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軍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畜牧獸醫局杏園畜牧獸醫站 743019)
豬藍耳病是一種由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征病毒感染引發的以呼吸系統與繁殖系統癥狀為主的傳染性疾病。該病的主要傳染源是病豬以及帶毒豬,通過消化系統、呼吸系統以及繁殖系統進行傳播,成年育肥豬患病后影響不大,但仔豬患病后病情較重,致死率較高,妊娠期母豬患病后易發生流產、死胎等癥狀,嚴重影響養殖戶的經濟效益。
在養豬過程中,隨著生長階段的不同,豬機體對于營養的需求也有所區別,若飼養管理人員未使用科學的飼料配方或者未根據生長需求更改配方,容易引發豬群機體營養不良,抵抗力下降。若飼料中混有霉變飼料,則易引發霉菌毒素中毒以及其他病癥。
養殖場的選址與養殖區域建設均應遵循科學的建造方案,保障養殖區域遠離垃圾站等污染源,確保養殖區域保持干燥清潔且利于通風。若養殖區域長期處于潮濕、空氣流通性差,則易于導致蚊蟲滋生以及病原體增殖。
部分養殖戶由于追求效益,降低成本,未雇傭具有管理經驗或者專業背景的管理人員,導致養殖企業管理混亂,無科學嚴謹的管理制度或制度無法貫徹,導致養殖管理效率低下。
養殖管理者應遵循科學的免疫接種流程,若未按照要求進行接種或者在接種過程中由于接種人員的失誤導致免疫效果較差,可能導致機體無法獲得足夠的免疫抗體水平。
在秋冬/冬春換季時節或者天氣劇烈變化時,豬群機體用于引發應激反應,導致機體免疫能力下降,易引發疫病流行傳播。
豬藍耳病對于成年育肥豬影響不大,但是對仔豬與妊娠期母豬影響較大。其中初生仔豬患病后主要呈現以下病癥:呼吸困難、步態不穩,在耳尖以及豬尾尖可觀察到發紺癥狀,死亡率超過80%;斷奶仔豬患病后主要呈現為可視結膜發紺,呼吸苦難、體溫升至40℃以上,眼睛周圍水腫,咳嗽、腹瀉、食欲下降,隨著病癥加重日漸消瘦,且易于引發繼發性感染,具有較高致死率;妊娠期母豬患病后體溫快速升高至41℃左右,呼吸困難,耳尖以及腹部可見發紺癥狀,出現厭食、精神萎靡等癥狀,腹中胎兒易流產,或者出現早產死胎、弱胎、木乃伊胎等,若未得到有效治療,死亡率高達80%以上;種公豬患病后無顯著臨床癥狀,但是會影響精液質量,導致母豬受孕率下降;育肥豬癥狀較輕,主要表現為輕微的呼吸困難,耳尖以及腹部、尾尖等部位發紺。
若養殖企業具備相應條件,則建議采用自繁自育的方式建立種豬群,降低從外界引種帶來的風險。若養殖企業不具備相應條件,必須從外引種的情況下,需要提前了解引種場是否曾發生疫情,是否處于疫區,在引種路途中是否經過疫區以及是否按要求接種疫苗,結合引種豬的血清學檢驗檢疫,確定未攜帶病菌才能決定引種。在引種后還需要隔離飼養1個月左右才能混群飼養。
母豬產仔時數量不一,且不是一天產仔,在仔豬管理過程中應制定嚴格的分群管理制度,根據仔豬不同生長階段,不同身體情況進行分群管理,分別制定科學的飼料配方,充分保障營養供應,在分群轉群時還要注意避免應激反應以及外傷。此外,在養殖過程中還應采用全進全出的養殖原則,尤其是在產房與保育過程,避免與其他生長階段的豬群混養引發疫情傳播。
衛生環境差是導致該病發生的誘因之一,養殖管理人員應制定嚴格的衛生消毒管理制度,加強對養殖區域的清潔衛生管理,嚴禁外來人員進出養殖管理區域,運輸車輛需要出入時應經過消毒池,若人員必須進入也應進行嚴格的消毒處理,消毒液應定期更換,避免長期使用單一成分的消毒產品。在日常管理過程中,應定期對圈舍進行消毒清潔處理,保障場所以及器具衛生。此外,若養殖過程中發生病死豬(包括死胎、流產胎衣以及剖檢豬),應進行焚燒或深埋等無害化處理,防止病原體的傳播流行。
強化飼養管理,實行科學化養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疫病的傳播流行。首先,養殖人員應根據不同生長階段的豬群定制科學的日糧配方,保障不同階段豬群的生長需求,必要時,適量添加礦物質以及維生素,不僅能夠保障日常生長發育,還可以有效提升機體免疫能力,降低疫病的感染率;其次,養殖人員應保障飼料以及飲水的潔凈衛生,嚴禁食用已經霉變的飼料以及被排泄物污染的飲水,尤其是炎熱夏季應保障飲水充足,有助于避免熱應激;第三,養殖管理企業應在圈舍配制相應數量的保暖防寒設施以及通風換氣裝置,有利于維持圈舍內溫濕度的相對穩定狀態;最后養殖人員應根據豬群不同生長階段設置科學合理的飼養密度,不能因追求利益,降低成本而增加飼養密度,容易導致通風差以及增加因爭斗導致外傷的發生幾率,增加病原體感染患病的概率。
養殖企業應在駐場獸醫的建議下制定符合條件的疫苗免疫接種制度,若無駐場獸醫,則應尋求外部資源,請專業獸醫根據當地流行病學情況,結合養殖場實際情況,定制科學的免疫接種制度。根據生產過程中的經驗來講,豬藍耳病常常與豬偽狂犬以及豬瘟等傳染性疫病伴發,因此,在加強該病的防治同時也要注意以上疫病的預防。
現階段養殖管理過程中,免疫接種是預防該病傳播流行的重要手段之一,科學的免疫接種可以有效降低該病的發病率以及死亡率,提升豬群對該病的特異性免疫力。根據免疫接種制度,每年應對種公豬、母豬以及斷奶仔豬進行兩次免疫接種。但是在此過程中,應注意疫苗品類選擇、接種劑量、接種方式、接種目標以及接種時間等因素,避免因選擇不當或者操作失誤導致免疫失敗。目前常見的疫苗主要為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征弱毒苗以及滅活苗,但是弱毒苗具有一定的返祖現象,會導致毒力返強引發感染,因而安全性較差;滅活苗安全性相對較好,較少出現感染情況,但是抗體存在周期相對較短。因此,在免疫后,管理人員還要定期進行免疫水平檢測,對于免疫效果差的豬群進行補免。
豬藍耳病是制約我國養殖業健康發展的重要疫病之一,仔豬與妊娠期母豬患病后癥狀較重,死亡率較高,嚴重影響養殖企業的經濟效益。因目前針對該病尚無特效的治療藥物,主要以預防為主,養殖企業應在專業獸醫以及管理者的建議下制定科學的養殖管理、消毒衛生管理制度以及疫苗免疫接種制度,避免該病的傳播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