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同 王 昕
妊娠惡阻為妊娠病,其臨床特點為持續性的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嚴重者甚至可引起脫水、電解質紊亂、Wernicke腦病等情況[1-4]。近年來,社會意識的發展使得孕婦的身心健康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惡心、嘔吐等胃氣上逆的癥狀極大地干擾了孕婦的正常營養攝入,若不及時加以治療則容易發展為長期的營養不足,進而影響胎元的發育。
西醫治療妊娠惡阻的常見方式多為改變飲食方式、孕婦心理支持、補液以糾正人體內水液、電解質等物質的平衡以及應用止嘔藥。但因為部分止嘔藥,如昂丹司瓊對于胎兒的安全性仍不能得到保障,所以在臨床治療中止嘔藥不作為一線用藥。由此可見,一般性的西醫治療目的并不包含改善孕婦的惡心、嘔吐等癥狀。腧穴治療作為中醫治療妊娠惡阻的常用手段,通過人體體表進行作用,可降低胃腸道負擔,腧穴的選擇也可根據孕婦的實際情況進行靈活加減。近年來腧穴的選擇愈加豐富,中醫理論中的“治病與安胎并舉”思想在腧穴治療中愈發得到展現。此文將從這一思想出發,論述腧穴治療妊娠惡阻的優勢。
1.1 治病與安胎并舉的理論發展治病與安胎并舉為婦人妊娠病治療原則之一,適用于胎元正常者[5]。妊娠期婦人生理特性與常人不同,此時母體與胎兒并存,臨床治療時應同時顧護母體與胎元。中國古代很多醫家治療妊娠病的觀點都與“治病與安胎并舉”相一致。“有故無隕、亦無隕也”理論為“治病與安胎并舉”思想的體現,明代傅山在《傅青主女科》中云:“妊娠一門,總以補氣、養血、安胎為主”。在治療妊娠跌仆時,除補氣血扶正以外,還應采用活血化瘀之法進行病因治療。葉天士在臨床治療妊娠外感病時以四物湯為基礎,加之麻黃、桂枝、大黃及芒硝等解表祛邪之藥,由此可見,葉氏治療妊娠病必用歸、芎、芍、地四味以養血護胎,再加之其他祛邪藥物以治病,這種治療思路無不體現出“凡治胎前之病,必須保護其胎”的治療原則。總而言之,孕婦的生理特性與常人有所區別,治療妊娠類疾病時醫者當遵從“治病與安胎并舉”的原則,若惟用補益之法,則病邪恣意;若一味應用祛邪之法,則胎元亦危。
1.2 妊娠惡阻的病機妊娠惡阻作為妊娠病的常見疾病,其發生主要因為妊娠早期,全身氣血通過沖脈下聚胞宮以養胎元。此時沖脈之氣相對充盛,沖脈又隸屬于陽明,其內多余之氣便可直接循陽明經上逆犯胃,胃失和降,則發生惡心嘔逆。
妊娠惡阻為胎前病,其治療原則遵循“治病與安胎并舉”原則。妊娠惡阻臨床特點輕癥表現為惡心嘔吐,甚至食入即吐;嚴重者甚至會導致先兆流產或終止妊娠等情況的發生。一則因劇烈嘔吐會導致母體腹壓增高,進而使胎元受擾,再則長時間嘔吐加之漿水不入致使胎元營養匱乏,氣血不足以榮養胎元,最終導致胎萎不長等情況的發生。因此,妊娠惡阻的治療原則應從止嘔與安胎兩方面考慮。
2.1 止嘔的腧穴選取及臨床理論依據妊娠患者早期的惡心擇食或時有嘔吐為正常早孕反應,屬于孕早期常見的生理現象。妊娠惡阻患者較僅有早孕反應的患者相比,素體脾胃較虛,臨床治療上可選取具有調和中焦氣血功效的足陽明胃經腧穴;也可通過近部取穴法的選穴法則,選取距離胃部較近的腹部體表腧穴,如神闕等,這種取穴法為“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規律的體現;手厥陰心包經的絡穴內關也為臨床治療妊娠惡阻的常用腧穴,此為腧穴選取中的“對癥選穴”之體現。
2.2 安胎的腧穴選取及臨床理論依據中醫理論認為五臟中的脾、腎與胚胎的發育關系甚密,因為人腎脾與體先后天之本,腎之先天真氣,與后天脾氣共同作用可化生胎元生長所需的精、氣、血等基本物質。妊娠時期,胎兒位于母體胞宮內,胎兒生長、發育所需的能量輸送通過胞脈、胞絡得以與母體交換。
2.2.1 補腎以系胎《女科集略》云:“女子腎系先于胎,是母之真氣,子所系也”,中醫理論認為腎氣對于人體生殖功能的發育有促進作用,胞脈者系于腎,腎氣虧虛則不能維系沖、任二脈,因此胎失所系,出現胎漏、胎動不安甚至滑胎等嚴重后果。又因腎陰腎陽為人體一身陰陽之根,可平衡臟腑功能及氣血陰陽的調節功能,因此腎氣虛則可發生胎漏、胎動不安等證。涌泉作為足少陰腎經的首穴,為腎經之氣所出之處,常作為臨床腧穴治療妊娠惡阻的常用穴位。涌泉位于足心最凹陷中,為人體最下端穴位,作用此穴可發揮引氣下行的作用,可以治療一切氣血上逆之證,因此對于治療因妊娠期沖氣上逆而引起的惡心嘔吐具有明顯療效。
