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芳,他淑君
(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福建福州 350000)
在鄉村振興戰略目標下,農業生產結構的優化和升級是實現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實現鄉村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石旭等,2022)。“十三五”計劃實施后,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養殖業發展呈生產減速、結構優化、質量升級、布局調整和產業整合的新特征,導致國內飼料工業的市場格局發生巨大變化,國內飼料企業市場拓展難度加大,質量安全要求嚴格,尤其是在綠色經濟理念普及后,飼料加工企業面臨著更嚴格的資源環境約束、更高質量的產品供給要求,新時期飼料加工企業迫切需要轉變發展動能,實現養殖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滕樂幫,2022)。
飼料工業是現代養殖業的重要支撐,也是對農業產品加工、副產品加工轉化的渠道,能實現能量在農業生產中的循環利用,提高農業生產效能(霍玉璨,2020)。改革開放至今,我國飼料工業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為我國養殖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動力支持,同時也有效促進了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進入“十三五”階段后,我國養殖業和農業進入轉型和發展的關鍵時期,飼料工業也迎來了新的挑戰和發展機遇。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以及農業部研究編制的《全國農墾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我國養殖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刻不容緩,為配合農業現代化和養殖業現代化,飼料工業轉型、升級和發展成為必然趨勢,這給現有的飼料工業體系帶來不小沖擊,尤其是綠色農業理念在養殖領域普及和應用后,飼料工業的市場拓展難度進一步提升,飼料工業已進入不得不改革的關鍵時期(河北省農業農村廳河北省生態環境廳聯合發文,2020)。
1.1 飼料需求趨于飽和 根據國際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十三五”時期,我國養殖產量較2015年有所提升,豬、肉禽、水產的產出量基本穩定,整體增長率為20%~30%,但飼料需求并未見到明顯提升,有機飼料總產量仍維持在2億t以上,但在生態農業發展模式下,養殖業所需飼料中至少有8000萬t來源于農業生產的反芻(崔元清,2022)。養殖業的養殖規模不斷擴大,飼料工業需求未見顯著提升,國內養殖業飼料需求已趨于飽和,養殖業進入穩定發展階段。
1.2 飼料產品質量提升 以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為準,“十三五”時期,我國飼料產品抽樣檢查合格率雖維持在較高水平,但也有“瘦肉精”“苯乙醇胺A”“微量元素超標”等事件的發生,使國內工商部門進一步加強對飼料產品的質量管控,導致養殖生產企業、個體戶對飼料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任何存在質量瑕疵的飼料產品難以流入市場。飼料工業也不得不對加工生產工藝進行優化和升級,以滿足養殖業對飼料產品的質量需求,提升飼料生產成本,但相應的飼料產品的市場價格卻無明顯波動,變相降低了飼料工業的經濟效能(王麗霞,2022)。
1.3 飼料加工生產技術實現突破 “十三五”時期,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國家加強了對動物營養和飼料科學研究的投入,有效推動了飼料加工技術的發展,飼料產品創新加速、微生態高密度發酵技術在飼料工業中不斷普及,飼料生產技術實現創新和突破,飼料產品供給更加多樣,新型有機飼料的質量、營養價值和養殖效能遠優于傳統飼料,傳統有機飼料產品的市場份額被進一步分流(張梅山,2022)。
2.1 飼料需求進入低速增長期 隨著國內飼料市場的逐漸飽和,以及生態農業背景下反芻式的養殖模式在不斷擴大,國內市場有機飼料的需求將進入低速增長期。從動物產品生產角度來看,2020年之后,國內肉蛋奶類及水產養殖產品的預期并不會有顯著提升,增長率將維持在5%左右,禽蛋類產品預期在3000萬t左右,這個數字基本與“十三五”規劃實施前基本持平,從飼料養殖效率來看,“十四五”期間國內飼料需求增長率將不足3%(數據來源:華商情報網)。從飼料產品供給側來看,“十三五”時期,我國飼料工業技術有了重大突破,新型有機飼料憑借更強的飼喂效果和更高的綜合性迅速搶占傳統飼料的市場,預計未來5年傳統有機飼料的市場占有率將迅速降低,新型有機飼料、微生物飼料的市場占有率將迅速提高(劉曉燕,2021)。

