導致吞咽時食物不能順利、安全的從口進入胃中[1-2]。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吞咽障礙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可引起食管、咽、喉、氣道等組織損害,食物殘渣等胃部酸性物質反流性誤吸至氣管和肺,可引起急性肺部損傷,后期可能導致反流性肺炎,反流性誤吸甚至可造成窒息死亡[3-4],嚴重影響患者康復進程。GERD 是組成吞咽障礙癥狀群的常見疾病,并且是吞咽障礙患者病情惡化的獨立危險因素[5-6]。掌握吞咽功能障礙患者GERD 的危險因素,可預防和減少吞咽功能障礙患者GERD 的發生,降低功能損害,提高生活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對吞咽障礙患者發生GERD 的危險因素進行文獻綜述,旨在為臨床預防吞咽障礙GERD 提供參考依據。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速、機體衰老、退行性改變、慢性病增多,加之一些疾病的影響(如,腦卒中、咽喉部腫瘤等)的影響,臨床上吞咽功能障礙患者越來越多[7-9]。吞咽功能障礙的發生與年齡、性別、疾病因素、治療因素、咀嚼功能、衰弱、心理因素、照護因素等相關[10-11]。據報道急性腦卒中后約55%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礙[12],頭頸癌患者吞咽障礙臨床發生率 50%~75%[13-14],持續性氣管插管吞咽障礙發生率為44%~87%[15-16]。一項對6 102 例特殊人群吞咽功能障礙的橫斷面調查研究顯示:我國老年人吞咽障礙的總體患病率為38.7%,一般社區老年人群的吞咽障礙患病率為10.63%~13.9%,養護機構為26.4%~32.5%[17]。吞咽功能障礙會導致吸入性肺炎、營養不良、體重減輕、脫水、窒息、肺部感染等,從而延長患者住院時間、延緩康復進程、影響生活質量、甚至導致死亡[18-20]等,已成為重大的臨床醫療及公共健康問題。
GERD 是一種消化道動力障礙性疾病,主要發病機制是反流物對食管、咽喉等黏膜攻擊作用的結果[21],由于反流物長期刺激咽喉部,導致咽喉部神經、肌肉出現一系列病理生理變化,出現以聲音嘶啞、飲水嗆咳、反酸、吞咽困難、進食費力、進食時間延長、咽痛、咳嗽、喘息等吞咽功能障礙癥狀群[22-23]。GERD 在美國和歐洲每年的患病率在10%至30%之間[24-25],我國社區人群GERD 患病率為7.69%(95%CI:5.95%~9.63%),總體呈現西部地區高,東部地區低的趨勢,且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26]。有研究表明GERD 是間歇性吞咽障礙的一種病因,中重度GERD 患者中,吞咽障礙的發生率高達7%~23%[27];更有報道顯示反流性疾病引起的吞咽障礙普遍存在,其導致的吞咽困難發病率高達78%[28]。綜上可以看出GERD 與吞咽功能障礙有非常顯著的相關性,十分值得關注。目前,關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發生GERD 危險因素的研究相對較少,更沒有建立風險預測模型,用于指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預防與控制GERD。
GERD 是一種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或以上部位引起的相關癥狀和(或)并發癥的疾病[29],發病機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GERD 的病理生理機制包括胃食管連接異常、食管的蠕動功能異常、胃排空延遲、胃內壓力增加等[30]。胃食管交界處功能與結構障礙;食管清除功能障礙和上皮防御功能減弱[31];因吸煙、飲酒、遺傳、肥胖、年齡、睡眠障礙、精神心理等多種因素導致上消化道動力障礙[32];飲食等生活相關因素削弱食管抗反流功能,增高食管敏感性;以及免疫因素介導所致食管黏膜損傷和食管功能的減弱等復雜因素導致了GERD 的發生[33]。
