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鴻 錢 鈞
(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基礎部,陜西 西安 710026)
“雙高計劃”是國家教育部、財政部對高職院校提高辦學水平的指導意見,2019年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印發了《關s 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計劃的意見》[1](以下簡稱“雙高計劃”),國家開始有計劃分步驟的在高職院校中,挑選建設高水平高職院校和專業,這是在新時代建設教育強國的大背景下的又一個國家性教育戰略部署。[2]意見明確提出,打造技能人才培養高地,落實立德樹人,培養和傳承工匠精神,敬業專注、勞動精神、堅韌毅力、吃苦耐勞的品質。體育工作的任務和目的與之具有較高的契合度,因此,學校體育工作開展的水平是學校“雙高計劃”建設順利實施的重要一環。
建國以來各個時期的高校體育教學大綱、指導綱要都十分重視在體育教育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體育一直對德育給予足夠的關注。1956年國家制定了《一般高等學校體育課實行教學大綱》,提出了高校體育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一定生產與保衛祖國能力的忠于祖國的高級建設人才,其根本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共產主義品德。[7]1961年《高等學校普通體育課教材綱要》,仍然強調德育:“增強學生體質,并通過體育向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教育,使學生能更好地從事學習、參加生產勞動和準備保衛祖國”。在其任務仍然把“通過體育培養學生共產主義道德品質”作為一項重要內容。1979年的《高等學校普通體育課教學大綱》,在主要任務里德育內容更加細化了:通過體育,教育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具有愛國主義、國際主義精神和共產主義道德品質;培養他們的組織性、紀律性、勇敢、頑強和集體主義精神。199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體育課程德育目的明確的指出,體育教學中需要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為培養具有體魄強健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服務。200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將課程目標劃分為五個領域目標,其中“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的領域目標,要求要實現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實施思想品德教育。
經過對歷年高等教育體育課程教學文件的梳理,結合高等職業教育的具體特征。高等職業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課程思政”的內涵應理解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將體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與職業教學相關的專業理論與實踐課程協同,共同方向共同發力,在課程教育教學中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的“三全”育人體系,建構全方位協同育人的職業教育體系。開展高職《體育與健康》課程思政,已不僅是體育知識、技術、技能教學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簡單結合,而是一個全新全面的體育教育理念的建構和實施。是本著“立德樹人”,圍繞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任務,開展“育人”式的體育教育教學活動。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用思政教育統領課程的教育性;以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養成實現課程的教育性;通過體育技藝傳授的滲透引導落實課程的教育性。
體育以其直觀化、直接化的優勢,在德育教化、在教學育人方面具有獨特的價值[8-10],其中的育人價值在身體素質、運動技能方面本文不做贅述,就其文化與過程中對學生心理、品德、行為等方面的育人功能可以從一下幾點體現出。
經過參與體育鍛煉對學生從生理方面,可以促進身體機能的成長發育,獲得機體的直接體驗;同時心理方面也有調節情緒、獲得愉悅感受、促進心理健康的功效。身體上的愉悅體驗只有通過體育鍛煉才能真正體驗到,這是身體與心理的和諧,是健全的體魄形成的基礎。體育鍛煉讓人感到的愉悅與身心和諧可以成為一種“效能感”,成為大學生不斷鍛煉、不斷突破自我的動力,形成自尊自信、自強不息的健康人格。參與不同形式的體育鍛煉對學生的心理具有調節作用,對學生心理的調節是指在緊張的文化課學習中,學生緊張的學習狀態需要體育活動的轉移與放松。所謂轉移是指學生的注意力由書本轉向活動中。所謂放松是指身體的活動會讓大腦的緊張緩和起來,不安的情緒得到緩解,從而使學生的心理狀態得到調整。不僅如此,一些體育活動還能具有讓人宣泄的功能,這也是一種心理上的疏導。同時體育文化所營造的特定環境,可以通過提供環境氛圍、成就動機、歸屬需求等方式促進個體的成長,幫助大學生形成體育鍛煉意識、積極主動地進行體育活動。
