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鳳
(閩侯縣白沙中心小學,福建 福州 3501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為寫作教學的系統建構提供了“素養結構化”的路徑。寫作教學的意義既在于寫作,又超越了寫作,以寫為本,結合認知訓練、思維優化、審美陶冶,進而與生活歷練、為人修養融為一體,這是以素質發展為終極使命的“大寫作”教育,而如何讓學生的作文融入自我真誠的情感體驗、獨特的價值判斷,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批判辯證思維以及創造力成為當前作文教學亟待研究的重要課題。[1]文章從個性化寫作的教學難點出發,借鑒繪本多元化呈現、表述淺顯易懂等特性,利用繪本豐富的圖畫素材來導入與補充寫作課堂內容,結合多元智能理論梳理繪本支持個性化寫作教學路徑,[2]為默會知識視域下的“個性化寫作”教學活動提出建構策略,為語文新課程的實施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和案例。
1.個性化寫作內涵與現狀分析
個性化寫作落實到寫作文章本身主要體現為三個維度,即寫作素材的個性化、立意思想的個性化、行文結構的個性化。寫作內容的個性化主要指習作確立的主題是作者獨立提出的,描述的事件或現象是學生獨有的;立意思想的個性化指的是學生對某時間、人物分析時能獨立思考、表達自己真實獨到的觀點;行文結構的個性化指學生不拘泥于傳統寫作布局方式,能夠依據寫作要求獨到地選擇合適的體裁行文,例如短詩、夾敘夾議的散文、童話、寓言等。[3]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寫作課程教師對課程的組織與指導比較穩定,通常由教師主導帶領學生進行審題分析、確定題目要求、講述寫作要求、例文展示、謀篇布局,而后布置習作作業,教師批閱之后再進行反饋問題。這樣的模式化環節雖然一定程度上讓學生順利完成“寫作”模塊內容,學生經過教師的寫作分析,往往采用相似的觀察視角、雷同的素材,出彩的文章鳳毛麟角。
2.學生個性化寫作創作缺失成因
在寫作目標要求上,小學語文寫作課程設計以及命題方式都較為固定,一定程度限制了學生個性化內容的創作。小學習作多是“命題作文”,這一定程度能有效鑒別學生的專項寫作能力,考查學生在某個領域的思維與表達能力,然而題目統一,文體固定,主題先行等限制條件也制約了學生才華展示與個性發展。
在學生寫作過程中,有些學生由于年齡、心理、人生閱歷的限制,對問題的思考與剖析容易浮于表面;觀察視角也很類似,很難把握深層次、抽象的事物,導致未能深入挖掘內涵,難以挖掘材料背后的深刻立意。有些學生難以跳脫內容的偏狹,習慣套作或模仿范文。有些學生在習作過程中使用了不屬于自己的語言,堆砌華麗的辭藻,偏離了寫作的初衷。兒童作文本應表達自我內心世界、書寫童真。然而一些學生習作中充斥著套話與堆砌美好詞匯的無關語句,導致文章顯得突兀并且缺少真情流露。[4]
繪本,也稱圖畫書,是融合語言和繪畫在一起的讀物。繪本與其他兒童文學形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有圖畫,圖畫有兩種基本的表現方式,一是指涉,以圖像具體描繪出事物;二是示意,以圖像作為表示意思、暗示意圖的媒介,形成意象,表達思想、情緒、抽象概念等內容。優秀的繪本常用意象來傳遞意義,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圖感,經過恰當的引導,學生又能從圖中領悟到相應的文字的含義,感受到文字的溫度,從而加深對閱讀的領悟,形成“語感”。借鑒繪本多元化呈現、表述淺顯易懂等特性,利用其豐富的插畫素材來導入與補充寫作課堂內容、輔助寫作授課的過程,有助于改革陳舊僵化的寫作教學模式,支持學生創造個性化作文。[5]
1.圖美意深的畫面激發學生個性化寫作的興趣
兒童繪本是一類經過精心排版、裝幀的新型書籍形式的讀本,在設計中對圖畫的多樣化展現十分重視。繪本對色彩的把握、線條的粗細、明暗的處理、構圖的規劃以及細節的補充,呈現出豐富多樣的視覺效果。色彩與光影是繪本圖畫的靈魂,繪本通過冷暖色調傳遞畫面的喜怒哀樂,帶給兒童視覺沖擊。學生面對這類色彩多樣的紙質讀物,強烈的視覺感受能夠吸引其注意力。
與此同時,兒童繪本以圖畫為主線串聯起故事情節,其通過多場景的切換展現不同場景下主人公的心路歷程與成長變化,這與二維動畫十分相似。兒童有觀看動畫的經驗,因而對繪本基本不會有隔閡感,能夠更好地融入故事情境并進行閱讀。學生能夠沉浸入閱讀文本,這為個性化創作提供了有利的先行條件。