表1 “十三五”時期農業反芻飼料增長%

表2 蛋白飼料原料進口量統計萬t

表3 飼料工業企業數量變化
2.2 蛋白飼料的基本格局不會改變 就國內飼料工業來看,我國在蛋白飼料領域存在明顯不足。根據國家統計局2020年公布的數據來看,“十三五”期間,國內蛋白飼料原料總消費量維持在6500~7500萬t/年,但其中產自國內的蛋白飼料原料不足20%,超過80%的蛋白飼料原料仍需進口。從蛋白飼料進口數量上來看,隨著養殖業規模的擴大,“十三五”期間我國蛋白飼料原料進口量較“十二五”期間提升了10個百分點,主要進口集中于大豆、菜籽粕、魚粉等(數據來源:華商情報網)。隨著國內消費者對肉蛋奶禽等養殖產品質量要求逐步提升,蛋白飼料的需求量只增不減,這就意味著國內飼料工業的蛋白飼料原料產能遠遠無法滿足國內養殖需要,但當前國內蛋白飼料生產技術距離西方發達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
從有機飼料的供給結構來看,我國農業基礎良好,種植業發達,意味著我國牧草作物較為豐富。因此,有機飼料原料供給中牧草等種植業產品較為豐富,但高質量的蛋白飼料原料產品略顯不足。同時,根據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十四五”期間我國養殖業蛋白飼料需求量預計年增長量在100~125萬t,我國充足的耕地資源能保證養殖口糧和谷物類飼料穩定供給,但蛋白飼料進口的基本格局不會改變。
2.3 飼料工業技術競爭壓力增強 “十三五”時期末,通過政策支持、財政支持等方式,我國已培育出一批競爭力較強的飼料工業大企業,國內飼料產業“龍頭”已經形成。在“龍頭”企業的影響下,國內飼料工業內部出現了資本、管理、技術、人才等資源的整合,為飼料工業的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但相應的也加劇了中小型飼料生產企業的競爭壓力,中小飼料企業在缺乏人才資源、技術資源的前提下,將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通過技術突破提升產能、降低生產生本是中小型飼料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持續存活的唯一策略。
同時,“十三五”時期國家大力推動互聯網、生物技術、智能制造技術的突破,這些技術推動了我國飼料工業技術的創新和發展,現代信息技術在飼料工業中的融入與應用已成為飼料產業發展的主流方向,同時現代高新技術在飼料工業中的應用能有效提高飼料生產效率,降低飼料企業經營成本,整合飼料生產資源要素,提高飼料產業服務水平,實現飼料工業的“第三產業化”發展。這就意味著,新時期飼料工業企業想要進一步發展,必然要從技術層面實現突破,以技術帶動產能、以技術驅動發展。
3.1 加強人力資源引進和技術創新 第一,加強對創新型人才的引進與培育。從目前飼料產品需求來看,傳統有機飼料的市場占有率會逐漸降低,新型微生物飼料、蛋白飼料的市場占有率會逐漸提升,飼料工業企業也要配合國內養殖業發展需求,轉變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以更好地滿足養殖供給側產品供應。
第二,加強飼料生產關鍵技術的突破。尤其是要降低飼料生產成本,提高飼料生產效率,加速現代科技在飼料工業中的融入與應用,利用現代技術構建飼料生產的智能化、自動化生產,減少飼料生產的原料損耗和人力投入,通過改變飼料生產的投入產出比來提高飼料工業企業的生產效能。
第三,加強飼料產品創新,完善飼料產品供給結構。就目前國內飼料供給情況看,蛋白飼料原料依靠進口的基本格局不會改變,這是飼料工業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的機遇,國內飼料工業企業要加強蛋白飼料生產的技術研發,拓展蛋白飼料生產的原料,爭取從種植業產品中挖掘蛋白飼料生產原料,改善國內飼料產品供給結構,助力養殖業發展。
3.2 加強產業整合 第一,加強中小飼料企業的整合。農業是我國的基礎性產業,因此,我國養殖業基礎較為雄厚,很多企業看到飼料企業的經濟效益,于是興辦了許多民間飼料工廠、鄉鎮飼料工廠,為我國養殖業的早期發展提供了巨大動力。但也導致我國飼料工業呈點狀分布的趨勢,未能形成明顯的產業聚集效應,中小型有機飼料加工制造企業各自為政,缺乏龍頭企業的引領,導致我國有機飼料產業難以集中,處于效能偏低的生產狀態。加強中小型飼料工業企業整合,集中優勢資源、實現飼料工業的聚集效應是飼料工業領域實現資源再分配、優化產業結構的有效途徑。
第二,加強飼料產品結構的調整與整合,創新和優化飼料產品結構,助力養殖業的發展。自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后,生態農業理念在養殖業和種植業領域融合應用,很多地區完成了循環農業產業鏈條的試點,建立基于種植業—養殖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種植業的生態農業產業鏈條,對飼料工業生產的依賴性降低。但我們應當看到雖然農業產業結構已實現優化和升級,但由種植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產生的飼料無法完全滿足養殖業的需求,未來飼料工業產品應當著重于對無法經由養殖業或農副產品加工業產出的飼料產品,以避免產品出現同質化,與生態農業的飼料反芻形成互補,更好地滿足養殖業發展需求。
第三,加強對飼料工業技術與產業鏈條的整合。技術突破是“十四五”時期飼料工業實現轉型和升級的內在動力,構建以技術突破為核心的飼料工業產能提升途徑是飼料工業企業實現持久生存的唯一選擇。因此,新時期要加強對飼料工業技術的整合,取締高能耗、高排放等落后工藝,引進和推廣低能耗、低排放的環保型飼料生產工藝,實現飼料工業生產的綠色發展。同時,中小飼料企業利用技術引進,完成飼料工業產業鏈條的整合與優化,精簡飼料供給到養殖需求的產業鏈條,降低過程損耗,實現飼料工業產業的“第三產業化”發展,更好地服務于農村經濟。
3.3 經營和打造飼料產品品牌,探索海外市場第一,落實好主體責任。從“產”和“管”兩個方面入手,健全飼料質量安全保障制度。創新驅動,提質增效。以提高飼料轉化率、節約生產銷售成本、提升服務質量為目標,加強技術創新和經營模式創新,促進傳統技術與互聯網、智能裝備等新技術的融合。以安全高效環保為目標,加強技術創新和集成應用,推動飼料產品升級,完成飼料產品品牌建設。
第二,充分挖掘國內外市場的資源潛力,優化調整供求關系,穩定大宗飼料原料供應。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大力發展生態經濟,飼料生產企業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應變革生產模式,創新發展生產技術,在穩定和擴大內需的基礎上積極推動飼料相關產品,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知名品牌和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