體育活動是培養學生積極品質的重要途徑,體育運動、體育教學中的訓練與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其所營造的體育文化環境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氣息,對于提升學生的優良品格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具有挑戰性的項目中,學生會形成勇敢、堅毅的品格,在需要耐力的項目中學生能學到堅持與自律,等等。求真向善的體育道德、永不放棄的拼搏奮斗精神、甘于配合的奉獻精神……都在運動與教學中無聲地生成,并成為一種具有潛移默化作用的體育文化影響。體育運動中特有的競技性屬性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公德意識的形成,對于培養學生的公平、公正、遵規守紀等道德品質具有促進作用。
培訓團隊合作所具有的凝聚功能。高校體育的很多運動都是集體項目,比如籃球、足球、排球,等等,這些項目要求成員一定要懂得團隊協作與配合,在這個過程中很容易形成集體凝聚力與團隊精神、集體榮譽感,對大學生形成同伴互助、團結友愛等良好品德有培養之功。
對學生行為的約束指體育活動本身的規則及體育教學活動的規則對學生行為的約束與養成的教育價值。所有體育運動都有著具體規則,例如,足、籃、排球有自己的規則,田徑的跑跳投有需要遵守規則,即使自發的娛樂性體育游戲也有約定的游戲規則,遵守相應的規則是參與任何一項運動并使之進行下去的重要條件。在體育教學中,對于學生的衣著等都有嚴格的規定,學生在遵守這些規定的過程中自然會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另外,大學體育文化具有發展學生的社會性的功能。體育活動中絕大多數都不是個人獨自進行的,都是需要與他人配合、需要在群體中進行的,這就可以有效地促進大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的形成,學會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逐步提高自己的社會技能,進而更好地融入社會,從而為未來走人社會從業工作做好準備。
對學生審美品質的養成主要指,高校體育具有展示美、塑造美,進而幫助大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的價值。體育教學中的一些內容,例如健美操、體育舞蹈、韻律操、花樣滑冰等等,都是美的運動,有眾多美內涵。體育運動中的人體自然之美,不同運動形式之美,活動行為之美,這些美的教育素材,教師經過展示、分享審美感情,以激起學生的美感;引導學生在欣賞或參與運動過程中提高審美的能力、趣味、水平和情操等,就能達到養成學生審美品質的目的。
要落實課程思政建設示范課程,就必須不斷的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做出改革性嘗試,擺脫技能化的簡單體育教學觀念,以文化建設的視域審視體育改革教學,將體育教學與校園文化建設結合,以多種形式的大學體育文化熏染學生,形成正確的體育認識、行為和習慣,真正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體育教育目標。
緊密圍繞“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進行綜合改革全面實施課程思政。充分發揮體育文化融入與價值引領的獨特育人功能,立足高職院校學生的身心特質,結合體育需求與職業發展需要,形成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創新性、示范性、引領性”的綜合改革方案,構建高職體育課程體系。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和體育政策,秉承“身心兼修,全面發展” 的育人理念,實施以健康促進為中心的身體教育,致力于增強學生體質,發展運動能力、養成健康行為、塑造健全人格,助力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幫助學生在體育的自我鍛煉、游戲娛樂、比賽競技中實現全面的體驗、獲得、提升。努力創建“教學模式創新有效,自覺鍛煉意識增強,學生體質健康提升,體育文化氛圍濃厚”的高職體育教育。
圍繞德育滲透整體規劃。圍繞體育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以課程、教學、師資、資源為四個維度,加強教學改革的整體設計。堅持立德樹人,加強體育課程的思政性,充分與德育、美育、智育、勞動相融合;優化教學內容,優化教學資源,優化師資隊伍,保持科學施教,多層次滿足學生體育需求。為師生創造最佳的教學環境,適宜的運動環境;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實用的運動方式;提供充裕的運動時間,安全的保障措施,保持學生持續具有良好的身心狀態,努力形成多層次、多維度、持久性的質量提升。
優化課程教學體系。以黨和國家及社會對高職教育要求為基準定位課程價值,客觀面對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連續20 余年持續下滑的社會焦慮,以及社會生產與生活方式轉變帶來的急功近利、人文精神失落、態度不佳、行為消極等系列問題,以提升大學體育教育的理念為前提,以嚴格落實國家相關政策規定為依托,以提高體育課程質量為核心,以提升教師的動力為關鍵,全面優化高職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體系,全面優化教師教學能力。
