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夢
(安康學院,陜西 安康 725000)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所建立起來的經濟體制,為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充足動力。但是,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轉型,傳統的產業經濟已經無法滿足當下的要求,創新發展成為國家未來建設的主題。創新力量作用的有效發揮主要依托于創新創業,通過創新創業將創新的觀念轉換為實際的生產力,能夠切實推動經濟發展。大學生是創新創業的主要群體,不僅擁有先進的知識和活躍的思維,同時具有敢于拼搏的精神。通過我國互聯網產業經濟的發展可以看出,大部分互聯網企業的創業者都是新時代的青年學生。自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受到了很大影響。隨著國家衛生防疫部門實施有效策略后,我國的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有效進展,未來疫情防控工作也會常態化進行。在這樣的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大學生的創業思想和創業行為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高校在人才培養中也需要將疫情防控作為重要因素進行考量。
在新冠疫情暴發期間,我國政府采取了及時有效的對策,控制人員流動。尤其是在疫情最嚴重的階段,幾乎全員都處于居家隔離的狀態,導致社會服務業陷入停滯。與其他服務業相比,娛樂服務項目停滯時間更長。一些中小型企業因為疫情的影響而出現資金鏈斷裂,難以為繼進而破產倒閉的現象。大型服務企業也出現了較大虧損,使得絕大部分創業者面臨著現金流堪憂、資金回籠風險以及業務停滯不前等前所未有的挑戰。疫情防控常態化后,原材料生產大幅度減少,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各種原材料成本不同程度地上漲。疫情防控常態化更是對物流行業提出了更高的防疫要求,尤其是對于境外物流的管控十分嚴格,導致物流成本變高。經過此次疫情,更多大學生為追求穩定工作選擇報考教師資格證或參加公務員考試等,部分大學生的創業激情降低,出現創業企業招工困難以及找不到創業合作伙伴等情況。但是,隨著疫情防控工作的有效開展和不斷推進,居民的消費欲望大增,服務業得到了有效復蘇[1]。
受疫情影響,春節假期延長、人員流動受限、各地延遲復工,疫情對我國經濟的短期沖擊不可避免。特別是消費需求短期內下滑,已給不少地區的餐飲、旅游、娛樂等服務行業造成明顯影響。專家普遍認為,受疫情影響嚴重的市場主體正面臨較大的生存壓力,尤其是中小型制造業、服務業企業值得重點關注。中小企業具有備用資金不足、融資困難較大等特點,企業的人力資源開支占據很大一部分。同時,一般的中小企業也是面向本地區周邊的市場,實體企業較多,所在領域也都是非必需的制造業或服務業等。在疫情期間,大多數中小企業處于停滯狀態。
在疫情防控期間,為了保障居民的正常生活,居民生活所需的基本物資一般都通過線上選購、線上配送來實現。雖然在疫情發生之前,我國線上購物的商業模式已經比較成熟,但是這也僅僅是市場環境中的一部分,對于整體的市場發展并沒有造成較大地影響。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后,這種商業模式成功地保障了居民的生活,使原本對其存在不同看法的群體,開始逐漸信任并使用線上購物?;ヂ摼W商業的用戶數量進一步增加,尤其是部分中老年人群也開始嘗試使用互聯網消費,進行購物或者購買其他服務。可見,在疫情期間以及疫情防控后期,互聯網產業得到了有效發展[2]。
全國大范圍的疫情暴發正值農歷春節假期,高校學生還未返校。在對疫情防控進行充分判斷后,教育部等相關部門開始制訂疫情防控期間的高校授課模式。大多數高校都可以利用互聯網線上系統安排學生學習。教師與學生在個人住所,通過網絡授課的形式保證常規的課程教學。但是,大多數高校也只能夠保證專業技術課程的教學,對于一些公共選修課或創新創業課程未完全實現網絡授課。部分院校暫時取消了這類課程的教學,以保證學生對專業學習的精力。因此,在疫情防控期間,缺乏常規的創新創業課程教學,對于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帶來較大的不利影響。
在疫情防控期間,多數高校大學生處于居家隔離的狀態,收看電視和網絡新聞成為主要的消遣方式。大學生廣泛關注到了疫情防控期間我國的社會經濟狀態,對于社會經濟也產生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對自身未來的就業和擇業有了新的思考。同時,大學生的創業思路和渠道得到了進一步拓展和完善,對開展創業活動更加理性化[3]。
在疫情防控期間,盡管許多大學生沒有進行高校創新創業課程的學習,但是受創新創業理念的影響很大。許多大學生在疫情防控期間,認識到了互聯網經濟的重要程度,利用居家隔離的時間投入到網絡產品營銷活動中,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們生活在信息化時代,高校大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的便利性獲取自身需要的資訊。大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從不同的渠道尋找企業的招聘信息,進而增加就業機會。隨著疫情防控的常態化,更多企業開展了線上招聘和網絡面試。國家和地方政府都深切關注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不斷出臺相應的政策鼓勵企業實行線上招聘,有效緩解了大學生的就業問題。疫情防控期間商品的短缺問題,也使部分大學生發掘了重要商機,開拓了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業思維更加多元化。
