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剛剛
(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畜牧獸醫站 742100)
畜牧結構調整是現代農業生產的根本需要,也是農戶們實現增收增效的重要渠道。因此,要求廣大農戶們在生產中要緊跟時代發展潮流,轉變生產觀念,不斷推進畜牧結構調整的科學與合理。
近年來,我國更是狠抓現代畜牧業標準化生產、畜禽良種繁育推廣、動物疫病防控、畜產品質量安全建設等,扎實推進畜牧業綠色、健康、穩步發展,在提高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個人收入水平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畜牧業穩步發展,無論是畜禽的飼養量,還是畜牧業產品產量及人均占有量都呈明顯的上升趨勢。目前,畜牧業產值已占中國農業總產值的34%,從事畜牧業生產的勞動力就有1億多人,畜牧業發展快的地區,畜牧業收入已占到農民收入的40%以上。此外,中國畜牧業在保障城鄉食品價格穩定、促進農民增收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許多地方畜牧業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一大批畜牧業優秀品牌不斷涌現,為促進現代畜牧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對于規模化養殖場來說,其指標具體包括豬出欄大于或等于500頭;奶牛存欄大于或等于100頭;肉牛出欄大于或等于200頭;蛋雞存欄大于或等于20000羽;肉雞出欄大于或等于50000羽。就當前實際來說,我國規模化養殖一般依托于養殖合作社,而個人養殖多為家庭散養戶,其數量并不多,這也符合農村經濟的基礎和生產力水平。但是這種較小規模的養殖數量,也阻礙了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而且家庭散養戶的抗風險能力較低,在較差的市場行情下極易產生較大的虧損,而且其還會受到飼料資源、資金短缺等因素的制約,導致其養殖效益越來越低。因此,在畜牧結構調整過程中,需要實現飼養數量規模化。結合我國畜牧養殖實際,制定統一的畜牧產業發展規劃,從養殖場地的建設、養殖場的布局設計、防疫設施的建設、屠宰加工的流程等等各方面出發,合理規劃養殖密度,在實現其規模化發展的同時,保障畜牧生產的健康穩定[1]。
在新農村建設要求下,畜牧業的發展需要緊跟時代發展潮流,實現飼養管理正規化,并采用標準化的養殖模式,不斷提高畜牧產業的發展質量。一是要積極調整品種結構,按照“穩定發展生豬,突出發展牛羊,積極發展家禽,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養殖”的思路,確保我國畜牧產業發展的合理性,在此基礎上還應該培育發展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提升畜產品加工轉化程度和精深加工水平,要按照國家標準要求規范市場銷售環節、屠宰加工環節等等,從而滿足市場的需求;二是要科學設計畜牧產業的空間布局,充分利用我國的地理和氣候資源優勢,比如草食畜牧業的發展,堅持“山地為主,城郊為輔”的原則,開展規范化的畜牧產業發展,真正實現資源節約型畜牧產業的高水平發展;三是要求廣大養殖戶樹立科學養殖的意識,不僅需要提高養殖管理的正規性,在飼料、獸藥的采購以及市場銷售、屠宰加工上,都要按照標準規范進行,全面為確保飼養管理的正規化,從而為畜牧產業的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環境。
“綠色”是現代畜牧業發展的底色,“生態”也是現代畜牧產品的重要標簽,實現綠色養殖、生態養殖也是當前畜牧產業從業人員的重要任務,因此在當前畜牧結構的調整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實現飼養方式生態化,進一步提高畜牧養殖的綠色化,從而更好地滿足當前的消費市場,以獲得更大的利潤空間。長期以來,我國在畜牧養殖過程中產生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雖然近幾年在綠色養殖上也提高了重視,但是長期形成的傳統飼養方式,仍舊影響著畜牧產業的綠色發展,因此在當前畜牧結構調整中,還應該實現飼養方式生態化。一是要轉變養殖思想,改變重生產輕環境、重數量輕質量的錯誤傾向,以綠色發展引領畜牧產業發展;二是要創新飼養模式,可以借助我國豐富的草地資源發展草食畜牧業,降低能耗高的生豬養殖規模,擴大肉牛、肉羊、生態家禽的養殖比例,要重視地方特色品種的養殖,突出我國的品牌優勢;三是要重視環境保護,畜牧養殖過程中出現的糞便污水,是導致環境污染的重要元兇。除了還田以外,還應該通過堆肥發酵、肥料化利用模式和厭氧發酵、氣肥利用模式等來提高其利用率,使其能夠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能源,走種養結合、生態發展新路,實現養殖與種植、生產與生活的良性循環,從而提高畜牧養殖的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2]。
產業化發展是促進畜牧產業發展的重要舉措,如何實現畜牧經營模式的產業化也至關重要,主要是需要依托于我國龍頭企業,加強畜產品品牌建設,把畜牧業品牌建設作為其產業化發展的重要助手,不斷提升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水平,從而有效提高我國畜牧業的市場競爭力。同時,在現代畜牧產業的建設要求下,其在經營過程中,也需要促進畜牧業產品加工的進一步發展,以便可以促進我國畜牧加工業及相關企業的發展,從而為其產業化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要求政府及農業部門嚴格按照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的要求,重視畜牧業結構調整的開展,結合我國畜牧業的實際發展情況,健全相應的組織保障機制,充分發揮基層組織干部的重要作用,使其能夠加強與龍頭企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與群眾的聯系,以便進一步提高畜牧業的組織化程度,從而不斷提高農戶們抵抗風險的能力。
要深入貫徹中央“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戰略,結合我國的發展實際出臺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不斷創新機制體制改革,不斷強化畜牧業“政策供給”,推動資源要素向畜牧業有效流動,從而可以為我國畜牧業的機構調整,注入更多的動力。同時相關人員還應該深入一線,了解農戶們的真正需求,有針對性地給予幫扶措施,從而促進畜牧結構調整的力度[3]。
要加大財政資金的投入,明確畜牧結構調整的重點領域與薄弱環節,加強資金投放的力度,為其結構調整給予充足的資金保證。同時,還應開放金融抵押模式,增加對畜牧行業的貸款,確保其在畜牧養殖中可以有充足的資金保障。
綜上所述,畜牧結構調整是發展畜牧產業的必由之路,通過促進飼養數量規模化、飼養管理正規化、飼養方式生態化、經營模式產業化等,可以有效提高畜牧結構的合理性。除此之外,政府以及相關部門也需要夯實畜牧業結構調整保障機制,進一步健全組織保障機制、政策保障機制與資源保障機制,從而不斷推動畜牧結構調整的效果,為畜牧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