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思言 孟 林
(西安理工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48)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只有在認真學習歷史的基礎上,才能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不斷加強高校“四史”的學習教育,就是要深入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所進行艱苦斗爭,學習中國近代以來的斗爭史、我黨的奮斗史和新中國的發展史,使思想觀念契合初心、責任擔當符合使命、奮斗目標融合時代。紅色經典音樂所傳誦的是一段真實的革命故事,是紅色文化最好的載體和最鮮活的記錄,也是最重要的“四史”教育素材和媒介,是高校在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的教育模式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資源。
“四史”主要是指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學習“四史”教育讓大學生在了解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提升道德素養。紅色經典音樂主要有紅軍革命歌曲、抗日戰爭歌曲、解放戰爭歌曲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歌曲。紅色音樂是在遵循藝術和歷史的規律基礎上的產生并發展的,與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當時的社會變革有著必然的聯系。[1]總體說,我國目前紅色音樂的發展與進步同近現代中國革命史的發展基本同步。
那么紅色音樂是什么呢?在學術界目前有比較明確的兩種說法。第一種是“共產黨領導下,以革命、文革戰爭及民族戰勝為題材的歌曲,并且對革命起著比較重要的推動作用,能夠鼓舞人心,受廣大群眾的喜愛以及廣泛傳唱的作品”;第二種是:“紅歌主要指革命歌曲、抗日歌曲、解放歌曲、新中國成立歌曲以及各類積極向上的愛國歌曲。”[2]隨著時代的發展,紅色音樂的創作、表演模式以及創作模式也在不斷創新、進步。
紅色音樂文化主要包括紅軍革命歌曲、抗日戰爭歌曲、解放戰爭歌曲以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歌曲等。紅色音樂的產生和發展遵循著藝術和歷史的規律,與當時的社會變革、特定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有著必然聯系。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音樂作品內容和藝術形式上雖然比較簡單,但為紅色經典音樂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瞿秋白先生以筆名“秋渠”創作并發表了《赤潮曲》,這是我國最早的工農革命歌曲。此后,他還在《新青年·季刊》上譯介《國際歌》,發表了曲譜和譯詞。讓這首革命歌曲在中國廣為傳唱。另一位革命領袖彭湃則根據海陸豐當地的民歌、民謠創作了大批革命歌曲。如,《工農歌》《五一勞動節》等。[3]
隨著紅色革命政權和中國共產黨的不斷發展,革命的烈火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已由星星之火變為熊熊之勢。此時紅色音樂迅速發展,誕生了一大批經典作品。如,《小放牛》《游擊隊歌》《東方紅》《送郎當紅軍》《盼紅軍》《會師歌》等。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嚴峻考驗。此時,我國詞曲家創作了一批以抗日保國為題材朗朗上口又振奮人心的抗日歌曲。如,《告別南洋》《鐵蹄下的歌女》《何日君再來》等進步電影中的主題曲、插曲,在全國產生了巨大的反響,被群眾廣為流傳。此后群眾歌曲也空前繁榮和普及,產生了《參加抗日聯軍歌》《知識青年從軍歌》《戒煙歌》《蘇州夜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團結就是力量》等許多優秀作品。全國人民高唱著這些雄壯激昂、同仇敵愾的抗日愛國歌曲,為戰士們鼓舞士氣,迎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勝利的曙光。[4]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這一時期的音樂作品明確突出“為工農兵服務”“為國家服務”的主題。如,《歌唱祖國》《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社會主義好》等優秀音樂作品。1976年,“四人幫”被打倒,十年內亂結束。《祝酒歌》《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我的中國心》《大海啊故鄉》《我愛你中國》《我和我的祖國》《血染的風采》《好日子》《走向復興》《為祖國干杯》《今天是你的生日》等優秀作品應接不暇。紅色音樂作品的種類空前繁榮,表演方式多樣化,舞蹈類表演、演講類表演、演唱類表演以及歌舞劇形式表演等,表演形式多元并存、百花齊放。
從紅色音樂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來看,紅色音樂的發展歷史與中國革命的命運緊緊相連,與中華民族的興衰存亡密切相關。不僅是一部音樂史,更是一部民族革命斗爭史、社會主義祖國的成長史。從紅色音樂的旋律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奮起、吶喊與歡呼。
