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靖園
常口村握著編號0000001的林業碳票,用實踐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2022年底,在各大短視頻平臺上,一個美麗的村子因為擁有動人的景致,以網紅打卡地和綜藝拍攝的取景地而火熱出圈。這個村子的名字叫做常口村。事實上,這個村還有一個著名的出圈標簽——“中國碳票第一村”。
“多種杉和松,子孫不會窮”
“金溪流過我的家鄉,無價之寶的青山綠水,在這里閃光……”《常口村規民約歌》唱進了常口村人民群眾的心坎里。常口村是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高唐鎮下轄村,30年前,這個小山村還被稱為“三無村”,因為這里沒有一條寬敞的水泥路,沒有幾幢新樓房,沒有幾盞能亮的路燈。雖然坐擁好山好水,但村民過的是窮日子、苦日子。
可是,視線轉到現在,如今的常口村已經是“舊貌換新顏”,村屋整潔別致,寬闊的河面上常有皮劃艇快速穿梭,與青山綠水相得益彰,勾勒出一幅美麗山水畫的“新畫卷”。
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青山綠水給常口村帶來了發展的紅利。
幾十年來,常口村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和諧共進的鄉村振興之路。
從1998年開始,常口村把山林分為生態公益林和商品林,其中生態公益林禁止砍伐,商品林也必須取之有度。從砍樹到種樹,村子里一直流傳著一句話,“多種杉和松,子孫不會窮”。
將樂縣總投資約7000萬元的常上湖生態保護修復項目,以常口村為重點,對一河兩岸約4.1公里,實施廢棄砂場治理、違建拆除、林分提升、五水共治、恢復生物多樣性、培育生態多樣性等八大工程。如今,流經常口村的金溪常年可達Ⅰ類水質,常口村森林覆蓋率達92%。
立足自然風光美、文化底蘊深、鄉風民俗好等優勢,常口村成立常青康養研學有限公司,大力打造文旅康養基地、3A級紅色景區,開發常口村旅游綜合體,被列入福建省“全福游、有全福”的旅游精品線路。“村民們端上了‘生態碗’,吃上了‘生態飯’,享上了‘生態福’。”常口村黨支部書記鄧萬富深有感觸地說。
常口村依靠良好生態環境,發展林業、臍橙種植等特色產業,經營漂流、民宿等鄉村旅游項目,讓村民在家門口就有事做、有錢賺。
隨著碳中和、碳達峰目標的提出,常口村迎來了新的機遇。2021年,全國第一張林業碳票頒發給了將樂縣的常口村。林業碳票是林地林木的碳減排量收益權的憑證,相當于每片林子的固碳氧功能可以作為資產、進行交易的“身份證”。
碳票是以林木生長量增量為測算基礎并依據計量辦法換算成碳減排量,以“票”的形式發給林木所有權人,從而把空氣變成可交易、可收儲、可貸款的“真金白銀”,這在全國屬首創。
“碳票”變“鈔票”
2021年年5月18日,將樂縣高唐鎮副鎮長、時任常口村黨支部書記的張林順代表全村領取了一張編號為“0000001”的全國首張林業碳票。這張碳票涉及常口村3197畝生態公益林,經第三方評估測算,監測期碳減排量12723噸。
其中,福建通海鎳業科技有限公司以4.0845萬元購買2723噸碳減排量,福建金森碳匯科技有限公司以每噸10元的價格收儲1萬噸碳減排量。“我們村一棵樹沒砍,靠‘打包賣空氣’就掙了14萬多元。”張林順說。
如今,這個收益以現金的方式發放給全體村民,每人分紅150元,實現了“碳票”變“鈔票”。好生態帶來好收益,使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林業碳票的探索,旨在破解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中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的‘四難’問題。”三明市林業局副局長陳美高說,三明林業碳票是指域內權屬清晰的林木,依據此前編制的《三明林業碳票計量方法》,經第三方機構檢測評估、林業主管部門審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備案簽發的林業碳匯量而制發的具有收益權的憑證,具有交易、質押、兌現、抵消等權能。
當前,常口村第二期碳票已制發完成,涉及林地面積7181畝,經核算可達到21139噸的碳減排量。“按每噸30元的價格,這期碳票預估能有60多萬元的收益。賣出去后,村民又能拿到一筆分紅了。”村黨支部書記鄧萬富信心滿滿地說。看不見摸不著的“空氣”再次變成了真金白銀,實現了點“綠”成金。
與此同時,常口村如火如荼推進福建全省首個凈零碳排放鄉村項目建設,“種樹人”變身“賣碳翁”,碳票成了大型會議、賽事實現碳中和的新方式……逐“綠”前行,全村“碳”出越來越多新路子。現在,常口村的村民們都把林業碳票當寶貝,甚至有人把林業碳票當做嫁妝送給女兒女婿。
常口村握著編號0000001的林業碳票,用實踐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因為這一張張碳票,閩西北大山深處的這個小村莊,有了“中國碳票第一村”的美譽。
迎接新蛻變
而這一美譽的背后,是常口村人世代守護自家山林的結果。
常口村是一個傳統的客家村落,山林給予他們庇護以及生存的保障,房前屋后栽植樹木,也成了常口村人的傳統。在常口村人看來,只有多種樹,田里才有水,田里有了水,糧食才會豐收,人們的生活才有保障。
如今這里有19000畝山林環繞著村莊,讓常口村成為了一個巨大的天然氧吧。
慢慢的,借著這片山林,當地人們在林間種植了紅菇、竹筍、黃精等作物,發展起林下經濟,隨著鄉村公路的開通,這些原生態、無污染的產品,越來越有市場。
而青山秀水總會吸引著八方的游客來到這里,常口村的村民們便在家門口開辦起農家樂,鄉村旅游也給村民帶來了不錯的收入。
縣里的水上皮劃艇訓練基地也落戶到了這里,每年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專業隊,在這里訓練、比賽。
“曾經,沒有幾幢新房子、沒有一條寬敞的水泥路、沒有幾盞能亮的路燈的‘三無村’常口,現在啥都有了,你看現在這條水泥路多寬敞!”
“這個湖原來是爛泥潭,村里的污水就直接排放到湖里面,治理之后,這個湖變成游客拍照打卡、村民休閑聊天的好地方。”
“以前村里雞鴨放養無序,影響村容村貌,于是我們專門成立‘雞鴨監督小組’,家禽統一圈養,因此還騰出了修棧道的地方,進一步改善湖周圍環境。”
說起常口村的變化,張林順無一不熟悉。
這些年村里強弱電污水管網全部下地,家家戶戶門前的活水里養起了錦鯉,籃球場、游泳池、衛生所、黨群服務中心都逐漸完善,村民生活也越來越便利,運動健身有了好去處,連標準化泳池都全年為村民免費開放。
常口村保護生態帶來的好處,卻不僅僅是街頭巷尾的大變樣。
河兩岸的兩山學堂、康養慢道、生態餐廳、水上威尼斯等一個個生態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標志著常口村即將迎來新一輪的“蛻變”。
“飲水思源、牢記囑托……綠水青山、金山銀山,永續利用、惠澤子孫。常口村的72字村規民約,刻在村口的石碑上,成為全村的思想自覺和行動指南,融進村民的日常生活,傳承給子孫后代。村規民約,從此與常口村發展相伴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