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意 張鐵雄 胡慧嫻
(湖南科技大學體育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0)
鄉村教育是鄉村振興的基石,而鄉村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本土化的鄉村教師隊伍建設。鄉村體育教師肩負著教書育人、鄉村振興、體育強國的重負,其本土化發展影響著鄉村教育的發展。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為鄉村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其目的就是實現鄉村振興。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指出,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精準培養本土化優秀教師[1]。優化鄉村體育教師隊伍,促進鄉村體育教師本土化的良性發展,是振興鄉村教育至關重要的一點,要采取有效舉措讓鄉村體育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促進鄉村教師隊伍的建設。基于鄉村振興視角,本研究對鄉村教師本土化發展的價值意蘊、主體沖突及化解策略進行探討,以期為鄉村體育教師隊伍建設提供參考。

鄉村體育教師是鄉村教育隊伍的中堅力量,也是鄉村教師隊伍建設中最薄弱的一環。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培養鄉村體育教師本土化情節,有利于鄉村體育教師隊伍的建設、更有利于鄉村的建設與發展,實現鄉村振興。
鄉村體育教師的數量和質量是影響鄉村學校體育的發展的重要基礎。雖然我國在積極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相繼出臺了《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等文件,力爭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良好局面,但鄉村體育教師仍然存在數量不足、專業水平不足等問題。然而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不是將城市中的體育教師單一的復制,而是將其培養成附有鄉土文化氣息的體育教師[2]。鄉村體育教師本土化培養通過將本土化元素融入其培養過程中或直接培養本土人才,這樣不僅可以解決鄉村體育教師數量不足的問題,還可以解決鄉村體育教師“留不住”的問題,從而提高鄉村體育教師的留任率,拓寬體育教師來源渠道。鄉村體育教師本土化培養的目標是形成一支留任率高、專業水平強、數量充足的鄉村體育教師隊伍。加強鄉村體育教師本土化培養,有助于解決鄉村體育教師留任率低、數量不足的現實困境,有利于提高鄉村學校體育教學質量,從而夯實鄉村教育基礎。
鄉村體育教師本土化培養對鄉村人力資本的優化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一,符合鄉村振興的時代需求。鄉村振興需要適應現代化生產的新型農民作為中堅力量,而鄉村體育教師是培養新型農民的主力軍。深化鄉村體育教師本土化發展,有利于教師在培養過程中更加注重學生的本土情懷的培養,這樣既可增加學生的基本素養和體育意識,還可增加鄉村人才的穩定性,改變以往農村人“向城性”的趨勢[3]。第二,肩負社會責任和國家使命。鄉村體育教師身處農村,他們深知自己與鄉村振興和國家復興緊密相連。鄉村體育教師的職責不僅僅是在課堂上,而是在學校、政府、家庭、社區所組成的鄉村共同體中,其將以知識分子的角色參與到教學、社區治理、傳播全民健身思想等一系列活動。第三,為鄉村振興造就現代農民。隨著農業機械化的不斷普及,農民需掌握的農業生產技能已經遠遠超過以往,迫使農民掌握基本的現代化知識和技能,而這需要社區及教師團體在實踐中教會他們[4]。除此之外,社會大整體的現代化的發展促使農民使用智能手機等現代化電子產品進行網上購物等,滿足生產生活需要。
