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彥斌
(白銀市平川區畜牧獸技術服務中心 730913)
近年來,隨著生豬養殖業的快速發展,生豬養殖過程當中疾病發生率越來越高,不僅影響到生豬養殖戶的經濟收益,更阻礙到生豬養殖規模化發展。尤其是豬流行性腹瀉近年來呈現高發態勢,在我國生豬養殖主產區廣泛傳播與流行,給廣大生豬養殖戶帶來巨大經濟損失,還影響到生豬養殖規模化發展。尤其是豬流行性腹瀉發病率不斷增高,對生豬健康生長造成巨大威脅,豬流行性腹瀉以冬春季節較為多發,為了有效控制和減少豬流行性腹瀉帶來的危害。在生豬飼養管理過程當中,飼養工作人員不僅要有效提高生豬飼養管理水平,同時還要對豬流行性腹瀉疾病具有的帶來的各種危害有一個更加全面的認識,在準確診斷的同時,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控制與減少此類疾病發生幾率,減少危害,進而為推動生豬養殖業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豬流行性腹瀉病毒是導致豬流行性腹瀉病的重要病原,在外形上有的為橢圓形,有的表現為球形,同時這類病毒還存在囊膜,豬感染該病毒后對其健康生長常常造成嚴重威脅,尤其是哺乳期的仔豬感病之后病情更為嚴重。病毒不耐熱,外界抵抗力較差,在環境溫度56℃45min或者65℃10min便可將其殺死,同時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對一般消毒劑均敏感,如利用0.01%的丙內酯溶液、1%的福爾馬林、1%的苯酚溶液、氯仿、碘制劑、次氯酸鈉溶液、氫氧化鈉溶液等均能將該病毒快速滅活。豬流行性腹瀉對各種品種的豬以及各年齡段的豬均易感,但是處于不同生長期的豬給豬流行性腹瀉病毒感染之后,在臨床癥狀方面有著很大不同。如生豬超過90日齡以上的,感染這種病毒發病之后,死亡病例極為少見,病豬經過積極治療,都可治愈。而且該病發生過程當中的傳染源,主要為患病豬與帶毒豬,另外病豬排出的糞便,還有嘔吐物、分泌物當中也存在很多的病毒,污染土壤、空氣與飼料,進而再次引發病毒傳播發生病害。豬流行性腹瀉在發病過程當中,沒有明顯的季節性,然而由于冬季寒冷的氣候條件等不良刺激,導致冬季發病率相對較高,此時由于氣溫較為寒冷,給病毒生存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一般每年12月到第二年2月份是該病的多發期,尤其是1~2月份是該病高峰期,夏秋季節一般不會出現此類疾病。
自然條件下無論是哪一品種,還是哪一年齡段的豬都具有易感性,然而年齡不同的豬該病之后表現為不同的臨床癥狀。處于哺乳期的仔豬以及斷奶仔豬感染該病之后,常常表現為典型的臨床癥狀。然而因病毒由于不同的感染途徑,常常表現為不同的潛伏期,一般而言,病毒潛伏期約為5~8d。而通過人工方式感染發病的,潛伏期通常在2d。哺乳期仔豬感染豬流行性腹瀉病毒之后,常常出現嘔吐,并且有一些沒有經過完全消化的乳塊存在于嘔吐物當中,隨著腹瀉癥狀的日漸加劇,出現嚴重脫水,并不斷加重,感病初期一般沒有明顯的體溫改變,或者體溫出現輕度增高,有腹瀉出現時,體溫會發生下降,初期腹瀉物表現為黏稠的黃色便,并伴有很大的腥臭味,之后糞便表現為水樣便,而且有許多凝乳塊呈灰白色夾雜于糞便當中,病情不斷發展,由于病豬不能很好的汲取營養,日漸消瘦,并出現十分嚴重的脫水癥狀[1]。食欲廢絕,精神狀況極差。病豬出現的各種臨床癥狀和病豬不同生長期關系非常緊密。特別是仔豬通常病情比較嚴重,而且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哺乳期的仔豬一旦被病毒感染發病,很多時候整窩都出現類似癥狀,更甚者全部死亡。育成豬、成年豬感染該病之后,會出現食欲下降,精神不良,并出現腹瀉,這些臨床癥狀通常經過幾日之后不斷消退,并逐步的趨于正常。
解剖病死豬,發現小腸段是主要發病部位,小腸出現明顯的擴張,并有黃顏色的液體充填于腸道當中,里面夾雜有很多氣體,腸壁主要呈現為半透明的特征,同時具有十分明顯的充血現象,分布于腸管部位的淋巴結腫脹嚴重,膽汁染黃的液體充滿胃腸道。組織學檢查,有很多空泡,形成于小腸上皮,長絨毛脫落或者變短[2]。與以上病理改變充分結合便可診斷為豬流行性腹瀉。
現如今在治療豬流行性腹瀉過程中,還缺少特效的藥物,所以臨床中治療該病都是對癥實施治療,當發現病毒之后,將原來投喂的飼料進行停喂,并確保飲用水源的清潔性,將食鹽和紅糖適量的添加于飲水當中,達到增加能量補給的良好效果,為避免生豬腹瀉不斷加重,可以合理的口服補充鹽。并運用2.5%的安諾沙星實施肌肉注射,根據每千克體重0.1mL控制用藥劑量,每日注射一次,持續應用3d便能起到較好的防治作用。同時在治療過程當中聯合應用黃芪多糖和鹽酸嗎啉胍進行注射,分別根據每千克體重0.1mL進行注射,以上藥物每日進行一次注射,持續應用3d,能夠有效提高生豬自身抵抗力與抗病毒效果。
為控制與減少豬流行性腹瀉的傳播流行,應當有效落實生豬養殖過程當中的預防工作[4]。確保生豬場環境衛生條件良好,將圈舍當中的糞污及時清除,根據有關要求定期清理豬舍并做好消毒,減少病菌傳播幾率。針對于剛出生的仔豬,應當進一步強化管理,確保豬舍有著適宜的溫度,墊草柔軟舒適。并認真落實自繁自育全進全出的飼養模式,控制與減少豬流行性腹瀉病的發生。同時必須要及時開展疫苗接種,通過接種疫苗提高生豬自身抵抗能力,減少此類疾病發生,這對生豬養殖業健康發展意義重大[3]。選擇的疫苗主要為三聯滅活疫苗,24kg以下的豬疫苗接種過程當中,每頭進行1mL注射,30~60kg的豬注射3mL,另外妊娠母豬生產之前30d左右注射疫苗3mL。如果養殖場發現豬流行性腹瀉,應當對養殖場開展全面消毒工作,上午與下午各進行一次消毒,并連續消毒7d。最后還應當加強養殖場周圍環境消毒工作,將病原傳播的途經給切斷,落實防寒保暖措施,為生豬生長創造有利環境,預防與減少此類疾病的發生。
豬流行性腹瀉使生豬感染豬流行性腹瀉病毒所導致的一種疾病,該病對任何品種,任何年齡階段的豬均會造成危害,現在在治療該病方面缺少特效藥物,如若一旦發生此類疾病,將會給生豬養殖戶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所以在生豬養殖過程當中,必須要對該病給予充分重視,了解和掌握該病帶來的危害,強化流行病學調查,當有病情出現時,第一時間進行隔離,并作出準確診斷,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應對,控制豬流行性腹瀉的發展蔓延,減少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