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濤馬寶玲周繁王曉燕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2022年10月16日在北京召開,這是全國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一件大事、喜事、盛事。作為新時代黨的干部,我們要以朝氣蓬勃的奮斗姿態和篤行不怠的精神狀態,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同心同德、奮勇前進,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
黨的二十大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論斷,確定了很多新任務、新舉措,需要通過反復不斷學習,準確領會精神實質。對于我們來說,首先是學習宣傳貫徹要做到更加自覺。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人民至上”。新征程上,我們要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前進道路上,無論是風高浪急還是驚濤駭浪,人民永遠是我們最堅實的依托、最強大的底氣。深刻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實質關鍵是多思多想,學深悟透,增進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真正把學習成效體現在個人政治素養和理論素養提升上,體現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局面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糧食生產年年要抓緊。“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一個國家只有立足糧食基本自給,才能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進而才能掌控經濟社會發展這個大局。習近平總書記曾語重心長地講到,“對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農業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削弱,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面對國內外復雜多變局勢,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我國社會始終保持穩定,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定供給功不可沒。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1927年,蔣、汪集團紛紛背叛革命,在革命的關鍵時期,是中國共產黨確立進行土地革命,制定了武裝反抗總方針,開啟了“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這條路線是將馬列主義同中國具體情況相結合的正確路線,是革命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土地革命徹底改變了農民在封建社會受地主統治階級壓迫的地位,只有土地革命才可以真正給予農民群眾自由。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耕地是我國最為寶貴的資源,關系十幾億人吃飯大事,必須保護好。落實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行為,嚴守十八億畝耕地紅線。要清醒看到,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均耕地少、耕地質量總體不高、耕地后備資源不足,耕地保護面臨數量、質量、生態等多重壓力。隨著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建設深入推進,占地需求和補地資源空間不匹配等問題也日益顯現。所以要繼續著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按照黨政同責要求,建立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公眾參與、上下聯動的共同責任機制,確保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土地制度改革的決策部署落實到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征程上,要始終推進黨的自我革命。一個飽經滄桑而初心不改的黨,才能基業常青。一個鑄就輝煌仍勇于自我革命的黨,才能無堅不摧。百年櫛風沐雨、淬火成鋼,特別是新時代十年革命性鍛造,中國共產黨更加堅強有力、更加充滿活力。面對新征程上的新挑戰新考驗,我們必須高度警省,永遠保持趕考的清醒和謹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的前提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要持續抓緊抓好,讓脫貧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持續完善監測機制,落實幫扶措施,將返貧致貧風險解決在萌芽狀態。我們要堅持把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實現農民就業增收作為農民致富的根本之策,讓廣大群眾通過自己的勞動增加收入、提高生活品質。積極探索建立“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并使之常態化、制度化。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謀劃開展千億級農業產業集群建設,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延長拓展全產業鏈,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強對農民科技培訓,補上設施、技術、營銷等短板,千方百計開辟就業門路,帶動更多農戶實現增收致富,讓農民的生活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過程中芝麻開花節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