2.不拘一格的故事為學生提供創新寫作素材
繪本的故事內容豐富多彩、題材廣泛,從內容上看,既包含人文科普、科學推介等非虛構文本,如《北京的春節》和《落葉變變變》等,又囊括童話故事、神話傳說等虛構文本,如《花木蘭》等。繪本故事選擇的形象豐富、視野廣闊、題材廣泛。繪本為兒童的想象及聯想架起了一座“橋”,兒童能從繪本中親近的形象、生動有趣的情節中感同身受地體會到主人公的心路歷程,并與主人公共情從而聯想自己現實生活的經歷。
由于兒童生活世界的經歷、體驗、認知和理解有所不同,因此閱讀繪本后其想象的內容也有所差異,可能是會心一笑的釋然,可能是深受震撼的感動,也可能會陷入沉思抑或聯想自身相似經歷。由于兒童生活世界的經歷、體驗、認知和理解有所不同,因此閱讀繪本后其想象的內容也有所差異。閱讀繪本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拓寬想象域,這能夠促進學生對個性化素材的捕捉以及對自身內心真實感受的觀照,為個性化寫作提供豐富的素材。
3.含義雋永的留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遐想空間
繪本設計中由于篇幅的限制,通常情況下設計師會留下最關鍵的場景和相應的一連串圖畫,在作品中留下相應的空白就稱為“留白”。這些留白串聯起整個故事,形成開放的空間供讀者依照自身想象填充。留白的存在既避免了畫布填充太滿的壓抑,也給讀者留以足夠的想象空間,幫助讀者構建起想象的樞紐,更好地利用主觀能動性去構思想象與聯想故事。
繪本中的留白可以改變兒童的視覺印象,也可以表現畫面的空間舉例以及人物的心理距離。例如教師可以利用繪本《可愛的鼠小弟》引導兒童沉浸上下文本品味并分析這些留白,并形成某種藝術領悟和感受。利用這些留白激發兒童的想象與推理能力,從而產生出更多的“畫外之音”。讓兒童憑借想象進行再創造,把創作與欣賞、讀者與作者聯結起來,使兒童對藝術表現的感知變得更加精準、豐富、美觀和細致,共同創造出豐富、余味無窮的深邃意境,以此完成具有兒童獨特觀察力的創意作文。
4.無字繪本為學生故事推理與續寫提供接口
無字繪本沒有文字說明,單純依靠序列視覺圖像串聯完成故事情節內容的銜接與延申。無字繪本為兒童創設了一個能夠自由探究的視覺環境,讓兒童在擺脫文字閱讀束縛后,將注意力全身心置于圖畫本身,割裂語意與現實的疏遠感,能夠置身于繪本所刻畫的情境中,留給兒童許多在創新想象思維、辯證推理思維自由發揮的空間。相較于單獨的描寫練習來說,繪本提供了更完整的故事背景和直觀的畫面,可以讓學生結合前后聯系和畫面提示進行更自然地表達,使練習更加充分而深入。如:無字繪本《不可思議的旅程》在內容上依賴敘事圖像信息,在結構上依賴兒童建構意義理解通過對無字繪本的閱讀,兒童可以對作者刻畫的人物肢體語言、姿態、神情等信息,結合自身的經驗認知獲取角色表演語境,從中思考人物會有怎樣的對話,揣測人物內心獨白,揣摩情節走向。也可以通過對繪本圖像的揣測、情節分析的思考串聯故事,進而建構故事的主要情節和奧秘。由此能更為深刻地理解內容與內涵,挖掘圖畫細節以及其帶來的隱喻意義。
5.多重敘事框架為學生切入寫作提供差異視角
繪本創作者會針對故事主旨、人物形象以及情節設定不同的視角,獨特的視角空間書寫“展現了人物內心世界差異化活動,揭示出主人公心理景觀與外在投射,提供了尋常分析事物的另一視角。不同的視角可以幫助兒童多維感知事件,而這種擴展遷移能力能夠幫助學生獲取多派觀點,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完整的故事情節,或者是通過動態思維構建更全面地解讀事物并發表自我看法與體驗。
例如繪本《雨露麻》從故事主線上看是主人公“小女孩”用自己誠意與行動打動畫布的故事,初次品讀之后的感知就是小女孩積極陽光、正面向上;從小女孩父母的視角看,父母共同陪伴女孩成長,克服許多困難見證女孩的成長;而從畫布這個物品視角,則可以抽象出隱喻意、象征意義,表面上是呈現色彩的載體,另一層意義卻是外在環境的沖突與和解過程中,被女孩的執著所感動,小女孩為畫布穿上美麗的衣服。三種視角的基調雖然都是溫暖的、積極地,但是演繹出故事中人物的不同方位和處境,這讓學生理解了使用差異性視角去講述自己的故事。
優質繪本以耐人尋味的思想性、豐富的故事情節與精妙的創意構思點燃學生創作的興趣。教師應因勢利導,重視開掘學生思想的寶藏,利用優質繪本所具有的思想性,使用的教學策略引發學生深度思考,鼓勵學生書寫出個性化的文章。
1.復述故事:以讀促寫,建構框架
