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平,付冠華,王利紅,王 森,黃元元,王 斌
(河北工程大學生命科學與食品工程學院 056001)
近年來,隨著我國畜牧產業的快速發展,蛋雞養殖逐步從小規模大群體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轉變,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同時,人們對雞肉和雞蛋的需求量和質量安全要求越來越高,散養地方雞的蛋肉產品普遍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太行雞的生態養殖得到了快速發展,許多養殖場戶采用舍飼結合舍外放養取得了一定成效。這種方式存在飼養規模小、養殖效益不夠高等問題,如何實現規模化生態養殖受到太行雞從業人員的普遍關注。借鑒國外福利籠養殖模式,我國福利籠養也開始發展,福利籠養殖將會成為今后太行雞養殖的一個發展方向。這種養殖方式不能實現雞只舍外放養,開發利用開放籠舍飼結合舍外生態放養,這是將是地方雞規模化放養的一種有效形式,是未來地方雞養殖的一個發展方向。這種養殖模式可實現太行雞養殖雞蛋和料槽潔凈、雞舍環境清潔衛生、雞只自由活動充分,滿足了雞天然生活習性,可提高雞群自身免疫力和生產性能,使蛋肉產品達到綠色乃至有機食品的標準,有利于推動太行雞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太行雞,原名河北柴雞,具有耐粗飼、抗病力強、適應性好、蛋肉品質優良和遺傳性能穩定等特性,以產蛋為主,兼用肉雞,是河北省蛋肉兼用型優良地方品種,屬于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1,2]。目前,我省飼養的地方品種以太行雞為主,普遍采用的飼養方式為散養、平養和籠養。
放養是一種回歸自然、在舍外草地、林下放養的養殖方式,利用外界自然環境和生態資源如林地、果園、草地、荒山荒坡等進行雞的飼養[3],范圍大有足夠的空間自由采食天然食料,如青草、昆蟲、礦物質等,根據生長情況進行補料,保證營養的充足,是一種較為粗放的養殖模式。隨著消費者觀念的轉變,綠色安全、口感風味好、營養價值高的肉蛋質量要求逐漸增加,相較于籠養雞,人們更偏于散養雞。太行雞耐粗飼、適應性及抗病力強,適合散放飼養,在原生態環境下生活有利于雞的生長,也因其肉質鮮嫩,風味良好符合大眾的喜好,但生產性能和養殖效益相對較低。
優點:生態養殖可充分利用山坡林地等資源,飼養方法簡單可行,投資少,成本低,降低勞動程度,增加了養殖者的經濟收入;雞糞合理利用,可以改良土壤,改善生態環境[4];雞群飼養密度低,活動范圍大,減少集中,降低患病幾率;運動量增加、體質更加強壯、增強免疫力,提高雞蛋質量,改善雞肉的品質和風味[5,6]。散養下的太行雞常在草地或林下廣闊地區自由生長,具有充足的光照和運動,肌肉質量較佳,雞蛋適口性好,提高了雞蛋雞肉風味和口感[7,8]。
缺點:散養雞自由活動,消耗能量增加,提高了料重比,生長速度相比于籠養變得緩慢。雞群活動范圍大,難以防范,飼養環境復雜。長時間在外活動與地面接觸,細菌和病毒的感染率增加,尤其在夏季[9]。雞容易在外界不利因素下產生應激反應,如氣候變化、外界噪聲、其他動物侵擾等。
籠養是蛋雞產業中較為常見的養殖模式,將雞飼養在籠子內,在不同飼養階段進行轉群和轉籠的固定飼養方式,分為階梯式和層疊式兩種籠養模式。在太行雞養殖中大多使用三層籠養方式,配套了采食、供水和清糞系統,按照標準的生產規范進行管理,飼料營養和飼養環境滿足了產蛋產肉需要。
優點:提高了土地面積和雞舍利用空間,增加了飼養密度,便于機械化管理和公母分群[10,11],能更加有效實施科學的飼養管理;隔開雞與糞便的接觸,減少了大腸桿菌、球蟲病等疾病的感染;活動量少,耗能量低,節省飼料,生長速度快,提高了料肉比[12];提高產蛋水平,雞蛋潔凈衛生,實現了蛋雞高效生產;這種集約化生產方式不僅為市場提供了足夠的蛋制品,而且給養殖業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
缺點:籠養投資相對較大,造價高;長期處于一個固定區域,自由受到限制[13],易造成軟骨病和產蛋疲勞綜合癥;無法表達其原有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易引起雞應激,胸囊腫和腿疾發生率高[14-16];雞活動范圍小,雞肉質口感和營養價值相比較散養差一些,極可能導致雞免疫力下降等問題,使雞生理和心理上都處于非健康的狀態。太行雞利用舍內籠養,采光不均勻,下層和遠離窗戶的采光不足,影響雞的生長和產蛋。
平養指雞在一個平面上活動, 其包括地面平養和網上平養,是肉雞常用的飼養方式之一[17]。地面平養,將鋸末、刨花、麥稈等鋪在地上作為墊料;網上平養是在地面平養的基礎上改進的一種飼養方式,即在離地面一定高度設置網架,然后在網架上放置金屬或塑料網[18],讓雞群在網上生活。這種養殖模式雖然克服了地面平養對環境污染嚴重的缺點,但建筑面積利用率較低,僅為中小型養殖戶采用。
