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洪良,陳 敏,付 敏,2,歐陽佚亭,賴靖雯,陳天寶
(1.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66;2.動物遺傳育種四川重點實驗室,四川 成都 610066)
四川盆地及周圍山區年溫暖、濕潤,年均氣溫16~18 ℃,濕度最高可達85%,夏秋季節悶熱、潮濕。在四川家兔主產區,家兔常發生疥癬病和皮膚真菌病,輕度感染者生長、繁殖、育肥受影響,重度感染者消瘦甚至死亡。這兩種疾病臨床癥狀相似,較難加以鑒別。
1.1 家兔疥癬病 疥癬病是常見的家兔寄生蟲病,其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尤其是潮濕、悶熱的夏秋季節,兔舍通風不良、衛生差,消毒不徹底易引發此病。病兔為傳染源,健康兔接觸被污染的兔籠、食槽、草架、飲水器、飼料、用具等時可引起發病,其發病率可達60%左右。
1.2 家兔皮膚真菌病 真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溫度30 ℃左右、濕度75%左右環境最適合真菌繁殖生長。
真菌主要通過孢子繁殖,孢子在高溫、潮濕的環境中快速發育成熟后,孢子壁破裂,形成大量的孢子。成熟的孢子可隨風飄落,導致兔感染。
病兔為致病傳染源,健康兔接觸病兔或被污染的兔籠、食槽、草架、飲水器、飼料及用具等都可發病。家兔皮膚真菌病傳染速度快,傳播途徑廣,發病率可達70%~80%,甚至引起全場感染,病兔死亡率可達10%。家兔皮膚真菌病可傳染給人,故飼養、診治人員須注意加強個人防護。
2.1 家兔疥癬病 導致家兔疥癬病的病原為疥螨和癢螨,臨床上主要有耳癬和腳皮癬(石灰腳)等。耳癬由癢螨感染引起,癢螨主要寄生在真皮層,腳皮癬由疥螨感染引起,疥螨主要寄生在皮下層。
2.2 家兔皮膚真菌病 家兔皮膚真菌病由須發癬菌、石膏樣毛癬菌等真菌引起,病變部位主要在表皮。
3.1 家兔疥癬病 發病部位主要在耳內、外廓及趾部,鼻尖、眼睛周圍、上下唇也可被感染。
3.1.1 耳內廓感染(耳癬)有黃色的痂皮堆積在患兔耳中甚至堆滿耳內,去除痂皮,病變部位有紅腫、出血或化膿等。患兔不時用后爪抓撓耳朵,搖頭甩耳,或頭偏向一側(影響采食),消瘦,食欲減退,精神不振。
3.1.2 趾部感染(石灰腳)病兔趾部周圍有灰白色痂皮堆積,病變部位被毛脫落或斷毛,病健部位界限不明顯,去除痂皮,趾部出血或有膿流出。患兔嘴咬四肢,嚴重者消瘦、精神不振、食欲減退、不愿活動甚至死亡。
3.1.3 外耳廓邊緣、鼻尖、眼睛周圍、上下唇及其他部位感染 病變部位發炎、紅腫、發癢,有痂皮,病健部位界限不明顯,呈犬牙交錯狀,患兔喜用前肢抓撓病灶部位,病灶部位毛不易拔掉,其消瘦,精神不振。
3.2 家兔皮膚真菌病 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尤以夏秋季節為甚。患兔發病部位主要是下頜、頸背部、頸胸部、腹部(哺乳母兔乳頭周圍)等部位。病變部位脫毛,病健部位界限明顯。病變部位呈圓形、橢圓形、卵圓形,似豬、牛的“銅錢癬”。去除病毛后,皮膚呈紅色或紫紅色或有膿汁。患兔發癢、消瘦、精神沉郁、食欲減退,嚴重者生長、繁殖受影響,甚至極度消瘦,衰竭而亡。
4.1 可觀察患兔病健部位界限是否明顯。不明顯者,初步診斷為疥癬病,明顯者,初步診斷為皮膚真菌病。
