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超 王尚偉
現地教學是在實踐現場或歷史事件的發生地,通過講授、觀察、思考和互動等一系列教學環節而實現預期目標的一種實踐性教學方法,具有主題性、沉浸性和實踐性突出的顯著特征,是軍隊院校開放辦學的重要抓手,更是院校開展實戰化專業化教學的有力支撐。近年來,國防大學政治學院著眼培養“能文能武”的政治指揮員和參謀人員,積極盤活駐地及周邊紅色資源,將服務備戰打仗、軍政深度融合的戰時政治工作現地教學作為必修課來建設,在井岡山、古田、延安等經典現地教學資源基礎上,先后拓展了上海解放紀念館、孟良崮戰役紀念館、渡江勝利紀念館、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園等多個戰時政治工作主題教學基地,通過一體設計和運用理論導學、場館見學、沉浸悟學、情境融學、研討促學、總結深學“六環聯動”模式現地教學,有效提升了戰時政治工作人才培養專業化水平,推動教育教學轉型升級向實戰聚焦、高質量發展。
打牢理論知識基礎是現地教學實現高效運轉、取得系統成效的基本前提。為有效提高學習起點,為后續學習提供支撐,理論導學按照必修課教學標準要求進行設計。一是學習資料“全”。根據現地教學定位、培訓對象、課程目標和專題內容,匯總梳理相關法規文件、史料案卷、前沿動態等資料,區分必讀和推薦兩個類型推送學員以供預習,明確閱讀重點、方法、重點思考問題、預習標準和成果要求,確保知識要點全面覆蓋、標準規范。二是導學方法“活”。以名家評論、場館簡介、戰事典故、教學重點、觀學流程為主體,針對不同場館、區分培訓對象,分別設計制作現地教學《導學手冊》,采編制作《軍政全勝》《三戰三捷》《浴血孟良崮》等系列專題教學導視片,通過生動形象、喜聞樂見的呈現方式,激發學員自主預研、自主探究興趣動力。三是理論提示“精”。在參觀前,教員應緊扣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向學員介紹教學專題的歷史背景、事件經過以及主體內容,并圍繞教學目標做要點提示,按照“少而精”要求布置“如何籌劃組織打好信息化條件下政治軍事仗”“新時代如何打贏人民戰爭”“如何做好戰時瓦解敵軍工作”等“回溯歷史+聯系現實”的開放性隨堂思考題,讓學員帶著問題自主研學、圍繞問題參觀場館、拓展問題廓清方向。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紀念場館、戰斗遺址等經典紅色資源往往蘊含著我黨我軍“精神譜系”的核心密碼、顯性特質和基本屬性。參觀院外場館,應堅持“以我為主”加強教學設計和對接協調,從教學目標出發,變面向大眾的故事串講為專業培訓的主題解說。一是多領域開發資源。按照“政治建軍舉旗鑄魂”“改革強軍譜寫新篇”“黨史軍史優良傳統”主題,采取“點、線、面”方式構建教學基地模塊,從承載偉大精神的紅色基地中探尋內涵真諦、挖掘時代價值,圍繞解決學員遇到的理論困惑和面臨的現實課題,著力打造適應教學目標、助力人才培養的現地教學資源庫。二是全景式綜合呈現。緊緊圍繞教學主題,沿著場館陳列主線或參觀路線中的戰時政治工作教學主題內容,以“支部建在連上”“背包上的入城紀律”“小推車推出來的戰爭奇跡”“瓷器店里打老鼠”等場館主題解說為主,配合歷史影像資料、實體史料、先烈遺物、模擬沙盤等全維度全系統展陳,讓學員對教學主題相關精彩史跡和豐富內涵形成立體認知。三是關鍵點問答互動。隨隊教員與講解員提前溝通教學需求,講解員在介紹“丹陽整訓抓紀律”“戰士生命和資產階級大樓哪個更重要”等重點場景和重要故事過程中,適時調動現場氣氛組織答題互動,激活課前預研預習知識內容。通過聽、看、說、評等方式,使學員更加完整地了解場館主題和展陳內容,達到理清脈絡、體系把握的預期成效。
歷史事件往往在經過歲月沖刷和時間沉淀之后,呈現得更為清晰。在具體場景中沉浸追溯歷史事件的教學效果遠遠超過教材課本。現地教學作為必修課,不同于旅游觀光,不能滿足于“打卡”“瀏覽”,而應采取沉浸性方式引導學員深入歷史場館中去“尋寶”“烙印”。一是導入模擬場景。為充分調動學員主體參與性,通過VR 系統、電子感應設備和聲光電投射技術,讓學員在“星火燎原”“戰上海”“渡江第一船”等視覺、聽覺、知覺的綜合刺激中,獲得全方位感受體驗,全身心置身歷史場景。二是帶入角色定位。結合戰役決策、作戰部署、戰時政治工作等重大事件,經隨隊教員導調和虛擬場景轉換,將“作壁上觀”的學員賦予角色定位,倒逼其作為政治指揮員或參謀人員,面對“黨委會與作戰會怎么開”“面對重大傷亡如何做好思想再發動”等特定場景展開分析判斷、理清思路原則、提出方法路徑,通過沉浸式學習、沖突性體驗激發深度思考,主動探尋制勝機理和制勝密碼。三是引入真實案例。隨隊教員從“軍事與政治相統一”“歷史與未來相統一”“繼承優良傳統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統一”等角度出發,引入“面對躲在平民中的敵軍開炮還是不開炮”“后送傷員貽誤戰機怎么辦”真實事件案例拋給學員,由學員圍繞事件背景、矛盾沖突、深遠意義及規律啟示進行研究,從而進一步感悟我黨執政理念和為民情懷、我軍根本宗旨和優良作風。