復述是學生運用口語表達內容、發展思維的重要途徑,通過充分的感官體驗能夠加深學生對概念和意義的理解。復述不僅能訓練學生對語言信息的捕捉、理解、分析能力,更是引領聆聽、引導閱讀向寫作過渡的媒介。教師要為兒童搭建一個自由、開放的氛圍,讓兒童敢于發言復述、提出他人解讀故事的疑惑。在這樣的氛圍中的兒童會更愿意自發地思考和解決問題,并能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利用復述先激發學生口語表達的欲望,再利用以讀促寫優勢將內容用筆寫出來。
學生復述繪本的圖畫內容是閱讀理解內化之后對故事的再表達。學生復述過程中的詞匯運用、語法句式、語調發音等,是學生深度思考的結果。復述繪本內容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聽說輸入和產出的機會,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運用積極思維,在語言運用的過程中獲得新知、提升技能。教師可以遵循螺旋上升、循序漸進的原則,指導學生多角度反復練習,不斷鞏固復述能力,促進口語表達進而支持創造性寫作。
2.看圖寫話:挖掘細節,推理演繹
在語文聽說讀寫的訓練中,看圖寫話成為了小學低年級固定的寫作任務,被教學大綱定性為“作文最初步的訓練”,且指向了“用詞造句、謀篇布局的能力”和“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視覺素養的概念為看圖寫話任務中“讀圖能力”的解讀帶來了更全面的視角,繪本媒介的導入也為教師提供了更多選圖的參考。
繪本的每一頁雖然相對獨立,但是又包含著前后的交叉性情境,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繪本的看圖寫話過程,也是學生觀察圖畫挖掘細節再表達的過程,具體可以分為基礎性語言表達、創造性語言表達、邏輯思維和讀圖能力四個維度,四個維度分別包含了觀察、思考、創造、表達等多種能力的集合。讓學生多角度探索圖畫意蘊,培養學生一種主動獲取知識組織信息的能力,能夠鼓勵學生自我表達。教師可以通過情景支架激發真實的寫作欲望,例如抽取一本繪本的4個主要圖畫,讓學生通過人物介紹、情節圖畫自己擬定習作內容,讓學生推敲細節豐滿習作。
3.續寫故事:發散思維,凝練思辨
繪本故事續寫指的是讀者憑借想象對繪本畫面中的留白處結合繪本中文字和故事情節進行再創造,延伸創造出豐富創意的文本。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對文本有了自己較全面的看法后,讓學生根據文本所提供的信息和閱讀后的領會,結合自己現實中的經歷將文本續寫。續寫故事這一教學策略是利用繪本中豐富的留白以及繪本情節的延伸性兩特征實現的,學生要續寫情節就必須要認真閱讀繪本,精讀原文內容,這樣續寫內容能夠緊扣情節、承接上文。教師引導學生去觀察細節就是在教學生去觀察什么,包括觀察圖畫中的留白,去感受人物的內心活動,觀察繪本封面圖畫聯系自己的生活展開想象,觀察圖畫感受不同視角的畫面帶給讀者的感受等。仔細觀察其中微妙的細節變化,再總結規律,這樣才能照著繪本的節奏去續寫故事。借助形象思維的作用,學生觀察繪本的細節側重點也有所不同,各種猜測和構思方案紛至沓來。
4.改造故事:想象聯想,多元展開
繪本用不同的視角來表現故事中人物的不同方位和處境,這也就在提示學生寫作文完全可以從不同的視角或角度來文本重塑。教師引導學生從不同視角看敘述或看事物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引導學生拓寬自己的思維從不同角度去觀察思考,另辟蹊徑創意改編繪本內容。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思考問題,力求寫出具有創造性的、個性化的文章,強調思維的廣闊性,規避寫作時生搬硬套的現象。并將這種能力遷移到日常寫作中,在素材運用、視角選取上能夠有新意,用個性化的視角把自己與眾不同的想法大膽地表達出來,令人耳目一新。例如,可以讓學生換個視角重新解讀繪本內容;也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把原先繪本中的故事加以改編,賦予故事全新的生命力;當然也可以讓學生站在客觀立場感悟作者的用意,對繪本中的人物行為進行評價。從而使學生逐漸擺脫單一的公共讀寫規則的桎梏,走向個體廣闊的表達方式和表達世界,完成個性化寫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