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榮,侯 璐,邵海南,劉雲祥,劉思雨,咸文榮*
(1.青海省農林科學院/農業農村部西寧作物有害生物科學觀測實驗站/青海省農業有害生物綜合治理重點實驗室,青海西寧 810016;2.青海大學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態與高原農牧業國家重點實驗室,青海西寧 810016)
花生是我國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經濟作物,也是優勢特色作物之一,原產于南美大陸,在我國已有500年的栽培歷史。世界花生主產國有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塞內加爾、蘇丹、尼日利亞、扎伊爾和阿根廷等,中國和印度的花生產量分列世界前2位。我國的花生主要分布于山東、河北、河南、遼寧、江蘇、福建、廣東、廣西、貴州、四川等地。由于花生對種植環境和技術要求較高,而青海地處寒冷、干旱的高海拔地區,因此,在高原種植花生需要良好的設施條件和成熟的技術保障。近幾年,青海的花生種植面積逐步擴大,已篩選出3個適宜在高原溫室種植的花生品種——白沙、海紅和千斤王[1],設施春、夏花生均可栽培創出高產田,青海共和縣溫室內鮮果產量達16 500 kg/hm2[2]。二斑葉螨(TetranychusurticaeKoch)屬于蛛形綱蜱螨目葉螨屬,是設施花生害蟲的優勢種,其寄主有蘋果、大豆、花生、玉米和棉花等200多種。二斑葉螨的成螨、若螨均可造成危害,主要在葉片背面、嫩莖和芽等部位取食,刺穿細胞,吸取汁液,受害葉片先從近葉柄的主脈兩側出現白色斑點,進而變成灰白至暗褐色,光合作用受阻,嚴重時造成花生葉片焦枯、提早脫落。長期以來,生產中防治害螨主要采用化學藥劑,產生抗藥性、再猖獗及農藥殘留即“3R”問題。隨著經濟、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更加注重農產品品質和安全,進一步凸顯了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重要性。
捕食螨是一類具有捕食作用的螨類,可捕食葉螨、粉螨、癭螨、跗線螨、薊馬、粉虱等多種小型害螨和害蟲[3-9],捕食能力強、應用范圍廣、一些品種易規?;a等特點奠定了其作為小型害螨重要生物防治物的優勢地位。近年來,胡瓜鈍綏螨[Amblyseiuscucumeris(Oudemans)]、智利小植綏螨(PhytoseiuluspersimilisAthias-Henriot)、瑞氏鈍綏螨[Amblyseiusswirskii(Athias-Henriot]和巴氏鈍綏螨[Amblyseiusbarkeri(Hughes)]、胡瓜新小綏螨(NeoseiuluscucumeirsOudemans)和巴氏新小綏螨(NeoseiulusbarkeriHughes)得到廣泛的關注與應用[10-16],而未見有關利用捕食螨防治高原寒旱地區設施作物害螨的研究。
筆者通過開展胡瓜鈍綏螨和5種殺螨劑對設施花生二斑葉螨的防效研究,比較胡瓜鈍綏螨以及殺螨劑的防治效果,為高原寒旱區設施花生害螨的安全防控提供基礎,有利于花生在青海的科學種植和綠色發展。