優點:簡便易行,投資較少,在墊料和網上活動利于減少腿部疾病與胸囊腫病的發生[19];墊料與糞便結合發酵產生熱量,在冬季可提高雞舍溫度;雞糞漏到網下利于及時收集,雞不與糞便接觸, 減少球蟲病和腸道病的發生。
缺點:平養模式雞舍衛生條件差,墊料濕度不易平衡,過濕易潮發霉,引起黃曲霉菌病,腳墊發炎;過干易污染空氣,導致雞呼吸道病多發。增加了雞白痢與球蟲病等寄生蟲感染的幾率[20],造成營養失調,雞生長不良。雞蛋破損率高,易沾染糞便感染細菌,對雞蛋質量安全有一定影響。
傳統的太行雞養殖飼養規模小、集約化程度低、飼養模式落后、飼養標準不健全、產品加工和品牌建設滯后,產品安全與質量得不到保證,養殖效益不高,不適應現代地方雞產業的發展形勢和市場需求,嚴重制約了我省太行雞產業的健康發展。
目前,太行雞養殖有了長足的發展,由傳統的庭院散養逐步走向專業化的平養和籠養,生態養殖業有了一定的發展,未來太行雞的養殖必然走向規模化集約化生態化,如何實現規模化生態養殖太行雞已成為行業人員普遍關注的問題。集約化養殖抑制了雞的活動和天性表達,影響了雞的福利。給雞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提高雞生產性能和蛋肉品質成為當前行業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因此,要根據太行雞養殖場戶的生產實際和市場需求,采用適宜的飼養模式,特別是開發規模化立體生態養殖模式尤為必要。下面介紹幾種養殖模式,為太行雞養殖場戶提供參考。
綠色生態養殖模式是通過傳統飼養模式與現代科學技術之間的有效結合,將自然放養和舍飼飼養的飼養理念相結合,采食天然食物為主,輔以人工補飼,讓雞更親近于大自然,飲用純凈無污染的水,營造更加良好的養殖環境,減少對周圍環境的破壞。此外,在山林地帶放養可以有效地防控山林地區的各種病蟲草害,增加土壤中有機肥的含量,生產的雞肉、蛋綠色無污染,同時可顯著提高養殖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生態養雞是促進養雞業健康發展,改善雞肉蛋品質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國的生態養殖模式主要包括自然散養模式、種養結合模式、發酵床養殖、循環農業生產模式等[21]。
自然放養模式以坡地、林下、草地、果園等野外環境等生態放養場地條件為基礎,運用現代養殖技術與傳統養殖方法相結合構建的生態放養模式,以實現生態環境與家禽養殖和諧穩定發展,共同提高社會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為目標,這是一種適應我國現代家庭農場生產發展需要和生態環境保護需求的新型綠色養殖模式。
林下養殖是目前較為常見的散養模式,是以果園、茶園、竹園和桑園等經濟園林或苗圃地、河灘林地、低山林地和丘陵地等生態林地資源為基礎的集中養殖,可以有效實現保護自然環境和科學節約糧食,提供優質經濟的有機肥料,提高動物產品質量以及增加動物福利,具有低成本、易于推廣,應用前景廣闊等優點[22]。種養結合模式是將畜禽糞便直接作為農場瓜果蔬菜的有機肥料,種植的農作物反過來為農場飼養的畜禽提供食物來源,使動植物之間的物質和能量充分轉換和循環[23]。在保證持續穩定發展種植業的同時,建立以高效、節糧優先的畜牧業生產體系[24],其高產、優質、高效、低耗、低污染為主要特點,形成一條能夠與國家一、二、三支柱產業緊密聯系的產業鏈,最終達到或盡可能保持最佳的生態平衡,實現多環節、多層次、多領域的快速增值和增收。目前,我國許多畜禽養殖型家庭農場正在逐漸向種養結合型家庭農場轉型,以便進一步提高家庭農場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發酵床養殖模式是一種全新的理念,利用自然農業理念及現代微生物發酵處理技術,實現零排放、沒臭味、無污染的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新型環保養殖模式。使用活性大的益生菌,與一些木質素纖維素含量較高的原料如谷殼、鋸末等按一定比例混合處理,形成有機墊料,畜禽排泄物直接排入墊料中,墊料中的微生物發酵和自身的吸附作用可直接對糞便快速降解消化,實現糞污的零排放、無污染、無臭味[25]。發酵床技術已出現很多年,最初用于豬業,后陸續發展用于奶牛和家禽的養殖,其零排放、零污染、技術成熟、使用效果好等特點,被廣大養殖戶所接受并得到了有關政府部門的推廣。但因該技術成本高、操作較復雜、受制條件過多等原因,一度趨于沉寂。近年來,隨著畜禽呼吸道疾病的頻繁發生和糞便污染處理問題壓力的加大,發酵床養殖模式再次受到畜牧業工作者的極大關注,升級改良為異位發酵床后在全國大面積得到推廣使用。
