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英 劉 寧
泄瀉是以排便次數增多,糞質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瀉下如水樣為主癥的病證,該病證發生于行經期婦女,伴隨月經周期出現,即每值行經前后或經期出現,經凈自止者,稱之為“經行泄瀉”。屬于現代醫學的“經前期緊張綜合征”范疇。歷代醫家論述此病主要發病機制與脾、腎二臟密切相關。平素脾氣虛弱或腎陽不足,當經行之際,脾腎更虛,是以經行泄瀉[1]。清代張山雷《沈氏女科輯要箋》引王孟英曰:“亦有肝木侮土者”,首次指出經行泄瀉與“肝”的關系甚為密切。筆者就臨床從肝論治經行泄瀉取得的一些較滿意的臨床療效,與同道分享,以供參考。
經行泄瀉屬于西醫“經前期綜合征(PMS)”或稱“經前期緊張綜合征(PMTS)”之范疇,PMS被認為是一系列發生于黃體期的一組癥候群,表現為軀體、情感、心理以及行為等的全身改變[2]。因是激素介導的全身改變,故臨床會因個體差異表現出各種不同的癥狀,如抑郁、焦慮、失眠、頭痛、泄瀉等,但不論是出現什么癥狀,現代醫學都認為病因是統一的,如:有研究表明精神社會因素是PMS發生的首要病因,丁可嘉[3]通過研究發現PMS的輕重程度與社會生活事件的發生呈正相關,社會生活事件影響情緒導致了該病的發生,而情緒調節正常與否責之于“肝”;喬明琦等[4]觀察研究孕酮、雌二醇卵泡期分泌高峰的低平與黃體期分泌峰的缺如是PMS肝氣逆證微觀機制之一,表明PMS發生與“肝”相關。在用藥治療當中,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類抗抑郁藥物和抗焦慮藥物,目前被明確證實是治療PMS有效藥物,而此類藥物類似于中藥中疏肝解郁藥物[5]。
經行泄瀉,最早見于《陳素庵婦科補解·調經門》,陳氏認為此病由脾虛所致;《葉氏女科證治·調經門》認為見經來之時五更泄瀉者因于腎虛,指出了經行泄瀉與腎的關系;《沈氏女科輯要箋正》引王孟英說:“亦有肝木侮土者”。補充了先賢論述之不足,開啟了經行泄瀉“從肝論治”的先河。經行泄瀉,既然是發生在婦女人群中,且為行經期婦女,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所言“女子以肝為先天”,且“女子以血為本”,明確了“月經前后諸證”病位在肝。中醫很重視情志致病,在行經期發生的泄瀉,《靈樞·百病始生》有言:“喜怒不節則傷藏,藏傷則病起于陰也”。肝主藏血而調節胞宮藏瀉功能,助其蓄血行經。肝失疏泄則經血不利,《脈經》曰:“血不利則為水”,是為經血不利則會助長“水濕”之邪的生成。《黃帝內經》指出,肝氣橫逆可致泄瀉。《素問·舉痛論》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明代張介賓進一步指出肝氣亢奮,疏泄過度,橫逆克伐脾土,運化失常而致泄瀉。《類經·卷十三》曰:“木強則侮土,故善泄也”。肝為五臟系統的樞紐,調節一身氣機,脾胃位于中焦,云華一身水谷精微,肝脾調和,可助脾升清,清升濁降,泄瀉難成[6]。以上均指出了經行泄瀉的主因是肝脾不和,而肝脾不調,又有“肝實乘脾和脾虛肝侮”之分[7],因肝臟體陰而用陽,為剛臟,內寄相火,亦因情志內傷而“怒則氣上”,故肝太過易為“實”,肝木實易乘脾土,脾運化失司出現水濕內停,清陽不升,下走大腸而發為泄瀉,其本在肝,其制在脾,其標在腸。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氣多虛,脾虛肝易侮,因此婦女之病“從肝論治”是臨床重要指導原則。