早在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就帶領工農群眾參加體育活動,旨為在體育鍛煉過程中增加軍民感情、增強軍民體質[5]。鄉村體育教師扎根于鄉村,受到鄉村文化的渲染,是鄉土文化的傳播者、維護者和創新者。教師憑借其優秀的學識和文化傳播能力傳承中華優秀文化。而在如今鄉村文化發展緩慢的時期,需要一類人站出來將現代文明與鄉土文化相結合,續寫鄉土文化之精彩。鄉土文化不僅需要傳播,更需要有人來維護和創新,而鄉村體育教師正是鄉土文化的維護者與創新者。鄉村體育教師在本土化發展過程中融入鄉村社區,利用其教師身份增強對鄉土文化的認同感并維護和創新鄉土文化,有利于促進鄉村教育與鄉土文化的融合,推動鄉村文化振興,間接促進鄉村振興[6]。
鄉村體育教師不僅在學校教會學生體育技能、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還可引導鄉村群眾參加體育活動、傳播全民健身思想,為鄉村振興培養健康、積極的人力資本。鄉村體育教師不僅是鄉村學生的體育教師,更是新型農民的培育者、體育文化的傳播者、全民健身的推廣者、鄉村振興的參與者。
隨著社會的發展,鄉村教師已不再是人們尊崇的對象,其身份價值嚴重偏離。第一,2009年修訂的《教師法》要求,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應不低于或者高于國家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然而多年過去,并且在這期間這一問題不斷被國家級、省級文件提及,仍然沒有得到很好地落實。第二,鄉村體育教師所承受的壓力要遠大于城市的體育教師,并且工資待遇也低于城市教師。雖然國家每個月為鄉村教師提供一定的補貼,但鄉村體育教師的實際開銷要遠高于城市教師(如交通費、飲食等)。第三,鄉村體育教師不僅要在校為學生提供符合農村學生的個性化教學,還要參加農村社區的體育指導工作。第四,由于鄉村學校人力有限,體育教師往往要身兼數職。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人們常常開玩笑地說“你的數學是不是體育教師教的”。鄉村體育教師還要承擔眾多非教學任務,例如負責學生日常的政教工作、巡邏工作、衛生工作,以及配合政府開展的禁毒、反黑等工作。如此之多的擔子壓在鄉村體育教師的肩上,致使其無法專注于本職工作上,也無心扎根于鄉村,為鄉村振興傾其所有。
鄉村體育教師存在數量不足,“下不去、留不住”問題突出。陳波涌等人對湖南省鄉村教師流失問題進行了調查,統計發現湖南省每年有近1.4 萬名鄉村教師流失[7]。經查閱資料發現,我國大部分地區特崗教師和鄉村教師公開招考成功率不盡如人意,有些崗位確實招不滿,甚至有一些教師得知被分配到鄉村后果斷放棄。除了個人因素外,政策及薪資待遇也是導致鄉村體育教師外流的原因,能力較強的體育教師大多希望到大城市打拼一番,部分教師因承受不了鄉村學校的住宿條件及教學環境,選擇直接辭職或調離教育系統。
除了存在數量不足外,鄉村體育教師結構性矛盾也十分突出。第一,鄉村體育教師身份結構失衡,編外體育教師的數量多于體制內教師數量。第二,年輕人不愿下鄉到農村,鄉村體育教師老齡化嚴重。第三,鄉村體育教師教學任務不合理,大部分鄉村體育教師要承擔1-2 門的課程任務。
鄉村體育教師作為鄉村學校體育的主導者、鄉村振興的建設者,是鄉村學生進入運動生涯的第一面鏡子,同樣也是鄉土文化的傳承者。然而從目前現狀來看,鄉村體育教師存在責任意識淡薄、鄉土認同感低及專業素養不理想等問題。從自身利益來看,鄉村體育教師在工作中具有較嚴重功利化趨向。他們在工作中大多以滿足個人利益為目的進行教學,有部分教師工作缺乏積極性,不求上進,甚至出現“混日子”的情況[8]。從能力角度來看,鄉村體育教師教學能力不足的情況普遍存在。因其專業能力不足,導致無法應對日常體育教學,更不用說開展體育興趣班等課余體育活動了。從鄉土情結來看,鄉村體育教師的穩定性較低,大多不愿扎根于鄉村。部分鄉村體育教師因農村教學條件差、公共設施不齊全、薪資水平低等原因不愿到鄉村任職,即使到鄉村任職也只是單純的完成支教任務,不愿扎根于鄉村。除此之外,鄉村本土的體育教師也不安于現狀,因職稱晉升難度較大、發展前途不光明而想方設法地調離鄉村去城市發展。
鄉村體育教師的向城性主要是因為城市公共服務設施齊全、工作條件好、工作壓力小。第一,鄉村振興政策實施后,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強政策傾斜,為鄉村教師發展提供良好的保障。構建社會多元主體參與的社會治理模式,努力改善鄉村學校環境,提高農村醫療水平,完善農村社會保障機制,為鄉村教師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第二,加強環境治理,改善農業污染,提升鄉村水質,建設適合鄉村體育教師工作生活的美麗鄉村。鄉村體育教師作為鄉村的“新鄉賢”,具有豐富的體育知識和文化知識,鄉村社區應該與其保持緊密的聯系,讓其參與到鄉村建設中。此外,鄉村社區應積極配合學校工作促進家校聯動,構建家庭—學校—社區協同育人共同體來減輕教師壓力。
