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艷麗
(菏澤市河湖流域工程管理服務中心,山東 菏澤 274000)
菏澤市總面積1.22 萬km2,除黃河灘區556 km2外,其它均屬淮河流域。菏澤市境內有洙趙新河、東魚河、萬福河、太行堤河和黃河故道5 個水系。流域面積大于30 km2的河道共有199條,長3 157 km。菏澤市河湖流域工程管理服務中心管理的河道有東魚河、洙趙新河、東魚河北支、鄆巨河、鄄鄆河、洙水河、萬福河,總長519 km,總流域面積13 793 km2。菏澤市現有閆潭、新謝寨、老謝寨、高村、劉莊、蘇泗莊、舊城、蘇閣、楊集9 處引黃閘,設計引黃流量405 m3/s,對應著8 個引黃灌區。菏澤市境內除黃河外,其余河道均為季節性的河道,多屬于人工開挖,抗旱時承擔引送黃河水的任務,雨季承擔排水任務。
菏澤市非汛期少雨、汛期大暴雨,常常導致旱澇交替、旱澇急轉,水旱災害依然是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威脅。部分河段仍存在防洪標準不高、配套建筑物老化失修、河道上下游行洪能力不協調等問題,嚴重制約水利工程的效用發揮,影響水利工程運行管理質量水平。2011 年以來,菏澤市實施了中小河流治理、澇洼地治理、重點水利工程治理等一系列項目,全市骨干河道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河道治理工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能夠有效防止河道斷流、植被退化及水生物銳減等生態問題,提高河道水體抗污染能力和河道周邊環境保護能力,有利于水利工程的長效化運行。菏澤市已經建成省級美麗示范河湖18個,初步達到“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目標。
近年來,通過河道治理,菏澤市已硬化堤防道路300 多公里,減輕了洪澇災害,部分河道提高了防洪除澇標準,發揮了河道防洪減災效能。
兼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關系恢復河道環境,增強河道景觀美感,實現河道周邊的濱水空間合理利用,將環境保護與經濟效益有效融合。各縣、區依托河道,在城內建設了多個濱河濕地公園,在“十四五”期間實現了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等流域要素系統治理的新格局。
河道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有的水利工程管理單位未有效建立符合工程管理現狀的工作機制,河道治理方案、“一河(湖)一策”治理方案、管理制度、崗位職責等制度不完善,導致河道治理機制有漏洞、執行力度差、河道治理成效弱等,嚴重制約河道治理工作開展。
清障占遷是河道治理中的一塊“硬骨頭”,在群眾利益無小事的前提下,河道占遷涉及到沿河千家萬戶,在實際執行占遷標準、占遷范圍時,各縣、區,各鄉鎮之間經常出現不同現象。需要較大的精力向群眾講解政策,以取得群眾的理解和大力支持。
河道治理包括:河道護岸、河道疏通、水質調節、生態維護及堤壩建設、管護等,而進行河道治理時,常采取較為單一的治理手段來獲取短期工作成效。如河道浮游植物泛濫,往往采取清污船打撈,可快速消除浮游植物對水資源的破壞,但未從水質富營養化、魚群驟減、浮游植物泛濫等根源入手,治標不治本。其次河道治理工作模式較為落后。
河道治理工作的前提是綜合研判河道、水質、土壤等實際情況,常見需要治理的問題有:河道植被減少,導致水土流失;河道淤積、河道萎縮等破壞防洪基礎設施,導致泄洪能力降低。如不進行河道綜合整治,勢必導致生物多樣性維護能力退化、水生態自凈能力弱化。
河道治理是一項常態化、系統工作,一般由各級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針對上述河道治理的常見問題,應從制度體系建設、治理模式、治理理念、技術支撐等方面采取優化解決措施。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貫徹生態水利的工作思路,加強河道治理與周邊環境生態的協調發展,提升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構建河道流域的生態環境。遵循河湖流域性的自然規律,根據流域特征及河流的整體性與流域的系統性,強化全流域統籌、區域協同、部門聯動的治理工作模式。深入實施“一河(湖)一策”治理方案,并推進河道治理的“清四亂”常態化、規范化,打通河道治理“最后一公里”,實現清理整治從一個點推向整條河、全流域,統籌河道系統治理。按照改善人居環境、發展生態文明的要求,通過河道清淤、改建水閘、建堤修路、綠化靚化、河道攔蓄,水系聯通,庫河調度,打造生態河道,推進河湖水生態保護與修復,保障河湖生態用水需求。
河道治理工作由政府主導管理,市、縣政府應高度重視,統籌考慮,科學決策,主要負責同志全面負責重要河道治理的組織、協調和領導工作,保障工程順利實施。以政府名義出臺制定河道治理工程建設實施方案、考核辦法等制度,建立會商研判、調度通報、約談警示、宣傳引導等工作機制,切實提高河道治理各部門、單位的執行力,優質高效推進工程建設,全面提升河道治理管理效能。
河道治理方案設計需堅持生態治理理念,可編制設計多套治理方案,由相關專家從生態保護、環境整治、預期效果與成本投入等多角度進行綜合研判和分析比對,篩選出最佳河道治理方案,并結合周邊耕地、居民區、工廠等河道環境狀況,最大程度減弱河道治理對生產生活影響,認真做好河道兩岸的植被綠化,確保河道治理工作造福于民。此外,還需考慮現階段的治理目標和要求,統籌考慮未來河道治理發展方向,制訂長遠的河道治理規劃并穩步推進落實,切實體現生態水利的發展理念。
河道治理實施應提前籌劃,查漏補缺,強化指導,扎實做好質量與安全考核、評估。嚴格落實質量責任制、執法檢查,落實驗收責任,進一步健全和執行質量管理體系。可按照“部門指導、分級管理、分工負責”的原則,劃分權限,落實監管責任,對河道治理工程建設質量與安全監督事權進行劃分,實行“清單管理”,加強督查,實現河道治理工程質量與安全監督全覆蓋。強化河道治理現場施工管理,做好資料整理與工程施工管理的緊密結合;強化河道治理施工質量的抽查復核;落實設計交底、圖紙會審、施工單位技術交底、隱蔽工程聯合驗收、質量“三檢制”等制度,嚴把原材料進場、質量檢測等質量關口。
河道治理模式不可單一,如疏挖底泥等常規方式雖能快速解決河道水體污染問題,施工難度較小,卻很難從根本上解決水體污染問題。為此,應掌握如水體污染、河道植被退化、河道淤積、水體過度開發利用等問題產生的內外成因,與豐富河道植物種類、建設組合式的生態擋墻護坡、河道清污、投放微生物種群、嚴控水產養殖常見的河道治理方式有機結合,優化河道治理模式,達到治標又治本、常態化河道治理模式。如利用不同植被的生態功能來創建人工濕地系統,投放一定量的可以抑制水藻生長的微生物種群來改善河流環境,增加河道兩岸植物的物種多樣性;擴大河道兩岸綠化面積,減少水土流失,維持生態平衡,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優美環境。
河道治理應堅持生態治理理念,應堅持生態治理理念,高度重視,健全機制,強化河道治理工作監管與全流域統籌、區域協同、部門聯動的治理工作模式,優化河道治理模式,全面提升河道治理管理效能和治理工作成效,進而最大程度發揮河道工程經濟、社會、文化效益,為經濟社會的持續、協調、健康發展,加快推動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和生態市、縣建設提供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