案1康某,女,31歲,山西太原人,某三甲醫院主管護師。2016年8月10日初診。主訴:經行泄瀉半年余。患者半年前因與同事吵架后于行經期間出現腹痛不適欲作泄瀉,之后每于月經行經期發生泄瀉,腹痛作泄,泄后痛減,每日2~3次,伴有情志不遂,焦慮抑郁,鼻周泛黃,倦怠乏力,納呆食少,眠差,舌質淡苔白黃稍膩,脈弦滑。月經史:14歲初潮,周期20~21 d,行經4~5 d,量色均正常,末次月經為2016年7月28日。婚育史:已婚,育1女。中醫診斷:經行泄瀉。辨證:肝郁脾虛證。治則:疏肝理脾止瀉。方劑:痛瀉要方加減。處方:白芍12 g,白術12 g,陳皮9 g,防風 9 g,柴胡12 g,醋香附9 g,黨參15 g,茯苓12 g,當歸12 g,遠志12 g,合歡花9 g,甘草6 g。7劑,水煎服,月經前服用,早晚各1次,分服。二診:2016年8月31日,患者自訴服藥后上述不適癥狀明顯好轉,效不更方,上述方劑,繼續連服3個月經周期。患者痊愈。
按:前人吳鶴皋云:“瀉責之脾,痛責之肝,肝責之實,脾責之虛,脾虛肝實,故令痛瀉”。此驗案系土虛木郁,木侮脾土所致。方中用白芍養血柔肝,白術健脾補虛,陳皮理氣醒脾,防風升清止瀉,加柴胡、醋香附疏肝理氣止痛,黨參、茯苓益氣健脾開胃,當歸養血補血,遠志、合歡花解郁安神,甘草調和諸藥,以助藥力發揮。
案2李某,女,28歲,陜西榆林人,某銀行借貸部經理。2017年3月29日初診。主訴:經行泄瀉2年余。患者2年前因食生冷出現下腹疼痛,痛后作泄,泄后則安,隨后每于月經行經期出現類似腹瀉,自行服用藥物效不佳,刻下癥:月經行經期腹痛即泄,泄后痛減,腹瀉3~4次,黏液便,伴有進食生冷后泄利轉甚,少腹連及小腹惡寒,面色萎黃,精神欠佳,舌質淡紅,苔薄白稍膩,脈弦細弱。月經史:13歲初潮,周期20~21 d,行經4~5 d,量正常色淡紅,末次月經為2017年3月28日。婚育史:已婚,育1男。中醫診斷:經行泄瀉。辨證:寒滯肝脈,橫逆犯脾。治則:溫經散寒,抑肝扶脾止瀉。方劑:暖肝煎加減。處方:當歸10 g,枸杞子 10 g,茯苓10 g,小茴香15 g,肉桂10 g,烏藥10 g,木香10 g,炮附片(先煎)5 g,花椒10 g,蓮子12 g,生姜6 g。7劑,水煎服,月經前服用,早晚各1次,分服,并叮囑其飲食禁忌生冷、辛辣刺激之品。2017年4月19日二診,患者自訴服藥后上述不適癥狀明顯減輕,效不更方,上述方劑,繼續連服6個月經周期。患者諸癥消失。
按:少腹為肝經所過之處,是為肝所主病,《景岳全書》云:“若肝腎寒滯小腹氣逆而痛者,必暖肝煎以溫之”。此驗案患者邪入厥陰,橫逆犯脾,腹痛伴腹瀉日久,經暖肝煎加減調理而告瘥。方中加入辛熱之附片,以顧護陽氣,起到扶正作用,并加強溫陽散寒之力,亦景岳之“養正積自除”之意。花椒以通三焦溫脾胃止泄瀉。“瀉不離脾”故加入蓮子健脾澀腸以止久泄。治從厥陰而獲良效[8]。
案3閆某,女,34歲,山西運城人,某樓盤售樓部經理。2018年11月7日初診。主訴經行泄瀉半年,加重1個月。患者自訴半年前因工作壓力大后月經出現小腹不適伴有大便稀溏,經凈即止。刻下癥:近期每于月經行經期出現小腹不適,伴有泄瀉,每天2~3次,泄后則舒,伴有兩乳作脹,不思飲食,倦怠乏力,眠差易醒,醒后不易再睡,月經量少色淡,舌淡苔白,脈弦細。月經史:14歲初潮,周期20~21 d,行經5~6 d,末次月經為2018年10月21日。婚育史:已婚,育2男。中醫診斷:經行泄瀉。辨證:肝郁脾虛證。治則:舒肝和脾止瀉。方劑:逍遙散加減。處方:柴胡12 g,當歸12 g,白芍12 g,白術15 g,茯苓12 g,薄荷9 g,生姜 6 g,夜交藤10 g,酸棗仁12 g,莪術10 g,炙甘草 6 g。7劑,水煎服,月經前服用,早晚各1次,分服。2018年12月19日二診,患者自訴服藥后上述不適癥狀明顯減輕,便質稍稀,繼續連服3個月經周期,患者諸癥消失。后囑咐患者繼續服用逍遙散原方半年以治療月經量少色淡之證。
