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瑪拉姆
(西藏自治區左貢縣農牧科技服務中心,西藏 左貢 854499)
藏香豬主產于四川阿壩、西藏林芝、西藏昌都、云南香格里拉和甘肅甘南地區,以放牧飼養為主,其具有耐寒、耐粗飼、抗病性強等特性。
1.1 病原學特性 致病性大腸桿菌為革蘭氏陰性菌,兩端鈍圓,散在或成對存在,兼性厭氧,37 ℃為其最適生長溫度。
在外界環境中,致病性大腸桿菌存活性不強,在土壤、水、空氣等中一般可存活數月,其對高溫較敏感(60 ℃經過10 min即可將其殺死),但對低溫具有一定的耐受力,常用的消毒劑(漂白粉、來蘇爾、石炭酸)均可將其殺死。大腸桿菌對常用的抗生素較為敏感,但近年致病性大腸桿菌的耐藥性逐漸增強,目前已出現大量耐藥株。
1.2 流行病學 幼齡豬對本病最易感,不同日齡、品種的豬均可感染發病。出生1 周內的豬常發生仔豬黃痢,出生2~3周內的豬多發生仔豬白痢,仔豬水腫病和斷乳仔豬腹瀉斷乳仔豬多發。
導致本病的傳染源為病豬或帶菌豬,這些豬排出的糞便含致病菌,當仔豬接觸到被污染的墊料、飼料、飲水或是母豬乳頭時,病原可通過消化道引起發病。
本病呈地方性流行或散發,無明顯發病季節。同窩仔豬黃痢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分別可達90%、100%,白痢的發病率達30%以上,仔豬水腫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分別為30%和50%以上。
藏香豬大腸桿菌病的誘因是仔豬沒有第一時間吃上初乳,飼料搭配不合理、營養不良,環境衛生差,氣候劇變等。
2.1 仔豬黃痢 仔豬黃痢的潛伏期較短,仔豬出生12 h 內即可發病。病仔豬衰弱,排黃色稀糞,糞便中含有凝乳片,消瘦,行動緩慢,被毛粗糙無光,體表不潔,發育遲緩,甚至昏迷。病死仔豬腸道膨脹,腸道中含有多量黃色液狀內容物和氣體,腸黏膜有急性卡他性炎癥,腸系膜淋巴結有散在的出血點,肝臟、腎臟有凝固性小壞死灶。
引起仔豬黃痢的傳染源是帶菌母豬,消化道是主要傳播途徑,其也可經產道感染。
2.2 仔豬白痢 又稱遲發性大腸桿菌病,常見于10~20日齡的仔豬。病豬突然腹瀉,排乳白色或灰白色糊狀腥臭糞便,體質健壯的仔豬多能自行康復。病死豬外表蒼白、消瘦,腸黏膜有卡他性炎癥,腸系膜淋巴結腫脹。
導致仔豬白痢的傳染源是帶菌母豬或病豬,以消化道為主要傳播途徑。白痢的發生與各種應激有關,圈舍冷熱不定、潮濕,母豬乳汁過濃、過稀或乳頭不潔,飼喂仔豬冰凍、劣質、霉變的飼料或飼料配合不全面,突然更換飼料等,均可引起仔豬白痢。
2.3 仔豬水腫病 水腫病常發生于斷奶仔豬,患豬臨床上以突然發病,共濟失調、頭部水腫、肌肉震顫、精神沉郁為主要特征。病豬盲目前進,做轉圈運動,觸摸皮膚其異常敏感,并嘶啞尖叫,臉部、眼瞼、結膜等部位明顯水腫。一般健壯、生長快的仔豬更容易發病。病死豬胃腸道水腫,胃底部有彌漫性出血,膽囊和喉頭水腫。
2.4 斷乳仔豬腹瀉 腹瀉常發生于斷乳5~14 d的仔豬。病仔豬采食量下降,排水樣糞便,精神萎靡,脫水、沉郁,鼻盤、耳和腹部發紺。病死豬眼窩下陷,眼球突出,肺臟蒼白、干燥、貧血,胃內充滿干燥食物,小腸擴張、充血,大腸內容物呈黃綠色。
根據流行病學、發病特點、臨床癥狀以及病史調查等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行細菌學檢查??刹扇〔∷镭i血液、內臟組織(肝臟、脾臟、腸壁)等病料進行細菌學檢查,對病料進行涂片、染色、鏡檢,再分離培養,對分離出的病原菌進行生化和血清學鑒定。
臨床中要注意藏香豬大腸桿菌病與仔豬紅痢、仔豬副傷寒、豬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輪狀病毒感染的區別。
對藏香豬大腸桿菌病可根據藥敏試驗結果用藥。常用的藥物有阿米卡星、慶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廣譜抗菌藥物,還可配合一些酶制劑、酸制劑等微生態制劑進行輔助治療。
使用抗菌藥物要按照說明給藥,不可隨意增加給藥劑量或給藥次數,不可長期使用單一抗菌藥物,應注意穿梭給藥和輪換給藥,要有足夠的休藥期。
5.1 合理接種 做好免疫接種是減少藏香豬大腸桿菌病發生的重要手段。生產中要做好妊娠母豬、新生仔豬的免疫接種,要按照規定的計量和免疫方法進行免疫,常用疫苗有大腸桿菌單苗、大腸桿菌病和產氣莢膜梭菌聯苗以及K88、K99、987P 三價菌苗。由于致病性大腸桿菌的抗原多、血清學復雜且其易變異,所以免疫后要定期進行抗體水平監測,免疫失敗或抗體水平較低的豬要進行二次免疫。
5.2 優化養殖環境 致病性大腸桿菌的滋生與養殖環境的好壞有直接關系。為減少發病,要保持圈舍適宜的溫度、濕度、光照和通風,墊料、食槽、料槽、墻壁等要定期消毒,藏香豬所排糞便要及時清理和無害化處理。要合理分群,飼養密度不可過大,夏季注意防暑降溫,冬季注意防寒保暖。
5.3 加強飼養管理 母豬妊娠期科學飼喂,保證其有固定的休息場所,妊娠后母豬可適度放養。飼料方面要多給予其多汁柔嫩的飼料,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不能短缺。哺乳期母豬用專用飼料飼喂,不可飼喂冰凍、劣質、發霉的飼料,也不能突然更換飼料,應供給哺乳期母豬充足的飼料和飲水。
仔豬出生后第一時間吃上初乳,并做好固定乳頭喂乳工作。仔豬出生第3 d 和第10 d 補鐵補硒,出生1周后進行采食調教,增加仔豬接觸飼料的機會,做好吃乳向吃料的過渡。飼料逐漸從開口料過渡到保育料,但過渡不可太快,飼料喂量逐漸增加。防止飼料單一,要合理搭配日糧,防止蛋白含量過高,并適當搭配青綠飼料。
5.4 藥物預防 妊娠母豬產前1 周內可用藥物預防,可在飼料或飲水中加入適量抗菌藥物,減少子宮內膜炎、乳房炎的發生,防仔豬從母豬身上感染致病性大腸桿菌病。
仔豬出生后幾天,可使用慶大霉素、阿米卡星等抗菌藥物飼喂,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仔豬腹瀉的發生。
5.5 動態監測 做好本地區藏香豬疫病的動態監測工作,掌握近年來藏香豬大腸桿菌病發病特點、流行病學特性、傳播規律等。
病豬及時隔離并積極治療,非必要不從外地引進豬只,必須引進時應加強隔離觀察,確保引進豬無病后方可混群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