吞咽功能障礙患者中高齡人群較多,年齡是吞咽功能障礙發生的重要影響因素。“增齡”會導致機體多系統的退行性變,特別是吞咽系統的解剖結構及生理功能改變尤為突出,高齡患者大多舌肌萎陷,舌肌運送能力減弱,這些都會造成舌骨喉偏移,影響喉前庭閉合的范圍和持續時間,從而導致老年人吞咽功能的障礙[34-36]。隨著年齡的增長,食管感覺神經元逐漸退化,食管敏感性下降,食管清除無效,以及食管運動障礙情況下的管腔內停滯[37],導致GERD 的風險也增高。另有報道顯示女性GERD 患病率明顯高于男性[32]。
相關研究表明:反流癥狀在經常性排便困難、進食過飽、進食辛辣、油膩飲食人群中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其它人群[23]。有研究表示老年人食管裂孔松弛、便秘、咳嗽者多易造成胃內壓力增加、腹壓升高,形成食管裂孔疝,致使抗反流機制減弱,形成反流性食管炎[38]。
研究報道顯示“進餐間隔短”利于反流發作[25],《胃食管反流病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39]建議避免睡前進食夜宵、避免服食可能誘發個體產生反流癥狀的食物,如辛辣或酸性食物、濃茶、高脂肪飲食等,避免進食后靜息時間不足導致反流。
4.4.1 慢性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的等慢性病也是吞咽功能障礙發生的重要影響因素,慢性病人群吞咽障礙的發生風險較高[40-41]。GERD常伴患有多種慢性病、慢性肝病、支氣管哮喘等。諸多研究表明GERD 與代謝綜合征有很強的關聯性[37],常見慢性疾病,如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都屬于代謝綜合征范疇。高血糖影響自主神經功能和胃腸道激素分泌,導致患者胃動力不足,而胃動力不足也是GERD 的發病機制之一,這提示在臨床中對血糖異常的吞咽功能障礙患者,要注意GERD 的早期預防及治療[42]。另一項研究[43]表明高甘油三脂血癥患者是GERD 發生的危險因素(OR=1.83,95%CI:1.13~2.96,P< 0.05)。
4.4.2 腦卒中國內外研究均表明腦卒中患者發生吞咽功能障礙的幾率較高[21,44]。王桂玲的一項臨床調查分析[45]發現年齡 > 50 歲的腦卒中后鼻飼患者并發GERD 的發病率為 33.10%,而無意識患者并發率為57.69%;Chang CS 等[24]研究顯示腦卒中患者GERD 的患病率顯著增加。由于意識障礙致胃腸功能低下,導致胃腸道運動的廣泛損害,以及食管下括約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張力的降低,蠕動幅度降低,腹內壓升高等[46],導致食管體部收縮幅度減弱、胃排空延遲,更易發生食管反流[47]。
4.4.3 食管癌導致的吞咽功能障礙頭頸癌患者吞咽障礙臨床發生率較高,尤其是食管癌手術造成的食管胃生理結構的破壞、解剖位置的改變以及去神經支配等原因,經常進食后出現反流[48]。手術帶來的口咽、喉部的損傷,以及GERD 引起的炎性刺激、吻合口瘢痕都會導致會促進吞咽功能障礙的發生,形成惡性循環。早期積極抗反流治療以及改良手術方式(食管胃吻合口位置越高,GERD 程度越輕)有利于減少GERD 的發生,進而吞咽困難程度也隨著有所改善[48-49]。
吞咽障礙患者常因害怕飲水、進食引起反復嗆咳、誤吸而出現進食恐慌、悲觀等情緒[50-51]。精神心理因素在 GERD 中起到了重要的影響因素,Bai P 等[52]研究表明焦慮和抑郁在GERD 患者中尤為普遍。
超重[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25 kg/m2]或肥胖是引起GERD 的危險因素之一。超重患者大多伴有腹壓增大、膈肌上移等情況,增加了反流的風險及反流物的反流距離[53]。
相關研究還表明[23,54]表明吸煙、便秘、食管裂孔疝、大膽汁反流、大量飲酒、過飽食是GERD 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另外患者體位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有研究顯示[55]與仰臥位和右側臥位相比,左側臥位與夜間食管酸暴露時間明顯縮短,食管酸清除速度更快相關。因此左側臥位是夜間反流患者的首選體位。
