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 耘, 楊 揚
(1.河南經貿職業學院,河南鄭州 450000;2.河南廣播電視臺衛星頻道,河南鄭州 450008)
經濟快速發展在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同時也加劇了資源的消耗,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為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綠色發展”已成為社會共識(梁亞楠,2020)。因此,飼料企業要積極探索低碳、綠色的發展模式,通過研發和使用綠色包裝的途徑來盡量避免環境污染問題(方瑩和榮新艷,2022)。具體而言,傳統的飼料包裝大多是一次性的,消費者使用后就會丟棄,從而造成視覺和環境的污染。如果能在飼料產品的生產、銷售、運輸等環節使用綠色包裝,則能從根源上實現對環境的保護,避免廢棄飼料包裝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構成威脅(梁穆穆和陳鋒,2020)。
1.1 環保性 如果將低碳經濟視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模式,那么環境保護則是低碳經濟的基本前提。因為傳統的經濟發展伴隨著能源的過度消耗,如石油、煤炭、天然氣等能源,這些化石能源不僅會加劇二氧化碳排放,造成溫室效應,而且還會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劉敬琳和劉雪英,2022)。因此,環保性成為低碳經濟對飼料產品綠色包裝的硬性要求。飼料企業要在包裝的生產和制作環節強調環境的保護和資源的循環利用,并立足于環境保護的標準要求,提高飼料包裝的回收利用率,盡可能選用可再生、可降解資源作為飼料包裝的材料(馬曉維和杜宇峰,2022)。如“禁塑令”要求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飼料企業可以選擇可降解的木漿紙來作為飼料產品的包裝,以綠色包裝來踐行“禁塑令”的要求以及飼料企業的社會責任。
1.2 安全性 安全性體現于飼料產品包裝材料的無毒、無害特征,并且要具有良好的密封性、防腐防潮性。因為飼料產品會直接飼喂動物,要想確保飼料的安全性,必須要保障飼料產品包裝的安全性。在包裝材料方面,必須減少有毒油墨、粘合劑或者添加劑的應用,避免有毒氣體進入飼料產品中。如一次性塑料包裝中存在大量的滑石粉、回收廢料和工業石蠟等成分,這些成分容易溶于飼料油脂中,伴隨飼料進入動物體內,造成動物出現應激、重金屬中毒、細胞癌變等疾病(董靜,2021)。為此,以聚乳酸和殼聚糖為代表的綠色包裝材料得以興起,這些包裝材料具有可降解、無毒、無污染的特點,可作為飼料企業首選的綠色包裝材料。另外,在廢棄飼料包裝的回收利用環節,要做好清潔和消毒工作,確保達到安全檢驗標準后才能進入重塑環節,避免因材料污染引發飼料產品的安全問題。
1.3 經濟性 從技術層面看,飼料產品綠色包裝材料的選擇余地較多,之所以沒有大量普及,最關鍵的就是沒有滿足經濟性的要求。在成本高的情況下,推廣和使用綠色包裝會進一步壓縮飼料企業的利潤空間(王薇和喬晨,2021)。另外,雖然社會提倡低碳環保的要求,但如果飼料企業將綠色包裝的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則會降低飼料產品性價比,最終影響飼料產品的銷量。因此,對于飼料企業而言,要想朝著低碳環保方向轉型升級,就需要做好對綠色包裝的成本控制,如改進工藝、擴大生產、研發新型材料等內容,只有真正兼顧到飼料產品包裝的經濟性和環保性,才能實現飼料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并且讓綠色包裝能夠廣泛用于飼料產品中。
2.1 飼料企業缺乏綠色環保意識 雖然“低碳經濟”“綠色發展”相關理念已提及多年,但在飼料包裝領域中還沒有明確體現要求,很多企業沒有把它落地,目前只有部分大中型飼料企業開始推行綠色包裝。究其原因,還在于飼料企業缺乏綠色環保意識。如部分中小飼料企業認為環保是大型飼料企業應該做的,自己企業規模小、污染少,做不做環保都不關緊要;而部分飼料企業則認為推行綠色包裝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并且存在較高的技術門檻,在畏難情緒下,這些飼料企業就抱著順其自然、得過且過的思想,沒有想方設法地解決推行綠色包裝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葉曉蕓,2021)。可以說,飼料企業缺乏綠色環保意識,是阻礙推行綠色包裝的主因,不僅不利于飼料企業的轉型升級,而且容易給飼料企業帶來環境違法違規的問題。
2.2 飼料產品綠色包裝技術有待提升 綠色包裝是飼料企業實現產品更新換代和踐行低碳環保要求的關鍵,只有想辦法解決綠色包裝技術方面的問題,才能實現規模化生產,才能有效降低綠色包裝的成本。具體而言,雖然很多飼料企業認識到綠色包裝的重要性,并積極應用新型原材料來克服飼料包裝的污染和無法降解的問題。但由于技術有限,飼料產品綠色包裝技術還不夠完善,使得很多飼料企業心有余而力不足,為維持生產,只能沿用傳統的生產工藝,這些塑料材料的飼料包裝則會對大氣、土壤和水資源產生較大的污染(郭愛芳和常凌杰,2022)。
2.3 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規 與發達國家相比,國內關于飼料產品綠色包裝的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飼料產品綠色包裝的發展。如發達國家為解決資源浪費和環保問題建立了綠色包裝稅收制度,明確綠色包裝技術標準與規范,并建立了綠色檢驗檢疫制度,從多個方面、多個層次對綠色包裝做出明確規定。因為國內綠色包裝的相關法律法規出臺時間較晚,所以在推廣落實環節還存在職責不清、主體不明、適用性不強等問題,難以對飼料產品綠色包裝形成有力的促進和規范作用。基于此,部分飼料企業在推廣飼料產品綠色包裝的過程中容易存在應付檢查、流于表面等行為,不利于低碳環保理念在飼料企業中的落實。