2.2.2 健脾以養胎脾屬土,乘土性生化、乘載之德,可生載萬物,其作為后天之本,可化生氣血以資先天,通過補氣以載胎,生血以養胎實現安胎之效。妊娠惡阻患者多為脾胃素虛者,或有肝氣化火,上犯脾土者,使得患者脾氣益虛,導致胃氣不降且脾不為胃行津液。健脾則可助胃氣降,使胃得以受納腐熟,精氣血得以正常化生以濡養胎元。臨床常見穴位常取脾胃要穴足三里或以足三里為主穴的穴位組等進行安胎治療。
2.3 現代醫學作用機制腧穴治療的現代醫學作用機制主要為體表-內臟反射、雙向調節胃運動、調節神經遞質等方面[6],外治法刺激腧穴能有效提高妊娠惡阻患者體內血清胃動素水平,因此惡心嘔吐癥狀明顯好轉。
3.1 神闕妊娠惡阻治療選取神闕為“止嘔”與“安胎”雙重功效的體現。神闕位于臍中央,為任脈腧穴,又為沖、任、督三脈脈氣交匯之穴,具有調沖任、固腎元的功效。其被視作溝通機體臟腑、經絡百骸的樞紐。神闕連通沖脈之氣可發揮平沖、降氣、止嘔功效,氣調則血調,氣血安則胎可安。艾灸可補益元陽、固沖安胎。從生理結構上看[7],神闕所處皮膚為全身角質層最薄部位,與腹壁下動、靜脈及其細小分支相連,且為胎兒和母體連接之所,因此藥物和營養物質作用在此處極易被吸收和輸送至全身及母體腹中胎兒處。
試驗表明[8,9],神闕貼敷治療妊娠惡阻患者與常規的西醫靜脈補液支持療法對比,尿酮體轉陰效果更好、證候積分的改善更優,住院治療天數更短,可使孕婦快速恢復食欲。劉麗麗等[10-13]試驗證明以姜半夏、雞內金、砂仁、陳皮等理氣止嘔藥物為配方的中藥方貼敷神闕治療妊娠惡阻較傳統補液療法相比止嘔效果更加明顯,將中藥理氣之功與神闕降逆之效相合,充分體現中藥貼敷神闕的治療優勢。此外,黃佩寧等[14]將孕婦血中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作為試驗觀察指標,觀察組增加具有理氣止嘔等療效的中藥膏貼敷神闕,觀察組治療后孕婦的血中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明顯高于對照組,此試驗說明神闕治療妊娠惡阻可使胎元安穩,改善惡心嘔吐癥狀,充分發揮止嘔與安胎之功效。龔琳[15]將吳茱萸散貼敷神闕穴,治療結果說明吳茱萸散外敷神闕可降低妊娠劇吐的復發,預后效果好。
3.2 內關內關作為止嘔要穴常用來治療妊娠惡阻的惡心嘔吐等胃氣上逆的癥狀,可疏通上、中、下三焦之氣,并通過宣通人體上下之氣發揮理氣和胃的作用。妊娠期婦女,素多憂郁,氣機不暢,內關亦可發揮理氣安神功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6]。常用刺激內關的外治法多為穴位注射、按壓、穴位貼敷等。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外治法刺激內關對于人體血清胃動素的含量升高以及癥狀的改善均有成效。許潔、郁險芬[17]在常規補液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生姜外敷內關治療,治療結束后,試驗組受試者體內血清胃動素含量的升高程度優于對照組的受試者,并且試驗組患者治療后的PUQE、NVPQOL癥狀積分的降低程度以及尿酮體含量的降低較對照組更為明顯。現代醫學研究表明[18-20],與傳統止吐藥相比,加壓刺激內關不僅療效更為突出[8],而且不良作用更低。維生素B6注射內關為近期治療妊娠期惡心嘔吐的常用方法,鄧華等[21-23]的臨床研究證明此法對于惡阻的臨床總療效對比傳統的補液療法更佳,其中尿酮體的轉陰率更高。維生素B6注射內關也因其較高的安全性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實踐中,充分體現衷中參西的治療思想。
3.3 足三里足三里臨床主治嘔吐、腹脹等胃氣上逆等胃腸病癥,作用此穴也可通過調和本經氣血進而促進體內后天氣血化生,氣血化生充足則元氣充足,胎元安穩。現代醫學機制研究明[24,25],刺激足三里能夠促進胃動素的分泌,降低胃黏膜損傷,并加快其修復,惡心、嘔吐等癥狀也隨之減少。
