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艷
(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順河街道畜牧獸醫站服務站 223800)
肉雞呼吸道病是困擾肉雞生產的重要疾病之一,很多雞場甚至每批次雞都發生該病,最后不得不將該病作為程序性預防來控制[1]。呼吸道病全程都可發生,通常在18~25日齡時最容易出現高發,并造成一定傷亡,如果管理不善,死亡率可達10%以上,直接削減養殖利潤。為了能幫助大家更科學地防控肉雞呼吸道病,下面就此為話題和大家進行一下交流。
由于規模化、集約化養殖模式的發展,當下即使是一個小型雞場存欄一般也都在5000只以上,大型龍頭企業甚至一棟舍就能飼養30000只左右,生產效率極高。如此高密度集中飼養條件下,每天有數只甚至數十只雞死亡還算在正常范圍,但如果單日死亡超過百只,則要考慮疫病暴發的風險。對于肉雞呼吸道病來講,如果遇到這種情況需要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找原因。
生物安全管理漏洞是呼吸道病暴發的最重要原因[2]。對于家禽來講,一般造成呼吸系統感染的病原有病毒類、細菌類和支原體類三大類,如流感病毒、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肺炎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敗毒支原體等,絕大部分病例都是混合感染。那么這些病原都來自于哪里呢?一種是外界病原的傳入,另一種是雛雞經種蛋攜帶,還有一種是體內條件致病性病原的大量繁殖,其中以外界病原傳入最為常見,尤其是同行人員進出雞場不嚴格執行消毒程序時,病原微生物就容易被帶入場內而暴發疾病。還有一些飼料、獸藥、疫苗、設備等廠家的業務員,這些人每天來往于不同的雞場,一旦其中一個場有疫情,病原微生物就能以這些人員為媒介而流入其他場。種蛋攜帶而導致后代感染的情況也存在,多發于引種不慎或對種雞場前期考察不嚴格的雞場。
應激因素在臨床很容易被忽略,應激看似對機體不產生直接影響,實質上能引發體內代謝和生理調節的暫時性紊亂,進而出現免疫機能下降,體內原本存在的條件致病菌會乘機大量繁殖而導致疫病暴發,以大腸桿菌、肺炎球菌、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支氣管炎病毒、支原體等病原感染最多。臨床常見的應激因素有飼料變更、天氣突變、長期高溫高濕、通風不良、斷水斷料、轉群、暴力驅趕、長途運輸、飼喂不規律、光照不規律、噪聲應激等。拿飼料變更來講,很多雞場飼養員反映肉雞由1號料轉變為2號料時,糞便很明顯出現發黃、發稀、惡臭等現象,這就是換料沒有采用逐步過渡的原則,導致腸道微生態菌群短時間內無法適應新飼料配方和性狀,出現了暫時性消化不良的現象。這種現象使得機體正常代謝出現影響,繼而為呼吸道類病原的入侵提供機會。
本病多發于飼養管理水平低的雞場,這些雞場共有特征是飼養密度大,雞舍通風不良,環境衛生差,空氣中塵埃粒子過多,消毒管理不規范等。飼養密度大時雞與雞之間接觸頻率會加大,病原菌很容易通過接觸傳染。雞舍通風不良時,感染雞通過打噴嚏、咳嗽等行為排出的病原菌會長時間懸浮在空氣中,無法排出舍外,最終導致雞群感染幾率增加。環境衛生差、空氣中塵埃粒子過多時,病原會以這些懸浮粒子為載體進行擴散,短時間內造成疫病暴發。消毒管理不到位時,養殖場周邊、場內、舍內的病原數量就會更多,分布也更為廣泛,呼吸道疫病暴發的風險顯著升高,常見于消毒頻率低、消毒藥選擇不合理、消毒藥濃度不夠以及消毒方法不科學的養殖場。
中毒能對機體的各個組織、器官的功能造成影響,影響過大時還可危機動物生命。臨床最常見的中毒為霉菌毒素中毒和藥物中毒。霉菌毒素中毒多發生在高溫高濕的夏季,毒素以黃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嘔吐毒素、T2毒素毒性最為強烈,能導致嚴重的免疫抑制,肝腎功能受損。藥物中毒方面在肉雞生產中也較為常見,只不過容易被判定為其他病而被忽視,由于集約化、規?;酿B殖大大提高了風險,肉雞養殖在當下已經將藥物保健作為程序性預防用藥,如氟苯尼考、替米考星、阿莫西林、磺胺嘧啶、磺胺氯吡嗪鈉、慶大霉素、硫酸黏菌素、林可霉素、泰樂菌素、泰妙菌素、多西環素等,這些藥物臨床使用頻率最高。俗話講“是藥三分毒,全靠肝解除,全靠腎排除”,這是有一定道理的,藥物使用過多都會對肝、腎等器官產生直接影響,長期還會對其他器官和系統產生危害,進而使機體對病原的抵抗力出現下降,病原乘機入侵呼吸道病。
預防本病需加強養殖場的生物安全防控,避免雞群出現應激反應,不斷提升飼養管理水平,正確儲存飼料和使用藥物。