4.2 觀察病灶部位形狀是否規則及病毛是否容易脫落。病灶部位呈圓形、橢圓形或卵圓形,病毛容易拔掉者,初步診斷為皮膚真菌病;病灶部位形狀不規則,病健部位界限不太明顯,呈犬牙交錯狀,病毛又不容易拔掉者,初步診斷為疥癬病。
4.3 夏季中午,取病變部位的痂皮放在白紙或玻片上,置太陽下(50 ℃左右)暴曬2~3 min,冬季取病變部位的痂皮放在玻片上加熱(50 ℃左右),使玻片發燙2~3 min。如有螨蟲爬出,即可診斷為疥癬病,如無螨蟲爬出來,結合其他癥狀和特征,可初步診斷為皮膚真菌病。
4.4 取病變部位被毛和痂皮置顯微鏡下觀察,如發現有螨蟲,可確診為家兔疥癬病,如發現有菌絲體、孢子、子孢子,可確診為家兔皮膚真菌病。
5.1 保持兔舍通風良好,環境清潔,每天清掃糞尿,避免高溫、潮濕。
5.2 保持產仔箱和補飼欄墊草柔軟、清潔、干燥。墊草反復暴曬,確認無霉味后才可使用。不用吸濕性強的棉花或純棉布做墊料,應用稻草或木材刨花碎片做墊料。
5.3 兔舍要定期、不定期進行消毒。可用0.2%~0.5%過氧乙酸、戊二醛癸甲溴銨、聚維酮碘、2%燒堿(氫氧化鈉)、復合酚等消毒劑消殺籠舍、用具、地面及室內空氣。可用火焰噴燈對兔籠、食槽、草架、飲水器及其他用具進行一次徹底消毒。
5.4 疥癬病和皮膚真菌病患兔立即隔離治療,以免感染其他兔,發病嚴重者立即淘汰。
5.5 預防兔疥癬病可用雙甲脒乳劑、螨凈或除癩靈等藥浴,每30~45 d 預防1 次,也可用1%伊維菌素皮下注射,每千克體重0.05 mL,每5~6個月注射1次。
6.1 家兔疥癬病治療
6.1.1 可選用12.5%雙甲脒乳劑、20%螨凈或除癩靈等藥液浸洗、涂擦或藥浴。雙甲脒藥浴方法(其他藥物類似):用12.5%雙甲脒乳劑20 mL 兌水10 L 混勻裝入大盆里,用小容器取250 mL 備用。對耳癬及其他部位的疥癬,用藥棉蘸取配制好的藥液浸洗病灶部位0.5~1 min 后,用金屬鑷子取下痂皮和病毛放入小容器中(不能亂扔,應集中處理),再用藥液浸泡病灶部1 次,浸洗時的多余藥液用干毛巾擦干,以防兔舔食而中毒;對腳癬(石灰腳),需兩人操作,一人一手捉住兔子的雙耳及頸部皮膚,另一手捉住腰背部及尾部皮膚,將兔子的四肢放入盛有藥液的大盆里浸泡0.5~1 min,另一人用金屬鑷子取下痂皮和病毛放入小容器中后,再藥浴1次,隨后用干毛巾擦干四肢。如果藥液不足,可按上述藥液2 倍比例配置補充液。氣溫低時,藥浴最好在中午進行,以防兔感冒。
6.1.2 可選用1%伊維菌素注射液,每千克體重0.05 mL皮下注射,間隔7 d再注射一次。
6.2 家兔皮膚真菌病治療
6.2.1 可選用10%柳酸酒精(水楊酸苯甲酸醑劑)、柳酸軟膏(水楊酸苯甲酸軟膏)、殺列癬霜、達克寧軟膏、克霉唑軟膏等涂抹患部。以10%柳酸酒精為例,取配制好的柳酸酒精各200 mL分別放入兩個容器里,先用金屬鑷子將患兔病灶區的被毛及痂皮取下集中放入一個容器里浸泡(不能亂扔,最后集中焚燒處理),然后用藥棉蘸取另一個容器里的柳酸酒精反復涂抹患部。如有化膿等,需擠出膿汁、清洗后,撒上消炎粉或抹上柳酸軟膏、紅霉素軟膏或四環素軟膏等,再涂抹柳酸酒精。治療每天一次,7 d 后可每2 d 一次,直至痊愈。如卸妝用軟膏涂抹,也需先去掉病灶區的病毛及痂皮,軟膏涂抹每天一次,連續7~14 d,直至痊愈。
6.2.2 可在飼料中加入灰黃霉素、制霉菌素治療皮膚真菌病,連用14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