循環農業生產模式可分為兩種:以沼氣利用為核心的循環農業模式和以畜禽糞便資源化再利用為關鍵鏈的循環農業模式。前者是建立以沼氣為紐帶,按照自然生態系統內部生物鏈結構,根據系統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物質分解、轉化、富集、循環再生,物種共生、協同進化的生態學原理,與系統工程理論結合設計的農業資源多層次循環利用技術。將糞便等廢棄物收集到沼氣池,微生物在厭氧環境中被完全分解為沼氣、沼液和沼渣,沼氣是一種可再生能源,是生產或生活中方便、清潔的能源,沼液、沼渣可用于水稻、蔬菜、水果、食用菌、魚類等動植物的肥料或營養物質,是一種優質高效的有機肥料,由此衍生出“畜禽—沼—林、果、菜、花卉、草、茶、菌、漁”等多種生態模式;沼液、沼渣還可用于蠅蛆、蚯蚓等,用蠅蛆和蚯蚓代替精飼料飼養畜禽,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26]。后者的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是整個循環過程中最關鍵的兩個環節。目前國內外現有的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技術主要包括干燥處理、好氧堆肥、厭氧發酵、軟體動物消化分解、糞便飼料化以及能源再利用等。
雖然我國大眾對“動物福利”的意識還不強,對動物福利養殖的研究也剛剛起步,但隨著家禽產業的國際化發展,面對世界動物福利組織的壓力和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以及蛋雞、肉雞籠養種種問題的逐漸顯現,許多養殖業和研究人員將注意力轉移到動物福利籠養殖上。家禽在養殖過程中,對所處環境可以完全適應且滿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能夠表達先天行為,其精神和生理達到健康舒適的狀態,那么動物就處于在良好的福利狀態[27-29]。在國外禁止籠養后的雞養殖產業實施動物福利養殖由來已久,而我國目前研究還處于不成熟階段,對動物福利意識依舊比較落后,尤其是經濟比較落后的地區,傳統飼養方式仍占主導地位[30-33]。國外為了讓雞產品質量得到保證,減少雞養殖過程中受到極大痛苦,提高雞在生活上的福利。實施了福利籠養殖[34-36]又稱富集型籠養,在籠里添加棲架或者沙浴等,可以表達在傳統籠養中抑制的行為,滿足了雞自由表達的天性,提高空間利用率,增加活動量,與傳統籠相比,改良籠雞的福利有了明顯的改善,福利養雞也會成為今后的一個發展方向。
開放式籠養殖模式就是將散放飼養模式與現代籠養的有機結合,通過將自然放養和舍內開放式籠養相結合,補料和產蛋在開放式雞籠內,保證了采食、飲水和產蛋的衛生,提高了雞蛋的潔凈度。其他時間在籠外,使雞能更好表達自然行為,滿足了太行雞天然生活習性,體現了更好的福利。雞群以自然采食和人工補飼并重的理念,針對不同季節在野外采食草蟲、植物籽實、樹葉等天然飼料資源或人工種植牧草的情況,進行科學地補飼,這樣既保證了太行雞的營養需要,又最大限度地節約了飼料;采取精準飼喂、自動集蛋、糞污清理與現代環控等技術措施,有效提升規模化生態高效養殖智能化管理水平,最終實現了有效保障肉蛋風味和品質和太行雞的高效生產。這種方式也可以稱為“規模化開放籠立體生態養殖模式”。這種模式充分發揮了籠養的優點,增加了飼養密度,提高了土地和雞舍利用率,便于機械化管理,減少了大腸桿菌、球蟲病等疾病的發生,節省飼料,提高了生長速度和產蛋水平,雞蛋潔凈衛生,實現了蛋雞的高效生產;與自由放養相結合,滿足了雞的自由天性。通過創造良好的飼養環境,科學的飼養管理,最大限度滿足了雞的營養需要和生活習性。一方面可以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養殖管理過程中對生態環境帶來的污染破壞,通過種養結合實現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既可以節省養殖成本,又可以減少飼料投入;另一方面通過生態養殖技術,提高雞群身體抵抗能力,有效避免各種傳染病的發生,同時生產的雞蛋雞肉有著更高的營養價值,口感風味更佳,是天然綠色產品,能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禽產品的需求,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這種新的飼養模式解決傳統散養規模小、不便精細管理的瓶頸,實現太行雞規模化生態化高效生產的有機結合。必將成為太行雞規模化、集約化養殖未來主要發展趨勢。
傳統的太行雞養殖模式,因規模化、集約化、智能化程度低,蛋肉產品不能滿足消費者不斷提高的需求,養殖效益相對較低。未來的太行雞產業發展要立足高品位、高起點,為社會提供優質的綠色蛋肉產品,必須發展經濟效益好的規模化立體生態飼養模式。在福利養殖的推動下,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和養殖業的效益,開發新的飼養模式尤為重要。因此,探究新型“開放式籠養”的模式,為太行雞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提高雞生產性能和蛋肉品質,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生態化的高效生產,將成為今后太行雞養殖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