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利
(定西市安定區畜牧獸醫局內官營畜牧獸醫站 743000)
隨著現代化養雞業的發展,雞群的飼養密度越來越大,不同地區之間的流通也越來越頻繁,疾病的傳播機會業增多。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不僅可以感染家禽、野生鳥類、也可以感染人類,嚴重威脅社會公共衛生安全。到目前為止,世界上有很多國家發生禽流感,尤其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給養殖場的打擊是毀滅性,世界衛生組織已將此病納入必須上報的疾病之中。20世紀90年代以來,澳大利亞、意大利、巴基斯坦、墨西哥等國家都暴發流行過。2004年,高致病性禽流感席卷我國10多個省份,使得900多萬只家禽被撲殺,經濟損失高達上億元。禽流感的暴發也促使科研機構、養殖場等單位加快了對此病的研究和防控,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引起禽流感的病原為禽流感病毒,此病毒為RNA病毒,主要侵害家禽等動物的呼吸系統。流感病毒主要有A、B、C三種類型,引起禽流感的病毒為A型流感病毒,此病毒根據毒株的致病力可以分為無致病性、高致病性、低致病性病毒。禽流感病毒很容易發生變異,已經出現了很多的變異類型。禽流感病毒對消毒藥、高溫、紫外線都非常敏感,用紫外線照射、高溫條件下,病毒很容易被滅活。酚類、堿類、醛類等消毒藥都很容易殺死環境中的病毒,因此禽流感病毒很難在外界環境中生存。
家禽、野生鳥類都對禽流感具有易感性,病毒的宿主種類非常廣,而且不同的宿主在流感病毒的傳播過程中起的作用也不一樣。水禽是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水禽可以使病毒持續存在。禽流感病毒在不同的宿主體內,遺傳組成會發生變化,具有宿主特異性。禽流感的傳播范圍主要取決于宿主的活動范圍以及傳染途徑。2004年我國發生的禽流感,主要分布在各省的省會以及周邊地區、沿海地區、河流湖泊的周邊地區等。禽流感的發生還和候鳥的遷移路線有關。
禽流感的傳染源比較多,患病或者帶毒的家禽、遷徙的水禽、野生鳥類都可以排毒,尤其遷徙性的水禽成為近些年引起禽流感傳播的主要傳染源。禽流感的傳播速度很快,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傳播速度要高于低致病性毒株,其感染力要明顯高于低致病性毒株。
病禽、帶毒禽的消化道、呼吸道、禽體臟器組織中存在著大量的禽流感病毒,這些病毒會隨著口腔、鼻等的分泌物或尿液排出體外,對周圍的環境或飼料、空氣、籠具、飲水等造成污染,成為禽流感流行的主要原因。候鳥的遷徙會把病毒從一個地方帶到另一個地方,禽產品或禽群的流通等也是造成傳染的主要原因。在養殖生產中,飼養管理不科學、雞群狀況不好,受到應激因素的刺激等都可以加重病情,成為發病的誘因。
根據感染后的典型癥狀可以做出初步診斷。不同品種、生長階段的禽都可以感染發病,潛伏期也長短不一,其長短和病毒的致病性、感染力、傳播途徑以及禽類的易感性有密切的關系。
家禽感染了無致病力的毒株以后,一般不表現癥狀,只在抗體檢測中才可以被發現。還有的雞群感染后,癥狀輕微或者不明顯,發展趨勢比較緩和,常常是已發病的雞群已經病愈,沒有發病的才開始感染,病雞食欲稍有降低,有輕微的呼吸道障礙。這類的禽流感和慢性呼吸道癥狀很相似,臨床上要認真鑒別。
家禽感染低致病力毒株以后,典型的癥狀為潛伏期變長,病禽精神不佳,沒有食欲,生產性能明顯下降,有的產蛋雞群的產蛋率幾天內會從90%降到10%以下,要經過30d才可以逐漸恢復。蛋殼的質量下降,顏色變淺,厚度變薄。卵巢功能退化,卵子破裂,腎臟腫大,沉積有尿酸鹽。低致病力毒株引起的泌尿生殖道病變非常明顯。