我國目前城鄉教育環境差異過大,教育總體條件不均衡,尤其是鄉村體育教師缺位現象嚴重,鄉村體育教師隊伍建設是鄉村教育發展的堵點。利用本土生源豐富鄉村教師隊伍是最好的選擇,因此,鄉村教師從培養階段就應該大力招收本土生源,加強定向培養計劃和鄉村教師支持計劃,逐步提高他們的職業水平及待遇水平,使鄉村體育教師能夠留在鄉村,扎根于鄉村。定向培養任務由國家部屬師范高校承擔,主要向鄉村教育資源薄弱地區輸送優質師資,改善當地教學水平,提高師資隊伍水平,推動鄉村教育振興。與定向培養相似,同樣是鄉村教師培養政策的還有免費師范生政策,免費師范生需要從事教育行業10年,但其在農村工作2年后可進入城鎮工作,于是免費師范生政策培養出來的教師真正留在鄉村、致力于鄉村教育的并不多。因此,實施定向培養,從本土化出發,制定鄉村體育教師隊伍建設本土培養計劃,是目前豐富鄉村體育教師資源最有效的方法。
文化認同的核心是對一個區域的基本價值的認同,文化認同是凝聚這個特定區域的精神紐帶與精神基礎。因而,文化認同是增強鄉村體育教師職業認同感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維系鄉村情感最深層的基礎。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作為鄉村體育發展的重要主體的鄉村體育教師的文化認同問題已成為振興鄉村體育最重要的“軟實力”。首先,重視體育師范生的教育實踐活動。體育師范生教育實踐活動是聯系學生畢業與入職的重要紐帶,實習地點的可以選擇鄉村學校,除基本的體育教育實踐內容以外,還包括體驗鄉村體育文化,參加鄉村社區體育活動等[9]。經過較長實踐的體育教育實踐活動,讓體育師范生對于鄉村留下深刻記憶,這也是地方意識的熏陶過程。其次,拓展鄉村體育教育新范式。在鄉村體育教師教研以及授課過程中,可添加、設計與鄉村當地體育文化與教育相關的內容,如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一校一品”特色體育項目等。文化認同的實現必須結合當地特色,挖掘當地體育文化資源,增強鄉村體育文化內涵,從而增強鄉村教師職業認同感。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教師對于自身的職業自信與身份認同是探討鄉村教師本土化發展的內在因素。然而,社會對于鄉村體育教師的認同與鄉村體育教師對于社會的認同之間存在巨大距離[10]。因此,體育教師自身專業認同與身份認同是增強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體育教師職業自信的兩個因素。第一,鄉村體育教師要形成對教學工作的反思,反思自身專業知識是否過硬、課堂教學安排是否合理、教學理念是否陳舊等,只有當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形成對自身教學認知的維護并達到自律,才能達到社會對鄉村體育教師的認知期望。第二,鄉村體育教師對于身份的認同并非停留在教學,而是應該肩負起鄉村公共建設的擔當。鄉村體育教師要以主人翁的意識參與到鄉村建設當中,發揮體育教師的專業素養推動全民健身、助力鄉村體育振興。鄉村體育教師不僅是鄉村建設的參與者,更是鄉村振興過程中的受益者,因此鄉村體育教師與鄉村社會發展休戚相關,鄉村體育教師要扎根鄉村,對自己的身份認同加以肯定,提高自身的職業自信[11]。
鄉村振興是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舉措之一,而體育教師本土化發展也是縮小城鄉教育差距的重要舉措。隨著新時代的到來,我國鄉村教育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鄉村體育教師也面臨著新的歷史挑戰。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提升鄉村體育教師工作條件、豐富鄉村體育教師資源、增強鄉村體育教師的鄉村情感,有利于夯實鄉村教育基礎、提高鄉村教師隊伍的穩定性和職業能力。良好鄉村體育教師力量可為全民健身、體育強國建設以及鄉村振興等國家級戰略提供良好的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