明確教學改革方向。通過改革,改變目前教學中課程思政實施不全面、德育滲透不足的現狀,主要指向一下具體方向:第一,課程體系層次單一。課程目標缺乏完整性和具體性。目標定位于重視增強學生體質和培養運動技能,輕視對學生情感體驗、行為養成、品格塑造及體育素養的培養。課程內容缺乏地域性和特色性。現行體育課程以球類和傳統體育等普適性項目為主,缺少陜西地域特色和適合軌道類專業技能需要的課程內容。課程評價方式單一,評價標準效度低。評價方式偏重于終結性評價,評價體系缺乏科學性,評價標準不能準確反映學生水平。尚未執行教考分離和集體考評制度。第二,教學設計與實施有所欠缺。部分教師教學理念陳舊、模糊,欠缺教學整體設計。缺乏對教學理念執行的具體性分析和操作策略選擇,教學設計不充分、環節不完整,及對教學要素和過程的系統完整的分析與思考。教學實施過程形式單一,授課時間缺少靈活性,授課時間安排相對固定集中,體育教學的實施仍以課堂教學為主要形式。第三,體育資源環境不佳。體育人文環境缺失,校園體育文化建設重視不足,缺少科學體育健身宣傳機制和平臺,尚未形成崇尚健身、科學健身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尚未形成完善的課余體育鍛煉制度。校園體育場館資源缺乏布局不科學,體育器材資源配置不夠科學。第四,教師自身提升緩慢。部分教師從業后缺少繼續提高的意愿,師資隊伍專業素養不足,部分教師專業技能單一,教育教學觀念、知識滯后,缺少系統完整的教學培訓體系。
明細課程目標中的課程思政目標。將德育目標滲透到學科各個領域環節,結合職業教育專業需求特征,根據教學對象的基礎,分解整合職業核心素養與體育素養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形成三層次遞進目標體系:(1)課程目標的微觀目標:具有健康向上的思想意識,掌握基本的科學規范的健身鍛煉方法,掌握兩個運動項目的基本方法技能;(2)課程目標的中觀目標:增進對健康概念的理解,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擁有健康的體魄,培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⑶課程目標的宏觀目標:具有良好的體育道德規范和協作精神,養成一定的品德、態度和意志品質,表現出積極的社會行為。
拓展適合課程思政的課程內容。在尊重學習需求的基礎上,面向全體學生,拓展適合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增加體育普課程項目內容,如根據需要開設男子足球、健身方法等內容。以多方式的差異化教學,適應學生層次水平、能力基礎、愛好興趣、發展需求的多樣性。提高體育素養,科學化改善體育認識提高對體育理論的重視,課程內容中增加基礎理論、專項理論。加強教師團隊理論教學能力,開展團隊內部交流,提升育人質量。
結合融媒體技術發展推進課程思政全覆蓋,以高質量、精品化的在線開發課程建設為抓手,充分利用各種信息化平臺,豐富教學內容手段,帶動《體育與健康》課程建設水平的整體提高。
完善兼顧德育的學生評價。實施多元化課程評價,完善體育教學評價指標內容,一是增加線上理論考核;二是在線下考核中采用過程性評價(出勤、課堂表現、活動中思想道德表現)與終結性評價(技術考核),形成體育學科考核科學、合理、多元的評價機制。
不論是理論知識講授,還是技術技能教授,在教學規劃設計階段就要做到,第一,幫助學生具備正確的體育價值觀。注重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體育素養和體育精神,培養學生樂觀、積極向上的陽光心態。第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將運動項目的技術性、人文性、教育性、文化性和社會性融入教學內容。使學生樹立身體健康、情緒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交健康的大健康觀。第三,幫助學生形成自主自律的健康行為。以活動吸引、組織激勵,促進體育鍛煉參與度的提高,以增強體質、提高技術技能,提升個人身體健康素質,以自主活動、自我管理,形成健康的體育生活習慣。
開展學情分析,分析學生已有基礎水平和學習需求,分析與預期教學目標間的差距等;分析和整理每堂課所授的運動項目內容,明確教學目標、運動項目內容的地位和作用、重點難點、內容選擇的適宜性及教學思路。以目標為導向,設計融入課程思政的教學活動流程,包括講授與示范、活動組織與設計、練習與比賽等各個環節安排;設計獲得反饋信息方式,作為教師反思教學的重要依據。
對于運動項目技術教學,需要改變以往分割成獨立技術學習的方式,在體驗完整運動項目活動中學習技術。讓學生在應用中體會動作、感受技術,便于學生理解提高學習針對性和實用性。在教學比賽組織中,實施運動項目角色分配,通過完整的運動體驗,發揮體育項目的文化、儀式、傳統的思政價值因素。提高體育教學的延伸性,使體育教學的效果延伸到體育課外,甚至延伸到未來學生的生活中。
利用在線開放課程,加大信息化教學應用力度,運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實現課上指導、課后練習的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運用自制編輯的融媒體課程資源,利用多種網絡互動平臺,發布課程信息和資源、開展在線教學、組織在線討論交流、進行在線測試評價等,持續實施滲透式的思政德育。
