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筱平 高曉君
(隴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體育與健康學院,甘肅 成縣 742500)
青少年的體質健康狀況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也是民族興旺和國家強盛的基本保證。面對學生身體素質差、身體活動水平下降的嚴峻現實,學校教育要堅守學校體育的主陣地,改革傳統的體育教學思維,增加體育與健康課程比重,重構體育與健康課程體系和綜合評價體系,切實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建立校內外相結合,以校內為主的一體化體育鍛煉與評估體系,增強和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不斷發展,激勵廣大青少年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從而提高青少年兒童的體質健康水平。
學校體育面向的直接對象是學生群體、是處于學齡階段的兒童和青少年,因此學校體育工作是影響青少年體質健康的關鍵。我國的學校體育發展歷程并不長,1904年1月,清政府頒布并實施《奏定學堂章程》,要求“各學堂一體練習兵式體操以肄武事”,規定小學堂每周3 課時,中等學堂2 課時,實現了學校體育的教育化,標志著中國近代體育制度的正式確立。1923年《新學制課程標準》公布,正式將“體操科”改為“體育課”,廢除了原來的“兵式體操”,改為以球類、田徑、游泳、普通體操等近代體育項目為主的教學內容,并納入了生理衛生和體育保健知識,并規定各級各類學校每周均應開設2 課時的體育課,這是我國學校體育發展史上新的里程碑[1]。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學校體育工作,在毛澤東同志“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思想的指引下,國家教委于1952頒布了《學校體育工作暫行規定》,明確了學校體育的基本任務和目標,同年在《各級各類學校教學計劃》中規定:從小學一年級到大學二年級均開設體育必修課,每周2 課時,體育被明確為學校教育的必修課制度正式確立,標志著我們學校體育的發展由教育化步入了課程化和科學化的發展軌道。1979年“揚州會議”的召開,使進入改革開放后的我國學校體育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中共中央國務院和教育部陸續頒發了《高等學校體育工作暫行規定》(試行草案)和《中小學體育工作暫行辦法規定》(試行草案)、《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等法規。1990年《學校體育工作條例》正式頒布,規定各級各類學校從小學一年級到大學二年級均開設體育必修課,每周2 課時。2005年,教育部在《關于落實保證中小學每天體育活動時間》的意見一文中,對中小學體育課程時數提出了新的要求,規定小學1-2年級每周開設4 課時、3-6年級每周開設以3 課時,其他年級開設2 課時的體育課。2014年,教育部下發了《關于保證中小學體育課時的通知》,通知規定,小學1-2年級每周四次體育課時,3-6年級和初中1-3年級每周3 學時體育課。[2]2022年4月,教育部發布了《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新課標中,“體育與健康”課占課時比例為10%-11%,超越外語(6%-8%)和理化生、科學(8%-10%),成為小、初階段僅次于語文和數學的第三大主科,全面提升了小學及初級中學體育課權重。這些學校體育政策、制度的頒布,標志著傳統學校體育工作由“重視學生身體機能水平走向了以體育鍛煉為手段,以改善和增進學生健康為目標”的體育與健康之路,也是緊緊圍繞青少年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不斷改善和提高而拉開的一場學校體育教學改革之戰。具體調整與變革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圍繞加強青少年體質,在體育教學改革中對體育課教學時數的調整呈明顯的上升趨勢,這也充分說明了開展并落實好“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保證青少年體質健康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當前,在我國“六三三”學制中,國家規定體育與健康課程開設的時數要求為“432”,即小學1-2年級每周4學時,3-4年級每周3 學時,初中1-3年級每周3次體育課時。但在實際教學中,很多省市并沒有按“432”的要求開足開齊體育課。根據2018年7年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發布的《中國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報告》顯示,全國仍有44.3%的學校沒有開齊開足體育課。另據國家行政院的相關調查顯示,當前有81%的學校能夠按國家標準完成體育課時,19%的學校不能;其中東部有5%的學校不能完成,西部有14%的學校不能按國家標準落實開設體育課時,另外,有30%的學校體育課時被其他主課擠占的現象,中東部學校有5%被擠占,西部學校25%被擠占。[3]通過分析和總結,部分學校不能開足開齊體育課的原因,主要是受不同區域體育教育教學軟、硬件環境和條件的影響與制約,如體育師資、場地、器材等;其次就是“重智育、輕體育”的觀念以及整個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另外在小學階段,語文課、數學課高于規定的現象仍然存在。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王登峰司長也多次明確指出,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形勢依然嚴峻。“運動不足”是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和家庭幸福中亟待解決的問題,而解決“運動不足”是全國的難題。要解決這一難題還得從制度和體制的源頭著手,首當其沖的就是要從全新的視角、發展的視角、保護人類的視角,堅決貫徹落實《保證中小學體育課時》的通知文件,保證青少年學生每天均能參與1 小時的體育鍛煉。