在革命戰斗中犧牲的英烈對于后繼者來說,既是精神世界的映照,更是思想引領的旗幟,應當成為新時代官兵的心靈基石、靈魂燈塔。戰時政治工作現地教學活動所選擇的場館,基本都設革命英烈紀念場所,這也為現地教學升華情感互動、激發使命情懷提供了平臺。發揮情境融學效應,一是在教學設計上貫穿主線。現地教學雖然是實踐類課程,但更要落實課程思政原則要求,教學目標設置、教學內容設計、教學場地選擇、教學組織實施等方面都應貫穿“專業能力培塑+革命傳統教育”雙主線,突出“尋根之旅”“鑄魂之旅”“提純之旅”主題教育屬性。二是在組織方式上強化融合。從匹配性、感召力和能效度出發,在井岡山小井紅軍烈士墓、“四·八”烈士陵園、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解放上海烈士紀念碑等場所前,組織開展緬懷儀式、敘述事跡、訪談對話、模擬體驗、重溫誓詞、學唱歌曲、激情演講等活動,讓學員在體驗革命歲月、艱難環境中進行情感沉浸。三是在效果導向上注重升華。為實現在特定情境中激發共鳴、深化認同的預期成效,通過動之以情、以境激情、寓理于情,幫助學員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先烈們勇于勝利、勇于突破、勇于犧牲的光輝事跡中,感受堅定的理想信念、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催生不負先烈不負時代、知重負重勇于奮斗的使命自覺。
參觀見學拓視野,深化研討促提升。學員圍繞參觀所感所悟和重大事件案例進行研討交流,是進一步激活主體思維、深化問題研究、增進教學實效的關鍵環節,一般采取以分班討論為基礎、以集中交流為深化的流程。一是注重問題導向。圍繞歷史真實事例,精心設置主題性、矛盾性與現實指向性突出的矛盾問題,根據交流發言情況進行啟發式誘導式研討式教學,通過提問、提示、提醒帶入歷史場景進行反思,前瞻未來研提預判預案預置重點。二是突出學員主體。著眼提升學員獨立分析、決策和解決復雜矛盾問題思維能力,在學員獨立學思踐悟基礎上開展分班研討,逐一介紹個人觀察思考后的心得體會,其他同學補充。集中交流由各班代表和有強烈發言意愿的同學發言,其他學員互評和討論,教員主持和引導,以學員交流為主、教員引導為輔完成互動式研討。三是搞好點評歸案。教員系統梳理學員發言,進行高屋建瓴、清晰明了地點評,做到既系統引導歸案,又提升學員認知層次,確保不同觀點得以充分溝通;做到既讓學員收獲研討知識,又進一步激活自主學習欲望,確保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得以升華,集智形成融針對性、思想性、時代性和實踐性于一體的系列研討成果。
毛澤東指出:我軍打勝仗主要靠“兩結”,一是團結,二是總結。總結是我軍打勝仗的傳家寶,也是組織教學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總結復盤現地教學成果,供廣大教員、學員學習借鑒,是實現“打一仗、進一步”“點上突破、全面受益”關鍵所在。搞好現地教學成果的總結、學習和深化,要以點帶面、由淺入深,沿著以下主題方向逐步深研細究:一是為達成課程教學目標提供堅實支撐。突出實戰實用、專業專攻,重點梳理本課題以及所屬課程內容創新、方法改革、隊伍轉型、條件完善等成果。通過成果梳理與推廣輻射,推動課程建設質效滾動提升、持續提升。二是為學員崗位能力培塑拓展優質資源。以不同專業崗位人才培養能力素質模型為指向,重點梳理滿足組織需求、崗位需求與個人需求的理論知識、案戰例、想定和其他教學資源,持續提升政治工作能力訓練質量。三是為院校學科專業建設發展明晰重點方向。堅持政治軍事相融合,重點梳理戰時政治工作相關的教學理念、課程教材體系、教學科研管理創新等專業性成果,努力構建新時代備戰打仗政治工作教研體系。四是為我軍履行使命任務提供決策參考。貫徹立德樹人、為戰育人教育方針,重點梳理對部隊未來主要作戰任務、新域新質作戰力量建設、軍事力量常態化多樣化運用等領域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教研成果,推動人才培養供給側同未來戰場需求側精準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