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富強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畜牧獸醫局青嵐畜牧獸醫站 743000)
在生豬飼養的過程中離不開飼料的供應,只有飼料的營養較為均衡且充足時,生豬才能夠發揮優良的遺傳性能,體現出良好的生產性能。目前,我國生豬飼養過程中使用的飼料多為配合飼料,飼料主要有玉米、豆粕、維生素、微量元素以及一些添加劑組成,近幾年玉米、豆粕的價格逐年升高,導致了豬飼料的成本不斷提升,養豬的成本不僅影響豬肉價格,也影響著消費者對豬肉的需求[1]。據統計,在養殖的過程中飼料成本占生豬養殖總成本的65%~75%[2],因此,應當通過優化配方、調整加工和貯存方式、科學合理地飼喂來控制飼料成本,這不僅對生豬飼養場的經濟效益有較大影響,也關乎飼養場的風險抵御能力和生存能力。
很多生豬飼養場的飼養管理人員不具備畜牧獸醫專業能力,在選擇飼料時不能做到因地制宜,依靠其他養殖場的成熟經驗來選擇飼料的種類,這不僅導致了生豬對飼料的不適應,也因運輸成本過高導致飼料成本過高,為了彌補這部分成本帶來的損失,部分生豬飼養場會降低日糧中礦物質元素和維生素的添加量或直接減少飼料的飼喂量,這都會導致生豬攝取的營養不均衡,造成飼料利用率低的現象。還有部分養殖場確定好配方后就不再進行改變,也不能及時的根據原料性狀的改變進行配方調整[3],例如剛剛收獲的玉米與陳年玉米相比含水量較大,如果飼料配制的過程中不能很好的做出調整,很有可能造成飼料中的能量不足,影響生豬的生長發育。
飼料在飼喂前為了提高飼料利用率,都會進行加工處理,如果加工的工藝不合理也會增加飼料成本。飼料的加工機械應當定期進行科學保障,當一些工作原件受到磨損后應當及時更換,否則會影響飼料的粉碎和混合效果。一些小型生豬飼養場由于資金有限,會使用人工攪拌飼料的方式來代替加工機械,但人為進行飼料攪拌需要格外地細致,預混料、飼料添加劑的投料順序應當嚴格把控,攪拌也要盡可能地充分。
飼料制作好后需要進行貯存,貯存的條件對飼料品種有較大的影響,如果貯存條件欠佳,導致飼料發霉、變質、氧化等,會使飼料的飼喂價值降低,飼喂后還會引起生豬的疾病甚至死亡。另外,在飼料貯存前應當將水分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同時注意環境的溫度和濕度,勤通風,還要防鼠、滅鼠,從而降低飼料的浪費。
飼喂和加工、貯存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加工和貯存都應當根據飼喂量進行規劃,如果三個環節脫節很有可能導致飼料配置不足或長時間積壓,造成飼料的浪費。在飼喂時如果不能做到分析生豬不同生長發育階段對飼料的生理需求,不能很好地確定飼喂方式和飼喂時間都會引起飼料的浪費。
不同品種的生豬在出欄時間方面也有一定的差異,育肥豬的料肉比達到1∶3左右就應當出欄,中豬的料肉比達到1∶3.5時應出欄,而部分養殖戶不能很好的掌握出欄時間,延長或縮短了育肥周期,育肥周期過程會造成飼料的浪費,育肥周期過短則不能很好的發揮生豬的生產性能。此外,在種豬的選擇過程中,部分養殖戶僅依靠肉眼進行選擇,對生豬品種不了解,也沒有設置科學的淘汰條件,對于產仔數少、空懷期長的母豬不能及時地淘汰,這也增加了飼料成本。
不同品種、不同生長階段的生豬對營養成分的需求不同,不同季節、不同地區飼養的生豬也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配制符合生豬需要的飼料配方。為了降低飼料成本,應當盡可能地就地取材,減少運輸成本。但購買原材料時不能貪圖便宜,避免購買變質飼料或劣質飼料,如果生豬飼養場需要購買配合飼料時,也應當選擇大廠商,并仔細檢查飼料合格證。在配制飼料時,應當根據不同生理階段進行營養成分的調整,通常一頭豬從出生到出欄可以分為7個生長階段,每個階段的營養需求量不同,例如從乳豬到仔豬再到中豬,都應當逐步增加能量飼料的供應,而中豬階段要適當減少能量飼料而增加蛋白質飼料的含量。夏季也應當減少能量飼料,補充青草類飼料,以調動生豬的食欲,而冬季則要增加能量飼料的比例。
有條件的生豬飼養場在飼料加工是應當選擇合適的加工機械,并積極落實維修和保養工作,保證飼料的粉碎和攪拌充分。但值得注意的是,谷物類在加工時不宜過粗或過細,過粗不利于生豬消化吸收,過細則容易造成潰瘍性疾病,谷物類顆粒通常在1.2~1.8mm左右比較適宜。在稱取原材料時,應當做到稱量準確,嚴格按照配方的要求稱取原料,如果稱量有誤,有可能會導致飼養效益降低,或引起生豬生長發育不良,嚴重時還會造成生豬中毒、死亡等。原料在混合時,應當按照占比重大的原料先進料、占比重小的原料后進料的混合原則,這樣更有助于混合均勻。配制好的飼料盡可能當天使用,如果需要貯存,應當用包裝袋密封后放在陰涼通風的地方,防止變質、發霉。由于維生素A、維生素E、維生素D等添加劑極易受到氧化,氧化后的維生素不能被機體吸收利用,因此在飼料中添加維生素后應當盡快使用,如果確需貯存,應當在15d內使用完畢,且在貯存期間還應當定期進行飼料溫度檢查,如果出現飼料發熱的現象,應當及時進行處理。
在飼喂過程中不僅需要根據不同生豬的生理階段來投料,還要結合不同豬群的實際采食量來確定投料量。生豬在生長過程中前期生長緩慢,中期迅速,后期再逐漸減慢,所以養殖場應當采取直線育肥的飼養模式,縮短育肥周期,節約飼料。各個地區應當借助自身優勢,實行精飼料、粗飼料和青飼料的合理搭配,投料應當定時、定質、定量、定位,不得突然更換飼料種類、改變飼喂時間等,避免造成豬群應激。
只有做到適時出欄,才能夠降低應當出欄的生豬繼續消耗飼料,也能夠使生豬的生產性能最大化。適時屠宰能夠保證飼料效率的同時還能兼顧瘦肉率,一般來講,雜交型的生豬在體重達到90~100kg之間即可出欄,繼續育肥會使瘦肉率降低,脂肪率提升,影響豬肉品質。在種豬的選擇和淘汰過程中應當關注其生產性能,對于產子數少、空懷時間長的母豬應當及時淘汰。
在飼養過程中降低成本投入,保證高產出率是每一個飼養場共同的努力目標,控制飼料成本是降低生產經營成本的關鍵方法,只有不斷優化飼料配方設計,在飼料加工和貯存過程中嚴格按照要求操作,采取多種飼料混合飼養的方式,使生豬更好的吸收飼料中的營養物質,才能夠實現快速增重、提高生豬飼養場經濟效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