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剛耀 紀傳偉

朱斌/攝
戰場宣傳鼓動是戰前政治動員的繼續,對于鼓舞官兵斗志、激發血性膽氣、凝聚打贏信心能夠發揮重要作用。未來聯合作戰,高精尖武器震懾力大、混合戰爭迷惑性強、認知攻防交手激烈、戰爭節奏顯著加快,對戰場宣傳鼓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準確把握其內在的邏輯關系,才能有效融入指揮、匹配行動、契合戰場。
戰場宣傳鼓動本質上是一種語言、一種媒介、一種工具,起著橋梁作用,其生命力取決于是否適合作用對象。能理解、愿認同是官兵接受宣傳鼓動主張并愿意為之付出行動的前提,其基點在于平時的思想政治教育,這是戰場宣傳鼓動的邏輯起點。革命前輩劉志堅這樣說過,“只靠戰場上臨時鼓一下、刺一下、轟一下、逼一下,不能鼓起真正的斗志,就是鼓起來了,也不能持久,不能過硬。最根本的辦法,就是要在平時的教育基礎上……”。平時的宣傳教育,就要瞄準打贏、連接戰場,使官兵搞清“真與善、美與丑、責任與榮譽、個人與集體”的關系,解決為誰扛槍、為誰打仗的根本立場問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旦走上戰場,合適的“刺激源”就能促使官兵對于人生價值、生命意義作出正確的選擇。平時教育不扎實,滿足于課上了、本記了,大道理講不透、歪歪理駁不倒,敢戰勝戰的思想根子就不牢固;面對戰火紛飛、血肉模糊、空前激烈的戰斗場面,勢必思想包袱重、負面情緒大、認知疑惑多,宣傳鼓動工作就會力不從心、事倍功半。簡言之,宣傳鼓動戰時顯威力,就像竹筍一樣,冬天埋于地下吸收養分,春天來臨遇見合適的陽光、溫度,就會一日三尺。
戰場宣傳鼓動必須適應戰場的形勢變化、特點規律,做合乎事宜的事,講符合戰場的話。未來聯合作戰,戰場涵蓋陸海空天電網多維空間,動態分散、多域交織,直接決定了戰場宣傳鼓動的群眾性。所謂群眾性,就是要尊重和發揮士兵的主體作用,人人參與、人人開口、相互鼓動。政治干部要謀勢在先、預有準備,不打“啞巴仗”。戰前,準確領會意圖,制訂可行計劃,明確相應提綱,對黨團組織、宣傳鼓動組、干部骨干細化分工,使全員都動員起來,著眼作戰階段、作戰環境,提出簡短、犀利、提氣、好記的戰斗口號,形成干部牽頭、全員參與,時時有鼓動、處處有宣傳的生動局面;戰中,要善于抓關鍵問題,敏銳洞察官兵的思想變化點、精神敏感點、心理堵點,抓住進攻受阻、遭受傷亡、疲勞過度時,發展順利、取得小勝、驕傲自滿時,等待出擊、任務多變、激情消磨時,越是危險、困難時越需要不間斷地、不失時機地開展宣傳鼓動。普通官兵則要積極、靈活、有意識地自主開展宣傳鼓動,方艙內、掩體邊、壕溝旁,越是狹小空間、戰斗間隙、零碎時間,干部不能及時關照的地方,越需要主動發聲,展開自主協同式的宣傳鼓動。
戰場宣傳鼓動看上去是單向信息傳遞,實際上卻是實施者與接受者之間的雙向交流。官兵戰場上的思想反映、精神狀態和心理現象,往往反作用于指揮員;指揮員則會在合適的時機、用合適的方式、講合適的話語,將情感、信念、意志傳遞給全體官兵,實現信息交流到情感融通、共鳴和升華。傳遞什么?關鍵在于內容,解決好官兵最關心、最糾結的兩個根本性問題,即“生死”和“勝敗”。戰場宣傳鼓動要敢于講實話、報實情,勇于把作戰中的困難、不利因素擺出來,鼓動官兵一起出主意、想辦法,在“交底”中傳遞信賴、激活血性。1984 年,老山、者陰山作戰中,原十四軍四十師開展的“過五關——炮襲關、偷襲關、敵反撲關、艱苦關、生死關”教育活動針對性強,教方法、消顧慮、強認知,為宣傳鼓動做了積極的思想鋪墊。如果說內容是宣傳鼓動“感染力”的核心要素,那么靈活多樣的形式就是宣傳鼓動“煽動性”的基礎工具。未來聯合作戰,要秉持實在管用的原則,綜合使用臨戰宣誓、口號激勵、事跡感染、群體互助等傳統鼓動法,也要拓展人工智能、現代傳媒、全息投影、腦科學等手段媒介,進行遠程傳播、“云”上鼓動、虛擬預設場景傳遞信息,激活官兵的情緒“燃點”。
馬克思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當然,利益是一個廣泛的社會概念,既有經濟利益,也包括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社會利益等。對于利益的追求,往往遵循馬斯洛需要層次論,從生存到安全、從物質到精神,直至實現人生價值。由于個體認知層次不同,選擇也不盡相同,但都是個體最真實的動機和目標反映。戰場宣傳鼓動切不可超越官兵的認知視野,片面地、孤立地制定一些空洞、難以實現的指標、口號,做無謂的鼓噪。要始終緊貼官兵思想動態、心理變化,從官兵的切身利益入手,牽引官兵的行為選擇。毛澤東曾講:“調動群眾積極性,我們應該深刻地注意群眾生活的問題,從土地、勞動問題,到柴米油鹽問題。”戰場宣傳鼓動也要立足于此,作為新時代革命軍人,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先進革命文化的熏陶下,崇高理想、犧牲奉獻、崇尚英雄早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但著眼未來聯合作戰,我們還要重視士兵火線晉升、軍官提拔、福利療養、傷殘撫恤等現實問題,以務實舉措消解現實顧慮。在此基礎上,注重發揮精神信仰的內驅力,不失時機地開展立功創模、火線入黨、功勛命名、火線慰問等激勵活動,召喚官兵的使命、榮譽和責任,驅動官兵超越物質條件,克服恐懼感、挫折感,看淡生死、增進信心。
戰場宣傳鼓動工作必須遵循結合滲透原則,以服務保證戰斗力生成和保持為目的。要與戰斗進程相銜接,與作戰行動相匹配,緊密融入指揮鏈、打擊鏈、保障鏈的全過程。1948 年,中原野戰軍政治部在《淮海戰役的戰中鼓動工作》中指出:32 旅某團五連,攻入敵人全村時,連長提出“同志們!追啊!敵人被我們打垮了,消滅敵人立功”。這種宣傳鼓動既指揮了戰斗行動,又發揮了干部率先垂范的感召作用,極大地鼓舞了官兵斗志。政治干部切忌不顧指揮要求,不管戰術動作,“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與作戰行動合不上拍,不合時宜地瞎喊亂喊,不但形不成合力,還會適得其反,丟了政治工作的威信。二戰時,德軍閃擊蘇聯邊境,蘇軍23 師師長捷斯金首先想到的不是反擊,而是照例組織全師集會搞動員,結果動員大會還沒結束,全師官兵成了俘虜。基于未來聯合作戰制勝機理,戰場宣傳鼓動要嵌入指揮行動,做到“觀察早、研判準、處置快”,以快制快、以巧制快;秉持時空并存的理念,做到既不丟位又不爭位、既不離位又不越位,固守認知、渲染情緒、帶動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