按:逍遙散為治療肝郁脾虛之經典名方,主治肝郁血虛脾弱之證,整首方劑,雖然看不到明顯的收澀止泄之藥,卻起到了很好的止泄作用,原因就在于“木能疏土而脾滯以行”這就是中醫的博大精深之處,脾氣健運,谷物和水液各行其道,泄瀉自除。加上安神之藥夜交藤、酸棗仁,皆入心、肝二經,莪術臨床常用解郁安神,效果明顯。經行泄瀉從肝論治以取良效。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女性越來越多地參與到了社會的各項事務中,并且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而婦女的生理特性經、帶、胎、產也給許多事業型女性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和困擾,尤其生理問題出現狀況時,會影響到情志而出現焦慮,抑郁的情況。有數據顯示,婦科門診疾病排行榜中,月經病和伴隨月經出現的諸多病癥是婦科就診的常見問題。而月經病及月經前后諸證的發病族群也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流砥柱女性,她們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來自生活、工作、學習、顧家的不同壓力,長期負重,又無處宣泄,極易造成“肝郁氣滯”從而影響月經而引發各種病理表現,因其病因主要責之于肝,因此,從肝論治是治療主要大法。
基于肝脾理論治療經行泄瀉,有學者也做了相關研究,通過中藥的疏肝理脾法觀察腸道微生態的改變,研究表明,腹瀉患者腸黏膜通透性增加[9],腸黏膜腦腸肽降鈣素基因相關態(CGRP)、P物質(SP)水平升高,可促進胃腸道蠕動和腸道黏膜的分泌,與腹瀉患者結腸粘液分泌增多、結腸高動力等因素關系密切[10]。血漿CGRP水平發揮著重要作用,提示CGRP的升高與內臟高敏感性密切相關[11]。腸道高敏性時,較小的刺激即可導致腸黏膜低度炎癥、菌群和神經內分泌紊亂,誘發并加重腹瀉[12]。而通過調肝,使肝的主疏泄功能恢復,調暢情志的功能正常,皆能通過調節腦-腸軸上多種神經遞質、神經肽、激素及免疫因子的變化而使機體內環境維持穩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腸道微生態[13]。
經行泄瀉作為經前期綜合征表現之一,是月經前后諸證最常見的疾病,現代醫學對其發病機制亦尚不明確,認為可能與月經期激素水平變化、機體神經遞質等因素有關,而且難以從根本上治療此病[7]。中醫藥在調理月經病有其特色和優勢,通過抓主癥,用經方能得到奇效。
經、帶、胎、產伴隨女子一生,女子以血為本,以肝為先天,肝臟喜條達而惡抑郁,肝郁日久,易克伐脾土,脾失健運,升清無力,發為泄瀉。而肝脾的特性又是“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因此,根據患者出現經行泄瀉伴隨的次要癥狀,選用痛瀉藥方(白術芍藥散)、暖肝煎、逍遙散加減進行治療,從肝論治,效果顯著,藥到病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