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慧 李青松
(1.天津財經大學法學院,天津 300222;2.天津澍澤律師事務所,天津 300202)
《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是由東盟10國和澳大利亞、中國、日本、新西蘭、韓國,共計15個國家,在原有的東盟架構基礎上提出的更廣泛的區域自由貿易協定。RCEP的存在既是亞太國家和地區之間在以往經濟貿易往來基礎上的一大進步,同時也是為嘗試實現亞太自由貿易區建立的又一次嘗試。對于當今中國來說,RCEP是中國近年來簽署加入的經濟體量最大的一個自貿區協定。同時,RCEP中的知識產權章節也是迄今為止我國在國際層面上簽署的最全面的知識產權章節。從歷史沿革的角度看,RCEP實質上是15個成員方在《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的基礎上進行的全面更新,RCEP的知識產權章節較好地平衡了亞太區域內各成員方之間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不同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同時全面提升了本自貿區范圍內的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在顧及各成員方社會公共利益的同時,也對知識產權人的相關權益進行了更高程度的保護。RCEP同時兼顧各成員方的知識產權要求的制度范本和平衡、包容、平等的中心思想,對于全球范圍內的知識產權保護發展進程都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這也將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體系下TRIPS更新發展的“過河石”。
RCEP知識產權專章總計83個知識產權保護條款。在這83個知識產權保護條款中,除了TRIPS中原有的知識產權保護種類和保護措施,RCEP還對近些年來新興的各類知識產權進行了說明并予以了詳細規定。RCEP超出TRIPS原有內容的部分評述包括以下幾點。
雖然在RCEP的整個知識產權章節中并沒有出現序言類的語言,但從RCEP協定中的原文處可以知道,RCEP第十一章知識產權第一節第一條的目標中就已經對整章的規定定下了基調,在利用知識產權深化經濟一體化交流合作的同時,認識到各成員方之間發展水平的差異,并積極追求以社會福利的方式推動社會的發展,其最終目標傾向于實現權利與義務的平衡。此外,第十一章第八條對公共健康安全進行的平衡性規定也再一次突出強調了這一點。以上目標和相關條款的實質性規定與以往由發達國家主導的一系列國際知識產權保護公約內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美國主導下建立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和《美墨加協定》(USMCA)國際知識產權保護公約雖然在條文中涉及一定的社會利益與知識產權權利人利益保護的平衡概念,但是在條約的實際履行中卻往往更偏向于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利益保護,這主要是由發達締約方的利益和其他國際知識產權條約中缺乏最不發達締約方等其他眾多因素所共同導致的,具體原因此處限于篇幅不再展開論述[1]。但是,RCEP的知識產權章節利用權利與義務平衡原則及以社會和經濟福利推動技術創新的方式打破了這一規定,為以后逐步改變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在國際知識產權領域的不利地位開辟了道路。
在著作權保護問題上,第一,RCEP為協定的各締約方均設置了一定的著作權保護的強制性義務,這其中就包括“協定的各締約方應當批準或加入”的一系列著作權國際知識產權條約。并且各締約方應當在各自境內的立法問題上履行國際條約的法律義務,對照國際條約修改境內法律。第二,RCEP在TRIPS的基礎上擴張了著作權保護主體的范圍,締約方要授予作者、表演者和錄音制品制作者向公眾傳播其作品的專有權,以及獲得廣播報酬的權利。這是對原有的復制權及公眾傳播權進行的擴張[2]。