音樂是人類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映,可以把抽象的理性形式轉化為直觀、生動的感性表達形式,音樂演繹能夠表達人們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東西。紅色經典音樂作為整個中國音樂文化的特殊領域,在“四史”教育中同樣有著獨特的作用。在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一曲曲耳熟能詳的紅色經典音樂,以具有符號性的旋律串聯起黨的誕生與壯大、社會主義建設、新中國發展、改革開放等光輝歷程,使黨員們在音樂中觸摸信仰力量,汲取前行動力,在每一個關系到國家民族命運的重大時刻,中國共產黨始終站在歷史潮頭,力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紅色經典音樂把理性思維和非理性思維統一起來,表述人們無法用語言或行為表達或表現的德育內容,形成了“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教育效果,從而豐富“四史”教育理論。[5]
“四史”教育有著極為鮮明的實踐性,其最終要落到實踐上來。與一般的歷史教學不同,四史教育是以歷史為基礎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對我國的紅色文化進行深度挖掘與合理利用,可有效提高高校“四史”教育的實效性。“四史”教育講的是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的偉大實踐史。[6]
興趣愛好會影響學生對教育內容的認可程度,當教育內容能夠引起學生的喜愛、滿意等內心體驗及情緒時,學生就會對它產生肯定的態度并樂于接受它,音樂就是一門情感藝術,因其具有顯著的形象性與愉悅性特點,而深受廣大學生喜愛。高校可結合建黨節、建軍節、國慶節等重要時間節點,開展唱響紅歌、紅色經典音樂賞析、紅色歌曲競猜等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豐富“四史”學習教育形式,使大學生在實踐中激發“四史”學習熱情。利用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四史”教育,讓學生在愉悅的音樂中產生對人生價值、社會道德等方面諸多問題的思考,促使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從而提高“四史”教育的實效性。這一具有隱蔽性與愉悅性的教育方式,符合大學生思維、情感和心理的特點與需求,可有效深化對“四史”教育理論的理解,升華“四史”教育的價值追求,提高“四史”學習聯系實踐的主動性。
以具有一定特征的某種基本思想為主題展開一系列思想政治活動是主題體驗式教育常采用的方式。通過紅色經典音樂賞析,使大學生感受歷史,觸摸歷史,借助學科交叉式的“主題體驗式教育”講授將音樂與歷史相結合、視聽相結合,帶給師生心靈上的沖擊和震撼。教師在講授教學內容時應從學生的個人實際情況出發,創造有利于學生學習的環境與氛圍,通過編制適當的“四史”教育學習問題與學習任務,促使學生進行思考與反思,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必要時也要提供適當的鼓勵、表揚、支持,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將代表作品的演唱同近現代歷史的感人故事結合起來,促使學生了解紅色音樂的創作歷程和時代背景,從而向學生講解不同歷史時期的音樂所體現的民族精神內核,更好推動學生的“四史”教育。通過“創”:謳歌先進典型、傳遞愛國情懷的校園原創歌曲等文藝作品;通過“聽、賽、唱”:紅色經典歌曲等形式,推進“四史”學習教育入腦入心入行;通過小組互動等形式,在提高學生理解水平的同時,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知曉世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更好地適應環境,更好地學習和生活,深刻體會紅色經典音樂學習與賞析過程中帶來的心理滿足和心理需求,促進個人進一步成長,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有效提高“四史”教育學習效率。[7]
學習共同體是指由學習者及其老師或助手等組成的群體。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僅是個體頭腦中進行的活動,學習個體也不是孤立的自然探索者,而是一個社會化的人。他們彼此之間經常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溝通、交流,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因而在成員之間形成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聯系。在學習思考的過程中,他們使自己的想法、遇到的問題進行有效交流,將學習的資源進行共享,并團結協作解決問題,最終完成各種學習任務,學員之間形成相互影響、共同進步的人際關系和一種規范文化。教師教學過程的關鍵在于如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當中,積極體驗學習的樂趣,引導他們展現自我,充分發展身心個性潛能。