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鴿
(東營市水利灌溉服務中心,山東 東營 257091)
東營市總灌溉面積21.28 萬hm2,萬畝以上引黃灌區12個,其中灌溉面積2 萬hm2及以上大型灌區有王莊、麻灣、雙河3 個灌區,其余為中型灌區。灌區干級渠道總長度435 km,灌區覆蓋面積19.8 萬hm2,覆蓋率91%,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0.64,全市已完成節水灌溉面積9.17 萬hm2,農業節水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東營市未進行市級層面的農業灌溉體系規劃,未徹底摸清全市農田建設情況及存在問題,未對水資源綜合利用、農業產業結構、骨干輸水網絡、田間灌溉方式等進行全面規劃。各項目多是根據投資情況及最突出問題進行建設,田間工程極易受到骨干工程影響,工程效果較差。
1)水量分配無法完全公平,相鄰群眾關系不和諧。各地仍存在縣區、鄉鎮邊界、村組邊界占地、用水歷史遺留問題;斷頭溝、揚水站供水等問題無人牽頭解決,易造成鄰里群眾、施工與群眾、政府與群眾的矛盾升級。
2)輸配水體系未形成大水系。農田灌排體系仍有局部區域水系并未相互貫通,水源單一,甚至存在竹節渠、竹節溝,導致灌溉時來水不暢、搶水嚴重,特別是灌渠下游,經常無水可用。
3)工程投入未實現全覆蓋,田間建設存在死角。涉水涉地項目區多選擇經濟條件厚、群眾基礎好、成方連片的易開發區域,其他落后區域較難得到機會,項目惠及程度飽暖不均,攀比現象嚴重。
4)存在重復建設問題,資源未有效共享。國土、水利、農業、農發等部門都在開展涉水涉地項目的工程建設,在項目選址上具有趨同性。部門合并后人員配置與承擔任務不匹配,未充分發揮資源整合作用。同時田間工程與骨干工程之間并未實現資源共享,導致骨干工程規劃與田間工程規劃不一致。
5)缺少“標桿”工程,效果千差萬別。農業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建設分年度、分縣區實施,投資額度、建設內容、設計標準參差不齊。
項目大多是田間灌溉、排水、道路建設內容,缺少對項目區村內外生態、生產、生活環境骨干渠道、道路、河道的同步治理,以及項目區水庫、坑塘的同步治理等。
以緩解地多水缺的資源環境約束為導向,著力提高農業用水效率,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研究編制并出臺發展高效節水灌溉的指導意見。徹底打破部門之間項目編報提綱的約束,打破畝均投入標準約束,打破行政區劃界限約束,統一設計標準,統一建設標準。探索實現全市初步建立農業生產布局與水土資源條件相匹配、農業用水規模與用水效率相協調、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農業節水體系。根據全市不同地區、不同用水情況、不同作物類型等,因地制宜制定發展節水灌溉工程類型,推廣低壓管道灌溉、噴灌、微灌、微噴灌技術。建設完善水源分配體系、輸配水體系、農田高效灌溉體系、量水測水體系、管護體系等五大體系。“十四五”期間,基本實現全市農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全覆蓋。
1)構建水源分配體系,保障農業用水。引黃灌區自引黃閘至農渠口門按照控制地塊面積統一系統分配用水量指標,嚴格執行最嚴格的農業節水灌溉制度,同時在井灌區,實行地表水和地下水聯合調度;在漏斗區,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加強地表水跨區域調引,增加地表水攔蓄量,提高灌溉效率,逐步實現采補平衡。
2)改善輸配水體系,保障供水全覆蓋。結合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提高骨干渠系輸送水能力,根據市級灌排需求疏通好支、斗渠,科學布局節制閘、泵站,做到全市范圍的大水系貫通,真正形成干渠有水支渠充盈景象。2021年率先實施勝利灌區、東水源灌區2 個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不斷爭取王莊灌區、麻灣灌區、雙河灌區、宮家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積極申報黃河南展寬區灌區、仙河灌區2 處新建灌區工程,構筑起暢通、高效、完備的骨干輸配水體系。
3)提升農田高效灌溉體系,從根源實現節水效能。對全市農業高效節水灌溉進行整體設計,投資額度、建設內容、設計標準統一;分期實施,建成典型片區,明確后續工程標準,達到全市農田高效節水灌溉目標。總體規劃應縱橫到邊到沿,易開發地塊和不易開發地塊對等開發,確保整個項目區域內田水路林電等配套工程實現全覆蓋。大規模推進農田田間節水灌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立覆蓋全市、具有區域特色的節水灌溉工程體系。根據實際情況,引黃灌區可大力發展低壓管道灌溉工程,未進行田間節水改造的土地優先選用低壓管道灌溉。小清河以南井灌區、工廠化種植區、高效經濟作物種植區以及具備沉沙條件的區域,全面推廣噴灌、微噴灌及滴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十四五”期間,每年發展田間高效節水灌溉面積3.33 萬hm2(按照3 萬元/hm2測算),年匡算投資10 億元,基本實現東營市農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全覆蓋。
4)完善量水測水體系,推進農業水價改革。充分利用引黃灌區農業節水工程,完成灌區計量設施和信息化工程建設,加強用水管理與用水調度,科學計量與征收水費,形成良性循環。加快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探索建立水權交易制度,著力解決集體時期未能解決的計量收費歷史遺留問題,形成用水良好氛圍。
5)建立農灌管護體系,保障節水灌溉可持續發展。一是深化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明晰工程產權、管理權和使用權,落實管護主體責任和管護經費,建立職能清晰、權責明確、管理規范的運行管護體制。二是深化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推進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鼓勵采取租賃、承包等方式,創新工程管理模式。對具有一定公益性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護經費由財政給予適當補助。三是發展農民用水合作組織,讓農民廣泛參與節水工程建設和管理,針對具體管理、使用問題有的放矢。
1)加強組織保障。實行“政府主導、專班統籌、項目部建設、部門協作、上下聯動、專業管護”的建管模式。各相關部門和縣區相應建立健全工作機構及推進機制,明確目標責任,分解落實任務,科學制定實施方案,建立完善工作格局。
2)創新機制體制。為保障農業高效節水工程的整體性、完整性、一致性,工程建設實行專班統一領導下的項目部管理體制,做到項目規劃、標準質量、工程招投標、建設實施、竣工驗收、建后管護“六個統一”,確保項目建設順利進行。
3)統籌資金保障。以高標準農田建設平臺為依托,在涉農項目資金安排上向農業高效節水灌溉項目區重點傾斜,集中打造。由市縣財政局落實專人、專賬、專戶管理,做到資金安排、使用、管理“三個統一”,確保專款專用,整合各類涉農項目資金,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全力打造一批農業美、農村美、田園美、生態美的新農村,為推動全市鄉村振興建設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