表1 我國體育課程時數的發展與變化
通過分析2017年《中國人健康大數據》,2018年《中國群眾體育發展報告》、《中國兒童青少年體育健康指數評估報告》等資料顯示:“亞健康人口比例呈上升趨勢、各類疾病出現年輕化趨勢、青少年體育健身效果隨著年級的提高,存在著明顯的‘逆減現象’”,而學生體質下滑、肥胖、近視率上升明顯仍是家長和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最為擔憂的問題。[4]因此,建議將我國學校體育現行的“432”體育課程時數調整為“532”。只有將學生身體健康真正納入教育軌道,建立“學生、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監督、促進機制,學生才能提高對科學健身重要性的認識,才能樹立良好的運動興趣,掌握科學健身的方法;教育行政才能真正重視,從而在體育教師編制、師資隊伍建設、體育設施配備、教育評比和升學率等將對體育課程的重視落到實處;家長也才能將只關心學生的文化課成績,轉移到關心學生的身心健康層面,愿意花時間和精力,支持和關注孩子全面成長。根據當前我國學生體質健康的總體水平和信息時代的生活方式,建議體育與健康課程開設時數在現有基礎上還需要進一步增加,具體建議見表2。

表2 體育課程時數設置建議
建議義務教育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增加到每周5 課時,即每天參加1 次體育課。義務教育階段是青少年學生身體發展的關鍵期,其身體形態結構,生理機能水平,各項體能等都處于發展的敏感期和關鍵期,在這一時期打好身體的基礎,才能有效促進和提高學習的效率,保證學生身心和諧發展。當前,隨著“雙減”政策的全面落實,學生有了部分剩余時間,而如何利用和安排好這些時間,學校體育大有可為。目前,不少學校都在針對“雙減”后學校各項工作的正常運行積極謀劃,個人認為最有效和省力和方法就是全校師生參與開展并指導“藝術體育”活動,按照師生專長、興趣和愛好將學校可利用的資源“模塊化、責任田化,師生共同參與,從繁重、枯燥、條塊化的工作、學習中走出來,活動筋骨、娛樂身心。這樣不僅可以有效落實雙減、促進師生身體健康水平,還可以為中考體育打好身體的基礎。
高中階段,建議每周開設體育課3 學時,即在原有國家規定的基礎上增加1 次體育課。40 分鐘的身體鍛煉活動,在一天6-8 小時靜坐課桌前的學習中,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具有人文關懷的教育。高中階段,由于課程的知識廣度和深度不同,不能保證每天舒展筋骨一次,但1 周參加3 次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可有效保證人體生理機能的正常運轉,維持一定的體能水平。
大學階段,國家規定從一年級至二年級開設體育必修課。建議大學階段,不論是專科、本科還是研究生、博士層次,均開設每周2 課時的體育必修課。根據教育部發布的第八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從2014年至2019年,大學生體質健康達標優良率僅增長了0.2 個百分點,基本上沒有增長,合格率也是令人非常擔憂的。因此,在大學階段全學程開設體育課必修課,非常有必要。
當今時代,廣大青少年、兒童能夠通過“勞動”來促進人體正常生長發育和機能水平不斷提高的路徑就只剩“體育與健康課”了,如果我們還一味只重視學生學業成績的好與壞,而不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那么再過十年、二十年我們憂患的就不再是學生體質的下滑了,而面對的可能更多是“人體生理機能”逐步退化的問題。因此,增加和調整體育與健康課程時數刻不容緩。
合理飲食、適度運動、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人類健康的三大基石。學校體育的最高使命就是指導學生學會科學適度運動,雖然“以考促體”、“以興趣促體”、“以培訓促體”、“以特長促體”有一定的效果和促進作用,但卻具有鮮明的階段性、突擊性和片面性,終究不具有長期性和長效性,因此,切實改善和提高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的關鍵還應放在體育課教學中,強制增加和調整體育與健康課程時數是時代負于學校體育工作的新使命和新要求。青少年是家庭幸福的基礎,是國家強盛的基礎,根據時代的特點,圍繞這“兩基”開設體育課,增加體育課程時數,保證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是國家持續發展和強盛的基本保障。同時,要統籌規劃,加強體育師資培養,增加體育師資編制,加強對學校體育工作的評估與考核,加強對學生體質測試工作以及體育課開設情況的監控,全面落實“雙減”政策,抓住“雙增”機遇,以保證學校體育工作的依法實施。只有保證了學生在青少年時期打好身體基礎,認識到身體健康的重要性,理解并關注與身體健康的生活習慣養成,對某些身體活動有較濃厚的興趣,體驗到運動的樂趣,才能更好地為將來的幸福生活、健康工作乃至人類的生存發展做出更為理性的作為。使青少年真正成為體魄強健、健康幸福的一代新人,成為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偉大中國夢的實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