RCEP為了進一步平衡公眾利益和著作權人的利益,在版權限制和例外條款方面進行了明顯的改革。RCEP雖然依然采用了TRIPS中的“三步測試法”,但是在措辭方面進步較大。相較于《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RCEP對“合法目的”的范圍限制得較為具體,對于合法目的“例如但不限于”的種類進行了較為明確的規定,明確允許各締約方對“合理使用”采取例外。由此可以發現,RCEP正在試圖構建一個兼顧公眾利益和著作權人利益的平衡機制,以期真正做到維護公共群眾對于知識的獲取和使用權利。
RCEP知識產權章節利用商標或專利制度對地理標志予以知識產權保護,開創性地建立了地理標志的單獨或平行保護制度。標志保護制度的產生使得RCEP各締約方可以根據自己境內的實際情況,有選擇性地制定或修改境內立法,以避免與RCEP締約方中含有地理標志的注冊商標發生權利沖突。在RCEP的商標保護制度中,不僅地理標志可以被相關權利人注冊成為商標,而且注冊商標的三維形狀、聲音標識都將作為商標權的保護種類。除了上述的實體性權利規定外,RCEP在程序規則方面也進行了更為細致的劃分和完善。在商標申請和商標注冊方面,RCEP進行了更詳細的程序規定:RCEP要求各締約方要在境內建立完善的商標注冊制度,這其中包括駁回商標注冊申請人的書面理由通知,申請人對駁回決定的復審申請程序及最終訴訟程序;在商標注冊成功之后,政府機關應當采取書面形式對相關權利人進行商標異議、撤銷、注銷等行政決定通知。同時,RCEP還要求各締約方應當在國內電子數據領域建立商標電子申請系統和商標電子信息庫,并依此建立商標分類制度。
在專利制度層面,RCEP知識產權章節基本上承襲了TRIPS的大體內容,但應注意的是,RCEP引進了“專利寬限期”這一概念,并將之明確規定于知識產權章節的第四十二條之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的規定,新穎性實質上是專利的本質特征之一,專利申請人在申請專利時必須保證該項技術的新穎性。所謂新穎性,即指該項技術在專利申請人申請專利之日之前的時間內,沒有出現過同樣的技術被申請或者被公開文獻記載過,滿足此項條件的技術才可以被認定為具有新穎性,并有資格申請專利保護。RCEP知識產權章節中“專利寬限期”的存在目的在于對各締約方的專利寬限期進行程序性規制,同時也沒有在寬限期方面對各締約方提出意見。
在工業設計的知識產權保護層面,RCEP對各締約方提出了強制性的明確義務要求。這是繼上述的一系列知識產權國際條約之外的又一對各締約方的強制性義務,與著作權保護不同的是,RCEP對于工業設計的知識產權保護顯得更加嚴格,除上述兩項工業設計知識產權保護條約之外,RCEP同時要求各締約方境內的工業設計分類制度應與《建立工業品外觀設計國際分類洛迦諾協定》及其不時地修正保持一致。這些進一步的細致要求反映出RCEP對于本自貿區范圍內的工業設計知識產權保護的水平更高一些。同時這也表明RCEP不僅是為了實現本自貿區范圍內各締約方工業貿易交流的需要,更是為了未來在RCEP范圍內實現各締約方工業產權制度的一致而打下的法律基礎。
亞太地區的部分國家和地區同時是RCEP和CPTPP的締約方,因此,RCEP與CPTPP之間具有緊密的聯系。由于主導締約方相同,CPTPP與USMCA之間的關系也十分密切。
單就對WTO框架下的TRIPS未來更新而言,RCEP的示范作用要遠大于CPTPP與USMCA。USMCA的締約方中不包括最不發達締約方,因而其在制定相關的知識產權條款時不會考慮此類國家的發展利益;CPTPP也因多種原因的存在而沒有兼顧到部分締約方的利益。所以,對于WTO全體成員方而言,RCEP的知識產權規則更加符合全體成員方的共同利益訴求,同時也符合自由貿易區的“憲法性”依據——《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第二十四條第四款。目前各國之間建立的各種自由貿易區實質上都是對多邊貿易體制轉向自由貿易體制的嘗試,都是未來各國為實現WTO體系下的“自由貿易”目標而摸索的“過河石”。與CPTPP和USMCA相比,RCEP的成員方經濟發展水平更類似于WTO的成員方類別,其經濟貿易總量也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區,所以,RCEP知識產權條款的內容和形式對日后WTO框架下的TRIPS更新更具有借鑒和實踐意義。