足三里的臨床應用多為中藥穴位貼敷。陳碧珠等[26]將符合診斷者等比分配,干預措施為補液加用砂仁外敷足三里穴并進行心理疏導,對照組予常基礎補液。療程結束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07%,而對照組僅為80.80%,由此說明,對于妊娠娠惡阻患者的治療,加用以砂仁貼敷足三里為治療方案的療效明顯優于單純補液。
3.4 涌泉作為足少陰經的起始穴及人體最低的穴位,涌泉位于足心最凹陷中,具有引氣下行的作用,可以治療一切氣血上逆之證,此穴也可以很好地治療因沖氣上逆而致的子病。妊娠惡阻惡心嘔吐癥狀嚴重,極易損傷氣血津液,加之孕婦心理負擔過重,極易耗傷腎氣而致胎元不固。補腎為固胎之本,腎精腎氣充足,則可充分激發五臟之氣,進而調節人體精、氣、血、津液的平衡,氣和血調,固守坤元,則母胎俱安。
陳芳等[27]臨床試驗證明:外敷涌泉治療24 h后即可使孕婦的嘔吐癥狀明顯緩解,食欲明顯好轉,甚至可以進食少量流食,由此說明涌泉治療作用快,對于惡心嘔吐嚴重者具有及時止嘔及恢復正常進食的功效。
3.5 組穴治療近十年內,妊娠惡阻外治法穴位選擇逐漸豐富化,臨床多以2~4個體穴組為單位進行治療。其中“中脘、內關、足三里”作為近3年常用穴位組被廣泛應用于臨床。除此之外,還有“神闕、涌泉”等固定組穴。
3.5.1 神闕 涌泉聯合應用的進展涌泉及神闕也經常被聯合應用,外治法刺激此穴位組可充分發揮補腎固胎、平沖降逆之功效。臨床貼敷此穴位組可有效降低孕婦嘔吐等胃氣上逆之證的復發率[28,29]。
3.5.2 中脘 內關 足三里穴位組的應用進展中脘、內關、足三里臨床上常作為整體單位合用。中脘以胃之募穴行降逆理氣之功[30],刺激中脘可使胃蠕動增強,有效緩解因妊娠惡阻帶來的相關癥狀[31]。同時刺激中脘、內關、足三里可促進胃腸排空的速度,降低患者惡心嘔吐的程度,提高患者的進食量和飲水量[32]。
臨床常用中藥貼敷穴位組,或聯合靜脈補液支持、中藥湯劑等方法對妊娠劇吐患者進行治療。胡愛萍等[33]的試驗結果表明:經過穴位治療的患者在改善惡心、嘔吐等癥狀方面明顯優于補液治療組,且尿酮體降低更快,患者住院治療的天數更短。張志容等[34]在補液的基礎上予觀察組口服中藥湯劑及中藥貼敷穴位組的治療,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此外,采用埋線方式也可有效降低妊娠劇吐的發生[35]。
此外,中脘、內關、足三里作為基礎穴位單位,臨床常與其他穴位進行聯用,改善患者焦慮情緒、降低早產率、提高新生兒的健康評分。李秀鳳[36]和洪敦恕等[37]研究結果顯示此三穴和天突聯用,治療后,試驗組的妊娠惡阻患者的一系列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其中醫癥狀評分的降低程度明顯高于單補液治療的對照組。豆銀秀等[38]試驗表明中藥貼敷此三穴及神闕穴組患者的SAS、SDS、NVPQOL、MOT水平改善程度均優于傳統補液療法,早產發生率更低、新生兒Apgar評分更高。龍翠萍等[39]臨床研究中的治療組在靜脈補液支持的基礎上選取中脘、內關、足三里以及胃俞進行刺激,治療結束后,研究組患者的情緒較對照組緩解更優,且止嘔用時更短。王艷[40]外治法選取此三穴以及太沖治療惡阻患者,治愈率較未使用腧穴治療的患者組更高。
此文論述了妊娠惡阻的腧穴治療。腧穴治療充分體現了顧護母體和胎元的妊娠病治療原則,在西醫補液療法的基礎上明顯縮短了止嘔的時間并且降低了嘔吐惡心的程度,部分試驗直接證明了腧穴治療可使孕婦血HCG增長以及新生兒評分較單純補液治療更優。但是現階段的臨床試驗療效指標多注重于孕婦自身的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指標,只有部分試驗同時關注到惡阻患者妊娠結局以及新生兒健康。在未來的中醫特色腧穴治療惡阻臨床試驗中,應更加深入地探尋腧穴治療的作用機制以及對不同時期、不同證型的妊娠惡阻的功效,使中醫治療妊娠病的思想理論與現代臨床實踐結合得更加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