家禽感染高致病力毒株以后多為急性經過。病禽的病變非常明顯,頭部水腫、發紺,臟器腫大出血,特征性病變是腺胃、肌胃連接處的乳頭和黏膜出血。發病雞群的死亡率可以高達100%。
傳統的診斷方法為病毒的分離鑒定,從病禽的氣管或者泄殖腔中無菌采集病料,然后經過培養接種到無特定病原體的雞胚或禽流感抗體陰性的雞胚上,然后取死亡雞胚的尿囊液,對血凝活性進行測定。如果為陽性表明感染了禽流感,如果為陰性,需要經過盲傳2~3代,如果仍然為陰性,則表明沒有感染禽流感。這種診斷方法需要的時間長,操作比較繁瑣,而且需要的成本高,不適應禽流感暴發時進行快速診斷。
血清學的診斷方法較多,有瓊脂擴散試驗、血凝抑制試驗、中和試驗等,其中對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的研究較多,這種方法診斷快速,有較高的靈敏性和特異性,而且操作簡單,不需要特殊的這杯,肉眼觀察就可以做出判斷,可以用于流行病的調查和暴發期的診斷。
分子生物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也逐漸被應用到禽流感的快速診斷中。目前,研究較多的方法有三重、多重、熒光定量RT-PCR技術,核酸序列依賴性擴增技術,逆轉錄環介導等溫擴增技術等,有的技術也逐漸應用到禽流感的診斷過程中。
防控禽流感的關鍵措施就是利用疫苗進行預防免疫。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疫苗的種類很多,生產中可以根據發病情況以及定西市的流行特點選用合適的疫苗進行預防免疫。目前,疫苗的種類有滅活疫苗、弱毒疫苗、DNA疫苗、重組病毒活載體疫苗、亞單位疫苗等。
禽流感全病毒滅活疫苗是傳統的疫苗,工藝簡單,生產成本低,免疫效果好。禽流感在流行過程中很容易出現變異使疫苗失去保護作用,因此疫苗在制作過程中也要因病原的改變而變化。到目前為止,禽流感全病毒滅活疫苗是防控禽流感的關鍵措施,雞群接種后免疫保護力高達90%~100%。
弱毒疫苗也是生產中經常用的疫苗,其免疫效果要高于滅活疫苗,而且弱毒疫苗預防免疫方式為滴鼻、點眼等途徑,對雞群產生的不良反應較小。弱毒疫苗的免疫次數較少,一般不用再進行加強免疫,這樣可以降低成本。但是弱毒疫苗也有不利的方面,使用過程中存在的風險較大,可能會出現毒力加強,或者出現變異毒株,這些都影響弱毒疫苗的應用和推廣。
DNA疫苗在20世紀90年代開發出來,是一種成本低、高效的疫苗,使用此疫苗不會出現獨立返強、毒株變異等情況,免疫效果優于弱毒疫苗。
禽流感亞單位疫苗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研發,這種疫苗不含有傳染性成分,因此安全性較高,但是這種疫苗成本高,批量生產比較困難,因此在養禽生產中很難推廣。
為了防止禽流感病毒入侵雞場,要加強生物安全措施。對于進入雞場的車輛或人員要進行嚴格消毒,嚴禁外來人員進入養雞場。養雞場內不養殖其他動物,防止野生鳥類進入養雞場。養雞場要采取全進全出的養殖模式,兩批雞之間要有至少半月的間隔,雞舍在空置期要進行徹底消毒。在養雞生產中,要嚴格按照免疫程序進行預防免疫,尤其要做好傳染性支氣管炎、雞新城疫、雞傳染性喉氣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的預防,提高雞群對禽流感的抵抗力。平時要做好疫病檢測工作,如果發現異常,要及時上報,并積極采取應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