單從知識產權條款的內容上說,RCEP的知識產權條款內容更容易為大多數發展中成員方和最不發達成員方所接受。正如上文中提到的將民間文學藝術等傳統遺傳資源整合為一個單獨的整體,締約方可以制定適當的措施對其進行一定的規制和保護。這一點在整個國際條約史上是一個重大的突破,也是發展中成員方保護自己傳統文化資源的一個開端。由于多哈會議的停滯,當今WTO框架下的TRIPS無法對發展中成員方的傳統知識資源進行規制和保護,相關的國際問題也無法得到妥善解決[3]。RCEP知識產權條款的多處內容均對發展中成員方和最不發達成員方的利益進行了照顧,而與RCEP知識產權條款形成鮮明對比的是CPTPP與USMCA的知識產權條款更加符合少數發達成員方的利益,對WTO全體成員方的利益未必有益,更不會被WTO中的最不發達成員方接受,所以其很難在未來的TRIPS更新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通過研究可以發現,RCEP的條約形式實質上是以TRIPS為基礎而制定的,換言之,RCEP締約方從締約伊始就將RCEP作為未來TRIPS的更新文本而進行了討論和制定,從第一節的總則和基本原則到第八節的各類知識產權章節,RCEP都與TRIPS文本保持著較高程度的契合,即使是在實質內容上,RCEP的文本內容也是在TRIPS的基礎上進行增加或調整,以使其更加符合時代發展要求,可以解決時代發展中的問題。
當今國際正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社會風云激蕩,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時代背景下,中國依然堅定不移地參與并推進RCEP的成功簽署,而后又向世界發出未來愿意考慮加入CPTPP的信號,這些事實表明了中國堅定走改革開放路線的決心,同時也表明中國擁有著對實現未來美好愿景的充足信心。中國的知識產權制度從無到有,從不完善到初步形成體系,成為RCEP的主要推動者,中國經歷了從世界知識產權的追趕者到嘗試轉變為世界知識產權領跑者的身份變化。當今中國要繼續積極參與世界知識產權規則的制定,從我國當前實際出發,積極修訂國內相關法律,完成RCEP中的國內履約義務,并視自身經濟、科技和文化的發展情況,在將來一段時間內持續完善國內知識產權保護制度。
根據最新的RCEP知識產權規則,我國的國內履約義務還未能履行完畢,主要包括以下兩點:
第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以下簡稱《著作權法》)。RCEP知識產權章節中第十二條第二款對各締約方的衛星信號保護義務進行了規定。對于此條款,由于《著作權法》沒有對此種衛星信號進行明確的劃分,所以我國在這方面的知識產權立法存在缺失,應當及時對《著作權法》進行修改,對“廣播”的概念進行符合新時代的概念解讀。另外,RCEP雖沒有對各締約方進行這方面的強制性規定,但是CPTPP卻明確要求各締約方應當將“廣播”的概念外延至加密衛星信號中。因此,既是為眼下的RCEP知識產權規則考慮,也是為未來加入CPTPP的謀劃考慮,我國應當對《著作權法》中的“廣播”一詞進行詳細解釋,以適應未來國際知識產權發展需要。
第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以下簡稱《專利法》)。由于RCEP中存在的“專利寬限期”規定,除了《專利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的不喪失新穎性的四種情況外,還應新增“申請專利保護的發明創造權利人認為其發明創造在申請之日不屬于現有技術”條款,以與RCEP中的“專利寬限期”制度相吻合。但也應當注意到,這樣的立法規定實際上是對專利申請人法律義務的增加,同時也是對我國傳統的專利申請制度中的申請在先原則的挑戰。其中的關系紛繁復雜,在進行立法修改工作時應當跳出單條單款的限制,站在《專利法》的整體角度上進行考慮,以求達到最佳的平衡狀態。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可以考慮逐步改變先國際條約后進行國內立法的做法,從國內情況來說,筆者認為可以先從以下兩點出發,逐步完善國內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
適當延長著作權與相關權利的保護期。延長著作權及相關權利的保護期限在立法技術層面幾乎沒有什么問題,唯一值得我們警惕的是要注意平衡好私人權利保護與社會利益保護的問題。筆者認為,自提出國際知識產權保護概念伊始,著作權保護期限就從來沒有成為各國爭議的焦點,究其原因是著作權法所保護的權利都是私權利,權利爭議的空間較小,另外《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中規定的五十年保護期限其實并不是最高保護五十年,而是一種最低限度。因此,我國在進行《著作權法》的修改時應當統籌考慮,在延長著作權保護期限的同時,可對其著作權的行使進行一定的約束。