1.1 試驗材料胡瓜鈍綏螨[Amblyseiuscucumeris(Oudemans)](2 500頭/袋),福建艷璇生物防治技術有限公司;20%噠螨靈可濕性粉劑,江西中迅農化有限公司;110 g/L乙螨唑懸浮劑,山東省淄博美田農藥有限公司;43%聯苯肼酯懸浮劑,江西歐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0%阿維·噠螨靈乳油(噠螨靈9.8%,阿維菌素0.2%),山東省綠士農藥有限公司;22.4%螺蟲乙酯懸浮劑,拜耳股份公司。
1.2 試驗地概況試驗地點在西寧市城北區寧大路青海省農林科學院設施溫室,海拔2 310 m,位于101°44′53″E、36°43′20″N,屬大陸性高原半寒溫、干旱性氣候,年均日照時長1 939.7 h,年均降水量330~380 mm,年均氣溫7.6 ℃,晝夜溫差大。試驗地土質為栗鈣土,土壤肥沃,肥力均勻,灌水條件良好,土壤pH 7.8。供試花生分別于2019年4月、2020年4月在溫室內起壟,壟寬0.80 m,壟溝0.30 m,壟高0.20 m,覆地;采用人工穴播,雙行種植,行距0.40 m,穴距0.20~0.25 m,穴深3~4 cm,每穴播2~3粒種子,75 000~90 000穴/hm2,溫室種植面積約 670 m2,試驗開展期間花生處于花期。田間調查發現,花生上的優勢害螨種群為二斑葉螨(TetranychusurticaeKoch)。
1.3 試驗設計分別設置生防區(釋放胡瓜鈍綏螨)、化防區(噴施5種殺螨劑)和空白對照區(噴施清水),共7個處理,每處理3個重復,每重復為1個小區,每小區30 m2,共21個小區,各處理間設置無紡布,防止捕食螨、害螨在不同小區間活動,所有處理在同一溫室內,且種植品種、水肥管理水平均一致。
選擇晴天在生防區將袋裝胡瓜鈍綏螨連同麥麩均勻撒施到花生葉片上,在化防區分別噴施20%噠螨靈可濕性粉劑、110 g/L乙螨唑懸浮劑、43%聯苯肼酯懸浮劑、22.4%螺蟲乙酯懸浮劑和10%阿維·噠螨靈乳油(使用濃度見表1),在對照區噴施清水。用利農牌HD 400背負式噴霧器(新加坡利農私人有限公司生產),按照常規噴霧方法均勻噴施至花生葉片正、反面,以葉片有少量滴液為宜,藥液用量450 L/hm2,試驗期間未噴施任何其他藥劑。

表1 捕食螨和殺螨劑用量
1.4 調查方法與計算分別在防治前及防治后第3、7、14、21和30天調查害螨蟲口密度。采取隨機5點取樣法,每點調查10株,每株每次從上、中、下部各選擇2個葉片統計害螨數量。
分別按照式(1)、(2)計算各處理及對照的蟲口減退率和校正防治效果[ 16-17]。
(1)
式中,DR為蟲口減退率(%),N1為處理前害螨數(頭),N2為處理后害螨數(頭)。
(2)
式中,CE為校正防治效果(%),DR1為處理區蟲口減退率(%),DR2為對照區蟲口減退率(%)。
1.5 安全性調查在試驗過程中,觀察噴施殺螨劑的花生是否發生藥害癥狀或出現其他異?,F象。
1.6 數據處理采用SPSS 21.0數據處理軟件,將校正藥效統計結果用Duncan’s新復極差法作多重比較,分析各處理防效間的差異顯著性。
2.1 防治前蟲口基數處理前的蟲口基數調查結果(表2)表明,同一年內生防區、化防區和對照區的花生二斑葉螨發生程度差別不明顯,屬于中度危害,需仔細觀察才能發現成螨、若螨及其危害癥狀。

表2 處理前花生二斑葉螨成若螨蟲口基數