一般規模化養殖場首先要做的就是生物安全把控。除了飼養員、場內獸醫及一線管理人員外,其他不經常進出雞舍的人杜絕隨意入舍,實在因為客觀原因需要進舍的,必須更換舍內專用衣物和鞋帽,在舍門口嚴格消毒后再進入,入舍時間不宜過長,出舍后衣物和鞋帽需要進行二次消毒。畜牧行業相關業務人員盡量在遠離生產區的地方接待,因這些人員很容易成為病原的傳播體。加強場內管理,飼養員、獸醫人員等最好飼養完一批次雞后再允許出場,進行封閉式管理。飼養商品代肉雞的養殖戶或龍頭,有實力的可自建種雞場,實力較差的需與大型有信譽的種雞場長期合作,防止病原傳入。全面做好消毒管理,每天帶雞消毒1次,每周不低于2次的場地消毒,由于呼吸道類疾病的病原以呼吸道為主要傳播途徑,故建議消毒方式以霧化消毒為主,消毒藥種類建議每半年更換1次,防止病原對藥物產生耐藥。所有病死雞尸體需進行焚燒或深埋,得到無害化處理。
應激反應在養殖過程中不可避免,但只要不是嚴重的應激,一般對雞影響較小,如果是較大的應激,則很容易在應激后暴發呼吸道類疾病。肉雞在換料時需至少過度3d時間,期間逐步降低老料比例,提升新飼料比例。做好雞場的管理,杜絕出現斷水斷料情況。炎熱夏季要采取措施將舍內溫度維持在15℃~25℃,相對濕度控制在40%~60%。長途運輸或轉群前一天,飲水中加入電解多維或微生態制劑來抵抗應激反應。注射疫苗或藥物時動作要輕柔,不可暴力免疫。新建雞場選址時一定要遠離村莊、公路、鐵路、鬧市等噪音較大的地方,避開噪聲應激。
雞場管理包括對人的管理和對雞的管理兩個方面,人員管理方面一定要注重待遇、福利以及工作環境等細節,盡最大程度減少人員流失,因對于養殖場來講,人員的頻繁流動是最忌諱的。定期派有潛力的員工到管理更為先進的雞場學習,甚至可外派到歐美發達國家學習,從而提升自身管理水平。雞的管理方面,獸醫人員應加強巡場,尤其是夜間環境安靜時的巡場,有呼吸道病的雞呼吸道癥狀在夜間聽的清晰,如呼嚕聲、喘鳴聲、咳嗽聲等,發現可疑病雞第一時間挑出隔離,防止病原擴散。飼養員除了本職工作外,也可配合完成疾病防控工作,同時采取生產績效考核制,養殖成績優的人員給予適當獎勵。
霉菌適宜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下生長,故無論是原料還是成品料,一定首先要確保水分合格,自配料養殖場最好現用現配,最多一次配料不超過3d飼喂量。成品料一次采購不宜過多,購入后做好倉庫管理,料剁應離地面10cm以上,單個剁不宜過大,剁與剁之間距離需大于90cm,確保通風良好。倉庫相對濕度需控制在50%以內,夏季可在墻角處放置生石灰,通過石灰的吸潮作用來降低濕度。藥物使用方面一定按照標準使用方法和劑量進行使用,有些藥物可遵醫囑,但不可隨意延長用藥時間和加大用藥劑量。如果出現藥物中毒,第一時間用通腎利尿藥或中藥進行調理解救。
治療分為對因治療和對癥治療兩方面,對因治療是根據雞感染的病原類型進行用藥[3]。如果剖檢有出血性病變,則需要從病毒感染方面考慮,一般抗病毒治療多采用中藥、抗體類制劑、干擾素等,注射使用效果更佳。如果感染的為細菌、支原體類病原,則使用對應的敏感抗生素可起到理想效果,常用的有氟苯尼考、替米考星、復方阿莫西林、硫酸頭孢喹肟、鹽酸頭孢噻呋、磺胺嘧啶、多西環素、林可霉素、利高霉素等。化學藥物使用后需注意休藥期,臨出欄前一定要保證藥物過休藥期后再屠宰上市,防止藥物在肌肉中殘留超標而影響食品安全。
對癥治療主要是配合對因治療進行的,能縮短用藥療程,降低死亡率。呼吸道病對癥用藥以緩解呼吸困難,改善酸中毒,提高免疫力以及快速消炎為原則。采食量下降時需在飲水中加入柴胡口服液或微生態制劑,以起到清熱和提升飼料消化吸收率作用。發病嚴重的雞群飲水中按照0.05%濃度加入小蘇打飲用,可減緩機體酸中毒表現。雞群免疫力低下,明顯伴發兩種或以上病原感染者,可配合使用提升免疫力藥物,如黃芪多糖可溶性粉、白細胞介素-2制劑、含有胸腺肽成分的制劑產品等。出現大批雞死亡時可適當使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地塞米松磷酸鈉進行注射,可顯著降低死亡率,但該藥最多使用3d,不可長期使用,防止機體出現依賴。
肉雞呼吸道病是肉雞飼養過程中最為常見的疾病之一,很多雞場呈現暴發式流行,程序性用藥預防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發病率,但大量的基層案例調研表明,本病的發生和雞場管理關系最大。不可否認病原微生物感染是疫病出現暴發式流行的根源,但實際上很多病原菌在雞體內是以常在菌形式存在的,即所謂的條件致病菌,如果管理得當,機體免疫力正常,這些病原直到雞出欄會一直處于受抑制狀態,雞群一般不會發病。建議廣大肉雞養殖朋友務必樹立“養大于防,防大于治”的飼養管理理念,多注意對雞群的觀察,在高發日齡段科學合理用藥,爭取在發病早期將疫情控制,將損失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