跨類保護未注冊的馳名商標。對未注冊的馳名商標進行跨類別保護,不僅關系到知識產權保護與社會公共利益平衡的問題,也關系到反不正當競爭的規制問題。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2013年修訂)中可以看出,我國已經意識到馳名商標字樣對于市場競爭的不利性,因此對其第十四條第五款進行了補充修訂,這一次的補充修訂雖然是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一大進步,但是仍未符合CPTPP的保護標準。CPTPP要求各締約方必須對馳名商標進行跨類保護,但這樣做的危害在于極易使得權利人利用此項法律規定進行濫訴行為,致使國家司法資源的浪費。因而在進行國內立法調整時應當對商標持有人的舉證責任進行加重處理,商標持有人在進行權利維護訴訟時應當舉證證明侵權方的行為有可能引起商標混淆,從而限制商標持有人可能出現的濫訴行為[4]。
縱觀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知識產權制度發展史,從客觀的角度說,對外簽訂國際條約,依據國際條約而進行國內修法的立法模式已經持續了很久,并且似乎已經形成了一種立法定式:先簽訂國際條約,而后再依據國際條約修改國內立法。但是,如今中國正在從知識產權引進大國向知識產權創造大國轉變。這一點不僅僅體現在中國申請專利的“量”上,更在于中國為國際社會不斷輸出的知識產權“質”上[5]。雖然目前中國的知識產權制度的大多數規則是從西方引進的,但是值得慶賀的是在RCEP知識產權條款中涉及遺傳資源來源的披露要求是由中國率先提出的。因此,筆者認為,我國應重視自己國內的法治建設,練好自己的“內功”,統籌國內法治與涉外法治,立足先做好自己的事,培育和增強向國際社會提供知識產權新規則的軟實力。同時我國在進行國內的知識產權體系構建時,應當在立足本國國情的基礎上,考慮到本國知識產權新規對周邊國家或者聯系密切國家,又或者國際社會可能造成的影響,尤其應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發展目標,以全球視野進行知識產權制度的建設與治理,提升中國在參加國際知識產權規則制定時的能力。
RCEP中的知識產權章節從內容到形式大體是以TRIPS為基礎進行編寫的,同時也考慮到了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利益保護與社會公共利益保護之間的平衡問題。RCEP知識產權章節中超出TRIPS的部分是順應信息時代發展要求的最新產物,在TRIPS的基礎上針對利益平衡原則、知識產權權利種類、商標保護程序、專利工業制度、特殊知識產權以及保護知識產權的保護措施等方面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補充和完善,體現出RCEP與時俱進的時代特點。雖然RCEP與CPTPP、USMCA有著密切的聯系,但是CPTPP和USMCA并沒有考慮到最不發達締約方的實際利益,這也就決定了CPTPP、USMCA不可能成為WTO框架下可以適用于全體成員方的自由貿易協定,相比較下RCEP顯然具有更好的全球示范作用,并為未來全球知識產權保護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中國面對RCEP的國內履約問題,仍然需要在著作權法和專利法領域繼續發力,在進行國內履約的同時,國內可以考慮逐步改變先國際條約后進行國內立法的做法,繼續全面深化改革,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發展目標,積極參與國際知識產權規則的制定,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鼓勵創新,不斷為國際知識產權規則的制定提供“中國方案”,實現“內外發力”,努力在國際知識產權這條道路上實現從“追趕者”到“領跑者”的身份轉變,以全球視野參與國際知識產權制度的建設與治理,提升中國在參加國際知識產權規則制定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