2.2 防效分析分別于2019、2020年在設施花生上釋放胡瓜鈍綏螨和噴施不同殺螨劑防治二斑葉螨,其防治效果見表3、4。由表3、4可知,釋放胡瓜鈍綏螨的生防區花生害螨隨著時間推移,防治效果逐漸提高,2019年處理21、30 d防效分別達59.72%、66.78%,2020年分別為61.98%、67.06%,處理30 d的防效與同期聯苯肼酯防效63.66%(2019年)和65.47%(2020年)相當,顯著高于其他4種殺螨劑。

表3 捕食螨及5種殺螨劑對花生二斑葉螨的防治效果(2019年)

表4 捕食螨及5種殺螨劑對花生二斑葉螨的防治效果(2020年)
在連續2年防治設施花生二斑葉螨的藥效試驗中,聯苯肼酯表現的速效性最好,2019、2020年藥后3 d防效分別達93.84%、92.66%,均顯著高于其他4種殺螨劑;該藥劑在處理同期(3~21 d)均表現出最佳防效,藥后7 d,防治效果分別高達98.02%、97.68%,藥后30 d,該藥劑2年的防效分別為63.66%、65.47%,與胡瓜鈍綏螨防治效果相當,均顯著高于其他4種殺螨劑。
噠螨靈處理后3 d,2019、2020年防效分別為62.35%、65.22%,差異顯著性分析結果表明,連續2年藥后3 d防效均低于聯苯肼酯,而高于乙螨唑和螺蟲乙酯,2019年處理后3 d,噠螨靈與阿維·噠螨靈對二斑葉螨的防效不存在顯著差異,而2020年前者防效顯著高于后者;噠螨靈處理后7~21 d,2年的防效分別達68.92%~76.77%、70.79%~76.29%,同期防效均顯著高于胡瓜鈍綏螨,而顯著低于聯苯肼酯、乙螨唑和螺蟲乙酯;2年處理后7、14 d,噠螨靈與阿維·噠螨靈的防效均不存在顯著差異,2019年處理后21 d,噠螨靈的防效顯著高于阿維·噠螨靈,2020年二者間無顯著差異;2年處理后30 d,噠螨靈的防效分別為41.12%、43.65%,2年均表現為顯著低于其他4種殺螨劑和胡瓜鈍綏螨??傮w比較,阿維·噠螨靈與噠螨靈的速效性和持效性相當,均不如聯苯肼酯。
2019、2020年,螺蟲乙酯藥后3 d防效分別為45.19%、48.14%,速效性較差;藥后7~21 d,2019年螺蟲乙酯防效為86.17%~91.82%,2020年該藥劑防效為83.90%~90.87%,均顯著高于乙螨唑、噠螨靈和阿維·噠螨靈;藥后30 d,螺蟲乙酯2年的防效分別是61.45%、60.58%,持效性僅次于聯苯菊酯。
乙螨唑處理后3 d,2年防效分別為39.27%和37.51%,在4種殺螨劑中速效性最差;藥后7 d,2年乙螨唑的防效分別為85.61%、84.86%,均顯著低于聯苯肼酯,顯著高于噠螨靈及阿維·噠螨靈,2019年與螺蟲乙酯防效無顯著差異,而2020年顯著低于螺蟲乙酯,連續2年藥后14、21、30 d防效均顯著低于螺蟲乙酯。
綜上所述,在溫室內釋放捕食螨21 d內,胡瓜鈍綏螨對花生二斑葉螨的防治效果明顯低于其余5種殺螨劑,但隨著捕食螨種群不斷擴大,它們對害螨的控制力逐漸增強,防治效果亦隨之提高;2年的試驗結果表明,1 hm2釋放375萬頭胡瓜鈍綏螨對花生二斑葉螨的防效在處理后30 d與持效性最好的殺螨劑聯苯肼酯持平,且防效明顯高于其他4種殺螨劑。該試驗使用的5種殺螨劑中,聯苯肼酯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均最佳,螺蟲乙酯的防效次之,乙螨唑再次之,噠螨靈、阿維·噠螨靈的防效相對較低。