2.4 廢棄飼料包裝的物流回收機制不健全 廢棄飼料包裝的回收可以實現資源的再利用,減少資源浪費和對環境的污染,這符合飼料企業低碳發展的要求。參考發達國家的循環物流、逆向物流模式可以為廢棄飼料包裝的回收提供經驗。但國內尚未針對廢棄飼料包裝建立健全專門的物流回收機制,并且回收利用中的諸多環節需要人工分揀處理,難以實現全過程的機械化、自動化生產,導致飼料企業回收廢棄包裝的成本較高,極大程度削弱了飼料企業參與回收利用廢棄飼料包裝的信心和決心(田曉冬,2021;方長青等,2007)。
3.1 飼料企業應樹立綠色環保的發展理念 綠色環保的發展理念強調以綠色低碳循環為原則,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防止生態環境遭受破壞。飼料企業應樹立綠色環保的發展理念,充分認識到推行綠色包裝的重要性,強化飼料企業在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中的社會責任。因此,飼料企業要摒棄傳統粗放式的發展模式,盡可能在飼料包裝的生產、制作和使用環節減少對資源的浪費和對環境的污染,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平衡(陳小芳,2021)。如飼料企業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積極探索推廣綠色包裝的發展路徑,力求通過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工藝優化等方式來突破發展瓶頸,順利將飼料企業轉型升級為低能耗、低碳型的企業。
3.2 加強綠色包裝工藝研究 飼料企業要想實現低碳發展,就需要加強綠色包裝工藝研究,利用新材料、新技術來不斷提高綠色包裝水平。首先,飼料企業應加大在綠色包裝工藝方面的資金投入和研發力度,研究低碳、低能耗、環保性的飼料包裝材料。特別是大型飼料企業,因為規模大、生產和銷售的飼料產品多,更應該發揮自身的榜樣作用,承擔起環保的社會責任。如可以通過建立產業聯盟,積極整合飼料產業中的資源和研究成果,讓更多的飼料企業可以參與進來,致力于研發飼料包裝的新材料和新技術。其次,地方政府要鼓勵飼料企業生產和研發綠色包裝,對于取得階段成果、具有發展潛力和符合低碳發展要求的飼料企業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李淑娟,2021)。如享受高新企業的稅率優惠,申報財政獎勵,將研發費用計入損益等,在降低飼料企業經濟負擔的同時,鼓勵更多的飼料企業加入到綠色包裝的生產研發中。再次,中小型飼料企業要與大型飼料企業建立合作機制,以共同開發的方式研究綠色包裝的材料和生產工藝,這需要整個研究項目的精細分工,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的相互支持來有效解決飼料產品綠色包裝的技術性難題和資金壓力。最后,飼料企業應重視產品的包裝設計,基于可持續發展角度應用新材料、新工藝,并且盡量實現包裝的簡約化、綠色化、環保化設計,這樣更能體現低碳環保的理念,避免過度包裝帶來資源浪費和成本增加等問題。
3.3 建立健全綠色包裝相關的法律法規 要想強調綠色包裝在飼料產品中的應用,需要建立健全綠色包裝相關的法律法規,只有從制度層面上給予強制和約束,才能真正促進飼料產業的規范發展,進而在滿足低碳發展理念的同時讓企業相關標準達到環保要求。對此,我國要立足于飼料產業的綠色包裝發展現狀,并參考發達國家包裝和環保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優化和完善法律法規的方式來為綠色包裝的推廣奠定基礎(方家,2021)。另外,地方政府應加強對飼料包裝的監管,明確相關責任主體和監管職責,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飼料包裝要禁止生產、使用和銷售,對違反相關規定的飼料企業或個人予以適當的處罰,并督促飼料企業及時進行整改,確保飼料企業能在包裝領域遵循低碳發展的相關要求。
3.4 構建廢棄飼料包裝的物流回收機制 在自然環境中,飼料產品的塑料包裝難以自然降解,傳統的掩埋和焚燒處理方式都會對大氣、土壤和水資源產生污染。因此,綠色包裝雖然能降低污染,但要想真正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還需要構建廢棄飼料包裝的物流回收機制。如根據飼料產品的銷量和分布來對廢棄飼料包裝的物流回收機制進行優化,最大程度地提高物流回收的效率(王雨印,2021)。在具體回收過程中,除了要鼓勵飼料企業外,還可以引入其他企業、群眾、社會組織等參與,形成完善的社會治理模式,這樣可以進一步降低物流和回收成本,大大提升廢棄飼料包裝的回收效率,在幫助飼料企業降低成本的同時,力求將廢棄飼料包裝的回收利用變成飼料企業經濟效益的增長點。
綜上所述,隨著低碳發展理念的不斷普及,綠色包裝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因此,飼料企業要重視綠色包裝的重要性,致力于對綠色包裝的研發和推廣,并針對此過程中的問題提出應對策略。企業通過樹立綠色環保的發展理念,加強綠色包裝工藝研究,建立健全的綠色包裝相關的法律法規,構建廢棄飼料包裝的物流回收機制等方式來幫助飼料企業更好地順應低碳經濟的發展要求,進一步強化綠色包裝在飼料產品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