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烯
(云南省華寧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652899)
在養豬過程中,豬腹瀉疾病較為常見,一旦發生會給養豬產業造成較大困擾。豬腹瀉疾病發生概率較高,尤其高發于仔豬,極容易給養殖戶造成經濟損失。基于此,需對生豬腹瀉疾病高度重視,積極做好該病的預防以及治療工作。
豬傳染性胃腸炎是較為常見的一種豬腹瀉疾病,該病高發于每年的冬季以及春季。其中,以2月齡仔豬發病率最高。在發病后,病豬主要表現為:嘔吐不止、出現噴射狀腹瀉、機體日漸脫水。病豬糞便顏色為黃白色,惡臭難耐。對病死豬剖檢,發現其腸道壁透明,胃底存在潰瘍同時顏色為潮紅色,腸道內可見大量呈泡沫狀的黃色物質[1]。
豬壞死性腸炎高發于養殖密度較大的養殖場,另外長途運輸亦是誘發豬壞死性腸炎的一個重要原因。結合臨床癥狀的不同可將豬壞死性腸炎分為急性壞死性腸炎以及慢性壞死性腸炎兩種。急性壞死性腸炎病株糞便類似于瀝青;慢性壞死性腸炎病豬糞便松軟,呈稀糊狀。對病死豬尸體剖檢,可見其腸黏膜厚度增加,小腸上皮細胞亦明顯增多。
豬輪狀病毒性腹瀉高發于冬春交替時期,以2月齡仔豬發病率較高。此類腹瀉一旦發生死亡率較高[2]。病豬主要癥狀為嚴重腹瀉以及脫水。其胃臟內部含有大量的白色乳狀物,腸壁呈半透明狀,厚度減小。
豬痢疾高發于每年的4~5月以及9~10月,其中以1~4月齡仔豬發病率較高。病豬主要癥狀為:食欲不佳、排出黃灰色糞便,若治療不及時極容易導致病豬水瀉,嚴重時病豬機體日漸消瘦。對病豬剖檢,可見其大腸黏膜存在大量褶皺同時存在嚴重出血現象,腸胃內容物較為稀薄。
在治療傳染性胃腸炎病豬時,需為其補充體液,以防病豬出現嚴重的脫水現象,同時為病豬靜脈安維糖。另外,亦可采用氯霉素等各種抗生素為病豬治療。
在治療病豬過程中,還可將適量營養成分以及電解質加入至病豬飲水內。通常,將葡萄糖20g、氯化鈉3.5g以及碳酸氫鈉2.5g加入至1L水中,混合均勻后供生豬飲用。可為病豬喂服藥用碳、鞣酸蛋白片等藥劑以抑制其腸道蠕動,制止腹瀉。需定期采用0.01%的高錳酸鉀溶液對母豬乳頭清洗,在哺乳過程中擠掉第一滴乳汁,以防仔豬感染??刹捎蒙承穷悺⒒前奉愃幬锟刂评^發感染。若病豬存在酸中毒現象,為其靜脈注射5%的氫氧化鈉10mL/kg,以糾正酸中毒。
在治療豬壞死性腸炎時,一般采取較敏感并且長效的抗生素。例如,可為病豬注射鹽酸頭孢噻夫,每3d用藥一次,連續用藥3次。若病豬存在血便現象,需為其肌肉注射補血針。為病豬補充益生菌以及維生素,以修復其腸道黏膜,維持病豬腸道菌群平衡。
在治療過程中,及時為病豬注射萄萄生理鹽水以及5%的碳酸氫鈉以補充水分,防止病豬脫水,解除酸中毒。采用氟哌酸、慶大霉素等腸道抗菌藥物以預防繼發感染。
對于豬痢疾,一般采用四環素、黃連素等高效藥物治療。例如,可為病豬注射5%的痢菌凈10~20mL,每日注射一次,連續注射2~6d,以徹底治愈豬痢疾,防止復發。需注意輪換使用各種藥物,以防豬只產生耐藥性。
在預防豬腹瀉性疾病時,需要在生豬日常養殖過程中加強飼養管理工作,養殖人員必須高度重視生豬日常飼料以及水源,及時補充糖分及鹽分。
在日常養殖過程中,最適宜生豬生長的環境溫度為20℃~25℃,溫度過高或者過低都會影響生豬的免疫力,進而導致豬腹瀉疾病的發生[3]。另外,圈舍內清潔狀況不佳,環境惡劣亦容易導致生豬免疫力的降低?;诖耍陴B殖過程中,養殖人員必須對養殖場圈舍內溫度以及濕度嚴格把控。從當前實際情況來看,生豬養殖逐漸向著集中化、規?;姆较虬l展,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養殖人員更需綜合調控圈舍內通風狀況、光照強度、濕度情況以及草料等各種因素。另外,仔豬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生長發育周期,因而在養殖場內養殖仔豬時,需結合其年齡特點對豬群合理分群,并針對性地提供適宜的圈舍。養殖戶還需高度重視妊娠期母豬,為其配備專用生產室、產后母乳喂養室等,充分考慮養殖場實際狀況,合理調控圈舍內溫度,以降低豬腹瀉發生概率[4]。此外,養殖人員還需定期清掃圈舍,營造清潔、衛生的圈舍環境,定期對圈舍消毒處理,將圈舍內的細菌以及病毒等徹底殺滅。
在養豬過程中,養殖戶還需對水源以及飼料管理工作加強重視,保障充足的水源及飼料,同時嚴格把控飲用水源,為豬群提供安全的水質,防止發病原以及病原體通過水源進入到生豬體內,實現水源安全的有效控制[5]。養殖人員還需將飼料置于干燥清潔的環境內,同時及時通風,以防飼料發生霉變,需整齊碼放飼料,確保飼料底部架空與地面間的距離超過10cm。在不同的生長階段,生豬發育特點各不相同,其營養需求存在較大差異,養殖戶需為生豬提供適宜的飼料。還需定期為豬群補充微量元素、維生素以及礦物質等,以提高豬群體質,增強其抵抗力,避免出現豬腹瀉疾病。
在生豬養殖中,需結合腹瀉疾病發生概率以及養殖場實際狀況做好生豬免疫接種工作。在懷孕母豬產崽前20~30d,仔豬斷奶后7d內,可為其接種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二聯疫苗,以預防豬傳染性胃腸炎以及豬流行性腹瀉[6];在母豬產前30d、仔豬4d、21d時分別接種豬輪狀病毒弱毒疫苗,可預防豬輪狀病毒性疾病。
在仔豬斷奶至轉移至仔豬圈舍時,可將市場微量元素、抗菌性藥物添加至仔豬飼料內,以提升仔豬體質,降低豬腹瀉疾病的發生概率。
寄生蟲感染也容易引發生豬腹瀉,這種情況高發于生豬轉移圈舍時。基于此,若需轉移生豬,需提前對其有效驅蟲,以預防生豬腹瀉疾病,方便患病生豬的治療。若生豬即將上市,需及時為其二次驅蟲,以確保豬肉及相關制品的食用安全性[7]。需結合生豬實際生理狀況針對性的選擇適宜的驅蟲藥物。
綜上所述,豬腹瀉疾病的發生不僅會威脅生豬的健康,還會影響養豬產業的經濟發展?;诖?,養殖人員需對豬腹瀉疾病高度重視,分析生豬腹瀉疾病的發生原因,結合養殖場實際狀況優化養殖環境、加強水源及飼料管理、免疫接種及藥物輔助、定期驅蟲,以降低豬腹瀉疾病的發生概率。在發現病豬后,需及時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以保障豬群健康,為養豬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