2.3 殺螨劑對花生的安全性觀察、比較不同殺螨劑處理后花生莖、葉、花、果實及根系等各部位的生長狀態,未發現藥害癥狀,說明該試驗所采用的藥劑處理均不會對花生產生不良影響。
利用胡瓜鈍綏螨防治害螨,在設施草莓上使用較為普遍[16-21],在柑橘、蘋果、梨和甜櫻桃等果園有一定應用[22-27],此外,還應用在設施茄子上[28],而目前尚未見在花生上釋放捕食螨防治害螨的報道。該試驗釋放胡瓜鈍綏螨防治青海高原設施花生上的二斑葉螨,短時間內效果不明顯,在釋放30 d后,防效達67.06%,與持效性最好的殺螨劑聯苯肼酯表現出相近的防治效果。
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利用藥劑防治花生二斑葉螨的報道較多[29-32],而近十幾年鮮有此方面研究[17,33],學者們將側重點轉移到二斑葉螨對花生、菜豆等寄主植物的選擇適應性及寄主植物對該螨的生長發育影響方面[34-37]。
王新會等[17]選取7種常用殺螨劑對花生二斑葉螨和朱砂葉螨進行室內毒力和盆栽藥效測定,結果顯示,螺蟲乙酯對二斑葉螨成螨的毒力最高,噠螨靈、聯苯肼酯、阿維菌素的毒力次之,螺螨酯對成螨的毒力最低;防治盆栽花生上的二斑葉螨,43%聯苯肼酯懸浮劑、22.4%螺蟲乙酯懸浮劑和110 g/L乙螨唑懸浮劑4 000倍藥液,藥后7 d對二斑葉螨的防效達84.27%~100.00%,藥后14 d為83.33%~99.58%,顯著高于15%噠螨靈乳油、3.2%阿維菌素乳油和10%蟲螨腈懸浮劑。該研究所用5種殺螨劑,其中,43%聯苯肼酯懸浮劑5 000 倍液、22.4%螺蟲乙酯4 000倍液和110 g/L乙螨唑懸浮劑6 000倍液對設施花生二斑葉螨的防治效果,2019年藥后7 d達85.61%~98.02%,藥后14 d為83.61%~96.52%,2020年藥后7 d達84.86%~97.68%,藥后14 d為84.69%~96.30%,這3種殺螨劑對二斑葉螨的防效均顯著高于20%噠螨靈可濕性粉劑和10%阿維·噠螨靈乳油。
通過抗藥性監測發現,二斑葉螨北京密云、山東濰坊、海南三亞、湖南長沙、北京通縣、北京海淀、山西運城和山東泰安這8個田間種群已對阿維菌素產生了抗藥性[38];黑龍江哈爾濱、北京密云、北京順義、北京昌平、北京海淀、浙江寧波和海南吉陽等二斑葉螨的7個田間種群對11種殺螨劑的抗藥性監測結果表明,7個測試種群均對阿維菌素表現為高或極高水平抗性,對噠螨靈、聯苯菊酯和丙溴磷表現為低抗,對乙唑螨腈和乙基多殺菌素表現為敏感度下降或敏感水平,除個別地理種群外,大部分二斑葉螨種群對聯苯肼酯、丁氟螨酯、乙唑螨腈和腈吡螨酯等藥劑表現為低抗或中抗[39]。
螺蟲乙酯屬季酮酸類化合物,具有獨特的雙向內吸傳導性能;聯苯肼酯屬聯苯肼類化合物,為一種新型氨基甲酸酯類專性殺螨劑,非內吸性,作用于螨類中樞神經傳導系統的γ-氨基丁酸受體,主要用于防治活動期害螨,速效性好,且與現有殺螨劑無交互抗性[40],建議在蟲口基數較大時,使用聯苯肼酯,以盡快壓低蟲口密度;乙螨唑屬于二苯基惡唑啉衍生物,主要通過抑制幾丁質的合成,阻礙螨卵的胚胎形成以及幼螨到成螨的蛻皮過程,能有效防治卵、幼螨和若螨。這3種殺螨劑的類別不同,作用機制亦不同,且它們的持效期均較長,可交替輪換使用。因此,推薦在花生二斑葉螨發生早期,優先使用胡瓜鈍綏螨等捕食螨進行防治,遇害螨蟲口密度較大時,先使用上述3種殺螨劑中的一種,藥后7~10 d再釋放捕食螨,以達到減少農藥使用量、降低農藥殘留的目的。