對于體育課程思政的教學實施,不能僅停留在知道、做了的階段,在階段實施之后必須認真的進行效果評價。從教師、學生兩個方面采取多視角的進行綜合評價,通過分析評價結果,反思實施過程,可以有效的改進課程思政,提高課程育人實效性。雖然對課程思政的評價尚處于探索階段,但筆者所在的教學團隊從一下四點對《體育與健康》課程思政做了嘗試。
課程建設教師團隊對建設過程及實施效果進行了討論,認為通過“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提高了認識站位、發現了問題不足,改進了方法措施、提升了效果質量。
第一、通過學習相關學習文件領會精神,充分認識了在體育課程開展思政德育的重要性,提高了對高職體育文化的育人功能價值的理解;進一步明確了開展課程思政的目標與要求。
第二、反思以往教學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學生的德育狀況與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是直接相關的,教師對學生體育學習狀況問題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第三、通過教改實踐,教學中教師更多關注到學生的情感品德、態度狀態、體會獲得,體育教學中結合教學項目與內容巧妙的滲透思政德育,學生的學習動機得到激發、強化,學習狀態有所改善。
第四、通過“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提高了教師自身師德修養,對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態度、學習情感與學習目的,均產生積極影響,提高了教學實效性和學習效果。
教師團隊對授課學生進行了隨機訪談,經過梳理總結,認為學生普遍認可教師在體育課程教學中的思政德育,能夠有所獲得。
第一、肯定體育教學具有德育功能,通過體育課程學習對個人道德、思想境界的提升具有看得見的功效。
第二、在教師指導下,通過體育課程學習和鍛煉,提升了個人的身體素質、技術技能,能獲得自我感悟與提升。
第三、通過參與體育教學中的教學競賽,了解了競賽規則,能幫助自己形成規則意識,規范個人行為,提升思想與道德水平。
第四、通過教師講授體育運動本身及體育發展的歷史蘊含,更好的理解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精神。
為全面了解體育課程思政德育的教學效果,設計課程思政德育效果問卷表、學生選課心理傾向調查表、進行問卷調查。思政德育教學效果調查問卷表包含:學習態度、學習狀態、學習體驗、體育理念四類十六問題,按照符合、比較符合、不確定、不太符合、不符合五級標準選擇。在本課程學習結束后半學期進行,以課程團隊教師代課的20 級十二個班選為范圍,每班隨機抽取20 名學生,共發放問卷240 份,回收問卷240 份,其中有效問卷232 份。統計結果如表1。在學習態度方面,52%-70%的學生具備了正確的體育課程態度,對課程呈現出較高的價值認同和良好的結果期許;有40%學生不認同通過體育課能讓自己全面的發展,部分也是因為一周一次課,活動時間有限鍛煉效果難以保證。在學習狀態方面,多數學生表現出來較好的學習狀態,但仍有35不能做到“遵守紀律,不做與教學無關的事”。在學習體驗方面,學生對“能感受到集體凝聚力與團隊精神”最高認同達62%,對“在體育課中能獲得身體和心理的愉悅”認同達54%,說明學生在體育教學活動獲得了較好的學習體育體驗;而僅有11%、24%認同和基本認同的“體育課中能給我體驗成功的機會”,說明學生原有的技術技能和教師要求目標之間有較大差異。在體育理念方面,整體認同度較其他三個方面底,說明學生在終身體育觀念方面仍有欠缺,一則學生對體育理論知識重視不夠,更多是關注活動常與,二則說明觀念形成需要一個長期的教育過程,教師需要加強日常的理論教育。

表1 課程思政德育效果問卷統計
學生選課心理傾向調查,以課程團隊教師代課的20 級十二個班選為范圍,各班隨機抽取10 名學生,使用在線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統計結果見表2。

表2 學生選課心理傾向性調查
60.9%的學生在選課過程是本著積極參與體育學習,獲得的知識、技術技能、滿足興趣愛好的目的;尚有30.0%僅是為了通過考試順利過關;有9.2%的學生屬于沒有目的方向。說明六成學生在體育觀念方面具有正確的認識,在學習態度方面表現出積極的態度。選擇為了通過考試順利過關的原因有多種情況,部分是因為被選項目少,無法滿足個人需求;部分是因為身體素質基礎較差,也無運動愛好;部分是因為整個學習態度的問題。在隨意選的學生中也有個別是因為愛好廣泛,身體素質基礎好,所有項目都能接受。
綜合教師、學生;問卷、訪談;線下、線上的評價結果,說明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過程中,通過持續推進體育教學改革落實課程思政,體育課程教學取得了較好的育德效果。
“十年育樹、百年育人”,人才的培養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需要所有教育者的接續、傳承、創新,持之以恒貫徹始終。對于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思政,一方面要接續我國多年高等教育體育課程德育的經驗,另一方面更要結合新時代國家高職“雙高計劃”的部署,以滿足國家、社會、家庭、個人的需求為己任,堅持“立德樹人,健康第一”,順應時代與學生的發展,為培養高職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成為政治信仰堅定,思想品德高尚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