在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首先要建設規范化的網絡授課模式,建立有效的突發疫情應急預案。經過本次突發疫情的考驗,各高等院校都已經認識到互聯網線上教學的重要性,不斷推出和完善各自的線上課程。盡管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后,高校已經恢復了正常的教學工作,但是提高了對互聯網線上授課的認識。在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應使網絡課程規范化,除了開展常規的專業課程教學外,還應將公共基礎課程以及創新創業課程納入到網絡課程中去。利用線上授課模式,增加線上創新創業培訓,通過線上統一教學培訓以及個性化同步講解的形式進行教學,打破傳統的灌輸式教學,針對不同專業學生的創新創業需求進行個性化指導。高校應根據不同專業及其特點,完善創新創業指導體系,從而對不同專業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創新創業指導,同時加強疫情防控背景下對學生的心理疏導。在建設規范化的網絡授課模式的同時,完善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建設,選擇具有豐富線上教學經驗以及專業實踐教學能力的教師,督促并指導學生學習,盡可能規避線上教學存在的不足[4]。
高校大學生受到自身年齡和閱歷的限制,盡管具有很強的創業熱情,但是創業成功率并不高,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大學生對創業風險缺乏一定的認識。部分大學生將創業項目理想化,往往忽略客觀的市場情況,在創業過程中缺乏良好的風險把控,導致創業失敗,打擊了自主創業的自信心。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創業項目可行性的評估,組織創新創業專業團隊,通過風險評估以及價值評定等手段對有創業需求的大學生所做出的創業選擇進行預測,并給出專業建議及指導意見,進而提升大學生的創業信心和成功率。高校的創新創業課程要注重提升大學生的創業風險意識,通過分析此次疫情對各行業造成的影響,為大學生未來的創業項目尋找最佳方向。
在疫情防控背景下,社會經濟呈現出了較大變化,經濟的良好復蘇需要注入更大的活力,而高校的青年學生是創業的主力軍,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相關研究發現,大學生的創業行為受高校的創業教育影響較深。高校也是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創業觀的重要場所,能夠為大學生創業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幫助。大多數高校十分重視大學生自主創業,并為自主創業人才培養提供了大力支持。例如,設立各種創新創業比賽,為大學生建立自主創業孵化園、科技園、社會實踐基地等,進而幫助大學生有效提升自身創業能力,并為其明確創業方向起到了引導作用。要想增強大學生的創業熱情和創業興趣,首先,要不斷加強大學生創業教育,并對其創業方向的選擇進行正確引導。高校為響應國家方針政策積極開展相關創新創業教育,不斷鼓勵大學生進行自主創業,同時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也是培養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高校應加強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質量,有效提升大學生的創業能力,避免大學生因相關創業知識不足或創業信息短缺而導致創業失敗。其次,要定期開展有關創新創業教育的講座,對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產生的疑惑進行解答,并引導其有效獲取相關創新創業信息及資源,使其了解如何進行資源整合,進而做出正確且合理的判斷。最后,高校要幫助大學生了解疫情防控對大學生創業造成的影響,科學分析當前市場情況,引導大學生參加創業培訓活動或創業比賽,加強大學生對未知風險以及不利條件的適應性,進而使大學生在疫情防控背景下仍對創業保持十足的熱情和興趣[5]。高校在創新創業課程教學中,要激發大學生的創業熱情和創業動力,使更多大學生投入到創業實踐中來。比如,可以在日常教學中,向學生展示一些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先進事跡,這些企業家不僅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同時也推動了某個領域的整體進步,甚至實現了尖端科技的突破和生產方式的轉變。鼓勵學生閱讀優秀企業家的自傳等書籍,使其能夠對企業家的個人經歷、企業的創立和發展過程產生更加感性的認識。通過閱讀和學習提升創業意識,培養創業熱情,并積極進行創業實踐。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流行,我國疫情也呈現出局部暴發以及零星散播等特點,常態化疫情防控已然成為國內疫情防控的主要形式。在疫情防控背景下,需要進一步提升高校大學生的創業能力,以便適應當下特殊的經濟環境。大學生在創業風險的認識和防控上,應建立良好的風險意識,提升專業素養,豐富社會閱歷,進而在未來的創業過程中,不斷優化創新思路,調整創業方向,規避市場風險,最終實現創業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