因此,在紅色經典音樂融入“四史”教育的過程中,應重視“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首先,積極建構學習共同體,挖掘紅色經典音樂與“四史”之間的邏輯機理,教師要了解學生,積極進行互相溝通、交流、分享,在良好的師生關系中促進學習;其次,要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潛能,結合代表性音樂作品與近現代歷史感人故事,讓學生了解紅色音樂的創作歷程和時代背景,以此講解不同歷史時期的代表音樂所體現的民族精神內核,更好的進行“四史”教育。如,舉辦紅色演講比賽,讓學生在賽事中更多的了解紅色歷史背景。舉辦紅歌大賽,在比賽的過程中能夠更加廣泛地宣傳具有時代代表性的紅色音樂作品;最后,營造積極友好的學習氛圍,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收獲,師生共同成長。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共同體,能有效地解決當前高校“四史”教育中所面臨的共同困境,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在實處。
紅色經典音樂是高校“四史”教育中探索創新學習形式的重要資源。面對廣大學生開展傳統的課堂教學、講座學習與現代網絡平臺的教育技術相結合,特別是在我們國家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將紅色經典音樂作為一種教育資源,大學生更容易接受。傳統教學具有長期的經驗積累,所以它的優點不容忽視,但隨著社會群體文化素質的普遍提高,新的教育理念層出不窮,傳統教育方式已經越來越不適應時代的要求。[8]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促進綜合素質教育觀念的確立,加入多元化教育、教學。以豐富教育為目的,讓學生更加容易吸收重要知識點,接受傳統教學方式與現代教育方式為主體,為教學提供多姿多彩的空間,形象化及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才能促進素質教育的實施。以計算機和信息科學技術為主的現代教育技術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并走進我們的生活,改變了人們的學習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集聲音、圖像、文字為一體的多媒體技術廣泛應用,擴展了學生的立體多維的思維空間,并且可將講述法、示范法、提問討論法、實例分析法、網絡競答、影像賞析等教學方法融入其中,充分利用實物、圖片和各種宣教資料,創造更多實踐與學習的機會,引導學生分享學習感受,讓學生在“參與—體驗”中學習。[9]對于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將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教學模式的科學合理地結合,對于多學科相互滲透的思政教育的促進、普及和深化無疑是一個亮點。借助現代技術,利用網絡資源、視頻連線、課件分享等多種手段,獲取與文本相關的知識與信息,帶領學生立足文本,走出文本,獲得更多新鮮的知識與技能,媒體教學是對傳統教學手段的一種新探索和新發展,運用多媒體教學既是現代教育技術發展又是課堂教學形式發展的必然結果,對傳統教學影響深遠,作用顯著。
將紅色音樂與“四史”教育有機融合、兩者結合起來協同育人,雙方相互促進,共同提升,有效提升“四史”教育成效和教育品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種理論上融合的效果要通過具體的實踐來探索和檢驗。[10]因此,要深入挖掘紅色音樂和“四史”教育之間交叉和融合的共同點,形成二者有機融合的路徑。黨的十九大對“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作出新的全面部署。高校必當牢記使命,勇于創新,展現出新時代高校的職責與擔當。切實樹立新的思政觀,充分發揮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機制,優化評價激勵,強化實施保障,切實構建育人體系。注重以規劃引領為載體的協同機制創新,注重頂層設計和激勵引導,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和課程體系建設的源頭上,將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納入其中,在課程教學中實現知識傳授、價值引領和能力培養的有機統一,構建多方協同育人的新格局,推動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協同育人,促進學生全面成長、人人成才,切實提高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力、貢獻度。以培養當代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健康觀為導向,構建新時代高校協同育人理念,通過紅色音樂的學習串連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促進共建、共享,協同推進,構建紅色音樂與“四史”教育的協同育人體系。
通過挖掘紅色經典音樂獨特的教育價值,表明紅色音樂能進一步豐富“四史”教育理論,提升“四史”教育實效性。紅色經典音樂內涵及藝術創新形式與政治思想教育相融合,充分發揮紅色音樂作品的優勢,展現紅色文化鑄魂育人的力量,以多元化的信息技術為支撐,構建協同育人新模式,深化當代大學生的責任感與傳承紅色精神的使命感,為“知史愛黨、知史愛國”教育提供了新的實踐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