大部分吞咽功能障礙患者需要用留置胃管法對其進行腸內營養支持治療[56],其中,胃腸反流是留置胃管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57]。有研究表明[58],腸內營養支持患者反流誤吸的發生率為24.9%~39.8%。留置胃管患者由于插入胃管初期賁門括約肌呈收縮狀態,留置胃管時間過長后(> 72h)可引起賁門括約肌收縮遲緩和收縮障礙,管徑較粗的鼻胃管還可導致機械性賁門關閉不全[59],容易發生胃反流。同時,胃管長期帶來的刺激,胃蠕動能力下降,均導致胃液分泌增加,胃容物潴留,引起或加重GERD[60]。另外,胃食管留置的時機、進食體位、進食量、胃管留置長度、胃管的護理都是留置胃管患者發生反流誤吸并發癥的重要影響因素[61-62]。
為減少吞咽功障礙患者發生誤吸和吸入性肺炎的發生率,間歇置管法被廣泛運用應用。據安德連等[63]研究,不同性狀的食物,用同樣的注食速度注食20 mL/s 食道返流、誤吸并發癥發生率低于 5 mL/s。為了減少間歇插管注食患者發生食道返流、吸入性肺炎并發癥的發生,確保患者安全,在臨床上應該采用快速推注的方法。
機械通氣是導致獲得性吞咽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64],國內外研究表明機械通氣患者在拔管后發生吞咽功能障礙的幾率為41%~83%[65-66]。氣管切開患者,食管運動發生障礙,胃腸功能改變,胃內壓明顯升高,導致反流物容易長時間停留;加之長期的臥床,反流物更加不容易被清除。以上原因導致,氣管切開發生食管反流的幾率較高,發生率高達41.3%~91.6%[67-68],是一種臨床上很常見、很嚴重的并發癥。劉碩等[69]的報道顯示氣管切開患者的鼻飼反流率高達30%,為此在臨床工作中要注意危險因素的識別,加強動態食管內pH 及膽汁監測[70],從鼻飼管的選擇、患者體位、氣道護理等方面采取有針對性的醫療、護理[71]。
吞咽障礙是腦卒中、腦外傷、老年患者、咽喉及頭頸外科術后患者常見的并發癥,GERD 是吞咽障礙常見的合并癥之一,嚴重者可危及生命。GERD 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心理狀態、生活質量,延長住院時間,增加家庭和社會的負擔。目前針對吞咽障礙GERD 危險因素研究較少,僅有針對GERD 單一疾病的危險因素研究,一些影響因素不明確或存在爭議,同時也缺乏多中心的隨機對照試驗研究的驗證。
本文就引發吞咽障礙GERD 的危險因素進行文獻綜述,對于發生吞咽障礙患者需在疾病基礎上考慮有無GERD 的危險因素,如年齡、有無代謝綜合征、疾病因素、精神因素、肥胖等。由于吞咽障礙患者不能安全進食的情況下大都通過留置胃管進食,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的患者也較多,本文就留置胃管、間歇管飼推注速度、機械通氣等因素進行了重點分析。除以上因素,筆者還認為吞咽障礙患者長期未經口進食,導致吞咽相關肌肉有廢用萎縮的可能,導致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生,進而引起胃容量下降、胃排空延遲、胃擴張等情況,這些都可能造成發生GERD。另外,吞咽障礙患者營養不良發生的風險加高[72],長期攝入不足加劇了胃和食管功能的衰退,導致免疫力下降,且長期饑餓容易導致胃酸分泌過多或胃酸未充分利用[73],對胃進行腐蝕,導致反流性食管炎。
吞咽功能障礙患者發生GERD 的風險較高,同時,長時間GERD 會造成糜爛性食管炎、慢性咽喉炎、特發性肺纖維化等食管器官疾病[23]等,會加重吞咽障礙的嚴重程度,形成惡性循環,嚴重影響患者康復進程。為此,正確把握吞咽障礙患者GERD 危險因素,早期識別可能發生GERD的高危人群,在臨床護理過程中積極采取預防對策,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目前,未見吞咽功能障礙發生GERD 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對GERD的機制及影響因素研究較少,應積極開展流行病調研,正確識別危險因素,建立風險預測模型,并進行相關干預性研究,尋找有效的預防策略,降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GERD 的發生率,減少危害及并發癥的發生,提高吞咽障礙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